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一直在說一件事,「先富帶動後富」,不過從歷史經驗來看,其他發展中國家一直重演的一個過程是:「外資進入->經濟發展->本土富人出現->人力成本提高,經濟發展壓力變大->外資和本土有錢人一起撤離」,這也是為啥除了儒家文化圈,其他發展中國家很難發展起來的原因,因為他們的富人跑的不行,儒家圈裡的富人心態往往不一樣,而且國家干預力度很大。
2、我們國家其實一直也在跟這種趨勢做鬥爭,一般不讓外資和私人進入核心領域,你只能去幹臟活累活賺錢,而這類活往往又跟本國深度綁定的,想跑非常難。而且避免先富基層進入「躺着賺錢領域」,如果他們開始「躺賺」,誰來帶動其他人?
3、阿里這些年其實就是典型的「泥腿子上岸」,消耗了大量的國家政策和支持,趕上了紅利,再加上他們自己也艱苦奮鬥,成就了現在的規模,但是看他們這幾年的表現,明顯是不想再幹累活了,他們想進軍金融,以前的「收租」滿足不了他們了,開始追求更爽的「收息」,畢竟這個流轉快來錢猛。
4、對待商家也是簡單粗暴,直接拿出壟斷氣勢來,讓大家選邊站。如果以前是通過自己的服務吸引大家來自己這裡,現在就是「你不來我弄死你」。
5、現在做電商的說馬雲好的越來越少,主要是那個直通車,越來越貴,很多企業每年賺的錢,基本都交了直通車,但是如果不買直通車的流量,最後也賺不到錢。有種感覺,馬雲消滅了一部分中介商,他自己做上了中介商,消滅了一部分線下房東,自己做上了線上房東。這玩意的本質是房東們集中到一個公司名下了。
6、現在不是「破鼓萬人捶」,而是長期積累的怨氣開始爆發,畢竟你那麼大的企業,只顧自己賺錢是不行的,你還得承擔起對應的社會責任來,得去海外開疆擴土,得去研發新技術,創造更多就業,打破帝國主義封鎖,你這些事做了嗎?你啥都沒做,只想着「躺賺」,不挨罵才奇怪。
7、阿里有那麼一段時間確實是想做中國的「東印度公司」,去海外擴展,跟亞馬遜在海外一較高低,但是他們這幾年明顯消極了,畢竟,既然搞金融做壟斷可以賺到大錢,為啥要去海外擔著風險累死累活呢?而且還容易惹怒美國。大家注意下,企業變大有很多優勢,但隨之而來的是那種惰性,如果沒人管,它可能任由那種惰性吞噬它自己,或者變成一個寄生蟲。
8、挨罵了也不是壞事,創新這玩意是逼出來的,過得太爽的人很難有什麼正經創新,所以你沒有壓力,大家給你點壓力,反正別想不承擔義務只享受權利,哪有那麼好的事。
9、這次的罰款對於阿里來說基本是罰酒三杯,沒啥傷筋動骨,看了一會兒美國那邊的分析(阿里巴巴在美股上市),罰了百八十億,咱們看着多,不過遠遠低於美國那邊的預期,而且他們最擔心的不是罰款,而是直接把阿里給拆了,美國歷史上干過好幾次這種事,被判定壟斷後進行拆分,所以大家之前以為中國這次可能也會重拳出擊,現在這點罰款基本是不痛不癢的。不過可以起到一個好的警告作用,第一次犯錯往往不會下重手,也希望阿里和其他巨頭能吸取點經驗。
10、布羅代爾說過一件事,他說「資本和市場是相互吞噬關係,如果資本佔據優勢,他會勾結政府,創造波動,依靠壟斷獲得暴利,反正從這以後不再有公平市場可言」,我之前寫俄羅斯的時候用過一次這段話,美國的軍火市場也差不多,商人操作政客進行採購,商人操縱議會去打仗,自產自銷,可見這話其實在哪都適用,我們得竭力避免資本太過強大,以至於沒啥市場可言。
11、我們國家最大的優勢就是「金融寡頭別想操縱政府」。其他國家或多或少都有這個趨勢,金融力量做大後,就開始修改法律遊說政府,最後尾大不掉。
12、下一步要避免美國那種旋轉門,就是那種商人去做官,官員再去大企業任高管,這個不多說,大家都懂。
13、阿里短期來看挨了一刀,如果能吸取教訓,踏踏實實去幹正經事,把自己的利益和國家群眾的利益統一起來,這次暴擊長期來看對它不是壞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