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的大象,自中國建國開始,第一次向北遷移。
一群象的遷移路,吸引了全國人的目光。
不知道大象習性的人,可能不知道象群向北遷移意味着什麼。
這是瑞兆中的瑞兆,意味着大陸國家的盛世即將到來。
大象是一種喜溫動物,只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而且食量巨大,所以必須在濕潤多雨,植被茂盛的地方生存。
因此,大象適合生活在赤道區域,亞洲大陸最適合大象生存的國家是印度,而中國只有雲南南部等少數地方能讓大象生存。
如果大象擅自向北遷移,一旦冬季到來之前回不去,那麼就會凍死,同時餓死。
數百年來,甚至一千多年來,都是如此。
離開雲南南部,大象活不下去,這是一個常識,因此我們的工作人員採取堵路的方式,慢慢的又把大象引導回西雙版納棲息地了。
但很久以前,可不是這樣的。
大象曾經遍布中國,甚至河南這樣和亞熱帶+濕潤完全不着邊的地方,都有大量的象群生存。
河南的古稱是豫,一個人拿着長矛牽着大象的文字組合,這表示河南曾經有大量的大象。
在上古時代,河南曾經是全中國最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也適合農耕,被稱之為中原地區,當了中國數千年的核心。
中國八大古都,一半都在河南,分別是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
在河南安陽市,我們發現了殷墟故址,在裡面我們發現了大量關於大象曾經在殷商時期的河南存在的證據。
其中三件,屬於國寶級文物。
比如說,商代雕刻的玉象。
比如說,商代雕刻的象牙酒杯。
比如說,在殷墟祭祀坑裡發現的大象遺骨。
而在《呂氏春秋·古樂》中曾明確記載:「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於江南。」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商朝甚至還訓練出了一隻規模龐大的象軍,最後被周武皇擊敗,一路驅趕到江南。
大象軍團最後參與了保衛商朝首都之戰,你說河南有沒有大象。
這是大象最後一次在河南露面,很快大象就在河南絕跡了。
周皇朝也想飼養大象,可惜養不活,慢慢的大象就全部消失了。
老人口口相傳,大象很厲害,但後代就是見不到大象。
慢慢的,中國人發明了「想像」一詞。
大象究竟是個什麼樣子,你自己去想吧。
為什麼大象都消失了?
因為在商朝末年,全球氣溫驟降,生生的把河南的氣溫從亞熱帶給降成了溫帶,同時降雨量大幅減少。
大象在這樣的河南,根本就無法生存。
商紂皇被滅國,不僅僅是他自身昏聵的原因,最大的原因其實是當時全國糧食大幅減產,國內矛盾衝突尖銳,所以大亂必定爆發。
1972年,竺可楨老先生發表了一篇《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的重磅論文,指出中國五千年歷史氣候可以分為4次暖期和4次寒冷期。
僅僅在知網上,就有2800篇論文是引用竺老先生的這篇論文所寫,可謂是學術界的奠基之作。
關於中國氣候變遷的證據非常之多,我簡單列幾個給大家看一看。
公元前903年,周孝皇七年,史籍記載:「厲皇生,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
江、漢俱凍啊,長江和漢江全部都結冰了,長江被冰封的景象,你能想像麼?
這一年,周厲皇出生。
倒霉的周厲皇接管周皇朝沒幾年,國人終於扛不住了,吃不上飯,開始到處叛亂,周皇朝自此叢盛轉衰。
隨後,中國的氣溫節節下降,到了周幽皇那一代,周朝的底蘊終於耗盡了,春秋戰國時代到來。
而在春秋戰國時代及秦漢盛世裡,中國來到了暖期,氣溫大幅攀升。
據《左傳》、《詩經》等古籍記載,那時山東冬季經常無冰,齊魯地區可一年兩熟。
山東是什麼地方?那是黃河入海口。
從長江被冰封到黃河冬季都不結冰了,你自己體會下這溫差有多大。
等到了北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以後,淮河流域、長江、太湖,又全部結冰了,冰層厚度甚至「可通車馬」。
還有一些寒期的證據,比如說1816年,中國嘉慶二十一年,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無夏年。
那一年,北京6月飛雪,7月霜凍,8月就入冬。
和被冤枉的小白菜沒啥關係,純粹是因為當時處於寒期。
明清時期,海南的瓊山總共下過三次雪,歷史均有記載,分別是明朝萬曆、清朝康熙和光緒年間。
現在廣州飄個雪花都全國轟動了,海南下雪,你知道那是一個什麼溫度麼?
至於其他的史料也有很多。
比如說《晏子春秋》中說「橘生淮南則為橘 ,生於淮北則為枳」,意思是橘子樹沒有辦法在淮北結果。
但漢朝天文學家張衡的著作《南都賦》中曾明確寫有「襄橙鄧橘」的字樣,證明在漢朝,河南可以種植橘子和橙子,而河南比淮北還要北。
晏子和張衡都沒錯,只不過一個是在描述西周末年,一個在描述秦漢盛世。
實際上,要是晏子多活幾代人,到了春秋中期,他就能看到淮北的橘子樹了,因為那個時候中國氣溫已經上來了。
從超大周期上,我們現在都處於大冰期時代,人類的本質是冰期生物,恐龍的那個年代地球是沒有兩級的,比現在要溫暖的多。
但在這個大周期之下,也分很多中周期,溫度都是在上下波動的,甚至每一次小周期,都會引發皇朝的滅亡,相關性非常之高。
只有清朝這一個例外,在氣溫暴跌後還熬了幾十年沒死。
但細究下來,太平天國當時已經基本把清朝主力消滅殆盡了,後來是在西方洋槍隊的幫助下,外加海關關稅暴增的背景下,清朝才勉強續命的。
如果不考慮外力干涉,太平天國那一波,清朝是扛不過去的,因為歷史已經反覆證明了。
研究溫度和歷史的關係之後我們會發現,國家完蛋不一定是因為氣溫下降,但氣溫下降一定會導致國家完蛋。
從圖上看上下5000年中國的氣溫波動也就是在+2到-2之間,極限高溫和低溫差距不超過4攝氏度,最近1000年的氣溫上下波動不超過1攝氏度。
這麼點氣溫波動,能引發皇朝滅亡?
地球是一個水球,表面有大量的水分。
水不僅是生命之源,哺育着萬物,而且比熱容非常巨大,吸熱能力很強大。
溫度升高時,海洋會吸收大量的熱。溫度下降時,海洋會釋放大量的熱。
因為海洋的存在,地球的溫差才會如此之小,變得適宜人類生存,不至於白天零上五十度,晚上零下五十度。
全球平均溫度降低1度的意思,是全球的海洋已經釋放出了極其巨大的能量後,地球依然無可奈何的整體降低了1度。
沿海的人類也許沒什麼感覺,但是在遠離海洋的內陸,帶來的結果可能就是最低溫降低了十幾度那麼恐怖。
同時,氣溫降低時,全球的水蒸氣大幅減少,帶來的降雨活動也大幅減少。
而根據學者的研究成果,年平均氣溫下降1攝氏度,那麼中國的年降水量平均要下降100毫米,而且越向北,降雨量下跌的越多。
在南方地區,降雨量每少100毫米,糧食產量就會降低10%。
而到了北方,這100毫米降雨量就更關鍵了。
我們都知道,400毫米降雨線是農耕的生死線,只有降雨量大於400毫米才能農耕。
但實際上,哪怕是放牧,也需要300毫米以上降雨量。
低於300毫米,就被稱之為極端乾旱,牧草一旦被啃食就很難恢復,所以這樣的地方一般被稱之為荒漠或者沙漠。
低於200毫米,則直接被稱之為死亡沙漠。
年平均氣溫下降1攝氏度,大概相當於長城的範圍要向南足足移動400里,這麼一大片國土都不再適合農耕了,同時游牧民族也必須向南移動400里,否則他們也無法生存。
秦漢時期修建的古長城和明清時修建的長城,地理位置偏差如此之遠,原因就是當時的氣溫不一樣。
農耕民族的糧食產量大幅減少,人口不變,因此極易爆發內亂,大量的農民起義,國力嚴重衰弱。
而此時,游牧民族可用來放牧的土地也大幅減少,人口也不變,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游牧民族必須頻繁南下,和中原皇朝爆發激烈戰鬥。
有些中原皇朝幹掉了農民起義軍,但是被草原民族幹掉了。
有些中原皇朝幹掉了草原民族,但是被農民起義軍幹掉了。
中原皇朝的命運只有一個,那就是死,必死無疑。
能熬過氣溫暴跌這一劫的,歷史上只有清朝,還是借了外力的幫助。
同樣,當氣溫上升的時候,降雨線大幅向北移動,可用來農耕的土地大幅擴大,中原皇朝一律處於盛世。
夏商時代是被古人念叨幾千年的夢幻盛世,具體咋樣咱們也不清楚,太久遠了,資料甚少,那個時候也不是大一統皇朝,就是個大部落。
但西周末年氣溫大降,禮崩樂壞的時候,大量中國精英特別懷念夏商時代。
而中原皇朝最著名的兩大盛世,秦漢盛世和隋唐盛世,則全部處於氣溫明顯升高的周期之內。
而第四次氣溫大上升期,就是現在,今天的中國所在的位置,我們的氣溫正在急劇上升中。
氣溫升高有什麼好處?
最大的好處,就是降雨線大幅向北移動。
最近幾十年,中國一直在治理沙漠。
植樹造林容易,但你想治理沙漠可真不容易,因為最核心的問題是水。
沒有足夠的水源,你就算植樹造林了,也很快就會枯死。而有了足夠的水源,沙漠自己就會綠。
只有在水源剛剛達到植物生死線的地帶,植樹造林外加嚴厲保護,才有用。
毛烏素沙漠,在上一輪暖期,也就是1000年前的唐朝時期,是水草豐美之地,牛羊成群。
在這片沙漠裡,專家們出土了各種遺址,證明了這裡曾經的繁華。
據專家估計,唐朝時期的毛烏素沙漠的年降雨量可達到600毫米以上,和今天的河南差不多,非常適合種植。
但最近的一千年,中國始終處於冷期,毛烏素沙漠的降雨量暴跌,跌到了牧草的生死線附近。
因為水很少,所以這裡都是沙漠。
但因為還有點水,所以這裡還有種活植被的可能性。
因此,國家選擇了治理毛烏素沙漠,並對所有植被嚴加保護,希望遏制北京的風沙。
本來吧,工作人員在辛辛苦苦的治理毛烏素沙漠,千難萬難才恢復一點點植被。
但最近20年,毛烏素沙漠的植被以一種近乎狂暴的速度在瘋狂恢復,靠南端的一部分,已經快成為真正的森林了。
2003年,毛烏素沙漠查乾巴拉地區的景觀是這樣的。
2018年,同一個地方,野草都長到人的腰這麼高了。
整個毛烏素沙漠,如今已經快消失了。
除此之外,在黑龍江等地,專家觀察到了肉植闊葉林,這種不應該出現在東北的不耐寒植物,如今已經大面積出現。
曾經在夏天連風扇都不用的黑龍江地區,今年夏天被熱得要搶購空調。
而在2020年,800毫米降雨線首次強行翻越了秦嶺,導致嚴重乾旱的陝北、甘肅降雨量明顯增多。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大量的積水湖泊重新出現,以前的綠洲開始大面積恢復。
在黃河的上游,植被也開始大面積恢復,專家甚至在河套地區發現了蘭花,一種對水分要求相當高的植物。
河套是古籍中有名的水草豐美之地,但那是以前,已經荒涼快1000年了。
如今,這裡的水草大量恢復,甚至開始長蘭花了。
也許,漢唐時期那鼎鼎有名的河套平原,能讓我們這代的中國人重新目睹。
氣溫和皇朝的興衰息息相關。
西藏地區曾經有一個非常厲害的皇朝,叫吐蕃,連唐朝都送了一位公主去和親。
但建國之後,在中央大力的扶持下,西藏的人口恢復了70年,如今也就300萬人。
乾旱寒冷的西藏,根本不太適合人類生存,為什麼當初能出現吐蕃皇朝。
你再細究點歷史,會發現吐蕃這個詞和唐朝是始終綁在一起的,唐朝消失後吐蕃也消失了,整個西藏已經1000多年沒有出現過任何皇朝了。
因為唐朝末年,整個中國的氣溫暴降3攝氏度以上,一直持續了1000多年都沒有恢復到唐朝的溫度。
中原地區糧食產量下降,可耕種的土地減少,但還能活下去。
西藏那裡,皇朝和人口直接就崩潰了,成為了人口極其稀少的半無人區,從皇朝退化成了一個奴隸制大部落,1000多年都沒有恢復元氣,再也沒有出現第二個吐蕃。
而在新疆西域等地的大量皇國,命運連吐蕃都不如。
當初唐朝控制的西域,都是水草之地,農耕是不行,但通過放牧養活一個小皇國還是沒問題的。
如今,這樣的小國全部都滅亡了,甚至連都城都被拋棄了,裡面連一個活人都沒有了,因為根本就無法生存。
千餘年過去,樓蘭古城周圍,還是寸草不生。
因為樓蘭古國周圍的湖沒有了,河也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曾經水草豐美的羅布泊成了一片戈壁灘。
而在額濟納旗的居延海古湖盆,位於絲綢之路,漢唐時期曾經有繁榮茂盛的大片胡楊林,如今枯死千年,始終屹立不倒。
從繁盛到枯萎,千年前的胡楊樹,默默的矗立在地上,見證了1000年的歷史。
而如今的中國,氣溫重新回升,降雨帶重新北移。
2015年的時候,中國科學家就開始預測全球變暖一定會給中國北方帶來更多降水,極大的改善北方環境。
而2020年的時候,中國開始討論,降雨線將北移,北方防汛怎麼幹?
全球變暖對其他國家,尤其是對風調雨順的歐洲國家是沒有什麼好處的,但是對大陸國家,尤其是我們這樣北方乾旱少雨的國家,是有天大好處的。
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止全球變暖,這本來就是地球周期的一部分,所以減排二氧化碳等議題根本就是個偽命題,特朗普曾經直接說這是個騙局。
雖然特朗普很不靠譜,但在說實話方面,他算是美國最實誠的總統了。
不過中國依然簽署了氣候協定,甚至成為了全球碳達峰的重要旗手,這又是為什麼呢?
發達國家明顯是拿碳排放量當成卡發展中國家脖子的工具,為什麼中國要同意?
以前,中國是堅決不同意的,但現在中國同意了。
因為最近十年,中國北方出現了明顯的降雨增多現象,而且一年比一年加速,整個北方的植被都在以一種令人目瞪口呆的速度在恢復。
這多出來的植被,按協議規定,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都算是中國的,這個碳排放權是可以對外交易的。
而且,中國也在光伏產業實現了技術突破,市場份額也位居全球第一,處於絕對優勢。
光伏的數量,已經多到了能拿來拼熊貓玩。
這麼算下來,支持歐洲搞的這個氣候協定,不僅能讓中國佔據道德高地,甚至可以讓中國獲取大量的經濟利益。
因此,中國對氣候協定的態度,從反對轉變為了支持,最大的底氣就是預判北方的植被會開始持續恢復。
雖然如今人類已經進入了工業時代,降雨量增多帶來的糧食產量增多沒有以前那麼重要了。
但如今又搞了一個什麼碳排放權,植被可以源源不絕的給國家創造財富,這就有意思了,等於給中國送錢,中國幹嘛不要。
另外,中國獲得的好處還不止這點。
降雨量增多後,原本不適合居住的地方,會重新適合居住,這哪怕是對工業時代來說,也是很重要的。
整個上古時代,中華文明的中心都在黃河流域,這裡孕育了中華民族,也孕育了中華文化。
但最近1000年,中國的人口中心和經濟中心,都在長江流域,整整向南推移接近600公里。
中國歷史上總共有三次大規模的衣冠南渡,黃河流域的中國精英大批遷往長江流域。
第一次,是西晉末年司馬睿渡江,在南京建立東晉。
但很快,人口的精華又回到黃河流域了,唐朝選擇在黃河流域建都。
第二次,是唐朝安史之亂,中原精英在南京定都,建立南唐。
很快,人口和經濟中心又回到黃河流域了。
第三次,是北宋末年,宋高宗趙構渡江,以南京為首都,以杭州為行都,建立南宋。
這一次,人口和經濟中心永遠的留在了長江流域,再也沒有回到黃河流域,迄今已經1000多年。
因為這1000年來,中國的氣溫始終沒有回到漢唐時期的溫度,北方荒涼破敗,降雨稀少,承載不了太多的人口。
枯水期的黃河和小河一樣寬,甚至隔三岔五就要斷流,這樣的水流量,明顯和母親河的歷史地位對不上去。
唯一的原因,就是現在沒有以前溫度高。
遠古時期黃河的水流量,不會弱於如今長江的水流量太多。
《孟子·滕文公下》寫道:
周公相武皇,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
換句話說,商朝末年,周朝初期,大象在中國地區徹底絕跡了,整個天下都找不到大象了。
古人以為大象是被周武皇給殺絕的,但實際上是因為氣溫暴降導致的物種滅絕。
漢朝時期,中國的氣溫強烈反彈,溫度暴增,但和商朝時期相比,氣溫還是差了一點點。
最大的證據,就是大象出現了三國時代孫權的吳國領土,也就是長江流域,而沒有出現在曹操所在的魏國領土,也就是黃河流域。
在《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皇公傳》中記載:「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孫權送了一頭大象做賀禮,曹操身邊的一幫魏國精英從小到大都沒見過大象,非常好奇,想弄清楚這東西到底多重。
曹沖稱象的故事,就是這麼來的。
曹操為了馴養大象,還專門在鄴城周邊修了一個園子,被中國的專家學者經多方考證,鎖定為河北臨漳縣崗村的毛象坡。
但最終,曹操沒有養活大象。
而在最近1000年的寒冷期,氣溫遠低於漢唐時期,導致大象連長江流域都呆不下去了,要縮到雲南那裡才能保命。
2020年3月,雲南的大象暴動,莫名其妙的向北遷移,自新中國建國以來這種事從未發生過。
2021年7月,河南鄭州暴雨,以前的年降雨量才600毫米,如今3天就下了600毫米,龐大的降雨量已經能和亞熱帶地區媲美了。
或許,雲南的大象是感受到了什麼,它們想回到曾經的豫州?
如今的地球氣候,冰河時代這種大周期什麼時候結束,因為缺乏資料還不好說,但是在1000年為單位的中周期上,地球是回暖的,在100年為單位的小周期上,地球也是回暖的。
我們極有可能重現漢唐時期的氣溫,黃河流域大量恢復植被,黃河水重新清澈,整個北方降雨量大幅增長,大量的戈壁和沙漠變成宜居的土地,極大的促進中國的農業實力和工業實力。
最後,我建議大家重新看一下這個圖。
中華大陸的第四次盛世,即將降臨,這種極其有利於大陸國家的氣溫攀升,是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周期,不是任何人類有力量阻擋的。
冷了1000年了,該變一變了。
這是,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古代的漢唐之威,極有可能在如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手上重現。■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