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馬尼拉消息,11月22日,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週年紀念峰會22日以線上方式舉行,中國東盟正式宣佈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這是雙方關係史上新的里程碑,將為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繁榮發展注入新的動力,開啓攜手打造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新篇章。
「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意味中國與東盟的合作關係將擴大到政治層面、安全層面、還有軍事層面,為雙邊關係未來幾十年確立了方向。
這也顯示了中國人的格局和氣度,我們不僅不會在東南亞稱霸,而且還會幫助該地區走向穩定和繁榮。
不過,有些人可不想東盟穩定,同樣是在22日,英國外交部宣佈,英國將以G7集團主席國身份首次邀請東盟成員國,即泰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參加在利物浦舉行的G7外長會議。
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聲稱這是為了推進東南亞的「民主自由」,構築共同價值觀相互合作……說著說著「貞潔牌坊」又立起來了。
日本官房長官松野博一馬上對英國的舉動表示歡迎,日本人將此事與美國的印太戰略聯繫起來,果然是善解人意。
中國東盟關係升級與英國代表G7邀請東盟國家參會雖然在時間上巧合,但這是中美「過招」必然中的偶然。
過去幾年,美國中斷了與東盟的最高層級溝通,拜登上來後發現美國在該地區又被中國「甩開」,不得不調整了策略。
10月26日,拜登親自出席東盟-美國視頻峰會,他宣佈向東盟提供1.02億美元經濟援助,聲稱要擴大與東盟的夥伴關係。
1.02億美元支票,不知道是不是去年蓬佩奧那張永遠無法兌現的支票?
而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在過去十個月內達到了7033.33億美元,比2020年6846.0億美元還要多,這是一個令美國、英國絕望的數據。
拜登揮舞著1億美元支票不覺得可笑嗎?中國在30週年紀念峰會上表示過,未來5年內將力爭從東盟國家採購價值1500億美元的農產品。
1億美元援助支票和1500億美元採購計劃,美國管這叫「競爭關係」?美國也心知肚明它在東南亞沒辦法跟中國來真的。
所以,美英只能跟東盟來虛的,大談什麼「民主自由、構築共同價值觀」。
G7向來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以前看不上東盟,連上桌陪座的機會都不給它們,這次主動「示愛」,正是: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另外,叫上印尼和馬來西亞去利物浦,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兩國對美英澳的「奧庫斯」聯盟都相當緊張,此前都公開提出過尖銳的批評,G7請它們去,也是為了安撫(忽悠)它們。
東南亞是西方極力想要得到的戰略要地,美國當年進入亞太的橋頭堡就是從西班牙手裡搶過來的殖民地–菲律賓。
美國與東盟
東南亞是塊風水寶地,陸上資源豐富,海上又處於交通要衝,世界進入工業化時代以及海外貿易日益繁榮時,該地區的重要性越發突出。
當中華帝國衰落時,東南亞成了英國、法國、美國、荷蘭等西方列強的殖民地。
二戰之後,美軍死傷最慘重的戰爭就是發生在東南亞,對手就是中國的徒弟-北越軍隊。
當年美國為了將整個東南亞納入西方勢力範圍,打造了亞洲版「北約」–《東南亞條約組織》。
成員:美國、英國、法國、澳洲、新西蘭、巴基斯坦,而真正的東南亞國家只有泰國和菲律賓。
小「北約」是一個軍事聯盟,針對誰?就是新中國。
但英國與美國在主導權上出現了矛盾:
英國希望將印度拉進來,增強自己的話語權。而美國則認為印度是個親蘇聯的廢物,拒絕了英國,反而要求將蔣介石集團拉進來。同樣,英國認為國民黨當局是個廢物,拒絕了美國的建議,法國也反對。
《東南亞條約組織》與《日內瓦條約》精神是矛盾的,美國只是想把它當作遏制中國的工具,缺乏任何道義基礎。
1964年中法建交,戴高樂決定退出(不派人參加高級會議,不交納經費,只保留名義上的存在),隨後巴基斯坦宣佈正式退出,《東南亞條約組織》便作鳥獸散。
而深怕受到中美兩國擠壓的東南亞小國為了自保,不得不抱團取暖。
1967年由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發起倡議,成立了「東南亞國家聯盟」。
70年代,美國失去了《東南亞條約組織》這個作案工具後,又盯上了東盟,美國一動,蘇聯立刻介入,堅決反對東盟軍事化,與美國展開了較量。
東盟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艱難周旋,到了70年代末期,真正威脅東盟安全卻是越南。
當越南仗著蘇聯之勢企圖吞併柬埔寨時,東盟成員國全部支持「紅色高棉」政權,而不承認韓桑林政權。
1979年2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出兵教訓了小霸王越南。東盟心裡暗爽,1979年7月東盟發表聯合聲明:要求越南從柬埔寨撤軍。
接著,蘇聯陷入了阿富汗,內外危機不斷,越南不得不調整外交路線。
越南的變化,使得東南亞國家找到了最大共識–發展和穩定。從80年代中期開始,越南、文萊、緬甸、柬埔寨和老撾陸續加入了東盟。
東盟確立了「不結盟」原則,拒絕向超級大國一邊倒,自己問題自己解決。
蘇聯解體後,中國悶聲發大財,美國成了唯一超級大國,這時,東盟的一些成員國放棄了「拒絕向超級大國一邊倒」原則,單獨去抱美國大腿。
新加坡、菲律賓就不用說了,連泰國政府經濟部門也充滿了親美派,然而,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又令許多東盟國家痛醒。
2001年,美國戰略重心轉向了中東和阿富汗「反恐」,對東盟態度變得格外糾結,一方面是經濟上不重視;一方面在政治上又對湄公河流域不死心。
等到美國發現中國在東盟地區影響力不斷上升時,奧巴馬政府才在2009年推出了「亞太再平衡」計劃,最主要工具就是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TPP協議,企圖以貿易圈將中國排斥在外,連越南、文萊都符合了「民主」標準。
2017年,特朗普上來就廢了TPP,又改變了「亞太再平衡」計劃,推出「印太戰略」,突出了印度的重要性。而對東盟則採取各個擊破,扶持代理人對抗中國的策略,但無論是緬甸的昂山素季和菲律賓的杜特爾特都沒有令美國如願以償,連新加坡的李顯龍也不幹。
這說明,影響東南亞地區的力量格局已經出現根本性的變化。
美國已沒有多少實力對東盟國家施加真實的影響,不要說蓬佩奧那張破嘴,就連布林肯今年8月提出的「幫助東南亞各國經濟復蘇援助、提供大規模疫苗援助、提供氣候問題資金援助、加大該地區商品採購力度……」一大堆漂亮話也都是在畫大餅。
東盟各國難道看不破美國手腳?只是不敢挑明而已,怕美國報復。
美國別的本事沒有,但煽動這些國家街頭暴亂卻是拿手好戲,在泰國、緬甸、菲律賓,甚至越南、柬埔寨都養一批帶路黨,所謂的「奶茶聯盟」還有新台幣資助。
現在美國攪動東盟與中國關係的「最佳」著力點就是南海問題,奧庫斯聯盟的主要目標也是南海,而中國希望與東盟盡快簽署《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議定書。
如何讓東盟成員國不僅不反對奧庫斯聯盟,還能說服它們相信受到奧庫斯聯盟「保護」,這就是美國和英國目前要解決的重大政治課題。
中國與東盟關係提升後,美英必定會加大插手東盟的力度,當西方集團說要對某個地區送「民主自由」的時候,這裡的國家最好小心一點。
中美兩國在今後若干年時間內,會繼續以各種形式在東南亞碰撞,但美國和中國對於東盟來說:
一個吃獨食;一個分果果。
一個尋求霸權;一個注重共贏。
美國代表著舊時代;中國代表著新時代。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歷史總是這樣在前進,東南亞的未來也是如此。■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