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外太空住房」又迎新客啦!
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前腳剛走,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的3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搭乘載人飛船再次奔赴中國空間站。
面對長達6個月的太空之旅,3名航天員準備充分,滿懷信心,他們每一位都將在深空中創下自己的新紀錄。
今天,就為大家講講這3位勇士的故事。
指令長翟志剛
擔任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指令長的是「航天英雄」翟志剛。2008年9月27日,在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中,他完成了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13年後,55歲的翟志剛將再次以指令長身份飛往深空。
翟志剛性格外向,自帶東北人特有的幽默細胞。神舟七號任務結束後,翟志剛回答記者提問時「段子」不斷。如被問到飛船發射時是什麼感覺,他笑稱:「就像有人在我身後‘咣’的一腳,把我從正面踢到反面,然後我就懸在那兒了。」回憶起出艙的心情,他說:「打眼一看,滿眼蔚藍,但緊接著低頭一想又不對勁,外太空應該是黑色的,怎麼是藍色的呢?哦,原來這是地球……」
翟志剛風趣卻不失沈穩。在深空中,他經受過生與死的考驗。
執行神七任務時,翟志剛在距地球表面343公里的太空軌道實現了中國人與廣袤宇宙的第一次直接「握手」。人們從電視直播中看到五星紅旗在飛船艙外飄揚,卻很少有人知道那一刻的驚險。
當時,翟志剛打開艙門準備出艙,忽然,軌道艙響起刺耳的火災警報聲。飛船火災是全世界航天員最怕發生的太空事故。軌道艙內的劉伯明和返回艙內的景海鵬檢查了所有設備,都沒發現火災。此時軌道艙處於真空狀態,也不可能發生火災,但可怕的警報聲一直持續。
生死未卜之際,翟志剛和同伴臨時調整出艙程序,先從艙內取出五星紅旗,進行太空漫步和艙外展示,再將固定在飛船艙外的實驗樣品送回艙內。儘管事後分析表明,軌道艙火災警報只是虛驚一場,但面臨巨大風險時的快速決斷,反映了翟志剛強大的心理素質和堅韌的意志力。
對於航天生涯已近24年的翟志剛來說,支撐其日復一日刻苦訓練的,始終是「熱愛」二字。他認為自己是為飛行而生,而飛行也帶給他榮耀和自豪。在他看來,做航天員就是要「用最高的標準、最大的熱情十遍百遍地做好每一件事」。
隨著年齡的增加和經驗的積累,翟志剛對日常訓練內容非常熟悉,並形成了獨到深刻的見解。每次參與任務前,他先按要求將基礎訓練完成,再去和教員溝通自己的想法,結合自身太空經驗,提高訓練的針對性。翟志剛認為,老航天員要力爭在未來的飛行任務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引導飛行。
翟志剛愛好不少,除了體育活動,他還喜歡聽影視歌曲,愛吹薩克斯。神七任務結束後,為了磨礪心性,翟志剛學起了書法,在凝神靜氣間揮毫潑墨,練得一手好字。
「太空教師」王亞平
1980年出生的航天員王亞平因「太空教師」為大眾熟知。本次飛行任務也將為王亞平添上不少新標籤——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中國首位實施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中國太空駐留時間最長的女航天員。
2013年執行神舟十號任務時,王亞平在聶海勝、張曉光的配合下,完成了一堂長達40多分鐘的太空授課,利用失重環境演示了多項物理實驗。這堂課轟動一時,王亞平收到很多孩子的來信,獲得了「飛上太空之外的最美好體驗」。
王亞平做事細緻認真,在太空課堂的水球實驗中,她持續向晃動的水球中注水,連地面支持團隊都擔心水球會破裂,但最終水球的完美呈現讓所有人明白,王亞平絕對在此前做過大量功課。
王亞平曾是一名運輸機飛行員。2003年,楊利偉飛向太空時,23歲的她通過電視目睹火箭升空,動了當航天員的念頭。神十飛行歸來後,有小朋友問王亞平:「你在太空中會不會做夢?」她答道:「在太空,不管做不做夢,我都已在自己的夢裡。」
面對這次空間站任務,王亞平表現出不怕苦、不服輸的個性。拿出艙任務來說,跟男航天員臂力、臂展及體型的先天優勢相較,身著加壓後艙外服的女航天員需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正常行動、完成各類操作。
王亞平一開始沒概念,穿上重達120多公斤的艙外服後,僅工作三四個小時,她的手就抖得拿不住筆。為了迅速增強臂力,王亞平每次在體質訓練中都走得最晚,舉槓鈴、抓握鉛球、做俯臥撐從不叫苦喊累,她還經常和其他航天員比誰的肌肉塊更壯,時常為自己的胳膊變粗了而欣喜。
王亞平是個愛好廣泛的「80後」。她喜歡籃球、羽毛球、田徑運動,也喜歡聽音樂,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把音樂打開。此次長達半年的太空生活,她帶上了樂器、家人及「戰友」照片、視頻,還為兩位男航天員提前準備了新年禮物。
王亞平對即將執行的任務充滿信心。她期待能再次在太空中回望美麗的地球,在中國空間站過一個不一樣的除夕,也期盼有機會到艙外去見識太空。
「新面孔」葉光富
在加入中國第二批航天員隊伍11年後,葉光富迎來首個太空任務,但這並非他第一次在公眾面前亮相。
5年前,在意大利撒丁島,6名滿身泥土的航天員從洞穴中歡呼著走出。其中一張中國面孔,便是當時尚未執行太空飛行任務即公開身份的中國航天員葉光富。作為中國航天員代表,葉光富與來自美國、俄羅斯、西班牙、日本的5名航天員共同參加了歐洲航天局組織的為期15天的洞穴訓練。
這項訓練的目的是讓人類在未來踏上其他星球時,具備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葉光富在極端環境中表現出極佳的意志耐受力、團隊協作力以及危機處理能力。
在探險過程中,他曾敏銳觀察到個別岩石向下滾落,迅速招呼同伴撤回。隨後的大片岩體滑坡,證實了他的判斷。憑著10年戰鬥機飛行經驗,擅長領航的葉光富帶領團隊順利走出洞穴,重見光明。
有國際航天員評價:「讓葉執行任務,我非常放心。」隨行攝影師說他「似乎永遠不知疲倦」,任務負責人評價葉光富「為人友好,非常聰明,總是樂於學習新事物」。
在擔任飛行員期間,葉光富展露出過硬的心理素質和精湛的飛行技能。有一次,他在駕駛戰鬥機降落過程中遭遇濃霧,加上當時是逆光飛行,幾乎看不見跑道。在這種情況下,葉光富嚴格按照流程有條不紊地操作,調轉機頭,逆向著陸,飛機最終不偏不倚地落在跑道中央。
因工作需要,葉光富在10年間平均每兩年調動一次工作,改裝飛行過5種機型。他說自己「無論到哪,始終熱愛飛行事業,熱愛這片藍天」。
與飛行員常態化的飛行任務不同,航天員在職業生涯中只有兩種狀態——飛行和準備飛行,有航天員甚至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都沒能實現飛天夢想。葉光富認為,這也是一種歷練,人生的精彩就體現在漫長而艱辛的奮鬥過程中。
對葉光富來說,第一次進入太空就是半年之久,內心雖有忐忑,但更多的是踏實。他說自己做好了準備,力爭以良好的身心狀態在地球軌道上生活、工作。當然,閒暇之餘,他一定會透過舷窗,好好看看那顆藍色星球和祖國大地。■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