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注視下,印度撐不住了,莫迪老仙被迫於11月1日在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上宣佈:承諾印度到2070年實現碳中和。
這裡的「撐不住」與「被迫」該如何理解?
老鐵們也許覺得,莫迪這就是宣佈了一個隨口一說的簡單決定。因為印度每年會宣佈無數宏圖大計,大部分都入石沈大海。
按照印度行事的風格,很多時候印度自己都不知道下一刻幹什麼,誰知道2070年印度會咋樣?搞不好已經分裂了呢!
畢竟按照歷史經驗,印度所在的南亞大陸絕大部分時間都處於碎片化狀態。
但這個碳中和,還真不一樣。
所謂碳中和:排多少溫室氣體,就必須消除等量的氣體。
和碳中和對應的還有一個碳達峰:碳排放量到達一定峰值後不再增加。
這兩個指標也是宏觀環保的核心數據。
在很多吃瓜老鐵們認知中,環保就是相關部門查排污狀況。但這只是狹義上的環保。
宏觀環保正在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的道義與政治高地,不僅牽涉到大國博弈,而且正在成為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戰略牽制工具。
現在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給出的承諾:要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很多國家已經實現碳達峰。比如德國1990年、英國1991年、美國2007年分別實現碳達峰。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本著負責任的原則,承諾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
作為後發國家,中國承諾僅比美、歐、日等發達國家晚10年實現碳中和,已經是非常有擔當了。
莫迪代表印度承諾2070年實現碳中和,比中國還要晚10年;但莫迪沒有給出碳達峰的時間。
按照發展程度看,印度這個承諾也不算拖後腿,畢竟印度發展大幅度落後於中國。
但由於印度人迷之自信,通常會認為中國不如印度、上海不如孟買、印度模式優於中國等等。
莫迪這番2070年實現碳中和的承諾,相當於承認印度發展程度不如中國。這在印度思維中,屬於難得的客觀,絕對算非常罕見的事兒。
分析到這裡,老鐵們可能又要納悶,這莫迪怎麼會突然清醒了?
答案很簡單:躲剪刀與謀發展。
01、躲剪刀
當今最流行的詞彙之一,階層固化。
大意就是,隨著房地產高企,社會上升通道越來越窄,寒門越來越難出貴子。因為先富起來的階層把所有賽道都佔據了。
普通社會都是如此,國家之間的競爭更為慘烈。
先發國家會想盡一切辦法給後發國家設置阻礙,歷史上每一個後發國家前進途中都要脫一層皮。
當年德國和日本,就因為工業化起步相對較晚,受到英法美的圍堵,最後發動戰爭,以慘敗告終。
當年蘇聯也是後發國家,最終在冷戰中被絞殺。
中國這般以和平方式崛起的大國,歷史上非常罕見。儘管如此,美國依然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背後的邏輯思維就是阻礙中國的發展。
印度發展還在中國後面,雖然美、歐、日、俄經常忽悠它,但割韭菜也從來不含糊。
等中美這輪博弈達到一個平衡點,美國承認遏制中國戰略失敗之後,就會出現中美聯手消遣印度的局面。
碳中和,就是先發國家割後發國家韭菜的新鐮刀。
發達國家佔據產業鏈上游,一方面可以把碳排放較高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另一方面還可以開發新能源。
中國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在新能源領域並不落後。所以中國有底氣承諾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
印度呢,傳統的工業化體系尚未完全建立,新能源開發又處於落後境地,這種情況下印度打死也不想搞什麼碳中和。
今年4月1日,在國際能源署和聯合國第26屆氣候變化大會上,印度能源部長R·K·辛格措辭強烈地指責「一些國家」在2050年或2060年的減排目標其實是「畫大餅」。
不用說,這所謂的「一些國家」,就是指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以及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
要知道按照印度的個性和立場,要不是被逼到牆角,絕不會把中美放在一起指責!
但是印度又不敢不給承諾。因為現在主要國家在控制全球氣候變化這個目標上,已經達成共識。這次羅馬G20峰會,最重要的議題就是控制全球氣候變化。
如果印度敢在這個事情上任性蠻橫,到時候被全世界收「碳排放稅」的概率不小。
所以印度思來想去,還是認慫,給出一個2070年完成碳中和的承諾,明確承認發展程度不如中國。但印度也留了一手,就是沒有給出明確的碳達峰承諾。
02、謀發展
老鐵們可能納悶,為什麼世界各國要花這麼大力氣搞宏觀環保?
中、美、歐、俄、日、印之間利益可謂盤根錯節,彼此鬥爭不斷。之所以能夠在宏觀環保層面達成一致,是因為當今地球村真的是多災多難。
以歐洲而論,今夏中部的德國遭遇特大水災。
以亞洲而論,今夏原本乾旱的黃河流域省份同樣遭遇特大水災。
另外澳洲和美洲的大火,時不時就燒一波。
現在地球村主要國家的終極目標就是在本世紀末,將全球氣溫的升幅控制在2℃以內,力爭控制在1.5℃以內。
如果溫度上升超過1.5℃,那麼就會有6%的昆蟲、8%的植物、4%的脊椎動物和70%的珊瑚礁滅絕。
要實現這個控溫目標(溫度上升不超過1.5℃),全球碳排放量必須在2030年之前迅速降至25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並於2050年實現全球碳中和。
這種情況下,控制碳排放就成了全球範圍內的政治正確。
現在碳排放大戶:第一名中國、第二名美國、第三名歐盟,印度第四名。
這其中最尷尬的就數印度。因為前三名都有自己的工業體系,而印度的工業體系尚未建立。
如果印度謀發展,就必須建立更為完善的工業體系,必然會增加碳排放。這也是莫迪沒有給碳達峰設定確切目標的另一個因素。
為了謀發展,莫迪甚至給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挖坑。
莫迪在給出碳中和承諾的同時,也指出此前的氣候融資承諾是「空洞的」,敦促發達國家提供1萬億美元的氣候融資資金。
換句話說,莫迪也想借碳中和的由頭,從發達國家那裡拿錢。
印度的特色之一,就是喜歡借錢,之前從前蘇聯那裡借錢,現在從亞投行借錢,未來還想從美國那裡借錢。
如果坑不到錢,那也相當於給自己未來耍賴留下充足空間。
03、印度的空間
儘管印度扭扭捏捏地給出了碳中和的承諾,但離2070年畢竟還很遙遠,印度還有騰挪的空間。
印度這兩年一直抱美國大腿,甚至不惜為此放棄堅持了幾十年的不結盟政策,甘願做美國小弟,其目的就是想借中美博弈的歷史機遇加速搞工業化建設,甚至還幻想取代中國成為新一代世界工廠。
從美國層面來說,由於中美博弈,需要慫恿印度給中國使絆子,對印度的碳中和承諾估計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加上俄羅斯和印度關係一直不錯。總體來說印度的國際處境還不錯,騰挪空間比較大。
那麼從中國角度看,印度的威脅主要有兩個。
威脅一,時不時在邊境搞事。這個問題不大,解放軍有足夠的實力應對。
威脅二,中國統一台海時,印度在美國的慫恿下和中國撕破臉,和美國一起在印度洋威脅海洋運輸線的安全。說實話,在中國核動力航母問世並形成戰鬥力之前,這個潛在的威脅會比較棘手。
所以從這個層面看,印度還是一個潛在的麻煩。當然如果不遠的將來,南亞大陸回到自古以來的碎片化狀態,那自然是一個天大的利好,甚至可以說是天佑中華。■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