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造皇者」的黃昏?

刀劍笑

李嘉誠們最終沒出現在參選名單上。這讓19日正式舉行的香港選舉委員會選舉平添了更多「變」的味道。

這是香港選舉制度「改制」後的首場重要選舉。當選的選委會成員將負責提名和選出下任特首,意義之重不言自明。改制後委員人數擴容、組別重構以及獲得更大賦權,這一系列變化尤其引人關注。

但同時,一些港媒和境外媒體卻將焦點投向香港幾大財團及其背後家族:

新選制下,港島富豪們的影響力是否將被削弱?它們自設問題自尋答案。

過去,香港大財團一直被認為在選委會中擁有較大影響。長和系背後的李嘉誠家族,加上新世界、新鴻基、恆基等其他三大集團掌門家族,甚至被港媒稱為特首的「造皇者」。

但在改制後的首次選委會選舉中,有分析說新選制本身就稀釋了香港各大財團的投票權重。更關鍵的,有人「發現」老一代香港大亨們,正在集體讓位。

已有媒體將這場選舉稱為「檢驗香港富豪政治影響力的一個風向標」。

但所謂的「造皇者」存在嗎?香港富豪家族步入「政治影響力黃昏」的說法是一個真問題嗎?

1

早在上月初,李嘉誠就已確定不參加今年選委會選舉。

這個高齡香港首富「退隱」,當時並沒引起過多解讀。畢竟,李嘉誠已經年過93歲,2018年5月他就已經宣佈正式退休,目前只是擔任長和系的資深顧問。

但本月初,南華早報一篇「爆料」卻試圖證明這事並不那麼簡單,而是背後蘊含「深意」。

這篇被冠以「造皇者不再」的文章首先突出一點:李嘉誠不參選並非「個案」。

除了李首富,過去選委會中的其他幾大富豪常客,74歲的新世界集團主席鄭家純、93歲的恆基地產創辦人李兆基、同為74歲的九龍倉大股東吳光正等,今年也都不再參選。

李嘉誠

接受採訪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者田飛龍說,港島老一輩富豪退出政治舞台是很正常的事,「不要過度解讀這種現象」。

但南華早報記者立即證明,他們不是「過度解讀」。

報導援引一位「香港重磅商界消息人士」的話說,改制後的選委會選舉,香港富豪家族影響力將被削弱,每個家族最終只能有兩名成員進入其中,即所謂「不過2」原則。

文章繼續「透露」,大亨雖然讓位,但仍能「通過代表擁有發言權」:

那位「消息人士」稱,幾大財團可以派出較為年輕的家族成員或來自關聯企業的高管參選。

南華早報的文章說得有鼻子有眼,但只要稍微翻翻今年選委會成員提名名單,就會發現「爆料」存疑。

雖然李嘉誠沒出戰,但今年選委會參選名單中,仍有至少7人被認為是李嘉誠家族和長和系背景。而且雖然長和系較2016年少了2人,其他四大地產商參選席位卻有的有所增多。

也就是說,在本屆選委會選舉中,以五大財團為代表的香港富豪們能見度並未削弱。

不過,南華早報文章顯然迎合了坊間對於香港富豪群體的高關注度。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幾大財團家族在香港社會和政治方面一些街頭巷議的「故事」,因此很快就被轉載傳播開來。

2

為了佐證港島富豪家族的影響力,不少媒體還回憶起大亨們在選委會中曾經的「舉足輕重」。

其中,李嘉誠與特首選舉的「往事」尤為港媒所樂道。

2012年,梁振英與唐英年競逐特首職。平民出身的梁振英提出平抑高房價和增加福利等口號,獲得香港普通市民尤其底層市民支持,支持率一路領跑唐英年。

但有港媒透露,這引起了李嘉誠等大地產商的疑慮和反感。

在支持率足以讓梁振英勝出的情況下,李嘉誠仍多次公開表態,將把手中的票投給唐英年。一度還有傳言說李嘉誠放話,如果梁振英當選他就撤出在港投資,但李嘉誠後來親自就此辟了謠。

2016年底,據說梁振英原本有意競選連任,但不久後又突然以家庭原因為由宣佈不再尋求連任。當時輿論又盛傳,真正原因是他未能得到香港幾家大地產商支持。

2017年,林鄭月娥、曾俊華和胡國興三人競逐新任特首。有港媒又炒起五大地產財團「支持誰」的話題。

港媒《香港01》統計,2016年選委會選舉中,李嘉誠家族的長和系,以及新世界、新鴻基、恆基和會德豐等5大地產集團,獲得至少41個選委席位,繼續通過各種方式保持投票權重。

當時,李嘉誠拒絕表態支持誰,但他兩個兒子李澤巨、李澤楷都明確表態支持林月娥。其他四大家族,即李兆基、鄭家純、吳光正等「父子檔」選委,也都表態支持林鄭月娥。

另有港媒援引不知如何測算來的數據,說香港地產財團一度掌控了選委會20%的投票權。不僅他們自己長期擔任選委,其他界別及界別分組內也往往有旗下商業帝國的關聯人員或夥伴。

回顧特首選舉「內幕往事」並搬出數據,顯然都是為了證明「造皇者」們曾經影響力有多大。

3

19日的選委會選舉,早早就被一些媒體說成了所謂「檢驗香港富豪影響力的風向標」。但這顯然是誇大其詞。

首先,所謂「造皇者」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一位香港問題學者說,香港是資本主義經濟。基於自身利益考量,大財團或富豪群體希望在社會和政治層面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這在全世界的資本主義社會都是如此。

這就是為什麼每屆選委會選舉,香港幾大富豪家族都會派人參選搶佔席位,李嘉誠、李兆基等多次躋身選委行列。

但無論富豪們如何「運作」,都不足以左右大局。

九七回歸以來香港歷屆特首選舉,最終結果都主要取決於候選人能否獲得香港廣大市民支持,而非繫於幾大地產財團或富豪家族的表態。

李嘉誠2012年沒投票給梁振英,但民意支持率領先的梁,不是依然以689票對唐英年285票勝出了嗎?

退一步講,如果說香港選舉體制中確有「造皇者」,那也是以憲法和基本法為主軸的「一國兩制」體制,尤其是這套體制下的香港廣大市民。

其次,商界包括大財團的影響力「被削弱」了嗎?

這也很難簡單量化。有港媒基於改制前後選委會規模的簡單比較,聲稱商界「影響力版圖受損」:

過去,香港選委會共1200席,四大界別。其中工商界佔300席。新選制下,選委會規模擴容至1500席,界別增至五個。商界雖維持了300席,但因整體選委人數增加,商界席位佔比從之前的25%降至20%。

有人據此就斷定,「商界的影響力正遭到削弱」。

但這種簡單比較,不能解釋新選制變化的全貌。

一來,商界尤其幾大財團進入選委會的總人數會否絕對減少,還未可知。它們旗下公司的人員仍有可能在其他界別中當選。

二來,人數擴容同時,選委會的權責也在擴大:

過去只負責特區行政長官的提名和選舉,今後還將負責提名全部立法會議員候選人,並選出相當比例的議員。

選委會整體擴權,使得香港各大財團和富豪家族通過選委會對香港政治的參與和影響,某種程度上也在增大。

有學者回顧了中央有關香港問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調整,發現無論1980年代初中國政府解決香港問題的十二條基本方針政策,還是後來的基本法,去年以來先後實施香港國安法、完善選舉體制,保障香港經濟持續發展始終是一項重要關照。

而要維護香港經濟繁榮,保證營商環境至關重要。

也正因此,在香港經濟中發揮著支柱性作用的大財團和富豪家族,它們的投資熱情始終是重點保護對象,他們的利益和訴求也得到回應,當然不會受到體制所謂「排斥」。

4

圍繞某個界別「勢力升降」的猜測議論顯然帶錯了節奏。

完善香港選舉制度,首要關切在於落實「愛國者治港」,以使香港徹底擺脫「泛政治化」毒害,回歸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

新選制下,真正受到打擊的是「反中亂港」分子。

一個不留完全被排除在港區政治體制之外,這股勢力在香港的政治影響力才是步入了黃昏,走向灰飛煙滅。

在確保「不走歪」前提下,改制的另一核心關切在於打破利益局限,確保廣泛均衡參與。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多年來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香港經濟社會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愈發突出,住房、就業以及貧富分化加劇等一系列重大民生問題亟待解決。

商界利益當然還會繼續得到保護。但其他各階層的訴求得到充分回應,也成了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題中之義。

不少分析認為,新選制下首次選委會選舉的幾大變化針對性極強:

規模擴大到1500人,四大界別增至五大界別,將使各階層、各界別、各方面都能在管治架構中得到全面反映和充分代表,更好反映大多數港人的聲音,回應大多數市民的訴求。

新增第五屆別,有關全國性團體香港成員的代表,尤其受到關注。有人形容,這是增加了「代表香港整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的人」。

選委會面向立法會選舉的擴權,同樣指向清晰。

同一批選委會成員,既投票選特首,又提名全部並負責選出其中相當比例的立法會議員,將有助於扭轉過去立法會不良的議事風氣,並使港府施政效率更高,解決問題能力增強。

林鄭月娥不久前接受採訪時指出,以前香港政治環境惡劣,政府無法看得太長遠。而完善選舉制度後,未來的立法會將比較理性、平衡,且有廣泛代表性,有助於政府著眼長遠施政。

改制後的選委會選舉,將使香港的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得到更多保障。這對香港富豪和整個商界在內的各階層各群體都是利好。

「我有信心香港無論在經濟、民生、社會發展方面都會迎來更好的未來。」林鄭強調。

這個更好的未來,正在新選制下變得愈發清晰。■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