我們知道,早前印度同誰都搞不好,幾乎與所有鄰國交惡。
同中國就不用說了,搞衝突、搞對峙;
同巴基斯坦,直接交火;
還同尼泊爾、不丹等國也惡化關係,引得這些國家對印度很「關照」,在雨季發洪水時,怕印度沒水用,開匣放水;在印度乾旱時,又怕它發生洪災,關匣斷水。
只不過,印度最近,好像有點「想通了」,在不斷改善同鄰國的關係。
比如同中國,先是撤兵,不斷消除對峙,後來又重新允許來自中國的投資。
印度《鑄幣報》3月22日消息,只要中國企業符合印度目前制定的相關標準,中國電信設備將重新進入其「受信任電信設備提供商名單」。
印度外長蘇傑生3月26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大讚中國。他說「中國在全球經濟中具有突出地位,中國人在很多方面比西方思考得更多,這也解釋了他們為何會有今天的地位。」
他還謙虛了一番,「中印兩國的經濟規模在1988年時差不多,但看看如今的差距,所以我總是從中國的(經濟)增長中汲取經驗。」
還比如與巴基斯坦,兩國在2月底實現了20年來的首次停火;
之後莫迪還寫信給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稱希望與巴基斯坦建立親密友好的關係;
3月24日,新德里電視台表示,沒有敵對與恐怖的信任氣氛是當務之急。
3月23~24日,印巴兩國在新德里就水權問題舉行了一次會談,顯示着雙方關係的解凍。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一些,就不一一羅列出來。
初一看,這印度都快不認識了,它顯得謙虛、和善、樂於溝通,與其早前霸道、狂妄、自以為是的樣子完全不同。
印度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
這恐怕不是印度真的變了,而是迫於現實及利益權衡,作出的一種暫時改變。
首先是印度國內問題嚴重。
印度疫情雖然有所緩和,但依然不容樂觀,每天新增數字好幾萬。這還是印度官方通報出來的,它沒統計到的、沒有通報的,實際情況可能遠超官方數字。
印度經濟,2021年的數字肯定漂亮,那也是因為它2020年下降得太多。實際上,印度經濟早在疫情之前就已經連續10個季度下滑,莫迪經濟學已經失效,印度經濟疲軟。
印度龐大的人口,一旦不能形成勞動力紅利,那就會形成人道災難。
大量農民風起雲湧般的抗議,也搞得莫迪焦頭爛額。
所以說,印度的國內壓力其實還是挺大的。
其次是來自外部壓力,主要是來自中俄壓力。
印度也應該明白,自己還不具備美國那樣的霸主實力,如果強行以霸主姿態行事,必然會得罪周邊鄰國,讓自己寸步難行。
特別是當前世界,中美俄三國交鋒,印度如果選擇過度的站到美國一邊,它必然就要面與中俄兩國對抗。
同時與兩個世界級大國對抗,這對印度的壓力可想而知,過度對抗,對發展中的印度也將是極為不利。
這一點,印度也可能略有所感。
第三, 左右逢源,對印度才好
當前印度的國際環境是非常舒服的,它是博弈各方都會努力爭取的對象,中美俄任意一方都不會主動將印度推到對方一邊。
但這有個前提,那就是印度自己要平衡好,從中漁利。
假如印度自己採取對抗性措施,它不但會面臨同其中一方的對抗,還會被另一方拿捏,這樣就不是左右逢源,而是腹背受敵了。
比如早前,印度不但同中國對峙,消耗着大量資源,俄外長直接警告新德里「印度正在背棄莫斯科」;普京首次取消了俄印兩國20年未曾中斷的首腦峰會;前兩天舉行的阿富汗問題會議,中巴等國都被邀請了,俄羅斯就是不邀請印度。
然而,美國就對印度好嗎?3月20日美國防長奧斯汀訪問印度,對印度又是警告又是威脅,直言印度如果買俄羅斯武器(比如S400),將被美國制裁,這就是被美國拿捏了。
於是印度同中美俄各方既保持距離又發展好關係,讓自己處於被各方共同拉攏的有利態勢,就是最好的。
上述這些東西,都是早前我們多次提及過的,這麼些簡單的道理,想必印度也能想得到。印度這種“友好”變化,不過是為自己營造有利態勢、獲得最大利益而作出的暫時改變罷了,一個國家的民族性格,變不了,三哥始終是三哥,有幾分痴狂、有幾分囂張,還有幾分傻樣。
對於我們中國來說,還是2點:
一是要用直白的「語言」讓別人聽懂。
不論是早前的洞郎對峙,還是去年的加勒萬衝突,中國都用自己獨特的「語言」讓印度聽懂了中國的意思。
很多時候,別人是直線思維,不懂咱這一套謙虛禮儀,用它們最喜歡的直白方式,是最簡單有效的。
二是需要一定程度的交手,讓雙方明白彼此的實力,這更有利於對方決策,避免誤判。
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有着中國的文明與禮儀,它們遵循叢林法則,更強調力量與競爭,甚至是衝突與威脅、征服與屠戮,通過一定程度的交手與互動,讓對方看清中國的實力,這反而有利於局勢管控。
古印度本來也有着輝煌的文明,可惜被英國殖民幾百年後,不但自身文明中斷,還繼承了英國那一套,因此對印度大致也適用上述規則。
印度今天的「謙虛」,哪怕是暫時的「懂禮貌」,這裡面也有很多中國此前的努力成份。■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