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靶場為何讓美國人這麼上心?

席亞洲:獨立軍事評論員,IT業觀察者

「旱地行舟」設施衛星照片

本週的主要軍事新聞很有意思,也很意外,是關於中國沙漠中的一系列「靶子」。

先是美國海軍學院新聞網報導,稱發現了中國西部沙漠靶場中放在6米寬軌道上的「陸上體系化綜合電子藍軍系統」,這種移動的平板車可以順著100公里長的軌道運行,其最大速度完全可以模擬核動力航母,雖然軌道上的目標只能按照固定軌跡「航行」,但這個設施顯然是用於模擬航母直線航行和在收到導彈來襲警告後進行規避的大S彎機動動作。

從珠海航展上展示的模型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出現在沙漠中的靶標仍然是藍軍系統中較小和簡單的一個,它僅有75米長,十餘米寬,前部還可以看到駕駛艙,靶標上安裝大量角反射器用於模擬航空母艦的雷達反射信號。

而在珠海的模型中還有一個尺寸更大,能看到斜角甲板的平板車模擬裝置,它的尺寸已經大到足以模擬航母的光電識別特徵,且甲板上也使用角反射器模擬了停放的各種艦載機。

這或許表明目前的藍軍系統尚處於測試初期,以後會進一步採用更大,更複雜的模擬裝置,甚至可能鋪設有多個岔道的軌道,來模擬航母的多種航跡。

可以想像,伴隨著內燃機或者電力驅動裝置的噪音,一輛長幾十米甚至幾百米的巨大平板車,沿著軌道以60公里/小時的速度呼嘯而過,空中的雲層被高超聲速飛行器耀眼的火光照亮,一枚枚火流星划過長空,最終一頭扎在高速行駛的軌道車上,這種場面將具備何等的震撼效果。

可以說,在珠海航展上展示「藍軍系統」的模型,完全就是在告誡對手:「不是想知道我們的導彈能不能在複雜情況下擊中海上移動目標嗎?來,你的衛星往我沙漠靶場上看啊。」

珠海航展上航天科工集團展示的陸上體系化綜合電子藍軍系統,其實旁邊還有個「海上藍軍系統」的模型呢

這本身就是一種非常簡單明白的威懾手段。

海軍學院新聞網稍後發表的文章稱,中國在2010年首次進行彈道導彈攻擊海上目標試驗,2019年首次進行對海上移動目標的打擊試驗,兩艘中國退役的大型船舶為我軍的陸基遠程反航母體系的建設做出了自己最後的貢獻。

同年,在沙漠中美國衛星就發現了軌道系統和平板車,但當時美軍顯然並沒有真正搞明白這個試驗裝置的具體任務。

其實據珠海航展上的瞭解,我們的這個藍軍系統,或者說陸上模擬航母移動靶標的研制工作早已開始,原因也不複雜,因為要模擬航母的運動特徵和電子信號、乃至光電識別特徵,用船隻還是比較複雜和昂貴的。

沙漠背景雖然和大海還是略有區別,但是某種意義上說區別不大,軌道車系統的成本又相對很低,對於這種模擬打靶來說更加合適。

所以伴隨著我國反艦彈道導彈和反艦高超聲速導彈系統的開發,這個靶場設施的研制工作也早已經同步開展了。

不過2019年搭建實驗設施後,據美國報導稱,不久就看到設施暫時停止繼續施工。

直到今年珠海航展我們放出模型,同期美國人也發現中國的靶場設施施工已經恢復,除了靶標、軌道之外,還在周圍沙漠中建設了大量用於觀測試驗的附屬設施。

100公里的試驗軌道還專門設計了大S彎,模擬航母緊急躲避動作

這也許表明,正式的試驗或許已經為時不遠。

我們也可以推斷,既然如此高調地展示模型,而且靶場設施還安裝了大量光學、電子跟蹤觀察設備,那麼,接下來很可能,這次打靶的畫面,將會公開發表,當然公佈的很可能會是一個精心設計,盡可能減少可以用於技術分析內容的畫面。

如果是這樣,可以說那不僅僅是我國軍事技術領域的一次重大進步,也是我國對外宣傳、戰略威懾手法的一次劃時代進步。

此前,我國的高超聲速飛行和打靶活動都沒有公開圖像資料發表,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的民眾還需要通過外媒報導,才知道我們又進行了一次了不起的試驗,而這次……

大人,時代變了。

當然,這也只是我個人的一種推測,試驗畫面不公開才是正常的做法,畢竟通過公佈的畫面,對手可以推測一些關鍵數據,比如導彈命中目標前的末段飛行速度和軌跡等,這對於他們未來尋找對抗方法還是有一定的價值——當然如果我們自信對手在十年內都開發不出能夠對抗這種導彈的手段,就有可能公佈。

「旱地行舟」還不是本週唯一被對手注意到的東西,稍後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蹭熱點發表的另一個報導其實更有意思。

《漢和防務評論》的主編平可夫曾在2011年殲-20首飛前放話,說如果中國試飛的是真正的五代機,他就停刊,當然這事兒,他已經食言而肥了。

平可夫本身大概是來蹭個熱點,但這次這個熱點蹭的還挺有意思的

只是該刊在此後十年裡面幾乎就淡出了大家的視線,曾經憑著吃「中國軍事分析」發家致富的平可夫,甚至一度落魄到要賣掉收藏的名家小提琴來維持雜誌的程度。

隨著網絡媒體崛起和中國軍工企業真正走向世界,平可夫做軍火掮客的夢想也破滅了,失去作為中國軍工企業座上賓的待遇後,平可夫對中國軍事技術的解讀本身也只能說是在隔靴搔癢,這進一步降低了其雜誌的信息價值。最終《漢和》雜誌也變成了主要依靠不夠專業的衛星照片判讀,來分析解放軍部隊駐地、司令部位置之類東西來湊數,這對於各國專業的軍事情報機構來說實在是毫無意義。

不過本週蹭解放軍靶場的熱度,他發表了一張衛星照片,照片內容是中國西部的火箭軍靶場設施,可以看到在模擬機場停機坪上,停放著4架F-35戰鬥機實體模型。

這張照片其實內涵非常豐富,大概是《漢和》雜誌十年來發表的最有價值的一張衛星照片,當然了,還是那句話,平可夫都能看出這照片的意義,各國情報機構要是沒注意到或者分析不出來,那才是咄咄怪事。

關注我專欄的朋友可能還記得去年我編譯的美國蘭德公司為美國空軍寫的一份報告,就是《分布式空中戰役》,這份報告中指出,中國遠程導彈打擊戰役的作戰方式正在發生變化,由於導彈精度夠高,威力夠大,攻擊機場跑道以將其癱瘓,已經只是一個次要的作戰方式了,火箭軍在這樣的戰役行動中,最關鍵的目標是將敵方高價值的固定設施直接點名消滅,從而實現長期破壞和癱瘓美軍作戰能力。

按照這一認識,蘭德對美軍的建議是:在局勢緊張時盡可能將集中在少數大規模基地中的機群分散出去,在太平洋和東南亞的島嶼上尋找一系列臨時基地,包括能夠駐紮一個大隊進行為期數周作戰的「二等」基地,和僅僅讓一個中隊進行臨時部署的「三等」基地。

其中「三等」基地甚至全部設施都是臨時的,實際上是「快速猛禽」部署方式的進化版本,可能它只存在一晝夜乃至更短時間,所有機場設施包括指揮中心、油庫、彈藥、其他後勤設施,乃至機場警衛部隊,都用C-17和C-130運輸機裝載。換言之,按照蘭德的計劃,戰時美軍將不惜侵犯有關國家主權,臨時搶佔相關國家的軍用或民用機場,用於臨時部署美軍戰鬥機。

正在裝載物資準備支援快速猛禽演習的C-17,當時尚未進行改裝
美軍正在演練從C-17直接向F-22提供燃油

蘭德的理論依據是,癱瘓一個大型機場的固定設施需要的導彈數量和癱瘓一個小型機場差不多,那麼,如果用這種方式把飛機分散部署出去,那麼要達到癱瘓美軍的作戰目的,需要的導彈數量就會翻上幾倍,這樣就可以迫使對手更快的消耗導彈,最終等到對手導彈消耗趕不上補充速度,最後美軍就能翻盤了。

甚至,根據這種導彈只能打擊固定目標的想定,蘭德還建議,在來不及將飛機起飛轉移的情況下,至少可以將飛機在機場上改變停放位置,避免遭到敵方導彈定點打擊而被摧毀。

實際上蘭德的這個報告早已不僅僅是報告,而且是美軍實際已經開始落實的既定方針,比如,「快速猛禽」部署,最初的做法非常簡單,只是將加油、加氣、保障車輛和彈藥拖車裝進C-17貨艙飛走而已。而現在美軍對C-17飛機進行了局部改裝,以更加適應這種任務。例如,將部分油箱進行專門隔斷,以在其中儲存戰鬥機行動所必須的潤滑油,在機內安裝武器掛點,以便把戰鬥機的導彈掛在C-17貨艙頂上,增加機內空間利用率,還有在運輸機機內安裝為戰鬥機加油加氣的設備,乃至發電機等等,基本上把C-17變成了可供一個中隊的戰鬥機外場部署使用的「基地車」。

類似的,美軍還進行了僅使用幾個筆記本電腦和一些便攜箱式機箱即可運行的大隊級地面指揮控制系統的試驗,也是為了便於在搶佔的機場臨時開設指揮部。

此外,美軍還為機場地面保衛部隊增購了一批輕型裝甲車、無人車輛,以便在機場附近進行巡邏。

即使如此還嫌不夠,這種臨時部署仍然不讓美軍放心,為此他們近年來還進行了一系列以外場部署為主題的演習,演練了機場遭遇敵方特種部隊空降突襲或者游擊隊火箭彈襲擊之類的項目,甚至按照蘭德報告中提到的內容,對機場地勤人員進行射擊和戰鬥訓練,以便在遭遇敵方特種部隊或游擊隊突襲時,可以臨時拿起步槍充當戰鬥人員進行抵抗。

基本上,這就是一個利用他們認識當中,彈道導彈和高超聲速導彈只能攻擊固定目標的想定,而擬定的一個特殊作戰模式,希望利用機動來降低導彈攻擊的效果,讓美軍在主要海空基地遭到攻擊而癱瘓的時候能夠通過使用盟友或者「夥伴」的機場,繼續作戰。

同樣,海軍、海軍陸戰隊和陸軍為此也開展了一系列類似的研究和修改其作戰原則,包括美國海軍近期將其預置浮動基地部署到琉球群島等行動,其實際意義都和「分布式空中戰役」概念類似,企圖以機動躲避火力,避免過於依賴已有的固定基地,導致在導彈突襲中整個作戰系統癱瘓的結果。

那麼這樣做有沒有效果呢?我們不好說——但至少平可夫用的這張圖片表明,解放軍可不是不能打「時間敏感目標」哦。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照片中有大量的方塊型的樁子,這實際上應該是用來安放飛機靶標的,每一個樁子表示一個飛機可能停放的位置。

其次,我們可以看到在照片中四個樁子上插上了F-35的模型,這表明實際演練中,這些系留點上安放飛機靶標的位置是隨機的。

雖然我們沒有照片可以確認,但是很可能在實際測試的時候會有在不同系留點上會安放不同型號的飛機靶標,以供導彈或者空中偵察系統來進行識別。

也就是說,既然有這樣的一個靶場,就意味著中國正在研究如何識別出在敵方機場上一群飛機當中,實時識別出重要的高價值目標,很可能意味著導彈在空中飛行的時候可以識別、分配目標進行打擊。

當然了,這個靶場也可能有另一重目的,就是看我用多少發導彈打集束彈頭,能夠確保一個停機坪上的飛機都被摧毀——因為如果只是演練目標識別能力的話,可能不需要做一個實體模型,用平面的靶板也可以是吧。

所以這個靶場的狀態,可能是對新型導彈武器進行全過程驗證,從目標搜索識別,到實彈打靶,到打擊效果驗證,直接一勺燴。

如果有這樣的能力,意味著可以用一枚價值一兩百萬美元的導彈直接消滅多架上億美元的戰鬥機,這顯然是划算得很。而美國人所設想的可以在緊急時刻快速把飛機轉移出去,或者在機場上等著搶修跑道的美事兒,那也是不存在的了。

同時這也意味著美國空軍「分布式空中戰役」理論的部分基礎,即中國的導彈缺乏智能化識別機場上目標能力,不能靈活調整打擊目標的概念,從根本上就不成立。

美國的信息化戰爭概念過於理想化,希望實現整個戰場形成一張大網,由各種不同系統發現目標進行識別,直接嚮導彈、飛機等實施打擊的武器傳輸目標信息,這樣的想法有賴於巨大的帶寬和覆蓋三軍的統一戰場網絡系統。

但是中國顯然是回避了這一概念,直接由導彈本身,或者導彈系統內的無人機、高超聲速滑翔體等偵察平台來識別目標,由導彈系統本身實現在飛行過程中重新分配目標,調整目標位置。這就直接回避了跨軍種網絡聯通帶來的許多難題,也大大降低了對網絡帶寬的需求。

這意味著,中國可以在一個軍兵種,甚至是一個發射旅內實現一套信息化作戰體系。

我們之前說中國反艦彈道導彈體系的時候就提到過該系統具備類似的能力,每一枚反艦彈道導彈本身都具備自身的光電、雷達、被動電子系統,雖然似乎導致導彈的成本上升,但是卻大大降低了對導彈系統的要求,並且更適應在對手進行對抗前提下導致的戰場信息網絡斷斷續續,不夠完整的現實環境。

而這張靶標照片表明中國的遠程精確打擊導彈同樣具備類似的能力,而且很可能是在導彈系統內實現信息化配合。

轟隆一聲,兩億多美元就沒啦

此前已有軍宣報導提到,解放軍火箭軍已經擁有自己的無人機單位,如果這些單位裝備的是遠程長航時無人機,那麼它們完全可以實現任務區內地面目標的偵察識別和信息回傳,直接為導彈開眼。

當然,中國的跨軍種網絡系統也由於「後發優勢」,是為特定武器系統發揮作用而優化過的, 尤其是由於中國有打航母的需要,因此空軍、海軍的遠程偵察系統一個必備的要求是具備與火箭軍導彈部隊的直接聯通能力。

本週中國空軍的無偵-7遠程長航時偵察機正式服役,這種類似美國RQ-4的長航時大型無人偵察機使用機上的SAR雷達完全可以對上百公里遠的敵方基地進行精確測繪,這也一樣能夠用於識別目標,和為導彈提供目標指示、打擊效果評估等任務。

至於突防能力更強的無偵-8就更甭提了,目前的導彈要對其進行攔截難度很高。

衛星則是另一個維度的問題。目前美軍正在研制可以進行實時戰場監視的「黑傑克」衛星系統,希望用這種低軌道衛星實現全天候無死角覆蓋戰場的太空偵察能力。

中國也許還沒能做到全天候無死角覆蓋全球,但是通過目前已經部署的遙感衛星星座系統,已經可以實現對部分海域的覆蓋,用於反航母的實時偵察衛星主要還是用被動電子監視系統,需要與高軌道的凝視衛星系統進行配合才能識別目標,而這種高軌道凝視衛星的圖像分辨率還不夠高,只能對航母這樣大小的目標才能看清楚。

但低軌道高分辨率光學衛星……大家都知道中國已經有民用高分辨率衛星,比如「長光」系列,「吉林」系列。

那麼軍用的呢?

反正依託高軌道的中繼通信衛星,我們已經能夠實現直播太空授課,新一代載人飛船的直播畫面也非常高清。

那麼……如果類似技術軍用呢?

或者說,有什麼理由,軍用低軌道高分辨率偵察衛星的效果還不如民用系統,或者不能進行實時連續偵察嗎?

至少,從技術上來看這些都是常規技術了。

所以問題只不過在於,究竟這樣的衛星系統是已經在天上掛著,天天盯著美國基地看得都膩味了呢,還是正準備發射呢?

那麼這次靶場的照片可能告訴我們,它就在那裡。

其實相關的技術美國人不是沒有,「黑傑克」也好,用「星鏈」為基礎研制的新型低軌道反導跟蹤星座也罷,這些說白了是錢到位,馬斯克的獵鷹-9號就能給你往天上一下扔上去六十個的東西,效率可能還比我們用各種小火箭往天上發射的快呢。

但對於美國來說,問題不是這麼簡單,這裡面沉沒成本有點高,前一代衛星系統還有十幾年剩餘壽命,而且除了應對一個對手之外,其他對手用這些老衛星系統完全沒問題。

這還不光是天上的問題,要同時指揮控制天上若干個由幾百上千枚衛星組成的星座系統,顯然需要投入巨資改進現有的衛星地面指揮控制、衛星監視控制系統。

於是就帶來一個問題,美國進入冷戰體制了嗎?具體說,進入要針對一個全球對手進行全面軍事準備,動用全部力量,不惜一切,使用除了全面開戰外的所有手段來將其擊敗的狀態了嗎?

如果沒有的話,那麼恐怕美國下不了決心立刻廢棄老一代的衛星系統,不計成本地往天上撒豆子,只能是把這個工作以和平時期按部就班的標準,在未來十年乃至二十年時間裡慢慢來。

但是美國的對手不追求全球無死角的窺探能力,不追求全球霸權,只要求維護自己有限的國家安全利益,只追求在自己周邊實現全時監控能力,而對全球範圍的話,只要追蹤29艘大船嘛。

這就意味著它只需在局部範圍內實現全時監控,需要的衛星數量就少了很多。

而且,中國過去從未在軌道上建立過一套舊的、完整的衛星情報系統——其實這和中國海空軍2010年後開始爆發性快速發展是一樣的,我們沒有那麼多半老不新的東西要留著繼續用,我們手頭的老玩意兒都是屬於拿出來在電視上亮相,大家就會開始笑著說「你看解放軍又來哭窮了」的。

所以可以不用想那麼多,什麼老裝備還能接著用這類的問題,直接上新裝備,建立新系統,就完事了。

類似地,在雷達方面,中國以前在砷化鎵元件領域大家都知道落後得比較多,但這不是氮化鎵元件換代來了嗎?結果美國拿著幾部氮化鎵雷達喊「我這是世界領先,獨一無二的神器」的時候,中國已經把氮化鎵白菜化了,連這次珠海航展上裝在高機動車上的小型野戰防空雷達都能用氮化鎵元件,實現性能的大幅度提升。

也正是因為上面說的,一個目標有限,一個後發優勢,中國現在建立了一套美國夢寐以求的系統,而美國卻一時間因為尚未決心進入全面冷戰體系,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全面替換過去二十年折騰出來的這些為欺負小朋友而準備的系統。

結果就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已經在亞太地區取得了技術優勢,而美國對此其實沒有辦法。

當然關於這件事,美國的技術官僚們是明白的,問題是在於政治圈是否願意接受這個現實。

最近大家都知道美國議員搭乘軍機去了台灣,有的朋友還挺激動,說美國又切我們香腸,「台獨」當局會不會又自以為「有希望」什麼的。

但……為什麼另一部分朋友朋友都很淡定呢?畢竟台灣嘛,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個漏勺嘛,媒體圈風聲已經出來了……據消息,這一架飛機上,搭了兩撥人,他們到了台灣以後,做了兩件截然相反的事情。

F-16V要這麼好,李喜明你著什麼急啊?

一邊,幾位議員的專車直接開去了偽「國防部」,台「參謀總長」李喜明到場恭迎。結果這幾位共和黨議員開口就直接要求台軍購買美國指定的破爛武器,提出可以給台灣數百億美元的額度來追加採購。而台軍對此其實還非常不滿,要求買更先進的武器,比如F-35戰鬥機。

不過最後大家都看到了報導,台灣現役F-16V的改裝進程將提前半年,而美國向台灣交付新F-16 BLOCK70的時間提前一年,這無疑也是要真金白銀的。有台灣媒體還表示,美軍可能還會向台灣再追加出售一批地面武器,也算在空白支票額度之內。共和黨議員顯然是打算在這裡面大撈一筆了,不過台軍的作戰能力顯然不可能得到什麼真正的提高。

這就讓我想到,《三毛從軍記》裡,牛師長自殺前有句台詞,我印象特別深刻,牛師長:「委員長大還是外國佬大?」三毛:「外國佬大,外國佬大!」言畢牛師長長嘆:「我們都是小把戲,小把戲!」幾十年後,「參謀總長」李喜明大概也和牛師長心有戚戚吧?

另一邊呢,飛機上的另一撥人,承擔的任務就更有意思了,他們是去「交代後事」的……就是安排在「那一天」到來的時候,要求台軍最後做這麼幾件事兒……

換言之,這本身就反映了美國有一些人,其實多少已經預見到即將發生什麼了,而另一部分政客呢,顯然還心存幻想,或者想在這最後時刻,無論如何還要再大撈一筆。

其實不管是哪邊,給台灣當局送去的,都絕對不是什麼希望,恐怕只能感到雙重的絕望罷。

美國目前在台灣問題上,兩撥人之間也差不多已經處於雞同鴨講的狀態,雙方完全沒有什麼共同話題了,只能各行其是,而同時又互相覺得對面的行動在掣肘自己。拜登面對著這樣的局面,又當做何感想呢?估計他也只能望著橢圓形辦公室里吵得口沫橫飛的兩撥人,長嘆一口氣:「唉,你們吵吧,大的要來咯!」■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