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神舟12號飛船是6月17日上午9點多起飛的,我看直播起飛居然有點緊張,不過最有意思的是第一次上天的湯洪波,安排他坐在舷窗旁邊,整流罩脫離之後外面的光進來了,他忍不住扭頭朝窗外看了一眼。這讓我想起了第一次坐飛機的時候,總是會忍不住朝窗外看。
查詢了目前中國曆次載人航天發射任務:
-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楊利偉(遼寧)—中國首次載人航天,歷時21小時23分鐘
-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費俊龍(江蘇),聶海勝(湖北)—中國首次多人航天,飛行時間5天
-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翟志剛(黑龍江),劉伯明(黑龍江)和景海鵬(山西)—-飛行時間3天,翟志剛完成中國第一次太空行走
-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號,這是無人飛船,完成中國首次空中交會對接
-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景海鵬(山西),劉旺(山西),劉洋(河南,女)—-飛行時間13天,中國首次有人自動交會對接,航天員進入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幾天後神舟九號和天宮一號短暫分離,由劉旺完成中國首次手控交會對接。劉洋是中國第一個上天的女航天員
-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聶海勝(湖北),張曉光(遼寧,滿族),王亞平(山東,女)—-飛行時間15天,王亞平在天宮一號完成中國首次太空授課
-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景海鵬(山西),陳冬(河南)。—中國首次完成30天中期駐留,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聶海勝(湖北),劉伯明(黑龍江),湯洪波(湖南)—-預計飛行時間3個月,將與目前已經在太空的天和號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組合體對接
目前總共12個航天員17人次進入太空,其中聶海勝和景海鵬各3次,劉伯明2次,楊利偉,費俊龍,翟志剛,劉旺,劉洋,張曉光,王亞平,陳冬,湯洪波各1次。
我查詢了天宮空間站的計劃,根據中國青年報2021年1月的報導:
按照空間站建造任務規劃,今明兩年我國將接續實施11次飛行任務,包括3次空間站艙段發射,4次貨運飛船以及4次載人飛船發射,於2022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實現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三步的任務目標。
也就是說,在這次神舟12號發射之後,在2022年底之前還會陸續發射3艘載人飛船,從時間上看將會實現空間站有人照料常態化,密集的發射任務意味着有更多航天員獲得進入太空的機會,應該說第二代航天員比以前要幸福多了。
在今年年初的時候,我曾經發過一篇文章,就是今年預計會發生,或者說今年我期待的幾件大事,
一是七普數據公布,計生政策調整,這個目前已經實現了,中國已經開放了三孩政策。
二是天問一號降落火星,中國目前也順利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一次性實現了「繞,落,巡」(火星環繞、火星着陸和巡視探測)。
火星任務難度極高,截止到天問一號發射,包括天問一號在內,人類總共進行了46次火星探測任務,只有25次成功了,成功率剛好過了50%的線。
其實中國的成功率也是50%,2011年我們的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搭乘俄羅斯的探測器升空,這是我們第一次進行火星探測,但是俄羅斯的探測器沒能成功變軌,最後墜毀在太平洋。
天問一號探測器包括火星車在內,重達5噸,以至於2016年立項的時候我國都還沒有足夠推力的火箭將其送入到地火轉移軌道,中國唯一有能力執行天問一號任務的火箭長征五號,於2016年11月成功首飛,但在2017年7月的第二次任務中遭遇失利。
經過兩年多的歸零工作後,長征五號於2019年12月成功復飛,保證了2020年7月地火轉移窗口期火星探測任務的按計劃實施。
錯過了這個窗口期,後面又得再等26個月。
這兩件大事完成之後,今年還比較期待的:
- C919能否年底首架商用交付,還是要到明年
- 003號電磁彈射航母能否年內下水
- 國產28nm工藝節點光刻機是否會公開報導
這三點挑戰的都是美國的核心優勢產業,大飛機挑戰的是美國以波音為首的民用航空工業;電磁彈射航母,以及以後要確定的艦載四代機,是挑戰美國全球最強的航母艦隊;光刻機是半導體產業鏈國產化的象徵,是挑戰作為美國二戰後「國本產業」的半導體產業。
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在這三個領域,我們目前還是處於初級階段,我們不期待能在短時間內趕上美國,但是希望能夠逐步的縮小差距。
我們第一艘航母遼寧艦2012年才服役,2018年5月31日的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任國強表示,遼寧艦航母編隊已經初步形成了體系作戰能力,他沒說是何時初步形成的,就算是2018年吧。
而且我們的2012年服役的遼寧艦和2019年服役的山東艦航母,
目前都是滑躍起飛+艦載三代機+預警直升機,跟美帝航母的彈射起飛+艦載四代機+固定翼預警機,在技術和作戰能力上還是有很大差距的,甚至可以說有代差。
我們的003號新航母,即使今年下水,然後再用一段時間完成建造服役,按照遼寧艦和山東艦的時間點推算,電磁彈射航母+艦載四代機+固定翼預警機要形成戰鬥力也得到2025年以後了,不過即使假設是在2026年形成戰鬥力,那速度也很快了,
從2012年遼寧艦服役到2026年003號形成戰鬥力,和美軍航母已經沒有技術代差,總共14年的時間,這個速度已經非常驚人了。
如果說台灣統一是中國復興的加冕典禮,那這一天何時到來取決於我們的軍事,經濟和技術能力的發展情況。
台灣統一的背後實質是中美力量的對比變化,我們必須按照最壞的情況—也就是美國運用政治,經濟/金融,軍事手段阻止我們統一來準備。
確保祖國統一能夠順利完成,萬無一失,否則一旦失敗,打擊將是巨大的。
在技術領域,要徹底擺脫對美國的技術依賴,尤其是半導體產業鏈的國產化,避免美國一斷供我們的產業就癱瘓,我們現在中芯國際,長江存儲,合肥長鑫,紫光展銳等公司其實在美國制裁前都很脆弱,不是每個公司都有華為那麼強的生存能力的。
在經濟領域,總量上要超過美國,發達地區人均GDP要超過台灣,這樣不僅能對統一形成強大的經濟支撐,加強對統一時可能遭受的經濟和金融攻擊和市場波動的承受力,也有利於統一後的治理。
同時要快速普及電動汽車,降低戰時對石油的依賴,加強石油長期儲存技術的攻關,減少石油儲存損耗,畢竟我們現在石油進口大部分來自海上,而不管是印度洋還是太平洋,都有大量的美軍基地。
在軍事領域,我們的海軍要具備即使在沒有岸基導彈和飛機的支援下,也能夠單獨消滅美軍艦隊的能力,統一時要具備在外部軍事力量介入下,我國海軍還能封鎖台灣的東海岸的能力。
我國軍事力量越強,越是能遏制美國內部好戰勢力佔上風進行軍事介入。
要形成對台的絕對軍事優勢,爭取實現零傷亡,減少戰時損失。
這些工作,目前中國都在做,按照時間點推算,預計會在2025-2030年之間陸續完成,可以說時不我待。
作為普通人,我如何支持國家發展?我自己整理過中國半導體產業核心公司列表,也整理過「窮台公司」列表,也就是主要競爭對手是台灣企業的中國大陸公司。
支持這些公司的發展,不僅是支持中國的復興,個人也能獲得不少收益。
這幾年發生的故事更是進一步加強我的認知,只要跟着國家大勢走,選擇出那些真正核心的,真正在支撐和促進國家發展的企業,堅定信心的長時間的持有,想不賺錢實在是太難了。像國產半導體產業,今年初就有多麼好的投資機會,這樣的機會以後難道就沒有了嗎?當然不是,畢竟國家的崛起,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
以上是一點發散的想法。■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