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美國用什麼辦法,都無法避免經濟崩潰的到來

雲石

時至今日,但凡對經濟形勢稍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美國有大麻煩了——股市屢創歷史新高,債務累積達到28萬億美元的驚人地步、貧富差距突破1929大蕭條;通脹也已經連續數月飆升,未來也看不到停下來的跡象;而與此同時,美國的常規救市子彈卻幾乎打光,經濟復蘇卻不如預期、德爾塔病毒又再次席捲全美,新一輪疫情箭在弦上。總而言之,種種跡象都表明,美國經濟積重難返,崩盤已經是不可避免。

但美國的統治集團卻並沒有放棄——拜登政府拚命放水、祭出瘋狂財政刺激計劃、啟動稅收改革、折騰大基建計劃——認為這些政策可以幫美國渡過危機;面對洶湧的通脹浪潮,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一口咬定這只是暫時的;幾個月後就可以緩解;財政部長耶倫更猛,直接祭出所謂現代貨幣理論(MMT)——也就是無節制放水,言之鑿鑿的認為這套未經實踐驗證的理論可以拯救美國經濟。

當然,對於這幫人的做法和說辭,很多經濟分析者嗤之以鼻,認為純屬死鴨子嘴硬的大忽悠。但也有很多人,相信美國可以美國政府可以說到做到——畢竟美國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帝國,美元也是無可替代的世界貨幣,過去幾十年,美國經濟屢次逼近危機,尤其是08年更是危在旦夕,但最終在美國政府的政策操作下,還是轉危為安。

那麼,這種看法有道理嗎?我們的答案當然是:扯淡。邏輯很簡單:任何的政策,本質上都只是術而已;術的操作再精妙,也必須在勢具備的前提下,才能起到效果。而美國這次的麻煩,其實是其過去幾十年來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種族等各方面矛盾積累的總爆發,這個橫檔在河道中央的大礁石拆不掉,你開船的技術再好,又有什麼用?

當然,這麼比喻,可能很多人覺得太抽象,那麼,我們就從具體的角度,來分析下美國為什麼躲不過這場經濟崩盤?

根據歷史經驗,一般來說,要擺脫經濟危機,通脹有以下幾種模式

首先就是戰爭。這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二戰。二戰前,美國長期深陷1029經濟崩盤帶來的大蕭條。

那麼,這場大蕭條,最後美國是怎麼走出來的呢?很多人將功勞歸於羅斯福新政。當時羅斯福總統摒棄自由主義教條,政府積極干預市場,通過對資本家和大企業的超高徵稅,以及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了美國經濟發展,給民眾提供了就業崗位和收入,進而擺脫了危機。

這一套解釋在世界上很流行,甚至還進了不少國家的歷史教科書。但實際上,美國真是靠羅斯福新政擺脫的危機嗎?

其實不然。如果仔細分析一下,羅斯福新政擺脫危機的說法,存在很大的邏輯BUG:

首先,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這個確實是在危機期間拉動經濟的良藥——既可以帶動經濟,有可以解決就業;所以08年金融海嘯後中國就是這麼玩的——而且玩得很成功;現在拜登祭出大基建計劃,擺明了就是他也想這麼玩。

但基礎設施建設,它有個問題:

基建的資金從哪兒來?

基建很燒錢的。這個大家都知道。當時美國經歷了大蕭條,大家都很窮,財政手裡也沒錢。

教科書告訴我們的羅斯福解決方案,是向富人和資本家徵稅。

這個確實沒錯。羅斯福新政的一大特色,就是對資本課以重稅——羅斯福新政啟動後,美國的總稅率高達60%以上,而且逐年攀升。這在今天看來簡直是不可想像。

但問題是,資本家的錢也是有限的。而基建是個超級花錢的活計。就算大基建過程中,資本家可以通過參與其中,以及工人收到工資後的消費,再把這些錢收回來,這個過程也是很漫長的,而且必然有損耗——畢竟你不可能把資本家賺到的錢全給收走,總得給他們留一部分。如果你每次都吃干抹凈,那資本何必還累死累活承擔著巨大風險來參與經濟活動,配合你搞什麼基建?還不如直接擱在手裡躺平,讓你一毛錢稅也收不到!

所以,除了對資本收稅,羅斯福新政,或者說最關鍵的大基建計劃得以實施,還有另一個手段——就是發債印錢!通過發債,籌措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發債,推動美元貶值,讓大家不敢存錢也沒法存錢,必須把錢拿出來用掉——這樣經濟才可以維持正常運轉。

這才是羅斯福新政資金來源的關鍵渠道。但是發債印錢也有問題——首先,會造成通貨膨脹,其次,發債是要還的,如果換不上,那就是天崩地裂,國家經濟體系崩潰。

通貨膨脹,這個當時在很多國家都出現,不過美國畢竟是當時的全球第一工業大國,地大物博,又剛經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所以相對來說好點——至少沒像德國那邊的魏瑪共和國那樣,一印錢就立馬引發惡性通脹,進而導致體制崩潰,納粹上台。

但問題是,就算你美國家底雄厚,可以暫時穩住形勢,可發的債如果後面還不上,那照樣會引發經濟崩潰,體制潰敗。

那麼,怎樣才能把發的債還上?最常規的套路,是基礎設施建設使得社會生產力和經濟運行效率大幅提升,進而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這樣就把放的水對衝掉。

這是08年金融海嘯後的中國模式。但中國之所以這麼玩能成功,是因為當時中國是一個初級工業國,其他各方面基礎條件——比如勞動力規模和素質、產業基礎、行政效能、體制文化等等方面又具備了中級工業國的底蘊——所以有極大的提升空間;同時,當時因為中國幫美國背通脹,穩住了美國的經濟形勢,進而穩住了全球經濟形勢,所以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催發的工業進階和產能提升,也有全世界市場來消化。

可羅斯福時代就不行了。本來大蕭條就重創了經濟,引發消費萎縮。而且30年代全球大蕭條時,美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已經風風火火的進行了十幾二十年,當時生產力水平下容易開發的國土和資源,其實之前就已經開發了,所以基建對美國生產力水平提升的效果並沒有那麼大——至少潛力不如剛從半農奴半工業社會轉型而來的蘇聯。而且當時全球因為沒有控制住經濟崩潰,各國都深陷危機,為了自救,紛紛豎起貿易壁壘,不允許其他國家的貨在本國勢力範圍內銷售。

美國在當時還不是世界霸主,全球主要市場都是英法殖民地,紛紛禁止外國貨進入。美國就算生產效率提升,多生產出來的貨也賣不出去。

東西賣不出去,產能過剩,這意味着羅斯福新政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無法獲得相匹配的產出,債自然也就還不上。這麼搞下去,三五年可以靠美國的強大家底硬撐,但拖的久了,最終還是會面臨無以為繼,經濟和社會總崩盤的局面。

但這一切並沒有發生。相反,美國最終走出了危機,並且成為這場危機中最大的勝利者。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二戰!

二戰爆發後,全球主要國家悉數捲入,而且參戰各國的工業在戰爭中幾乎全被摧毀。唯獨美國,因為孤懸西半球,並沒有受到戰爭的直接衝擊——甚至前期都沒有參戰,所以工業基礎完好。

工業沒了,可戰爭還在繼續。打仗當然離不開工業支撐,那工業不夠用,甚至直接被摧毀的參戰國怎麼辦?

只能找美國買唄!所以,在美國參戰前,全世界的資源主動向美國集中,美國產能過剩的問題迎刃而解。等到後面,日本空襲珍珠港,美國直接參戰,那更是不得了——同盟國這邊,各種優質資產作為交換條件讓渡給美國。軸心國那邊,隨着德意日戰敗,他們直接國家主權都落入美國之手。二戰過後,西半球國家的工業基本被毀,產能全部出清,美國再趁着重建,將各國的各種主權資產乃至人才一網打盡。

最後的結果,就是除了蘇聯靠着地大物博和戰爭中打下的軍事基礎;中國因為中共打敗了作為美國代言人的國民政府,廢除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得以保住主權資產;其他世界主要國家,乃至次主要國家,全部淪為美國經濟的附庸。美國正是靠着對這些所謂「自由世界」的掌控,獲得了大量的資源和市場,最終不僅成功走出大蕭條陰霾,還為接下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美蘇冷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這段分析,大家就明白了,羅斯福新政這個「術」,並不是美國走出經濟危機,擺脫經濟崩盤的根本原因。它的作用,只是給美國爭取到了時間,最終解決美國經濟危機的,其實是二戰這個「勢」,二戰摧毀了美國以外所有國家的產能,引發了的全球政治經濟秩序的徹底洗牌,美國在此過程中,獲得了大半個世界的經濟控制權,這份重大利益,才是美國得以脫困並崛起的根本原因!

這是美國擺脫經濟崩盤的成功經驗。但這個經驗無法複製——今時不同往日,現在主要國家都擁有大量核彈,恐怖核平衡之下,世界大戰必然導致參戰國乃至人類的共同毀滅。所以,美國不可能通過戰爭,重新獲得改變全球秩序之「勢」,自然也就不可能用這種方法,解決自己的經濟困局。■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