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20日,歐洲議會以壓倒性票數通過了凍結《中歐投資協定》的議案。消息傳來,很多人認為《中歐投資協》很可能就此要黃。不過接下來半個月裡,匈牙利、波蘭、塞爾維亞、愛爾蘭四國外長先後訪華,釋放緩和消息;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更是直接公開警告歐盟,不要處處對華設限,要公平對待最好的夥伴;而且有消息稱,意大利已有條件批准沃達豐在5G無線介入網絡中使用華為設備,再加上丹麥監聽事件的爆出,美歐關係,尤其是美國與德法關係又生波瀾,根據這一系列動向,很多人覺得,《中歐投資協定》很可能會峰迴路轉。
那麼,《中歐投資協定》到底會不會黃?
要解讀這個問題,我們首相要再回顧一下,歐洲當初為什麼要頂着美國壓力,想跟談這個《中歐投資協定》?
其實說白了就兩個字——利益。歐洲經濟長期頹靡,又遭疫情衝擊,現在債務高企,社會矛盾激烈,未來即便經濟復甦,但恐也只是曇花一現,後面很可能隨着股市泡沫的破滅和債務危機的加重,而再次陷入經濟危機——總而言之從長遠趨勢來看,歐洲經濟前景黯淡,甚至有可能面臨被美國再次收割的風險。
這種情況下,歐洲必須自救。但歐洲現在這個狀況,想靠自家內部發力,推動經濟重回良性軌道,其實還是很困難的,所以必須從外部尋找助力——而中國現在已經是全球數一數二的消費市場,而且未來還有極大的增長潛力,如果能在這裡有更多的作為,對於歐洲擺脫危機可以說是至關重要。
當然,歐洲跟中國也存在不對付的地方——意識形態和文化衝突,中國成功崛起對歐洲體制的間接衝擊;以及中國產業升級對歐洲高科技企業的威脅,以及最後來自美國的堅決反對,等等,都是制約歐洲跟中國走近的阻礙。
不過這些,前三者都是中長期的風險,短期內對歐洲影響並不大——而歐洲現在面臨的危機很多都是迫在眉睫的,對中國的需求其實很高。所以再重大經濟利益面前,這些並不是大問題。
至於美國的反對,這個確實是個極大的阻礙。但中國這邊也對此也拿出了相應的誠意——《中歐投資協定》中,中國實際上是對歐洲作出了相當讓步和優惠的。而這部分經濟層面的讓步,實際上就是中國為了歐洲不在中美間站隊而支付的政治溢價。
用經濟換政治,用利益換立場,這時中國在這一輪中美博弈中,對美系盟友的一貫做法。
而這份政治溢價,確實對深陷經濟泥潭的歐洲資本構成了極大誘惑,這種誘惑,促使歐洲頂住了美國的壓力,實現了《中歐投資協定》的談判完成。
但為什麼現在歐洲又「反悔」,或者說「猶疑」了呢?原因很簡單——美國加碼了。
所謂美國加碼,首先當然是美國加大了歐洲的政治壓力。
但這個其實不是主要原因。畢竟美國對中歐關係的態度一直擺在那裡,歐洲在談這份協議時,就知道美國肯定會施壓——如果連這點抗壓的能力和心理準備都沒有,它也犯不着跟中國攪合這麼久。
不過第二個加碼,意識形態煽動。這個就比較狠了。歐洲大家都知道的,白左橫行,全民沉醉在民主燈塔情結裡不能自拔,政府對社會控制力也相對較弱,會受到各種勢力裹挾。拜登這幾個月大肆煽動反華意識形態,對歐洲確實造成了極大的影響,這使得社會層面反華情緒有抬頭之勢,一些政治勢力見狀,也通過迎合這種反華情緒,反對中歐投資協定,來謀取私利。所以我們看到歐洲議會前段時間對中國反制裁極為惱火——政府當家知道柴米貴,所以考慮經濟發展,於是支持協定;議會務虛,議員要考慮金主、民意、社會輿論風向,所以更在乎反華意識形態。
這基本上是《中歐投資協定》擱淺的主要原因。而最後臨門一腳,應該來自於美國的重大實質性讓步,鬆口同意歐俄「北溪二號」油氣管道項目。
眾所周知,「北溪二號」是近年來歐美,尤其是德美矛盾的關節所在。一旦北溪二號建成,歐洲能源安全將獲得極大的保障;美國不僅打開歐洲天然氣供應市場的希望破滅,從長遠看,對歐洲的影響力也會受到削弱。同時,一直深受美國制裁,苦不堪言的俄羅斯,也將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擺脫現在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困境,
也正因為如此,從特朗普到拜登,美國對「北溪二號」一直是堅決反對的,甚至不惜揮舞大棒,對參與其中的歐洲公司予以制裁;政治上,也對歐洲,尤其是德國施加了極大壓力。當然,鑒於北溪二號的戰略意義,德國的表現也一直很頑強,堅決不從,所以兩邊鬧得很僵。
不過,雖然歐洲態度很強硬,但畢竟美國的影響力擺在那裡,前兩個月,隨着管道工程進入尾聲,美歐還因此又狠狠互懟了一頓。所以這事兒也讓歐洲深感頭疼。
但現在,拜登居然鬆口了!
拜登在這個註定會削弱美國對歐控制力,削弱美國對俄壓制力的重大項目上鬆口,無疑是讓歐洲大大鬆了一口氣。
當然,這個世界上沒有平白無故的愛。拜登之所以鬆口,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中國無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這等於是拜登以放鬆對歐控制為代價,換取歐洲支持其反華。
拜登在政治上的開價如此之高,歐洲當然不能無動於衷。
不過,儘管如此,歐洲在政府層面,應該還是傾向於通過中歐投資協定的——默克爾最後關頭的表態也能證明這一點。但歐洲情況太複雜,在美國意識形態煽動下,社會層面反華傾向也很有抬頭,許多政治勢力也藉著炒作反華謀利,所以政府層面也在相當程度上被掣肘。這一次拜登再鬆口北溪二號,在一定程度上,撬動了歐洲內部的權力天平,所以雖然主流政府層面依然傾向於簽署,但在歐洲議會層面,《中歐投資協定》慘遭凍結。
那麼,是否據此就可以認為,《中歐投資協定》就徹底黃了嗎?
其實也不是。首先,我們看一下,美歐不同的決定,就可以窺見一絲端倪:美國這邊是直接鬆口,不再阻攔北溪二號——這是一種永久性的讓步;至於歐洲,對《中歐投資協定》只是暫時凍結——現在暫時不簽,以後看情況再說。
看到這樣的交換,我們首先不得不感嘆,美國真的是今非昔比了——作出了這麼大的永久性讓步,承擔了這麼大的戰略性損失,最後卻只是換來個暫時性的中止。即便我們知道籠絡歐洲反華只是美國在「北溪二號」上讓步的原因之一,但這樣的投資回報比,擱在10年前,甚至5年前,依然是很難想像的。
而歐洲作出決定後,歐洲內部的反應其實也很有意思——文章開頭我們就列舉了,四國外長(除塞爾維亞,其他三國都是歐盟國家)訪華;西班牙首相甚至直接開懟;而意大利也傳出有條件使用華為5G。
這背後其實是有邏輯的——「北溪二號」建成,受益最大的其實是德國,其次是法國——畢竟美國對歐洲的戰略影響力削弱,這兩位歐洲領袖肯定是受益最多的。
但《中歐投資協定》就不同。雖然歐洲也是整體受益,其實相對而言,更加受益的是德法以外的國家。畢竟德法是大國,本身跟中國就有很深的合作基礎,而且德法兩國經濟基本面相對較好,所以《中歐投資協定》對他們來說,相對而言錦上添花的成分更多一些;反倒是其他一些東歐、南歐國家,本來經濟就比較差,以前在中國市場的根基也不深,現在歐洲深陷泥潭,未來更有可能大難臨頭,所以對中國的需求更為迫切,《中歐投資協定》之於它們,雪中送炭的成分更多。
為了一個無可無不可,甚至持反對態度的「北溪二號」,居然放棄了《中歐投資協定》,這是讓一些國家不滿,甚至惱火的。
這裡面一個典型就是波蘭。大家都知道波蘭跟俄羅斯不對付,所以極力反對「北溪二號」。而《中歐投資協定》,因為中國支付了政治溢價,所以原先一些只有德法能享受,那些親美歐洲國家卻享受不到的待遇,這次中國也一併給了——波蘭就屬於蹭到這股東風的。現在「北溪二號」成了,中歐投資協定卻凍結,波蘭的不爽可想而知。所以我們也看到波蘭外長跑來了中國。
這就折射出歐盟凍結背後的分裂和猶疑——政府精英其實已經意識到經濟會有大麻煩,所以更希望靠《中歐投資協定》來緩解危機。但社會層面,卻有大把庸眾對自己身處的險境一無所知,反而被美國的反華煽動蠱惑,依然意識形態挂帥,間接導致歐洲議會的議員,拿《中歐投資協定》作為討好美國,迎合民意和輿論風向的籌碼。
那麼,《中歐投資協定》還有希望嗎?在什麼調解下可以解凍?
最直接的手段,中國極大籌碼,再次讓渡更多利益,讓歐洲從中國得到的經濟好處,大到他們願意「見利忘義」——看在錢的份上,去罔顧美國壓力和反華輿論導向。
但這是不可能的。這份協定,中國已經給了歐盟足夠的溢價,再繼續讓利,豈不是搞成了中美大競拍?中國又不是棒槌,不可能無底線的讓利。真要這麼做,那搞不好中歐關係會變成殺豬盤,美歐合夥做套,專割咱們韭菜。
既然中國不可能再更多讓利,那就只有一種可能——增加《中歐投資協定》之於歐洲的重要性。
這話怎麼理解?說白了,歐盟跟中國本來就沒什麼交情可言。之所以願意跟中國打交道,無非就是為錢而已。而當初歐洲之所以願意忤逆美國,也要談這份《中歐投資協定》,一方面固然是能從中得到足夠的好處;還有一點,也是因為歐洲現在太缺錢,太缺能讓自己持續賺錢的市場,中歐經貿之利才壓過了與美歐盟友以及意識形態、政治正確之「義」。
現在,中國肯定不會再增加籌碼了。但如果歐洲經濟繼續惡化下去,那同樣的利,世易時移,對歐洲的重要性也會大大增加。到那時,歐洲民眾受迫於現實的窘境,政府再一引導,讓輿論環境扭轉,他們就會逐漸重新認識到跟中國合作對自己擺脫困境的好處。
只要民眾從美國營造的反華信息繭房中擺脫出來,再加上政府層面的推動,歐洲議會的那幫議員,自然也就知道該怎麼做。
而要實現這一點,其實非常簡單。甚至都不需要中國專門針對歐洲做什麼。現在美國面臨的麻煩——什麼通貨膨脹、股市泡沫、債務壓頂等等,歐洲其實一樣不少,但歐洲的家底卻遠沒有美國厚實,歐元也遠沒有美元能打。所以只要經濟結構惡化,通貨膨脹增加,歐洲的局面比美國要艱難的多。
而這一切正在發生——美國放水引發了全球通貨膨脹,而中國作為反制祭出的輸出通脹——雖然這主要是針對美國,但歐洲作為僅次於美國的西方第二大消費市場,同樣逃不掉。
面對通脹,歐洲肯定是沒有美國能扛的。一旦撐不住先崩掉,接下來肯定被美國收割——畢竟美國現在的天量債務,只有收割中國或者歐洲才能抹平——而收割歐洲,明顯比收割中國要容易的多,也現實的多。
所以,中國完全可以拖,拖到歐洲被通脹逼的受不了,自然就會重新想起《中歐投資協定》。到時候歐洲不僅會需要《中歐投資協定》來續命,甚至也需要通過中歐更深層次合作,挽救岌岌可危的經濟危機。
這在邏輯上是可以成立的。畢竟中國不是美國,沒有強行收割的本錢,但一定願意通過互惠合作的方式獲利。屆時歐洲就可以獲得中國的資本和市場續命。至於歐洲需要付出的,無非也就是人民幣國際化,以及某些制裁解除而已——這對歐洲而言,也不過就是把之前美國的影響力轉移給中國,並不會有什麼實際損失。
總而言之,嘴巴上全是主義,背地裡全是生意。現在的歐洲,說白了就是中美博弈大格局下,最大的一顆的牆頭草。對它來說,誰帶它的好處多,誰能解它的燃眉之急,更能滿足它的核心利益,它就跟誰親近。這次《中歐投資協定》的凍結,是拜登下了重注;但拜登的籌碼有限,雖能起效一時,卻不能保證持續有效。
未來中歐關係如何,歸根結底,取決於全球經濟形勢,取決於歐洲自己的危機程度——而兩者一旦繼續惡化,如果美國又不能拿出新的籌碼,《中歐投資協定》自然又可以解凍。而拜登如果還拿出新的籌碼——這「北溪二號」都已經鬆口,烏克蘭也賣了個乾淨。拜登還想拿出新籌碼,那恐怕就只有把波蘭、捷克這幫東歐的內鬼小弟賣還給德法了。如果真這樣,歐洲對美國的離心力將大大增加,美國的最大盟友,恐怕就真不受美國使喚了。
很明顯,這樣的籌碼,拜登是不敢賣,也賣不得的——何況歐洲真到火燒眉毛的地步,拜登就是賣掉這些小蝦米,也未必能挽回他們的心。既然如此,中國也不必為《中歐投資協定》的暫時凍結而過度憂心。既然要凍,那就凍唄。過個一年半載,最多兩年,面對新的糟糕透頂的經濟形勢,歐洲那些親美的、或者意識形態主導的勢力,自然就會幡然醒悟——就算執迷不悟,也勢必被邊緣化。畢竟,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往往皆為利往,有着悠久重利輕義傳統的歐洲,絕無可能像台灣綠蛙那樣腦殘;所以只要時機成熟,近現代資本主義發源地,自然會遵循他們歷史經驗,做出聰明的選擇。■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