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應對氣候,中美發表聯合聲明
大家都感覺到了,最近中美關係很糟糕,有多糟糕呢?兩國能在一起心平氣和討論的,也只有天氣了。鷹醬:最近天氣很不錯啊!兔子:是啊,正是玩鳥架鷹好季節。
事實也的確如此。由於美國唯我獨尊的霸權主義思維作祟,無法正視中國的崛起,所以沒事找事處處與中國為難。
就那拜登政府來說吧,除了貿易戰、科技戰、輿論戰這些慣常操作,還不斷干涉中國內政,打台灣牌、香港牌、新疆牌、南海牌、人權牌,找茬的理由花樣翻新。
除此之外,拜登與特朗普明顯不同的操作,那就是還不斷拉攏盟友,恢復加入國際組織,修復美國的軟實力,爭奪國際事務話語權。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特朗普是真小人,而拜登更像是偽君子。寫到這裡我又開始思念川建國和一萬卡了,如果沒有算錯,今天是他們離開白宮的第89天。
你看拜登團隊有多壞?一邊放縱日本傾倒核污水,一邊又派克里訪華談氣候,還在跟日本聯合干涉中國內政以及遏制中國的高科技,同時又派團隊竄訪我國台灣。
雖然中國談判的大門時刻敞開,但由於美國對中國充滿了敵意,雙方的對話自然十分艱難,可以說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而氣候變化這個話題,是雙方少有的共同話題。不信你看,中美之間很久沒有在會談之後發佈聯合聲明,而且新聞中沒有「坦誠、高效、富有建設性的交流」這樣的字樣。
美國氣候問題特使克里訪華,於4月15~16日在上海同中國氣候變化特使解振華在上海進行了為期兩天的會談,而且還發表了聯合聲明。
這個聯合聲明來之不易。前天,拜登跟日本首相發表涉華聯合聲明,敵視中國,干涉中國內政,同時還派團隊出訪我國台灣,按說我們都不應該搭理克里。
為什麼會達成共識,發表聯合聲明瞭呢?第一,中國給了克里一些教訓;第二,私下肯定還談了別的;第三,為中美關係保留一個溝通渠道;第四,為了爭奪氣候問題話語權。
克里作為總統的特使,實際上代表的是拜登。如果中美關係正常,規格不會低,這次的規格顯然被降低了很多。
根本沒讓克里去北京,而是去了上海,連個副國級也沒見到,只跟韓正進行了視頻通話,早知道在美國也可以視頻通話啊,難道那邊信號不好?
不過呢,中國畢竟是禮儀之邦,我們也派了個氣候特使——解振華,在上海跟他會面,實話實說已經夠給面子了。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4月16日的新聞發佈會上,外交部把美國在氣候上的表現數落了一頓,說美國根本不是什麼王者歸來,而是逃課學生返校,歷史欠賬太多,表現太差。
與把美國總統特使撂在一邊形成鮮明對比的事,中法德三國領導人進行了氣候視頻峰會。視頻峰會,如果不是因為美國信號差,那就是故意羞臊美國。
我們再說第二點,私下的勾兌(條件交換)。民主黨比較虛偽,這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希拉里,口口聲聲說反恐,但暗地裡卻把武器賣給恐怖組織(班加西事件)。
還有2000年民主黨的候選人戈爾,他是一位非常高調的環保主義者,曾經拍了一部催人淚下的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轟動一時,就像柴靜的《穹頂之下》一樣。
紀錄片深情地講述了全球變暖所導致的種種災難性後果。這部大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他本人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然而口口聲聲言必稱環保的戈爾,卻過著不環保的生活,比如經常乘坐耗油量巨大的私人飛機到處飛。
他有一次做環保演講,號召大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但他自己去演講的時候,卻租用了專車,另外下車之後,整個演講期間汽車都處在發動狀態,沒有關閉引擎。
他在田納西的寓所的電費單也被曝光了,顯示一個月的用電量比當地一般家庭一年的還多,是全美水平的20倍。
他的紀錄片後來也飽受質疑。英國高等法院判定,這個紀錄片至少有9處失實,並且帶有政治意圖。這可不是美國的敵對國家說的,而是跟美國穿同一條褲子的盟友英國說的。
拜登也夠虛偽的。拜登雖然嘴上反華,但是他兒子亨特曾經跟東方某神秘大國的知名商人合伙開過公司的,他兒子代持他的股份,兩人共股份共佔20%。
這個公司簡寫CEFC。簡寫中涉及字母C,對美國來說都比較敏感了,何況這個公司還涉及兩個C。不管咋說,別看民主黨主義喊得響,但暗地裡都是生意,拜登也不會例外。
說到這裡,蛋總發一個感慨,特朗普雖然充滿了二百五氣息,但相對來說的確是一個真正的愛(美)國者,他認識到了美國的問題,雖然他解決辦法並不合適。
既然瞭解了民主黨虛偽的嘴臉,我覺得工作思路也就來了,別看拜登團隊咋咋呼呼來勢洶洶,但只要條件合適,交易也不是不能達成。
具體這次達成了什麼交易,目前還不得而知,但至少有一點,克里雖然帶著氣候問題來的,但談的重心,未必就是氣候。
因為美國並不真正在乎什麼氣候在內的所有環保議題。美國本身是浪費大國,溫室氣體排放大國,更是化石燃料生產大國。
此外,拜登政府為了籠絡日本,竟然允許日本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水,足以證明環保只不過是民主黨的遮羞布和政治籌碼。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拜登政府同意日本向海洋排污的同時,還在禁止日本相關農產品和漁業等多種產品輸入美國,這說明美國還是很在意核輻射的。
那拜登政府為什麼重視氣候議題?第一是民主黨本身是一個主張政治正確的資產階級政黨,為了政治正確,必須裝模作樣關注環保。第二,氣候也是跟中國談判的籌碼。
再說第三點,氣候是美國能跟中國溝通的為數不多的渠道。如果這都談不到一起,中美之間的交流可能就要中斷了。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跳那那麼高,我們最終還是接待了克里,克里畢竟是三朝元老,也是拜登上台之後,來訪的最高層級的美國官員。
(二)氣候議題,歐洲為何如此上心
在這個議題上,中美之間還是有很多共同話題。說來你可能不信,在碳排放的問題上,中美曾是肩並肩的盟友,而對手是老歐洲。
對於歐盟而言,領導氣候變化談判進程,不僅是用來鞏固自身國際地位的戰略,也是借此引領歐盟成員國政策走向、加速歐洲一體化的手段。
歐洲打氣候牌是有傳統的。這個議題首先是科學上的議題,科學家在19世紀,就發現某些氣體有溫室效應,把太陽光的能量留在了地球,好比給地球蓋上了一層厚厚的被子。
這些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天然氣、沼氣、可燃冰以及屁的主要成分)以及氟利昂等制冷氣體。
到了20世紀,一位科學家發現,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來越高,於是他分析地球會越來越熱,這就是全球變暖的原因。
一部分科學家,開始把全球變暖的根源,歸結到人類大量使用煤和石油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過高上。
這首先在學界成為研究的熱點,畢竟事關人類自身的前途命運。當然也不排除有些科學家為了多獲得更多關注,獲得更多研究經費,把情況說的更加嚴重一些,就像媒體界的標題黨一樣,也如同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一樣的道理。
但問題是另外一些科學家們有另外的發現,他們發現地球氣候變化是有週期規律的,就像春夏秋冬變化一樣(看下圖是不是很有規律)。這是在南極冰層檢測出的過去45萬年二氧化碳、溫度和塵埃的變化。
越看越像心電圖。可以看出地球過去的氣候變化是有明顯的規律,一段時間內氣溫的升高,是自然現象,溫度最高波動可以從-8℃到+3℃,跨度達到11度。
而在有文字記錄的歷史上,也曾經有過溫度的波動。16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也就是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間,曾經出現大規模極端寒冷天氣,科學家稱之為「小冰河期」,當時江南都出現河流封凍的現象,而江西的柑橘則因為寒冷而大面積凍死。
包括明朝滅亡的那一年(1644年),天氣就非常冷,大臣們上朝都不積極。明朝末年民間糧食減產,年年鬧飢荒。所以明朝滅亡,也有天氣的原因,崇禎也真夠倒霉的。
一邊熱炒全球變暖,一邊科學家們預測2030年地球會進入另一個小冰河期。這個主張的代表還非常厲害,是當今理論物理學的泰斗——英國科學家霍金。
你說這上哪兒講理去?科學家們都沒搞清、還在相互撕逼、撕得頭破血流的事兒,讓我們吃瓜群眾怎麼辦?所以為啥有人說全球變暖就是個陰謀。
隨著科學界的熱議,政治家們也開始涉足這個話題。最開始關注全球變暖議題的政治家是上一任地球霸主英國的首相,鐵娘子戴卓爾夫人(又是一位英國人)。
她作為一個政治家(本身也是化學博士出身),站到了全人類的高度,替全人類操心,表達了對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擔憂。
雖然科學家們沒有結論,但事關全人類的命運,謹慎一點還是應該的,所以鐵娘子有這份心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她被認為是第一位在國際社會呼籲氣候變化的領導人。
在1988年,聯合國終於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委員會,在全世界範圍內討論氣候問題,制定行動計劃。
不過這位鐵娘子挺不夠意思的,我懷疑她在帶節奏,企圖把英國帶到人類道德的制高點。因為這位撒切爾夫人,在2003年的自傳中質疑全球變暖。
你沒看錯,還是她,只不過這次是質疑全球變暖(也可能是受到了霍金的影響),她質疑道:全球變暖真的會讓大城市淹沒嗎?二氧化碳真的是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麼?會不會跟太陽活動有關?
不管咋說,節奏還是被帶起來了,1992年,聯合國通過了一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其實就是個大方向,要求各國要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溫度上升。
剛才說了,溫室氣體其實很多,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甚至水蒸氣也是,但除了二氧化碳,別的都不好控制,比如控制甲烷,你總不能說不許放屁吧,或者放屁5毛。當然也管不了水蒸氣。
別笑,真有國家徵收屁稅的(如新西蘭),也有科學家說恐龍滅絕於屁的說法。
但可以控制二氧化碳,比如可以通過控制能源,你燒了多少煤,多少石油,多少天然氣,這個各國都會有統計數據。
問題來了,我們都知道,世界文明的進步本來就是能源推動,對於發展中國家,最主要的,還是化石能源。
發展中國家首先就不樂意了,突然不讓用能源了,汽車怎麼開,機器怎麼轉,總不能還回到原始社會吧。你們發達國家倒還好,有高科技,你們會用核電,會用太陽能,我們怎麼辦。
所以圍繞怎麼減排,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嚴重對立。爭來爭去,都是想辦法讓別人多減排,自己少減排,所以為啥撕了十幾年,都沒有共識。
經過十幾年的嘴炮鬥爭,終於弄了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京都議定書》,其中規定各國承擔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發達國家帶頭減排,發展中國家自己看著辦。
作為人口僅佔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卻佔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的美國,當時是民主黨的克林頓主政,也是簽了字的,但是共和黨的布什卻拒絕批准:說憑啥發展中國家不減排。
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又是排放第二大國(當時),所以必須要簽字。但當然不能答應減排硬指標,也的確沒有分到減排任務,因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
我們的理由也很理直氣壯:你們特麼的毫無節制地排了300年了,輪到勞資了,勞資才排幾十年你們就不讓排了,良心讓狗吃了嗎?
所以在《京都議定書》中,世界碳排放最高的兩個國家,中國和美國都不受到約束。過了一陣,加拿大似乎感覺上當受騙了,也宣佈退群……
《京都議定書》只管到2012年,2012年以後怎麼辦,於是各國在2009年召開哥本哈根氣候大會討論,被譽為拯救地球的最後機會。
但是會議依然是炒成了一團(因為排放權分配方案),溫總理甚至還遭到圍攻,最後不歡而散,通過的文件沒有約束力,靠大家自覺……
會議召開以前,先讓快被海水淹沒的島國(馬爾代夫等)發言:救救我們吧!我們快要被淹沒了!
發展中國家:你們排了幾百年,得先減!讓我們減排可以啊,拿錢!給技術!
歐盟:中國你得帶頭啊,畢竟你現在是世界第一排放大國。
中國的確是數一數二碳排放大國,但畢竟咱們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製造業佔了全球的四分之一以上,只要機器一開,不是用油就是用電啊。
所以中國回敬歐洲:我們國家雖然碳排放多(佔世界的30%),但是我們國家人口多啊!而且我們剛發展起來沒幾年啊!
所以我們提出一個概念——歷史累計人均碳排放。
美國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也不是很情願節能減排,畢竟自己是石油天然氣生產大國,美國的石油產量已經超越沙特,躍居世界第一。而且也大手大腳慣了,由奢入儉難。
中間又有幾次會議經常因為吵得不可開交而拖堂,進入加時賽(吵),結果還是平局,不分勝負,最後不歡而散。
不歡而散的原因,是因為歐洲的減排方案用心險惡。發達國家11億人口拿走碳排放的44%,剩下的56%給發展中國家的54億人口。
我們自己就14億人,如果我們跟發達國家一樣排放,那麼我們按比例應該分到53%的排放量(就這還沒考慮歷史排放量)。但是,我們跟剩下的40億人口,合在一起才有56%的名額。
並且2009年,新能源的技術、減排的技術主要壟斷在發達國家手中。一旦我們簽了,那麼完蛋了,我們的碳名額用完了,還得朝發達國家去買指標。
通過掠奪、通過排放幾百年發家的發達國家,總想躺著把錢掙了,也不問問自己是不是姓蒼。這一點,當年懟柴靜的丁仲禮院士有精彩的論述
我們有理由懷疑,發達國家是借著保護地球的名義,來遏止住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讓發展中國家一直處於被剝削被奴役的地位;而他們自己躺在人類社會食物鏈的最頂端作威作福。
不管咋說,氣候談判,歐洲站在了國際道義的至高點。這是歐盟的一張好牌,可以充滿道德感地指責中美兩國、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不作為。
(三)世易時移,中國展現大國擔當
但是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的新能源技術突飛猛進,中國的光伏、水電、風電、核電技術逐漸走上世界領先水平,中國在節能減排問題上的底氣越來越足。
美國的態度要一分為二。共和黨的背後有石油利益集團,而民主黨的背後則是新能源資本集團。所以小布什退出了京都議定書,特朗普退出了巴黎氣候協定。
特朗普的大金主之一就是科赫集團(科氏工業),這是全球最大的沒上市公司,是北美最大的液化石油氣加工集團,北美最主要的石油天然氣開採商,世界最大的原油貿易商。
但是民主黨就不一樣了,一是主張環保,二是想領導歐洲,領導世界,必須佔領國際道義高地,因此也必須平衡二者利益,一定程度上參與到氣候議題。
因此民主黨的奧巴馬和拜登,對氣候議題特別上心,一方面是為了新能源資本集團,一方面是為了國際影響力。
總之,氣候議題上,中美屬於聯合的一方,需要協調立場。但如果中國倒向歐洲,美國就比較孤立和尷尬了,成為中歐共同批判的對象。
2015年中美兩國元首親自出陣,終於簽署了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巴黎協定》,努力把地球升溫控制在2度以內,這是相當不容易的成果。
但這協定還有很多缺點,沒有規定各國具體減排量。規定了發達國家將會給發展中國家1000億美元,支持減排工作,但具體每家出多少,怎麼分也都沒商量好。所以然並卵了。
中國自己卻做出了莊嚴承諾,要讓單位GDP排放量降低60%。這個目標,已經成了地方幹部的約束性指標,也就是要列入地方幹部政績考核。
這彰顯了大國的責任感,也彰顯了大國的自信。最關鍵的是底氣:中國的新能源技術突飛猛進,中國的光伏、水電、風電、核電技術逐漸走上世界領先水平。
這次中美之間達成了共識,發表了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更直接的原因是,美國將於四月底主辦氣候峰會(4月22~23日)。
對於美國來說,這是個恢復國際影響力的好機會,但如果沒有中國參加,將一事無成,而且搞不好會成為批判對象。
對於中國來說,要想上位地球村的村支書,要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必須搶佔國際話語權,而這個會議如果不參加也不太好。
因此中國在給了拜登以及克里一些顏色之後,也就坡下驢,同美國協調了立場,發表了中美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
這個聯合聲明,也為中美兩國的元首外交開闢了道路。不然的話,兩國領導人怎麼面對面?我懷疑克里這次來訪,已經為中美峰會做好了鋪墊。
氣候議題,對中國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挑戰是,我們是化石能源消耗大國,機遇是中國在新能源技術上佔得先機,同時還能趁機擺脫石油依賴。
還有一點,氣候議題成為政治正確之後,一定程度上也能減緩我國產業向外轉移的步伐,因為提高了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生產成本(限制碳排放了)。
這再次印證了那句話,一個事物是好是壞,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綜合國力的發展變化而變化。
正如自由航行,只要餃子足夠多,絕對是一件好事;還比如三條島鏈,只要實力足夠,可以轉變為三層籬笆;還比如知識產權,只要專利夠多,我們就能轉恨為愛,直到愛不釋手。
節能減排也是如此,只要新能源技術足夠先進,就一定可以化危為機,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