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員回家,中國空間站逐步彰顯全球影響力

陳藍

9月17日,中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地球。

截至目前,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已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超過90天,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中國空間站見習期滿,成績可謂優秀。

無疑,這是一次創造歷史的飛行。但說實話,如果不是新聞報導,很多人已經忘記了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這三位中國人還在太空生活。載人航天似乎已經變成稀鬆平常的日常新聞,人們不再是全情投入地興奮激動,關注度自然會有所下降。

但,這是好事。這表明中國載人航天已經進入了成熟期。在常態運營階段,往往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神舟12號三位航天員,分別為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

其實,在這三個月中,在地球上也發生了不少和中國空間站相關的事情。和飛行任務本身相比,這些事情的大眾關注度更低。它們往往只被專業人士或小眾圈子所關心。然而,它們代表的意義卻值得關注,也很有意思。

我們來看看有哪些事情吧:

8月25日,NASA局長尼爾森在科羅拉多州的一個研討會上表示,美中兩國展開太空競賽很不幸,希望中國能成為NASA的合作夥伴。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變化。要知道自10年前沃爾夫條款出台以來,NASA一直極為排斥和中國的航天合作。其實,最近一段時間,美國國內希望中美航天合作的呼聲漸漸多了起來。比如在天和核心艙發射前夕,《時代》周刊曾刊登某私營航天公司CEO和前宇航員的聯名文章,直接要求廢除沃爾夫條款並馬上開始和中國航天合作。

是什麼因素促使了這種變化?我們不得而知。也許,是國際空間站的老化(尤其是近來多起事故)和中國空間站的順利建造疊加的心理壓力,使他們的心態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5月2日,搭乘龍飛船返回地球的4名航天員,分別為美國的邁克爾·霍普金斯、維克托·格洛韋爾和香農·沃克,以及日本宇航員野口聰一

在5月份的全球太空探索大會上,有一篇歐洲航天局的論文披露,歐洲計劃研製自己的載人飛船。該飛船可能會基於升級版貨運飛船ARV(一個多年前取消的項目),用阿麗亞娜6火箭發射。他們希望在明年底的歐洲航天局部長級會議上討論這個項目,2024年獲批,2028年無人飛船首飛,2030年載人發射。歐洲人認為,這個飛船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具備通用對接系統,能夠對接包括中國空間站在內所有空間站。他們心裡一定明白,那時國際空間站很可能已經不存在,主要目標在哪不就一目了然了嗎?

6月,媒體報導俄羅斯正在和歐洲航天局談判,希望使用歐洲航天局在法屬圭亞那的庫魯航天中心發射聯盟載人飛船,飛往中國空間站,遠期飛往中俄月球科研站。俄羅斯目前在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發射場和遠東的東方發射場緯度太高(分別為46度和51度),前往42度傾角的中國空間站和月球軌道很困難。俄羅斯目前在庫魯有一個聯盟火箭發射台(俄歐合作項目),只需稍加改造即可發射載人飛船。歷史上,驕傲的俄羅斯航天人沒有在任何重要國際合作項目中甘居從屬地位,哪怕是國際空間站,也一直是美國人依靠俄羅斯更多。如今為飛往中國空間站而大老遠跑去異國發射,實屬難得。

「聯盟」MS-18國際空間站上的10名宇航員和宇航員是邁克爾·霍普金斯、維克多·格洛弗、香農·沃克、野口宗一、凱特·魯賓斯、謝爾蓋·雷日科夫、謝爾蓋·庫德-斯維爾奇科夫、馬克·范德·黑、奧列格·諾維茨基和彼得·杜布羅夫

中國空間站打破了太空人口格局。6月聶海勝機組入住中國空間站,太空常駐居民一舉增加30%,達到了10人(國際空間站上有7人),首次達到兩位數。神舟12號着陸前夕,龍飛船載四位平民升空,太空中地球人數量達到了14人,打破了保持26年之久的太空總人口記錄。舊的記錄是13人,由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前蘇聯聯盟TM-21及和平號空間站於1995年3月14日創造。明年,中國空間站將進行機組輪換,站上最多會有6人,大概率又會創造新的記錄。和這兩年的世界經濟一樣,中國是太空人口增量的主要貢獻者。這是巧合嗎?

Inspiration4航天員,賈里德·艾薩克曼,西安·普羅克特,海莉·阿爾克諾和克里斯·森布羅斯基

自4月29日天和核心艙發射,世界上很多業餘天文愛好者便將他們的望遠鏡鏡頭對準了中國空間站。網上出現了很多地面拍攝的中國空間站照片。而在此之前,這是國際空間站的特權。這些照片上的中國空間站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黑點,但它正在迅速長大,並將成為國際空間站后太空中最重要的人類圖騰。

值得一提的是,拍攝這些照片的天文相機都來自一家中國公司 —— 蘇州振旺光電(ZWO),它稱得上是這個小眾市場中的王者,其地位就像傳統相機領域的索尼或佳能。蘇州振旺光電的相及其首創的無線攝影控制電腦大大降低了天文攝影的門檻,使得當今的業餘天文作品也可以媲美上世紀天文台大望遠鏡拍攝的天體照片。必須為中國自主品牌之光點贊!

5月6日,中國空間站「天河一號核心艙」。來源:業餘天文愛好者菲利普·史密斯

8月31日和9月9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了神舟十二號機組拍攝、以地球景觀為主的兩批高分辨率照片。這些照片一經公布便在國外社交網站(如推特、臉書、Instagram、Reddit等)上迅速傳播。這些社交網絡上有很多中國航天愛好者,他們註冊了形形色色冠以中國航天名稱、以轉發中國航天消息為己任的賬號。他們的轉發對這些照片的擴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此外,國外主流壁紙網站也迅速收錄了這些照片,相信它們已經出現在世界各地大量用戶的電腦和手機屏幕上。是啊,如此美輪美奐的高清圖片誰不喜歡?當然,國際空間站仍是目前最有影響的太空景觀照片提供者,但它已經開始老化,而我們才剛剛開始。只要我們堅持發布、不斷積累,取代國際空間站只是時間問題。
宇航員回家,中國空間站逐步彰顯全球影響力

2019年4月7日,國際空間站凌日 來源:王樂天

這些事情放在一起,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一個趨勢,那就是中國空間站已經開始彰顯它的全球影響力,就像多年前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和加加林飛天、美國的阿波羅登月和航天飛機一樣。它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外國人(不管是航天專業人士還是普通老百姓)心中的中國形象。這是一個極其正面的形象:強大、先進、甚至時尚。這在三四十年前,甚至十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我們已經看到,空間站不僅能代表國家實力,也能成為文化符號。

這幾年,中美關係進入到戰略對峙乃至對抗的階段。競爭是全方位的。除了經濟和科技的硬實力,還需要影響力和認同度這樣的軟實力。走向星辰大海的航天事業有着特殊魅力,有着將硬實力轉化成軟實力的能力。我們從中國空間站上,已經看出了這樣的端倪。

空間站投資巨大,中國空間站的運營才剛剛開始。如何在不影響空間站正常科研活動的前提下,發揮出它的最大價值,讓它成為擴大中國影響力、增強中國軟實力的獨特工具,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

這裡,我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議。當然,毋庸諱言,這裡有些是來自NASA的經驗。好的東西,我們為什麼不能學習?
設立中國空間站官方攝影師職位(由航天員兼任),拍攝將是他在空間站的正式工作之一;設立官方網站,每天發布印刷質量的高清圖片和視頻,越多越好;圖片和視頻在保留版權的同時全部可免費使用(包括商業用途),相信這些影像會很快傳遍全世界。我希望,從主流媒體到社交網絡自媒體,從科普作品到各國教科書,從各類官網到品牌廣告,從手機電腦屏幕到好萊塢大片,都會出現我們拍攝的畫面,這是中國形象最好的廣告。

航天員湯洪波在執行神舟12號任務期間,拍下了這張照片。來源:航天員湯洪波 攝

設立空間站視頻直播網站。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我們空間站傳回的高清視頻,美麗的藍星、神秘的太空、獨具工業美感的空間站,讓人百看不厭。我們的圖像質量絲毫不亞於國際空間站的直播視頻,就算國際空間站暫時還不退役,我們也有機會贏得和它的競爭,獲得更多的全球粉絲。面向大眾的直播和視頻是我們的強項,TikTok可以贏,中國航天為什麼不能贏?

提供中國空間站軌道、過境、凌日凌月等預報。這是給全球天文愛好者的福利,也是為各國科普教育工作者和機構提供的優質資源。有了準確的預報,目視觀察到中國空間站的愛好者、拍攝到的中國空間站照片和視頻的數量就會顯著增長。通過教育擴大中國的正面影響尤為重要,因為青少年時期的經驗會影響一生。這是一種長期投資,最後得益的是中國的聲譽和形象。

中國空間站與國際空間站同框。來源:Michael Tzukran推特賬號

國家航天局授權一批優質的周邊產品開發商。這批商家可以來自各個國家。他們在自己的國家去推廣周邊產品往往比中國企業更有效。想象一下,模型、玩偶、服裝、書籍、影視、遊戲,一眼望去全是貼着五星紅旗的空間站、飛船、航天服。相信西方人看多了,也會越看越順眼的。這樣毫不違和地大量展示五星旗的機會還真不太多。不利用好這個機會未免可惜。

開放空間站國際商業應用,包括太空旅遊。具體說,就是開放商業載荷上站、遊客接待、商業飛船對接、商業艙段擴展、商業共軌航天器維護等。這屬於航天商業化課題,展開的話篇幅會很長。簡單地說,商業航天是航天大規模應用的前提。中國空間站如果能成為商業航天的孵化器,那麼它的價值就會得到最大發揮,也必定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力。

僅僅是在十多年前,每每看到國際空間站上拍攝的太空大片,總是讚嘆不已。同時會有念想,這要是中國人在自己的空間站拍的就好了。可再一想,這太遙遠了,這是未來。但不知不覺,未來已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