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美英澳秘密簽訂協議組成「奧庫斯」(AUKUS)聯盟,並撕毀高達900億澳元的法國潛艇採購合同才8天,憤怒的法國人就與美國重歸舊好了?
法國外長怒批美國「從盟友背後捅刀」,似乎言猶在耳。
那麼,法國的「變臉」,是因為美國對法國做出了讓步,還是法國又一次面對強的對手投降了?
在社交媒體上,一開始網友為法國硬剛美國叫好,但是現在他們更多認為,法國還是那個歷史上的法國,在關鍵時刻,膝蓋總是太軟。
1
顯然,「潛艇危機」一度上升到「大西洋聯盟破裂」的緊張程度。
法國罕見地召回駐美大使,讓很多人一度認為法國這一次真的很憤怒。
從法國外長勒德里昂的「背後捅刀」說,以及歐盟「三巨頭」——馮德萊恩,米歇爾和博雷利高調支持法國,批評美英澳三國在這個事情上背棄盟友,讓歐洲被蒙在鼓裡,令歐洲再次受傷。再到法國國內一些極左和極右翼政客發出「法國應該退出北約」的呼籲。
法國真的要讓美國付出欺騙的代價嗎?
但是,這個疑問還沒有充分發酵,變化就來了,讓很多人覺得措手不及。
法國總統馬克龍與美國總統拜登在22日通了一番電話之後做出共同承諾,第一,法美兩國將共同致力於恢復互信;第二,法國駐美大使將會重返華盛頓;第三,拜登與馬克龍將在今年10月舉行峰會。
法國與美國這麼快就化解了矛盾,讓歐洲之前的表態多少顯得有些尷尬。
馬克龍與拜登通話後,據美國媒體報導稱,雙方發表了內容一致的聲明。聲明稱,盟邦如提早公開磋商,應能避免核潛艇危機。
這份聲明還強調:「盟國之間就一些對法國和歐洲夥伴具有戰略意義的問題,進行公開磋商很重要。拜登總統已經表達了他對這一問題的持久承諾。」
而法國愛麗舍宮方面對美國媒體提到的一些說法並未表示認同。法方說,這次法美領導人通話,不是為了「和解」,而是為了「澄清」。
客觀說,拜登在危機爆發後「一直在積極展示自己的誠意」,他在上周提出希望儘快與馬克龍通電話,就這個「奧庫斯」聯盟和澳洲潛艇訂單一事做出解釋。
從現在看,法國與美國於10月底舉行面對面會談很重要。美國媒體說,兩國元首「決定啟動深入磋商進程,創造保障互信的條件,並為此提出具體措施以達致共同目標」。
從現有的材料來看,拜登給足了法國及歐盟「面子」。
在22日新聞發布會上,白宮新聞秘書普薩基面對有關拜登是否在通話中道歉的問題時表示,「他承認,應該進行更加詳細的磋商。」
這其實就是委婉地向法國道歉了。
而且,美國媒體稱,在通話時,拜登肯定地表示:
第一,歐洲防務能力變得更強大、更高效是很有必要的;第二,強大的歐洲能夠促進跨大西洋安全並對北約起到互補;第三,法國和歐盟在印太地區的投入,與美國的印太戰略並不衝突,相反法國和歐盟的努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裡子」方面,法國得到了美國的多少補償?
這個問題現在似乎還沒有明晰的答案。
畢竟,已經到法國嘴邊的900億澳元(相當於660億美元)潛艇訂單,當時被稱為「世紀訂單」。這900億澳元可是真金白銀啊,尤其現在因為疫情影響,法國經濟也不景氣,這900億澳元可不是小數目。
如果法國只是找回了「面子」,就跟美國迅速和好,這裡面的內情如果後面被曝光,肯定會影響馬克龍的選情。現在正處於法國明年大選的激烈競爭階段,馬克龍政府之前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憤怒,部分原因也是出於競選考慮。
其實法國及一些歐洲官員也承認,之所以達成澳英美三邊安全聯盟主要還是針對中國的,但法國的部分反應必須要考慮國內政治因素,因為法國擁有龐大的國防工業,而馬克龍政府需要向外界表明,自己正在為本國的國防工業儘力。
美法關係有緩和,但澳洲似乎成了「出氣筒」。
目前,法國和澳洲之間還未見進一步發展。據法媒《France 24》22日報導,法國總統府方面表示,尚未就被召回的法國駐澳大使作出進一步安排,馬克龍目前也沒有與澳洲總理莫里森通話的安排。
莫里森22日表示,他曾試圖安排與馬克龍進行對話,但迄今為沒有成功,他理解法國的失望,會耐心等待。
2
從1940年5月10日德國開始進攻法國,到6月22日,法德簽訂停戰協定,法國政府宣布投降,歷時38天。
「沒人能在法國投降前佔領巴黎」等著名的乳法梗又迅速在網上流傳。還有網友表示,「論投降,法國人沒輸過誰」,「論投降速度,全世界誰與爭鋒!」。
不過,要論嘲諷法國人投降,專業隊還是英美人。
在美國,有個專門的詞語叫「吃奶酪的投降派猴子」,暗示法國人「(1940年)一槍未開就把巴黎讓給了德國人」。
最早這個詞還只是用來暗諷法國人,到2003年法國決定不支持對伊拉克的軍事干涉後,惱火的美國共和黨人就開始在媒體上公開抨擊法國人是「吃奶酪的投降派猴子」。
在美國的網絡上也流傳着各種諷刺法國人投降的圖片。
2018年,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也公開嘲諷法國人,說「在巴黎,他們不得不在美國人到來之前學習德語。」
「投降梗」還只是法美外交齟齬中的冰山一腳,從近代以來兩國的爭吵數不勝數。
有意思的是,有西方媒體將美、英關係比作夫妻關係;把美、日德關係比作主僕關係;把美、法關係比作情人關係。
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法國給美國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幫助。而在二戰中,美國又幫助法國抵禦德國的侵略。法國和美國從來沒有交戰過,而美國與其他的親密盟友像英國、西班牙、意大利甚至德國等均打過仗。
但在一些美國人的心目中,法美不和從二戰結束就開始了。從根本上說,美國人認為1944年是他們前來「拯救」了法國人,他們始終等待法國人的感謝。可是,半個世紀以來,法國非但沒有對「大救星」無條件支持,相反一直扮演「不聽話」的盟友角色。
而對法國來講,1940年的失敗也是一個創傷,其後發展出來的戴高樂主義就是試圖從心理上限制1940年失敗的影響,重建法國的偉大。這種「反美主義」心態的表現就是,每當有分歧時,儘可能堅定地對美國人說「不」,即使法國無法影響他們的決定。
有觀察人士認為,「法國談判者總是把維護國家地位放在首要位置,與對方達成協議可能是受歡迎的」,但這是次要問題。當然,這取決於形勢和利益相關程度,當主要是經濟或物質問題時,法國人會像所有談判者一樣尋求妥協。
自1959年起,戴高樂就決定,在戰爭時期,法國在地中海的海軍將不再置於北約的統帥之下。作為第一個措施,法國1967年讓美國拆除了在其領土上的軍事基地。
1966年在越南戰爭最激烈的金邊,戴高樂將軍警告美國,亞洲不會屈服於它的意志。
2003 年,時任總統希拉克堅決反對出兵伊拉克,警告中東將出現重大動蕩,譴責美國對薩達姆·侯賽因發出的最後通牒是國際關係中的危險先例,並威脅要在聯合國安理會投票中行使否決權。
當時,被法國媒體認為是美國政府內立場最為「溫和」的國務卿鮑威爾,公開向法國發出警告,稱法國一定要為其反對伊拉克戰爭而承擔後果,並威脅說「法國將會為此受到懲罰。」 還有消息說,白宮的高級幕僚們在那一年4月底開會,討論懲罰法國的具體方式。
雖然在美國開始對巴格達進行轟炸後僅僅幾個小時,希拉克就發表電視講話,緩和對美態度,調整立場,但是美法關係在伊拉克戰爭期間一度跌入冰點。在伊拉克重建等問題上,法國幾乎被美國淘汰出局。
在伊拉克戰爭之後,法國國內對於外交方式進行了很多反思,又逐漸修補跟美國的關係。從2009年開始,法國決定加入北約的統一指揮構架,越來越願意參與美國牽頭的軍事行動,甚至一度取代英國成為美國在歐洲地區的關鍵軍事夥伴。
在面對重大安全議題時,相比英國,法國更願意與美方站在一邊:2011年,北約空襲利比亞時,法方發揮重要作用;針對伊朗核問題,法國的立場較為強硬;2013年,法國曾經準備好加入美國可能對敘利亞的軍事行動,但最終因美國總統奧巴馬改變主意而作罷,而英國卻沒有做出類似表態。
2018年,馬克龍頂着國內的壓力和批評之聲,邀請特朗普參加在巴黎舉行的一戰終戰百年紀念活動。分析人士表示,這是因為他知道,在許多方面,這兩個國家都沒有更好的備用盟友。
有國際問題學者分析法美關係幾十年的起起落落,認為儘管存在一些重要差異,但是他們的政治理念是相似的。巴黎和華盛頓關係之船的「不斷搖晃」,但「人們對此已經習慣,只要不暈船就夠了。」
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將軍在1965 年的一次採訪中的話說:“事實上,如果不是法國,誰是美國最堅定的盟友……?如果最壞的情況發生,如果世界自由受到威脅,如果不是法國和美國,誰是最明顯的盟友?”
3
法國這次是投降了嗎?
面對這個問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趙永升認為,法國沒有投不投降一說,這件事能夠如此迅速地平息,是因為法國已經得到了足夠多的好處。距法國大選還有6個月,馬克龍正處於關鍵期,藉助此事擺一擺姿態,顯示自身強硬的形象,馬克龍認為對助選有好處,同時,他也非常清楚法國跟美國不能完全撕破臉。
因此,大概率馬克龍已經得到了拜登的一些口頭承諾。趙永升認為,其一,美國可能不再阻攔法國建立「歐洲軍」,這是馬克龍一直力推卻遭特朗普政府反對的。其二,美國可能承認法國在北非薩赫勒地區的「勢力範圍」。
趙永升認為,法國人判斷,美英與澳洲的核潛艇協議未來執行恐怕會面臨重重阻力,法國不如趁現在提高調門把好處先拿到手,從這個方面來說,法國人幹了件「聰明」事。
至於核潛艇,法國也不是不清楚自己交貨慢成本高的缺陷,原本這12艘潛艇印度估計能幫助消化一部分。剩下的部分,也需要藉助美國幫助找下家消化或者給予一定的補償。這樣的事也有先例。
2014年爆發克里米亞危機後,時任法國總統奧朗德在美國的壓力下單方面撕毀與俄羅斯的「西北風」級委託建造合同,將已經建好的兩艘登陸艦轉手賣給了埃及,當時美國也私下給了法國一些補償。
拜登給馬克龍的口頭承諾中包括中國嗎?
趙永升認為,拜登的口頭承諾中很可能提到中國,他會向馬克龍解釋為什麼澳洲這麼著急需要潛艇,會強調「中國的崛起是整個西方世界的威脅」。當然,他會適當指責法國對中國的「曖昧」態度。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認為,美法會談內容圍繞雙方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協調和利益分配問題展開,中國作為各種「印太戰略」直接或間接、公開或隱晦的對象,肯定會被涉及。
未來雙方就所謂「共同戰略目標」進行協商時,可能會進一步對接雙方的印太戰略。目前法國的印太戰略沒有公開聲稱針對中國,未來法國與美國可能存在相互影響的過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