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發生了很多大事。
很多事在當時的信息和資料情況下,是很難搞清的,但是隨着信息量的不斷增加,一些事已經開始逐漸的清晰起來。
比如,前段時間,外國媒體不斷的造謠說中國政府強迫新疆人民去摘棉花,當時很多人認為那是為了打擊中國棉花產業和紡織業。
是這樣的嗎?
表面上看,有道理,邏輯也沒有問題,但是當時我就覺得不太可能,因為有兩個明顯的問題無法解決:
第一,禁止進口中國新疆的棉花?中國自己都不夠用?它們如何打擊中國的棉花產業?
第二,中國的紡織業獨步全球,基本處於壟斷地位,如何來打擊中國的紡織業?
最近一段時間,《紐約時報》發布了一個新聞,我覺得各個方面都比較合理了,歐美國家推動「禁止進口新疆棉花」的根本目的是:禁止中國太陽能產業對歐美國家的衝擊。
棉花和太陽能產業有什麼關係?
我相信大家或許會知道一個常識:新疆的日照時間非常的長。
新疆日照時數居全國首位,全年日照2550—3500小時:夏至日(6月22日前後)白天時間長達14—16小時,生長季(4—9月)日照1500—1950小時。
新疆的日照時間為什麼那麼長?
因為新疆處於北半球,緯度大,夏季的白晝比低緯地區長,另外新疆降水少,晴天多,所以日照強、時間長。
大家看下面的一個圖就知道了:在夏季,越往北,日照時間越長,過了北極圈,就會出現極晝了(也就是24小時都是白天,沒有黑夜)。
日照時間長有什麼好處?
好處非常的多,我們簡單說兩個:
第一,能生長很多別的地方不能生長的植物。
對於一些多年生植物(壽命超過兩年),每天的日照時間必須要達到14個小時才能開花,否則很難長出果實。
另外,日照時間長也能讓水果的口味更佳。新疆的哈密瓜之所以那麼甜就是因為新疆的日照充足,氣溫晝夜溫差大,作物消耗養料少,有利於瓜果和糖料作物的糖分積累——同樣是哈密瓜,南方的哈密瓜要比新疆的難吃很多。
第二,日照時間比較長,有利於發展太陽能。
由於日照時間比較長,所以利用太陽能發電的成本是比較低的,現在很多光伏企業都在把生產基地向西部的內蒙古、新疆等地轉移。
資深光伏產業從業者代延嶺說道:「中國的多晶硅產能2021年年產能預測56.7萬噸,佔全球85%以上,其中新疆硅料佔全國57%。多晶硅生產過程中電費成本佔20~30%左右,因此硅料生產企業往往選擇電費較低地區,如新疆、雲南、內蒙等,因為這些地方有大量火電、水電及光伏能源。」
其實,光伏企業向那些地區轉移不僅僅是因為那些地方日照時間長,而且還因為那些地方有大量的土地來發展太陽能產業——要是在東部沿海地區,就算日照時間也長,你也沒有那麼多的土地來發展太陽能。相反,西部有廣闊的草原和沙漠,非常適合發展太陽能。
由於中國石油匱乏,前些年油價非常高,所以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中國的光伏發展速度非常的快,不斷的在技術上取得了很多突破,打破了歐美在光伏領域的壟斷,極大的降低了太陽能板等設備的價格,讓很多歐美企業倒閉了。
目前,中國光伏產業,無論是在專利,還是在產能上,都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2019年,中國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佔全球的產量佔比分別達67%、98%、83%和77%,全年光伏產品出口額約207.8 億美元。
正是因為光伏產業如此重要,所以《紐約時報》說漏嘴:目前,美國的很多太陽能企業正呼籲拜登當局以「強迫勞動」和「侵犯人權」為由封殺中國新疆以及中國整個太陽能板產品。
所以,前段時間,西方國家以「強迫勞動」對新疆棉花發動制裁的目的很可能就是「投石問路」,為後面打壓中國光伏企業做鋪墊——這就好像一個國家想要對另外一個國家發動戰爭的時候,先用一個小衝突試探下情況,如果對方沒有太大的反應或抵擋不住進攻,那麼它就會發起大規模的攻擊。
歐美的目標當然不僅僅是光伏產業那麼簡單,還涉及到更多的新能源產業。
如果大家仔細觀察就會知道,由於受文化、歷史和政治等因素影響,中國、歐洲和美國很少在其它事情上能達成共識的,但有一件事例外:氣候!
為什麼中國、歐洲和美國能在氣候問題上達成一致?
當然和什麼地球的未來、人類的未來等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與現實的利益有關——如果你現在都活不下去,那還去考慮什麼未來?
氣候問題到底是如何來的?
起因源於歐洲!
我們來看看整個氣候運動的歷史就清楚了:
1896年,瑞典科學家斯萬Ahrrenius警告說,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會導致全球變暖。
然後,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氣候對人類的影響,1992年,世界各國簽訂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1997年,世界又簽訂了一份氣候公約《京都議定書》。但是,由於那個時候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所以美國拒絕簽署。
2016年又簽訂一份氣候協議《巴黎協議》,2020年特朗普又退出了《巴黎協議》。
整個過程中,都是歐洲在主導和推動。
這個整天不學習,到處「懟」的女孩,就是瑞典的——背後有歐洲相關國家和一些利益集團的支持和推動。
為什麼會是歐洲?
有人說: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在歐洲發生的,歐洲是受害最大的地區之一,所以歐洲人經過深刻的反思,更在乎和平,對人類和地球的未來思考的更多。
事實上,我認為有這個方面的可能:如果大家仔細的觀察就會知道,歐洲的「白蓮花」和「聖母」非常的多。
但是,如果你只從這個方面來考慮,那麼就大錯特錯了。
歐洲為什麼不遺餘力的推動氣候協議?
原因主要有三個:
第一,大多數歐洲國家都是發達國家,它們已經完成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
由於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都是首先在歐洲產生的,所以歐洲的基礎設施建設早就完成了——道路、房屋、橋樑等都已經建設完畢了。
建設道路、橋樑、房屋等需要大量的鋼鐵,冶鍊鋼鐵需要使用大量的煤炭,發展經濟也需要大量的石油,所以工業化對大氣的污染非常嚴重。
由於歐洲早早的就完成了工業化和城鎮化,不需要再建設大量的道路、房屋和橋樑等,所以它們就想要「甜美的空氣」。
其實,這個很好理解。
比如,你住着高大的樓房,如果再在你旁邊建一個大樓,你高興嗎?
整天都是噪聲,到處都是灰塵,你會高興嗎?
歐洲國家就和這個是一模一樣的:它們完成了建設,自然不希望其它國家來污染空氣——污染的空氣是流動的。
第二,歐洲國家資源比較匱乏,所以它們希望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使用。
世界十大產油國分別是:美國、俄羅斯、沙特、加拿大、伊拉克、中國、伊朗、阿聯酋、巴西和科威特,沒有一個是歐洲國家的。
歐洲最大的油田就是北海油田,為英國、挪威、荷蘭和丹麥共同所有,最高產量曾達到600萬桶/日。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歐洲一直是「貧油國」,受俄羅斯和中東地區影響很大,直到後來發現了北海油田,情況才得到好轉。
但是,現在北海油田已經日漸枯竭,產量也由以前的600萬桶/日降至200萬桶/日。
對於歐洲來說,想要保證自己的能源安全,就必須要找到穩定的石油供應國。
然而,這很困難。
俄羅斯和歐洲的矛盾非常大,美國也經常干擾歐洲;中東的沙特在美國的控制之下,歐洲購買沙特的石油也得看美國的“臉色”……
歐洲為什麼不斷的推動伊核協議和支持美國取消對伊朗石油制裁啊?
就是因為歐洲想要和伊朗進行合作,獲得穩定的石油和天然氣供應——奧巴馬取消對伊朗的制裁后,歐洲的石油企業在伊朗獲得很多的利益,但是後來伊朗又被特朗普制裁,歐洲企業損失慘重——這就是現在歐洲還在不斷支持美國重返伊核協議的主要原因,也是伊朗敢威脅歐洲的主要原因。
第三,歐洲的新能源技術比較發達。
上面我們說過,歐洲很早就完成了工業化進程,道路、橋樑和房屋建設已經完成,不再需要大規模的搞建設了;另外,歐洲的能源安全也始終得不到保障……
無數的事實證明:由於歐洲軍事上不獨立,政治和經濟也受美國的影響很大,想要獲得穩定的石油來源是非常困難的。
比如,美國制裁德國和俄羅斯的「北溪2號」,經濟制裁伊朗等。
所以,對於歐洲來說:既然不能獲得穩定的石油來源,那麼就盡量的尋找到替代能源。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前些年,歐洲在新能源發展上進步非常大。
了解了上面這些問題後,大家就會很容易理解:歐洲為什麼要推動氣候協議了。
如果我是歐洲人,那麼我也會想:我已經完成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了,不需要大量使用煤炭了,另外我的石油不能獨立,既然那樣我為什麼不用「環保」的問題要求世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呢?如果能逼迫大家接受這個協議,我的碳排放量肯定會用不完,那時就可以賣給其它國家,能賺很大一筆錢。另外,我的新能源技術也比較先進,對於一些沒錢購買碳排放量的國家來說,我們還可以賣新能源設備。多好的一件事情啊?
所以,大家記住了:歐洲推動氣候協議並不是因為歐洲人多麼的關心人類和地球的未來,而是因為現實的利益。
那麼,中國為什麼也會答應歐洲主導的氣候協議呢?
別忘記,中國的石油也嚴重依賴進口,也和歐洲有相同的困境。
前些年,柴靜發表了一個《穹頂之下》為什麼會被罵?
因為那個時候,我們還不具備加入氣候協議的條件:那時,我們還有5000多萬人還沒有脫貧,還需要依靠中低端製造給他們提供工作崗位——中低端製造污染比較大,但是也能提供很多的工作崗位。
另外,協議裡面還有很多不公平的條款——關於這點,大家可以看我們的歷史文《曾扒下公知和發達國家的醜陋面具的丁仲禮院士,才是民族的脊樑!》。
但是,隨着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逆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大,中低端製造已經達到飽和,所以我們必須要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加大高端製造力度,減少中低端製造的份額。
我們公正的說:如果柴靜的《穹頂之下》在今天發表,那麼效果可能就會完全不一樣,不但會少了很多批評,甚至可能會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這些年,我們的環保政策也非常嚴格,其本質就是逼迫企業進行轉型和技術升級。
最關鍵的是:現在,我們的新能源技術也發展的非常的好。尤其是風能和太陽能技術非常的發達,在世界上是處於領先地位的。
或許,現在大家還不能理解光伏產業對世界的影響有多大,但是如果你把光伏和新能源汽車聯繫到一起就能理解了。
現在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運輸成本。
試想,如果新能源汽車發展起來了,整個西部地區的核心道路旁邊都是光伏,到處是充電樁,那麼汽車的運輸成本是不是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那時,我們不但能極大的減少對石油的依賴,而且能加快發展經濟。
我為什麼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為什麼對中國製造2025充滿信心?
因為很多東西我們已經看出來了,還有很多東西的趨勢也很明顯了。
比如,光伏產業,我們已經獨步全球了。
至於新能源汽車企業,看看中國有多少?
比亞迪、蔚來、小鵬汽車,都是中國品牌,其中蔚來和小鵬都在美國上市了。
雖然這些企業,有些現在還在虧損,但是它們的股價卻上漲的比較厲害,為什麼?
因為趨勢已經很明顯了:未來已來,將至已至!
3月30日,小米集團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立項。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56億元),小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將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首席執行官。
雷軍說:「我決定親自帶隊,這是我人生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我深知做出決定意味着什麼,我願意壓上我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
賈躍亭要造新能源汽車、董明珠要造車、雷軍要造車,華為也參與智能汽車……
你以為他們不知道造車有多難嗎?
既然那麼難,他們為什麼還要做?
答案只有一個:這些人都是聰明的不得了的人,他們已經看到機會就在眼前了,雖然有可能抓不住,但是一旦抓住了,未來的收益是極其巨大的。
現在的電池技術、光伏等核心技術都在處於「將破未破」的時刻,隨時隨刻就能取得巨大的突破。
美國自然也看到這點了,所以拜登代表的利益集團也在不斷的打壓本國的石油產業——拜登不僅取消了特朗普和加拿大簽訂的石油協議,而且打算取消特朗普給石油企業的補貼和稅收優惠。
但是,我不看好美國。
大家也知道,現在的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產出國了,而且石油幾乎能自給了,所以拜登想要動石油集團的利益是很難的。
動不了石油集團的利益,新能源汽車想要發展起來就很困難!
更何況,四年後,特朗普極有可能會「捲土重來」,那時美國新能源的出路在哪裡?
現在,美國的新能源汽車也就一個特斯拉而已,而且特斯拉在美國根本就發展不下去,這才來了中國。
最近特斯拉的問題為什麼那麼多?
我們不妄加猜測,但是如果我是國家的決策層,那麼我一定會這麼做: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即將獲得巨大發展的時候,我肯定要想辦法把它攆出去。
如果你看懂上面的內容,那麼你或許就會知道氣候問題的背後有多複雜?你會知道我們的未來有多寬廣!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打擊叫做:降維打擊!
歐美的傳統汽車非常厲害,技術也很先進,我們很難突破,但是我們可以提高一個維度,對其發動攻擊,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你製造手槍的技術已經登峰造極了,沒有人能比得了你,但是手槍再厲害有機槍厲害嗎?我不去和你比手槍的製造技術,而是直接去製造機槍,那時你的手槍就沒有用了——這就叫做「降維打擊」。
我們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錯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也沒有抓住,這讓我們在很多領域與歐美國家仍有比較大的差距,但是現在我們則有機會引導第四次工業革命——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對上一次工業革命的「降維打擊」。
一旦第四次工業革命首先在中國取得突破,那麼歐美以前積累的那些技術將會受到嚴重的「降維打擊」,中國登頂世界就將指日可待!
未來已來,將至已至!■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