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格蘭康沃爾海岸舉行的七國集團G7峰會,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是特朗普四年任期結束後,新任美國總統拜登的首秀。現場官員說,今年氣氛完全和過去不同了。拜登無時無刻不在傳遞的一個信息就是:美國回來了!
當記者問法國總統馬克龍,美國是否真的回來了?馬克龍回答說:絕對的(definitely!)
從肢體語言也可以看出馬克龍和拜登「兄弟情深」。兩人肩並肩,走得太慢了!以至於被晾在旁邊的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不得不尷尬地繞過這倆兄弟。
即使與個人風格和政治立場完全不同英國首相約翰遜,拜登也最大限度的展現出了輕鬆、友好的氣氛。當年拜登競選的時候曾諷刺約翰遜是「特朗普身體和情感的克隆」。但約翰遜果然是大人大量,對於拜登的來訪,他形容這簡直就是「一股新鮮空氣」。
已經與四任美國總統打過交道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說得很直白:「非常樂見美國總統出席會議,拜登代表了對多邊主義的承諾,這是過去幾年所缺失的。」
11日下午,G7領導人們在海濱度假勝地舉行了第一場會議,這場會議的主題是抗擊新冠疫情以及疫情之後的重建。拜登當然是有備而來,因為前一天他剛剛宣布美國將購買5億劑新冠疫苗,來援助其他國家。此舉,也是希望在美國的表率下,帶動G7其他國家效仿。
12日上午,G7第二場會議召開。如果說第一場會議G7團結一致抗疫,那麼從第二場會議之後,則分歧漸顯。第二場會議主題是「經濟柔韌性」;第三場會議主題是「外交政策」;第四場會議主題是「公共衛生」;第五場是「環境和自然」;第六場是「開放社會」。
G7因分歧過大斷網?
CNN報導說,下午一場會議正在轉播,突然會議室的網絡被掐斷,因為當時圍繞對華政策上討論內容過於敏感。
到了12日晚上,白宮似乎對拜登的「魅力攻勢」表現的太過自信,因為在對華方式上,他無法說服G7在聯合聲明中採取一致的言辭和立場。美國官員透露,站美國陣營的有英國、加拿大。但是日本和其他歐洲國家並不贊同。
即使是與拜登稱兄道弟的法國總統馬克龍,上周還曾警告歐洲不能效仿美國回到「冷戰邏輯」,在對華關係上,歐洲應該採取更獨立的政策。
而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雖然拜登上任的首次訪問選擇了歐洲,並且會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峰會。但是大家心知肚明,無論是歐洲還是俄羅斯,都不是拜登的戰略焦點。
白宮12號發布了一份文件,具體指出了七國集團存在共識的領域,包括美國提出的國際版“Build Back Better”,以民主國家為驅動,給國際提供高標準、透明的基礎設施夥伴關係。
13日中午,G7會議將全部結束,屆時會發布聯合聲明。拜登計劃召開一場記者會。
七國集團OUT了
帶大家複習一下這些年,G7的明面場。2017年在意大利西西里島舉行的七國集團峰會上,特朗普的首秀,大家記住的卻是他前一天在北約峰會上一把推開黑山共和國總理馬爾科維奇, 搶佔C位。
2018年,在加拿大的G7, 特朗普拒絕在聯合聲明上簽名,默克爾等領導人圍着特朗普聲討。最後特朗普還提前離開了會議,飛往新加坡出席更重要的美朝峰會。
2019年,在法國召開G7, 當時大家都在擔心,特朗普會不會缺席。雖然他最終出席了會議,但特朗普私下表示這就是浪費時間。會議最終草草收場,由於在貿易問題上的巨大分歧,G7沒有發表聯合聲明。
2020年,因為新冠疫情,原定於在美國召開的G7直接取消。。。其實峰會的取消可能令各方都鬆了口氣,因為每一次會議氣氛都劍拔弩張。其實2020年特朗普曾經嘗試邀請印度、韓國、澳洲和俄羅斯在9月到白宮出席G7,但最後也是困難重重。
外交政策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題目就是一針見血:《召開G7意義是什麼?》
七國集團G7的英文全稱是Group of Seven,1973年成立的時候其實只有五個國家,當時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形勢惡化,接連發生了美元危機、石油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西方主要工業化國家經濟萎靡不振。1975年之後,意大利和加拿大加入,成為了G7。而在1997年到2014年,俄羅斯加入之後變成了G8。但由於俄羅斯在克里米亞的行動遭到國際制裁,被踢出了八國集團。
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的資深研究員阿什福德(Emma Ashford)說,那個時候G20已經逐漸取代小俱樂部G7的地位,受到了更大的關注。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排除中國的G7根本玩不轉。
當初G7的設想是,給「志同道合」的民主國家提供一個更深入合作的平台,解決一些共同面對的問題。但是阿什福德很尖銳地指出,中國並不是經濟問題的根源,而排除中國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從氣候變化到貿易壁壘,在大多數成員國都已經是北約國家的時候,七國集團似乎沒有特別的價值存在。
其實英國首相約翰遜多次提出把G7升級為D10(Democracy 10),就是在七國集團基礎上加入韓國、印度、澳大利亞。雖然這個想法尚未受到G7其他成員國的支持,但是今年的會議上,澳大利亞、印度、南非和韓國都受到了邀請。
不過阿什福德對於D10,或者所謂的“民主國家大聯盟”仍然表示懷疑,不僅是因為眾口難調,還可能把地緣政治競爭升級為危險的意識形態較量。這樣的一個民主戰線,本身的存在就有問題。要按照美國的民主原則和發展標準,要得到德國、印度、日本的一致同意,談何容易?而且如果美國需要跟非民主國家合作,建立這樣的框架,只會令人反感。
特朗普主義猶存
拜登在出席七國集團峰會期間,最主要的一條信息就是告訴歐洲盟友,美國回來了!拜登要彌合特朗普四年任期造成的裂痕。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一項調查顯示,歐洲的民眾越來越懷疑美國發揮傳統領導力的能力。而且四年以後,如果再來一位特朗普2.0, 歐洲不是傻眼了嗎?因此以法國為首,歐洲開始倡導戰略自主權。
美國皮尤民調最近發布的報告也顯示,雖然拜登上任後美國在全球的形象有所提升,但是大部分人都不再把美國視為「民主典範」。在美國的盟友中,只有56%的人認為美國是較為可靠的夥伴國家,26%的人認為美國靠不住。57%的認為美國不再是民主的典範。
拜登上任後,歐洲人其實愈發認清一個現實:「特朗普主義」仍然在影響着美歐關係。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歐洲問題專家貝林說,有一些是美國外交政策結構傾向,在特朗普政府時期與在拜登政府時期是一樣的,比如與中國的較量,撤離中東。美國在宣布從阿富汗撤軍之前,幾乎沒有徵求歐洲小夥伴的意見。還有拜登提出對美國中產階級有利的外交政策,這與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有何本質區別?
年復一年,2021年七國集團再次給世界留下了歷史性的集體大合照,但除了這些照片,G7還讓人們記住了什麼呢?■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