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醫院地上堆滿屍袋…有人還在鼓吹瑜伽和草物比疫苗更可預防新冠

勾畫不出的柔情

印度爆發第二波疫情以來,出現了不少亂象,震驚場面可謂一個接着一個。如今泰米爾納德邦TheniK Vilakku政府醫院出現了這樣的畫面:新冠肺炎遇難者的屍體被堆放在一個房間裡,親屬被要求進入停屍房,自行尋找家屬遺體。

最近一段時間,印度新冠確診病例數有所下降。過去24小時,印度新增確診病例134154例;新增死亡病例2887例。但即便如此,一些可怕的新聞依然屢屢爆出。印度一名47歲的男子死於新冠肺炎,他的親屬正前往認領屍體。在太平間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死者家屬自己進入太平間尋找並帶走遺體。

印度媒體說,當家屬們看到所有屍體被藍色塑料袋包裹住像小山似的堆在一起時,不禁驚呆了。TheniK Vilakku政府醫院院長巴拉吉·內森說,「對於疫情,我們安排了兩個房間,房間很小。死於新冠的屍體已經從所有屍體中被分離出來了。這些普通房間只能存放3具屍體,但有時15具屍體會在一夜之間堆積起來」。

美國《紐約時報》近日報導稱,印度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數可能是官方報導的30倍的3倍,也就是死亡數據或將達到420萬例。該媒體表示,在印度城市裡,有大量病人都是死在家裡;而在農村地區,大部分死者都是死於家中或小診所。報導說,每輪檢測確定的死亡數據都比印度官方數據高出13.5至28.5倍。日前,拉賈斯坦邦報告稱,當地25個地區50天內共有3918例死亡病例;而事實情況是,該邦512個街區共進行了14482次火化。

這波新冠疫情給印度兒童造成了巨大災難。在「六一」兒童節期間,關於印度孤兒的事件屢屢爆料出來。印度最高法院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印度因新冠導致的孤兒增至1700人,而上周印度婦女和兒童發展部公布該數據為577名。與此同時,有7400名印度兒童在疫情中喪父或喪母。

近日,印度一名8歲兒童被指使打掃新冠隔離中心廁所的視頻在網上廣泛傳播,當地政府已對此事展開調查。《今日印度》報道,在馬哈拉施特拉邦一個鄉村學校,為阻止新冠疫情在農村地區傳播,當地政府在這所學校設立了新冠隔離中心。5月29日,鄉委會在得知地方官員要來學校視察時,當即下令對學校進行清潔,而學校的一名員工卻指使一名年僅8歲的兒童打掃隔離中心的廁所。

視頻曝光後,當地官員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我們已成立調查委員會,專家們將在3天內提交報告。視頻中出現的村委會工作人員已被停職」。

印度德里的窮人因新冠封鎖而受到嚴重打擊,為維持生計他們甚至願意賣腎。55歲的莫哈末·諾沙德和法蒂瑪·卡吞以及他們的五個孩子住在德里Sarai Kale Khan。諾沙德對媒體表示,「因為疫情,我賺不到錢,現在我連孩子吃飯的錢都沒有了。我們現在的處境是,只要我們能給孩子們弄到食物,我們就願意賣掉我們的腎臟」。

25歲的昌丹曾是一名辦公室職員,現在靠開車謀生,他說,「疫情爆發後,我曾經上班的地方把我解僱了。我的朋友弄了一輛電動車給我,這樣我才能賺點錢,但是我們在路上開車就會遭到警察的毆打,現在我們該怎麼辦,坐着等死嗎?」

根據印度經濟監測中心的數據,目前有超過1500萬印度民眾因受第二波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影響而失去了工作。

現在印度的失業問題成了國家性問題,所以對印度政府來說,如何發展經濟、解決失業問題才是重中之重。這也是印度積極向美國以及西方國家靠攏的原因,印度希望西方國家能夠幫助自己拯救經濟。

最糟糕的問題是,印度的傳統文化導致該國的疫苗接種推進緩慢。《今日印度》電視台網站報導,印度農村地區很多人出於對新冠疫苗的恐懼而拒絕接種疫苗,因為有人聲稱「接種疫苗會死」。

可笑的是,印度教瑜伽上師、同時也是印度總理莫迪的忠實盟友巴巴·蘭德福居然在公開場合鼓吹:「瑜伽和草物比起疫苗更可預防新冠」。如今,這種「另類」言論遭到了數千名佩戴黑袖章的印度醫生聯合抵制。

英國《金融時報》說,「蘭德福告訴人們,不要打疫苗,對抗療法是愚蠢的,藥物正在奪走更多的生命」。近來蘭德福繼續貶低疫苗的有效性,同時藉機兜售他的「獨家療法」。對此,印度醫學協會秘書長賈耶什·勒樂博士評價說,「蘭德福正試圖拿下教育水平低下的地區,告訴當地民眾這是一種廉價的藥物」。

由此可以看出,現在不能確定印度的疫情已經完全防控住了,從西方國家媒體的報導以及印度的現實情況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印度的疫情隨時都有可能爆發第3波。

眼下印度最關心的是經濟問題,哪個國家能夠在經濟上提供幫助,印度就可能轉向哪個國家。現階段,歐洲正試圖和印度達成自貿協定,然而印度的第一大貿易夥伴還是中國,而美國卻在搞逆全球化,所以印度必須秉承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政策,讓世界各國與其開展經濟合作,這樣才能緩解目前的困境。即此而言,印度完全倒向美國並不靠譜,甚至有可能掉入火坑。■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