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脫困,震撼世界

周弋博

孟晚舟抵達深圳寶安機場

「我終於回家了!」

9月25日晚,一襲紅裙的孟晚舟乘坐中國政府包機抵達深圳寶安國際機場的這一幕出現在了全球媒體的報導中。

在加拿大經歷了1028天的非法扣押、30余次出庭以及無數次激烈博弈,這一起以打壓中國的高技術企業為目的,針對中國公民的政治迫害事件,最終以孟晚舟與美國司法部達成暫緩起訴協議(DPA)結束。

根據協議,孟晚舟既未認罪也未接受罰款,而美國將在14個月後放棄指控,加拿大的引渡程序也因此終止。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沈逸認為,DPA協議更像是美方給自己的一個「台階」,因為孟晚舟接受的協議內容中並沒有利好美方的內容,「本質上就是美方的一次重大後退」。同時,考慮到中美天津會談時,中方向美方提供的清單中包括「釋放孟晚舟」,中方對孟晚舟事件的態度也可以視為主動釋放的一個「探針」,用於檢測拜登政府對恢復中美關係的誠意。

而在外媒眼中,這一場涉及中美加三國的法律和地緣政治紛爭以「孟晚舟回國」為結局也是意義重大。大部分媒體認為中美、中加關係有望緩和,甚至可能會在氣候等領域進行合作,但是美國對華為的打壓還在持續,關鍵技術領域的競爭依然激烈。

不尋常的暫緩起訴協議

1028天的非法扣押、30餘次出庭以及無數次激烈博弈後,美方最終選擇用暫緩起訴協議(Deferred Prosecution Agreement,DPA)結束了對加拿大的引渡要求,孟晚舟隨即被加拿大釋放。

那麼,這份DPA有什麼特殊意義?美方此舉又傳遞出了什麼信號?中美關係又將如何發展?

上海匯業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楊傑向觀察者網表示,DPA是美加司法體系中一種特別的和解模式,「在司法實踐中,有一些案件的控辯雙方形成了曠日持久的僵局。如果檢察機關認為被告人不太可能繼續從事危害社會的行動,為了打破僵局,常常採用這一和解模式。」

楊傑指出,通常而言,被指控人在簽訂DPA時必須接受一定的懲罰(通常是財務處罰),換取檢察機關對被告的起訴暫停。在起訴暫停期間,被告人需要遵守相關協議且不能有新的犯罪嫌疑,同時被告人的人身自由不受到任何限制。當暫停期滿,檢察機關對被告人的起訴自動取消。

「這種協議對於被告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不需要『認罪』,也沒有任何犯罪記錄。」

那麼在這份DPA中,孟晚舟到底需要遵守什麼呢?據英國《衛報》報道,該協議其中一項要求顯示,孟晚舟在堅持無罪抗辯的基礎上,不能否認其已經承認的部分事實,也不能暗示自己是非自願簽署DPA的。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沈逸分析後認為,這份DPA的內容就相當於是在表達「(孟晚舟)要按照正常作息時間起床刷牙吃飯」,沒有實質負面影響,「本質上就是美方的一次重大後退。」

「這件事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檢測。首先,你去看美國的媒體,如果美方在交易中拿到了任何有利於美國國內政治的東西,一定會立即傳播並開始宣傳。在另一側,可以看中文網絡上對此事提出各種指控的力量,他們反復講述的內容中有沒有提到任何交易的內容。」沈逸表示,「現在看來,兩側都沒有。這說明沒有材料,也就是沒有利好美方的消息。」

北京大學國際法學院高級講師馬吉指出,「從法律角度來講,華為敢於亮劍,運用法律武器,直接與加方政府在加方法庭交鋒。正是因為華為與加方政府在法庭的激烈辯論,美方政府意識到自己指控證據方面可能存在不足或缺陷。這是達成協議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政治漩渦中,華為將法律作為矛來刺破敵人,中國政府將法律作為盾來保護企業,凸顯了法律作為武器的作用。」

「檢測拜登政府對恢復中美關係的誠意」

沈逸指出,在天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和到訪的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謝爾曼進行談判時,謝鋒給了謝爾曼一份要求美方糾正其錯誤對華政策和言行的清單,其中就有釋放孟晚舟,「毫無疑問,美方執行了清單上的這條內容。」

「在謹慎的態度下,這件事可以認為是中美關係向良性發展的一個積極情況。」沈逸說,從整體來看,美國國內如今面臨的困難是顯而易見的,而和中國保持合作才是解決這些困難的唯一現實方法。而中方對孟晚舟事件的態度也可以視為主動釋放的一個「探針」,用於檢測拜登政府對恢復中美關係的誠意。

同時,沈逸強調,孟晚舟事件雖然已經告一段落,但美方針對華為等中國技術企業的態度和做法還「有待觀察」,但孟晚舟事件的結果也足以表明,這是對美鬥爭穩健堅定,「以鬥爭求合作,以鬥爭求團結」的體現。

對於加拿大方在孟晚舟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沈逸認為,加方的表現甚至「不像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更像是一個地理名詞,沒有任何自己獨立的主見」,「這次孟晚舟回國,不是加拿大放人,是美國簽了DPA,是美國通知加拿大放人。美國說我暫停起訴了,終止引渡。」

「中國有句老話叫火中取栗,加拿大就是那只把爪子伸到火裡面去替別人取栗的角色,結果就是毛被燒焦、爪子被燙傷。任何不自量力想要擠到中美戰略博弈框架中去的、要站在中間被當成夾擊對象的,都要做好類似的思想準備。」

雖說美加兩方給自己找了「台階」,但部分群體試圖顛倒黑白抹黑中國的情況依舊存在。

沈逸指出,有一些力量不甘心或者說不願意承認遭遇了重大的挫敗,所以想盡各種辦法去描繪出一種局面,就是「中方示弱,用那種無限制無原則的退讓交換到了孟晚舟女士的獲釋」。

「我們從對輿論場的觀察中可以發現,那些試圖引領節奏去粉飾美方收益、誇大中方損失的力量,沒有辦法在DPA協議中找到有利於自己的論述。」沈逸表示,因此這股力量嘗試「混淆DPA與認罪協議或庭外和解」「將此事解讀成中加之間的交易」,甚至翻炒「孟晚舟國籍問題」等舊謠言。

沈逸認為,這種情況也提示了我們現在面臨的環境的複雜性。中美之間的戰略博弈和我們傳統意義上認識的由精英層、相關專職部門展開的國家之間的戰略不同,它涉及到廣大民眾對於世界、對於本國、對於中美兩國、對於各方力量的整體性認識,是一場認知領域全新的較量。

晚舟回國,世界矚目

孟晚舟順利回國所發出的信號,震動了世界。

首當其衝的是遭遇過「東芝事件」的日本,不僅有多家媒體這一事件進行了全程報導,還有不少日本網友在評論區感嘆「日本的東芝就沒有(華為孟晚舟)這待遇。」

「在20世紀80年代的美日半導體爭端中,日本企業被(美國)打得落花流水,而日本政客們卻視而不見,沒有一個人發聲,這就是『日美聯盟』的真相——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才是朋友。」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經濟達到頂峰,位居世界第二。東芝作為日本半導體巨頭,在該領域具有極強的競爭優勢。1987年6月,美國眾議院以「東芝向蘇聯軍方非法出口高技術產品」等理由通過制裁法案,採取禁止向美出口、取消採購合同等措施向東芝施壓,對日本半導體產業造成嚴重打擊。

「孟晚舟案的實質是美國試圖阻礙中國的發展,中國政府正在努力為其人民創造更好的生活,而不僅僅是為了某個人或某個公司。」有日本網友說道,與過去一樣,在美國與法、德、英和日本的貿易摩擦中,政客們對(非美國的)大公司接連被「挑落」的事實視而不見,而本次中國外交已經勝利了。

「明確地說,中國繼續與美國談判的基本條件之一是——必須釋放孟晚舟……這導致美國別無選擇,只能接受這一條件。」

港台媒體反應更為熱烈,迅速發出多篇報導和評論跟進此事。

香港《南華早報》關注到民眾歡迎孟晚舟回國的熱情,引述中國媒體報導稱「(這是)祖國強大及中國在外交上打了場漂亮仗的標誌。」

台灣《聯合報》發表題為《孟晚舟安返 美長臂式微〈評論文章,稱美國長臂管轄的模式或許對一些國家還有威脅性,但孟晚舟安抵國門就是式微表徵。在全球戰略象徵意義上,美國回來了但不再是老大,難在四處伸臂管事,至少「中國不吃這套」。

作為利益直接相關方的美國媒體也極為關注此事。

美國彭博社25日發表題為《美國付出代價結束華為問題有助於中美關係》的文章,稱孟晚舟回國意味著美國執行了中方關於改善兩國關係的一項關鍵要求,儘管美國會為此「付出一些代價」,但孟晚舟回國將為中美關係的改善「鋪平道路(paving the way)」。

文章稱,拜登政府一直對中方提出的包括釋放孟晚舟、解除對中方人員制裁等一系列要求感到不滿,但中方也始終堅持要美國為改善關係「邁出第一步」。

彭博社稱,此舉是美國近些年來為緩和中美關係做出的「最大讓步」,並以較為樂觀的態度認為,雖然中美之間還存在一系列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但至少阻礙兩大經濟體進一步合作的「最大障礙之一」已經「不復存在」。

《紐約時報》評論稱,孟晚舟事件幾乎成了美中之間「冷戰氣氛」的象徵,這起歷時近三年的案件的結束表明,兩國領導人能夠在重大爭端中達成某種和解。

《華爾街日報》稱,雖然中美兩國在很多方面處於「對立狀態」,但孟晚舟免於被起訴消除了中美之間的一塊「絆腳石」,亦展現出兩國關係中「鮮為人知的務實層面」。

而加拿大方面,據法新社25日報導,加拿大前駐華大使趙樸表示孟晚舟事件的解決使得加中關係「少了一根刺」,但是加拿大與中國可能「不會再回到從前的狀態」。

旨在推動商業往來的加中貿易理事會(CCBC)組織總經理諾亞·弗雷澤(Noah Fraser)接受彭博社採訪時稱,「加拿大和中國的商界領袖都會比以往更加擔憂和不安,但在重建信心的道路上,這是必要的第一步。」

除了美加媒體,俄新法德澳等國媒體也關注到了孟晚舟回國對緊張的中美、中加關係的緩和作用。

俄新社報導稱,加方法院釋放孟晚舟之舉意味著「一場持續了兩年多的災難(debacle)」的終結。報導還引述中國官方態度稱,加方對孟晚舟的扣押是「美國捏造的徹頭徹尾的政治事件」。

新加坡《聯合早報》引述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教授王江雨的採訪表示,拜登政府是要借孟晚舟案展現合作姿態,希望以此換取中國投桃報李,而對中國來說,孟晚舟回國是中國國家意志和外交政策要務。

法國《費加羅報》分析稱,隨著孟晚舟對暫緩起訴協議條款的接受,北京、華盛頓和渥太華之間長達三年的法律鬥爭和緊張局勢應該會結束。

德國電視二台(ZDF)報導稱,隨著孟晚舟獲釋,中國與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緊張關係有所減緩。

澳洲SBS世界新聞報導稱,孟晚舟回國一事可能結束了中、美、加三國「長達三年的不和」。

美國對華為的打壓仍在繼續

雖然孟晚舟事件迎來了好消息,但圍繞華為的鬥爭其實並未結束,美國司法部針對華為的調查仍在進行。

路透社報道稱,孟晚舟獲釋協議讓拜登遭受華盛頓對華「鷹派」的批評,他們認為拜登政府正在向中國以及處於兩國全球科技競爭風暴中心的主要企業投降。

據《華爾街日報》24日報導,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稱,她將尋求改善美中商業關係,她在美中緊張關係中看到了共同利益。但她同時稱華為是「安全威脅」,將繼續努力阻止華為獲得先進芯片。

日本《朝日新聞》則在報導中稱,孟晚舟的回國並不能改變華為的艱難處境。由於受到美國制裁,華為無法採購到高性能芯片,已出售部分智能手機業務。

附錄:1028天,中國政府的不懈努力和華為的法庭鏖戰

「燈塔守候,晚舟歸航」的結果讓人們欣喜不已,但仔細回顧事件始末,不難感受到這一過程的驚險艱辛,以及中方的不懈努力和美方的「別有用心」。

孟晚舟事件的開端,最早可以追溯到美方2018年8月的一份所謂「國際逮捕令」。不過,真正對孟晚舟進行非法扣押的,卻是緊抱美國大腿的加拿大。

2018年12月1日,孟晚舟途徑加拿大溫哥華機場轉機時被加拿大政府以「應美方要求」為由逮捕,相關消息直至12月5日才被正式發佈。

消息發出的第二天,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迅速採取行動,向美加兩方表達強烈抗議。緊接著,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分別緊急召見美加兩國駐華大使,提出嚴正交涉和強烈抗議。

在各方的努力下,12月11日,加拿大法院准許孟晚舟獲得保釋。但也就在這天,時任美國總統的特朗普放話稱,若有利於美國,願意干預美國司法部針對孟晚舟的案件。

雖然孟晚舟從逮捕中獲釋,但還是被迫帶上電子腳鐐,被「軟禁」在了溫哥華。在這期間,加拿大駐華大使麥家廉多次為孟晚舟發聲,但被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要求辭職。

當地時間2020年10月27日,加拿大溫哥華,孟晚舟出庭應訴

2018年12月13日,時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陸慷證實,加拿大公民康明凱和邁克爾因涉嫌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活動被中國有關部門先後依法採取強制措施。面對外界詢問時,陸慷明確表示,兩者並無關聯,「中方是依法、依規採取行動」。

對此,加方在沈寂了一段時間後,開始借題發揮,將孟晚舟與這兩位加拿大人強行關聯。特魯多稱,中方此舉「完全出於政治動機」,甚至揚言加拿大前外交官康明凱有「外交豁免權」,但隨即被「康明凱旅行時沒有外交護照」的事實打臉。

2019年1月28日,美國司法部正式起訴華為和孟晚舟。時任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的克爾斯滕·尼爾森聲稱孟晚舟參與一項「危害美國安全的欺詐性財務計劃」。時任美國商務部部長的威爾伯·羅斯則稱中國公司在多年來「破壞美國制裁」,「利用美國金融系統為非法活動提供便利」。

隨後,美國卡在最後期限向加拿大提出引渡孟晚舟的要求。2019年3月1日,加拿大司法部長決定就孟晚舟案簽發授權進行令。

2018年8月22日,美國紐約東區法院發佈國際逮捕令,要求逮捕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

2018年12月1日,孟晚舟途徑加拿大溫哥華機場轉機時被加拿大政府以「應美方要求」為由逮捕。美方隨後聲稱,孟晚舟涉嫌「違反對伊朗的制裁禁令」,尋求將她引渡。

2018年12月5日,加拿大發佈孟晚舟被捕的消息。

2018年12月6日,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指責拘押孟晚舟嚴重侵犯人權,表達強烈抗議,要求美加兩國政府恢復孟晚舟女士人身自由。

2018年12月8日,9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分別緊急召見加拿大駐華大使麥家廉,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就孟晚舟被扣押事件提出嚴正交涉和強烈抗議。

2018年12月11日,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高等法院(以下簡稱為「加拿大法院」)宣佈,准許孟晚舟獲得保釋。同日,時任美國總統的特朗普宣稱,如果有利於國家安全利益或能推動美中達成貿易協議,他願意干預美國司法部針對孟晚舟的案件。

2019年1月26日,加拿大駐華大使麥家廉在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的要求下辭職。此前,麥家廉曾公開表示孟晚舟有「強有力的論據」反對被引渡到美國。

2019年1月28日,美國司法部正式起訴華為和孟晚舟,並列出23項罪名。

2019年1月29日,美國司法部向加拿大提出引渡孟晚舟的請求,中方敦促美方立即撤銷對孟晚舟的逮捕令及正式引渡要求。

2019年3月1日,加拿大司法部長決定就孟晚舟案簽發授權進行令。

面對美加兩國的合謀,孟晚舟方選擇通過法律武器與加方政府正面交鋒。2019年3月3日,孟晚舟提起對加政府的訴訟,提出多條抗辯路徑。

隨後,漫長的聽證會審查程序拉開序幕。

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加方法院裁定孟晚舟符合「雙重犯罪」標準屬於可引渡範圍,但孟晚舟方也通過努力使加方法院認定「逮捕孟晚舟」一事上存在「證據漏洞」,並將爭議焦點引入「程序濫用」和「證據充分性」,開闢新的戰線。

期間,孟晚舟被非法扣押已滿一年。中國外交部數次進行聲援,強烈敦促加方認真對待中方嚴正立場和關切,以切實舉措糾正錯誤,及早釋放孟晚舟女士,確保她早日平安地回到祖國。

另一方面,時任美國司法部長的威廉·巴里仍在針對此事「借題發揮」,聲稱華為和中興這樣的中國企業在網絡安全問題上「不可信任」。

2019年3月3日,孟晚舟已提起對加拿大政府的訴訟。案件在法庭有三個主要抗辯方向:雙重犯罪、程序濫用、證據充分性。

2019年3月6日,孟晚舟在加拿大法院出庭,引渡聽證會延期至5月8日。

2019年5月8日,加拿大法院就孟晚舟女士引渡聽證會重新開庭,確定接下來庭審的時間表。

2019年9月23日,孟晚舟引渡案再次開庭審理,引渡案進入實質性審理階段,控辯雙方將就案件已有的證據和關鍵問題進行辯論。

2019年12月11日,加拿大法院認定加拿大檢方在處理「逮捕孟晚舟」一事上存在「證據漏洞」,並認同辯方對檢方「捕風捉影」的說法。

隨著加方法院公開孟晚舟案關鍵證據,美方指控孟晚舟的關鍵證據被發現存在重大遺漏和誤導。中國外交部隨即跟進發聲,指出這充分表明孟晚舟事件是美方濫用加美引渡條約、為了打壓中國高技術企業和華為公司而一手炮製的嚴重政治事件。

期間,孟晚舟方律師向加方法院提供了從匯豐銀行處獲取的重要證據,該證據足以對美方要求引渡的關鍵證據構成挑戰。然而,加方拒絕將該證據引入本案。

不過,在各方不懈努力下,加方法院最終還是承認了美方提供的證據存在「故意遺漏」或「重大遺漏」。

此時,距孟晚舟被非法扣押已近兩年。2019年12月1日,中國駐溫哥華總領館佟曉玲總領事偕王承軍副總領事、胡啓全領事赴孟晚舟女士住所看望並慰問。

佟曉玲指出,中國政府維護本國公民正當合法權益的決心堅定不移,將會為此繼續採取一切必要措施。

與此同時,美方試圖同孟晚舟達成所謂「認罪協議」以換取回國,隨即遭到明確拒絕。

2020年1月20日,孟晚舟引渡案首輪聽證會在加拿大法院展開,控辯雙方圍繞孟晚舟是否符合「雙重犯罪」標準進入實質性的法庭辯論,孟晚舟全程出庭。

2020年5月27日,加拿大法院作出裁定:孟晚舟符合「雙重犯罪」標準,引渡案將繼續審理。案件焦點集中在程序濫用和證據充分性這兩個抗辯方向上。

2021年7月9日,加拿大法院就孟晚舟律師要求引入新證據的申訴作出拒絕,不同意引入從匯豐銀行獲取的新證據。

2020年7月23日,加拿大法院公開了孟晚舟案關鍵證據,美國起訴孟晚舟犯有「欺詐罪」的關鍵證據存在重大遺漏和誤導。同日,中國外交部就孟晚舟事件表示,加拿大法院披露的相關證據充分表明,孟晚舟事件是美方濫用加美引渡條約、為了打壓中國高技術企業和華為公司而一手炮製的嚴重政治事件。

2020年8月21日,加拿大法院以國家安全為由,否決了孟晚舟關於發佈更多與她的逮捕和審訊有關的機密文件的請求。

2020年10月26日,孟晚舟引渡案在加拿大法院繼續進行,此輪主要圍繞「程序濫用」進行審理。

2020年10月29日,加拿大法院副首席法官霍爾姆斯作出裁定,認為美國就孟晚舟案提供的「案件記錄」中可能存在「故意遺漏證據」或者「重大證據遺漏」,因此可以被列為申請終止對孟晚舟引渡的理由之一。

2020年12月3日,美媒報導稱,美國司法部目前正與孟晚舟方面商討一項協議。該協議將允許她從加拿大返回中國,但前提是她承認在刑事案件中存在所謂的「不當行為」。對此,孟晚舟方明確表示拒絕。

在法律戰場的交鋒下,孟晚舟引渡案中的重要證人在辯方律師詢問下承認有利於中方的關鍵事實。

在各條戰線的推進之余,孟晚舟一度被曝出多次收到死亡威脅。

2021年9月20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8屆會議舉行與任意拘留問題工作組對話,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代表團蔣端公使在發言中指出,加拿大無理任意拘押中國公民孟晚舟女士超過1000天,對中國公民進行政治迫害,以此打壓中國高科技企業發展。加拿大應立即糾正錯誤,解除對孟晚舟的任意拘押。

很快,中方的努力得到了結果。2021年9月24日,美國司法部與孟晚舟達成暫緩起訴協議,並且通知加拿大撤回引渡要求,加方隨即無條件釋放孟晚舟。

即便如此,美方依舊還是給自己找了個「台階」。美國司法部國家安全司代理司長馬克·萊斯科在聲明中稱,如果不是這份暫緩起訴協議,「引渡程序可能會持續好幾個月,甚至幾年」。

北京時間2021年9月25日22時14分,孟晚舟平安抵達深圳寶安國際機場,中方以「燈塔守候,晚舟歸航」的結局,挫敗了這場美加的合謀。

2020年12月7日,孟晚舟引渡案中的重要證人——加拿大聯邦警察警長羅斯·蘭迪在孟晚舟方律師的詢問下,承認沒收孟晚舟的手機以及屏蔽手機信號都是「應美國聯邦調查局」的要求,加方根本不會對手機進行任何檢查。

2020年1月14日,為孟晚舟提供安保人員的獅門風險管理公司在法院作證時爆料,孟晚舟在溫哥華居家期間曾多次收到死亡威脅,有時信封里甚至裝有子彈。

2021年3月1日,孟晚舟案在加拿大法院開庭,控辯雙方將對「程序濫用」申訴理由展開辯論。

2021年6月29日,孟晚舟案在加拿大法院開庭,本輪庭審主要圍繞將匯豐銀行證據中的哪些內容引入下一階段審理來進行。

2021年8月10日,孟晚舟案在加拿大法院開庭,從當天開始,法庭就「司法補救措施」進行審理。

2021年8月18日,孟晚舟引渡案聽證會正式結束,加拿大檢察官聲稱孟晚舟方的辯護「在事實和法律上是失敗的」,加拿大法官將於10月21日公佈該案件的裁判日期。

2021年9月24日,美國司法部與孟晚舟達成暫緩起訴協議(Deferred Prosecution Agreement,DPA),並且通知加拿大撤回引渡要求。加拿大法院隨即終止引渡程序,免去孟晚舟所有保釋條件並將她釋放。隨後,孟晚舟乘坐中國政府包機離開加拿大,回到祖國與家人團聚。■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