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試圖解釋:
1、美國這種自下而上的國家是怎麼同時做到基層反智又創新不斷的;
2、精英階層為啥喜歡美國;
3、整天說美國是自下而上,到底啥是自下而上?
4、我們有什麼能做的。
1、亂七八糟的美國
把整個美國史看一遍,就能發現這個國家從沒啥偉大規劃,就是走一步看一步,然後不斷靠頂級精英搞出來的科技突破續命。
當然了,沒有宏偉計劃,不代表沒計劃,只是很少有超過五年的,一般頂多八年就換領導了,策略也跟著換了。這一點基辛格專門說過,當初聯合中國制約蘇聯這麼大的事,也是尼克松這個反共分子靈機一動想出來,最後在小圈子裡討論,基辛格抓住機會來中國搞定的。
再往細處講,美國歷史上的計劃基本都是「應激性」的,為了面對大蕭條,有了羅斯福新政;為了打敗納粹,有了「曼哈頓計劃」;為了抵抗蘇聯的紅色大潮,開始搞馬歇爾計劃;蘇聯把衛星射上了天,美國開始搞太空計劃;為了應對疫情,有了川總的一系列拙劣的表演。
事實上他們的法律也不是一開始就弄明白了,也是不斷進化的,一直在微調,比如咱們看美劇,裡邊紅脖子們最喜歡的「捍衛憲法第二修正案賦予的權利」,說的就是美國憲法最早沒說清楚槍的事,後來加了一條,成了「天賦槍權」。其他法律條款也一樣,通過判例不斷修正,有了種族通婚,同性戀等的平權法案,有時候在補充,有時候乾脆自己把自己推翻了。
此外美國的好處就在於它的環境實在是太好,確實相對和平得多。前段時間看我國早年的事,那是相當痛心,北方有蘇聯,海上有美國,西藏那裡還有印度,台灣在策劃反攻大陸,四面八方戰雲密布。
我國經濟發展經常被戰爭威脅打亂,1965到1975,這十年間近一半的建設資金用來在山裡挖洞,很多工業設施搬到了山裡,而且是山洞里,經常幾萬人把一座山挖空,因為當時大城市隨時可能遭到美蘇的核轟炸,所以要躲起來,這事也叫「大三線建設」。直到尼克松訪華後,幾個戰略家聚在一起,討論出一個結果,「二十年內不會有世界大戰」,蘇聯後期也不行了,我國才解除威脅,安心搞經濟。
其實我國的改開起步階段,應該追溯到毛主席還在的時候,比如1972年就準備花43億美元從美國德國日本進口工業裝備,這事也叫「43方案」,這套方案對後來影響很大,因為後來吃飽飯,跟化肥農藥有關,這個方案的關鍵就是解決這類民生問題。
跟咱們相比,美國確實是安寧,可並不是完全啥事都沒,咱們現在看美國亂哄哄的,其實整個美國歷史上,一直都這鳥樣,小亂不斷,大亂反而少一些。
剛建國那會兒,美國國內要就鬧鬧哄哄鏟除「英奸」,以槍斃反革命的名義大量吊死親英人士,不少人跑加拿大去了,形成了現在的加拿大英語區。後來美國又追去加拿大打了幾次,沒打下來,被人家反攻回來,白宮都被燒成了黑宮,只好重新粉刷,白宮裡邊現在還有很多地方依舊是黑的。
後來南北衝突成了主流,雙方後來沒忍住,大打出手,北方工業主和南方農業朋克們有了一次激情碰撞,南方輸了,莊園被鏟,大家一起開始搞工業搞基建,基建拉動了一輪重工業的騰飛,到此南北紛爭終於平息了。
然後大搞工業,超級工業資本家開始崛起,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發展超快,迎來了摩根卡內基的時代,大資本家對工人們敲骨吸髓,工人們也成立工會跟他們對著乾,雙方動不動就是一次流血衝突。
網上有人說蘇聯的出現給美國工人帶來了假期和福利,其實不全是,八小時工作制等一系列福利是美國工人自己爭取來的,那時候還沒蘇聯。勞資雙方的矛盾一直搞到60年代,在這之後不咋提了,因為後來美國很強大,可以轉移矛盾到東亞,髒活累活給東亞人,他們自己貫徹勞動法,日子慢慢好起來工人也就不鬧了。
隨後又開始馬丁路德金他們領導的黑人運動,反越戰,鬧鬧哄哄,然後又是石油危機,越戰創傷,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等等,這些東西大家看《阿甘正傳》有部分體現,當時的美國簡直不能看,亂得一團,老百姓也不相信政府,總統一個接一個爆醜聞,法國帶著幾個兄弟在歐洲造美國的反,美元信用也不行了,感覺馬上就要完蛋了。
蘇聯一直覺得美國快完了,但是忽略了一點,美國這個國家的生命力不再「整齊劃一」,它的優勢就是亂哄哄,跟印度有點像,亂而不崩,爛而不死,墮而不落,反正不像個正常國家。只是很多人沒注意,他們社會矛盾在民間鬧鬧哄哄中相互抵消了,而且跟英帝國有點像,一直鬧,反而釀不成大禍,此外矛盾可以對外轉嫁。
實在不行,他們搞的那個兩黨制,本質就是快速「改朝換代」,你不滿意民主黨,下次就換共和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減掉一些不滿,儘管他倆差不多。
而且美國的社會並不是咱們這種大家一起聽政府的,而是費孝通說的「一捆一捆的柴」,啥意思呢?他說西洋的格局好比是一捆一捆扎得很清楚的柴,人們通常都屬於若干人組成的團體,有良好的自我管理品質。
這一點大家看美劇應該也有感覺,蒙大拿州的黃石人有事基本不勞煩政府,有問題都是他們團伙內部自己解決;紐約布魯克林很多年里都是被黑社會把持,政府由於找不到黑手黨教父乾壞事的證據,也沒法抓人,教父一直在當地街區做土皇帝。
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的知識階層也是高度自治的,自己管自己,政府對學術界干預非常少,相對自由得多,這讓知識分子們在裡邊舒服得多。
為啥美蘇爭霸到了後來蘇聯疲態盡顯?一方面計劃經濟本身有收縮的毛病,另一方面蘇聯政府對學術界的爭吵處理很過分,極端的時候蘇聯把科學家發配西伯利亞勞改營了,這不搞笑嘛。儘管後來不這麼乾了,不過蘇聯知識階層一直對蘇聯意見很大,整個冷戰時期不斷外逃。
這也給了美國機會,美國的階層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就向全世界吸收人才,二戰達到了高峰,冷戰結束後達到了巔峰,谷歌的那個創始人他爹就是蘇聯政府官員,跑美國去了,我國改開後也跑了一批,中東的知識階層也大規模出逃。大家不要小看中東,喬布斯的爹就是敘利亞人,塔勒布也是敘利亞人,中東亂了對美國最大的貢獻可能還不是石油,而是那裡的整個中產階級都跑美國了。
我理解這也是為啥美國熱衷於把全世界一個個地方給搞亂,搞亂了,當地中產就得出逃,這些國家的精英階層一跑而光,等內亂平息,還得用幾十年慢慢培養。
忘了誰說的,說中國其實從沒真搞過計劃經濟,因為計劃經濟需要大量的數學家和知識分子編排表格計算供需,中國本來識字的就少,解放戰爭後期還跑了一大堆。也正是因為從沒搞明白過,後來改革開放非常順利,因為受計劃經濟的影響不那麼大,東歐國家卻一直不太行。
有件事大家不要誤會了,計劃經濟的核心是「命令」,但是在執行階段需要天量的表格處理。
1951 年年初,中財委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製作了各種統計報表,但以基層機關單位統計人員現有的業務能力,填報任務難以完成,即使勉強上報,精准度也無法達標。無奈,報表只好一再簡化。太缺統計人員,以至於不得不從工人中大量抽調人員,甚至一些炊事員都充斥到統計隊伍中。編制出來的表格水平可想而知,說白了,一直也沒太弄明白。也正是因為當時需要數學,整個社會熱愛數學,華羅庚陳景潤這樣的大師橫空出世,現在反而不聽說有這種水平的人了,倒是陳省身的徒弟丘成桐現在在哈佛數學院做院長。
「高度自治的知識群體」和美國巨大無比的資本市場,這倆不斷孕育出新科技,知識階層提供智力,資本市場給錢,美蘇爭霸看著是蘇聯財政的崩潰,本質還是美國的風投資本和知識界一起搞出來了計算機革命,科技上蘇聯就落後了一代,勞動生產率上不去,人口又少(美國的人口還得加上西歐和日韓以及台灣地區),GDP自然跟不上,財政也崩了,加上內部矛盾重重,很快蘇聯就徹底完了。
我覺得網上有些人太過執著他們死了八十萬人的事,這事放別的國家是大事,美國無所謂,每年死於槍殺的都有四萬,四萬人平白無故就掛了,這麼一個奇葩,你指望他們能有啥感覺?還是上文說的,在美國,人死了是社區的事,不是國家的。
需要注意的是,他們真正的核心部分,知識群體和資本市場,在疫情中基本沒啥損失,並且疫情防控期間還在向全世界吸收全世界人才,美股持續上漲,當然跟放水有關,還有一個原因是吸了其他國家資金跑去美國接盤。
此外也要注意,我國最頂尖的人才被吸去不少,比如美國人工智能領域,華人佔比非常高,那個李飛飛,現在是人工智能泰斗,幾年前我還聽過她的講座。
這些人有的是回國之後又回美國了,他們不是不愛國,而是美國那邊知識階層是自治的,我國這邊經常有個領導給管著,這種事普通上班族無所謂,但是頂級科學家是沒法接受外行領導內行的,我這些年招聘過好幾個美國那邊的博士,他們第一個問題就是主管不能是行政出身,必須是技術出身,否則他們不回來,而且還要面試主管。
這一點很多人理解不了,不過事實就是這樣,頂級人才對「自由」和「氛圍」看待比普通人要重得多,這也是為啥全世界的人才都喜歡往美國跑,一方面能提供錢,另一方面能提供氛圍。
2、自下而上
那他們的資本市場又是怎麼轉的呢?
這就得說,美國是一個自下而上的國家,也就是上邊不大管下邊,下邊也不指望上邊,一捆一捆的柴嘛,社區內部自己負責,不同社區天差地別,美國的反智和亂七八糟,很大程度都和他們這個特點有關。那問題來了,這麼個國家,怎麼做到科技那麼強的?一次又一次引領技術革命?
因為創新這種事恰好也是屬於「自下而上」的,這又是啥意思呢?
比如大家都知道一個問題,現在全世界都等著技術突破,但問題是我們根本不知道將來改變世界的創新是哪個,也不知道怎麼搞。
美國那種國家給出了的解決方案是:瞎搞。
對,就是瞎搞,類似螞蟻出去找吃的,全靠一大群螞蟻到處亂竄,誰碰到趕緊回去通知家裡,大家一起去。
大部分時候,國家並沒有計劃怎麼搞,當然也是沒法計劃,人類的大部分突破從現在來看都不是計劃中的。蒸汽機不是英國政府搞定的,火車也是在煤礦里進化出來的,互聯網倒是美國軍方搞的,不過一開始也沒想到會像現在這麼用,計算機也是,最頂級的頭腦都覺得全世界只需要八台,人手一台超過阿波羅登月計劃一千倍算力的計算機,誰也不敢想啊。
美國那邊的邏輯是,讓市場裡的每個組織和個人都去思考該怎麼玩,你想明白了,去搞個原型機或者創業規劃去資本家那裡圈錢,你牛逼你圈到錢,你再繼續搞,如果有成果,自然會有人給你追加錢,這麼迭代下來,騙子慢慢出局,真正有實力的慢慢變得越來越大。
當然了,也不是都從基礎做起,比如美國軍方很多技術就直接轉民用了,比如計算機,又大又貴,直接丟給市場,你們看看誰能把它變得能賣出去,誰就能富可敵國,這才有了我們知道的摩爾定律,電腦越來越小,越來越便宜,無數企業拼到最後剩下Wintel了。
手機也一樣,當初軍方搞出來的玩意,也丟給了市場,誰能賣出去,誰就可以建立一個皇朝,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的時代就降臨了,不過他倆最後都被蘋果給幹翻了,當然,蘋果也不會一直牛下去,公司跟人差不多,有的壽命很短,有的壽命很長,但是不會一直長下去,蘋果也遲早會被一個完全想像不到的公司給幹掉。
此外美國每年給大學花的大量的錢,研發出來結果後,可能教授就出去創業了,然後成了億萬富翁。你說這不是「國有資產流失」嗎?確實是,不過美國的科技地位確實是這麼搞出來的,大學、研究所、企業和資本市場深刻互動才有了如今的科技實力。
無數的頭腦,無數的公司和組織,在這種賽跑中逐步淘汰,最後剩下一兩個出線,他們可能是谷歌,也可能是微軟,也可能是特斯拉,也可能是別的馬上要出現的東西。
這種模式有個特點,它是一個大生態體系,裡邊長著各種生物,看著亂哄哄的,但是如果發生變化,總有一些能適應,有點像隕石墜落地球,滅了恐龍,哺乳動物崛起了。我們的社會也有這個問題,沒人知道將來會發生啥,最好的辦法就是維持一個足夠大的樣本庫,就算發生啥都有預案。
這就是自下而上。
不過並不是說國家沒用,偉大創新一般都在大國裡,說明國家給了很大的支撐作用,但同時需要從下邊長起來,而不是計劃出來。
說到這裡,大家肯定納悶我國這種模式不利於創新?因為我國很多地方是自上而下的。
事實上確實有點,上文說的「各自尋找出路」這種模式,適合沒有方向的時候大家分散去找方向,誰找對算誰的,比如現在新能源的電池,全世界有一大堆實驗室都在研究,我國寧德時代算比較牛的。我國在新能源方面基本都讓市場去競爭,誰勝出算誰的,所以發展得還不錯。
但是絕大部分領域,我國前些年主要是轉移西方技術,抄作業就行了,沒必要再浪費時間到處亂跑。這也是前些年張維迎和林毅夫爭論的核心,林毅夫覺得搞產業政策就可以了,集中力量辦大事,搞啥「各自突圍」?張維迎的說法是要讓市場來做決策,順便培養企業家。
從現在來看,我傾向於覺得他倆都是對的,但是時間不對,追趕階段完全可以用產業政策重點扶持專項突破迅速壯大,這一點林毅夫是對的。
不過我國很快也會進入迷茫期,因為追趕這事其實真不太難,集中注意力好好追就行了,但是追到一定程度,你跟西方差不多了,沒作業可抄了,就得自己做決策了,這時候以前那種國家出台扶持政策的做法就有點不太好用了,因為大力押注一個方向,萬一押錯了怎麼辦?路線錯了,花錢越多越反動。
這時候就得重新發揮「蟻群算法」,讓市場里的企業家們各自突圍,誰找到算誰,讓市場自己找解決方案,這也是為啥我國這兩年頻繁強調資本市場的重要性,今年搞起來了北交所,本質都是我上文說到的邏輯。
那印度也是自下而上的,它為啥不行呢?
它差得遠了去了,首先沒有好的資本市場,你有好想法,在印度也融不到錢,印度人當中有好點子就跑美國搞去了,這也是為啥美國那麼多印度高管,主要也是這些精英在印度沒啥事可做,頂級腦子都去美國了。
其次印度這個國家在保護私產方面也不太行,保護私產這事普通人沒啥感覺,但是頭部精英們很在乎,因為他們確實能搞到錢,他們擔心好不容易搞到的錢,莫迪突然要搞事,然後沒了,所以也不太放心呆在印度,這也是為啥印度跟美國國體差不多,但是差距十萬八千里。
而且它想學中國搞產業政策,但各邦都心懷鬼胎,形不成合力,有想法也總也落實不下去,相當於兩條路都走得很怪異。
我國這些年一再提專利保護以及保護私有財產,這事真的很重要,這一點做不好,很容易為他人做嫁衣。這些年一直在說清華花國家那麼多錢,最後培養出來的人一半跑美國,這就是用腳投票,我國以前窮的時候,這些人確實留在國內也沒啥事可做,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往美國跑也正常。
搞經濟搞科技不可能單靠幾個有家國情懷的人去奉獻,這種偉大人格可遇不可求,還是要用實際利益去鼓勵,多勞多得,天才就應該非常富足,這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以前我們總喜歡宣傳那些無私奉獻的人,拋家棄子隱姓埋名,這些固然偉大,但是不能要求每個天才都去這樣做,絕大部分人做不到,而且很容易被嚇到,進一步產生不利的社會影響,大家會覺得偉大科學家那麼窮那麼慘,土老闆卻那麼有錢,這國家完蛋了,還是走了算了。
到這裡,基本上就說清楚了。
美國強大的地方,關鍵是它的環境非常利於冒險家,保護私有財產,你冒險賺到的錢就是你的,這一點讓全世界精英階層趨之若鶩。說起來有點像深圳,深圳就是中國的美國,美國就是全世界的深圳。
而且他是個自下而上的國家,上邊對下邊干涉很少,所以學術上更加自由一些,他們的科學共同體也能解決自治問題,並且自下而上的系統跟「自由市場」本身又是天生契合的,所以創新力一直很強。也正是這種氛圍,對科技人才吸引力很大。
3、未來在哪?
那我們有啥辦法超過美國沒?
講真,現階段只能學習美國,我們發展時間太短了,滿打滿算四十來年,四十年就要趕超,本身就不切實際。網上現在有股不好的風潮,覺得美帝崩潰在即,我們努力一把,五年見成效。
講真,如果你的工作稍微有點技術含量,就能感受到美國無處不在。
舉個例子,大家現在玩手機,本質都是終端發信息到服務器,服務器給你推內容,不出意外,上邊跑的服務器軟件就是阿帕奇,也就是前幾天阿里洩密的那個,由於它是開源的,相對安全,我國很多大學和大公司都用這個。服務器的硬件也是基本都是美國產的,甚至咱們看到的這些眼花繚亂app的開發工具,也都是美國的,哪怕我們身邊跑的絕大部分計算機相關的東西,核心部分都是美國的。
所以現階段考慮趕超本身就有問題,學習是最關鍵的,比如我之前聊過,華為的管理系統是IBM給做的,昨天看到,字節跳動組織架構參考了Facebook,「永遠 Day1」的說法來自亞馬遜。
而且美國並不是啥事都自己搞,大家也看到了,曾經扶持過日本韓國,現在的光刻機也在荷蘭,美國沒有自己弄回家裡去。
說到這裡,估計不少人已經有意見了。
速勝論者可能覺得:這樣的言論不該有的,認為博主「叛變了」。
亡國論者覺得:看到這樣的言論,覺得中國沒希望了,老美遙不可及。
毛主席曾經說過,這兩種人是一種人,本質都是失敗主義者。其實我們還有個路線,就是持久戰,把他們好的都學了,把他們毛病都摒棄了,那不就行了嘛。
我們應該繼續以一種合作和做生意的態度去看世界,而不是動不動就說西方仇視我們然後又要打打殺殺,或者要完全脫離世界自己過,說真的,不可能。任正非之前有篇文章把這事講得很清楚,咱們將來可能會不依賴美國,但是離不開整個世界,美國想把咱們從全球體系里趕出來,我們應該進一步貼上去,他不想讓我們做的,就是我們堅決要做的。
難道美國就是徹底無敵了?
當然不是,他有可取的地方,但是也有明顯的大麻煩,最大的麻煩,就是他的系統已經跑了兩百多年了,利益集團已經徹底長成,開始明顯開始僵化,很多對國家有利但是對利益集團沒好處的事,非常難推動下去,比如最明顯的就是拜登搞的那個基建計劃,一團糟,因為這事就是對國家有利,對當事人沒啥好處,天天扯皮,就是啥也不做。這一點又受了「自下而上」的毒,跟印度有點像了。
此外他們的財政也出了大問題,這個不細講,將來再慢慢講。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的財政都有問題,一定要確保自己不崩。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繼續學習他們好的地方,同時規避他們現在的麻煩,切勿驕傲自滿,很容易出大問題。
現在我看一些人對美國太討厭,恨不得把美國所有東西都打上毒標籤。這其實很危險,也正是美國希望看到的,他們恨不得你完全按照美國反方向來,他們折騰了兩百年,很多東西之所以有效,是因為順應了人性當中的趨利避害,你反著來,弄不好就是精英階層大規模出逃,那樣就可以給他們無限輸入人才,這種吸星大法非常恐怖。南美國家就這樣,每次休養生息幾年,突然瞎折騰一番,剛出現的中產跑美國了,為美國提供穩定的「人才流」。
所以我堅持認為,美國從2010年左右開始就一直在走下坡路,但是肯定滑得沒大家想象得那麼快,說句很難聽的話,死幾十萬人對他們影響並不大,開放綠卡,立刻就有幾百萬高素質人補上了,指望它短期崩了不現實。
而且爭霸思維要不得,咱們的目標不應該是跟他們做敵人,咱們的目標是為了不斷改善我國人民的生活質量,為了我們自己的長遠發展,美國那些對的東西我們拿過來用,錯的就摒棄,而且美國想脫鈎就脫鈎?憑啥?還沒學完呢?脫啥鈎?
我總覺得,現在這種狀態其實很好,大家想想,1793年馬戛爾尼訪華,給大清高層看了西方最新的科研成果,比如火器什麼的,可是乾隆毫無感覺,客客氣氣讓和珅把他們給趕走了。然後半個世紀後有了一連串的喪權辱國,如果當時乾隆哪怕有一丁點壓力,可能大清也不會那麼丟人。
有外部壓力從來都不是壞事,塔勒布說,壓力既信息。
我們感覺到了壓力,才會去研究為啥有壓力,才能有動力去改進去學習,反而能每年都有進展,大清那種壓力不大,但是本質是躺著等人家過來打。
4、尾聲
文末總結下吧。
自下而上的國家一般都亂哄哄的,但是如果法律健全資金充裕,往往創新能力很強,因為創新本身就是自下而上的一種「螞蟻算法」。這也是為啥我國不斷完善資本市場,資本市場有點像一塊地,有才華的人像個種子,無數這種人去播種,過一些年就可以成長起來。
此外美國的「人才優待」和「知識界自治傳統」,這兩項對人才非常友好,保護私有財產又讓大家勇敢冒險,對人才的吸引力確實很大,只要能維持住人才持續輸入,美國還能撐很多年。
大家注意下,我國最近頻繁出現的很多政策,都有上邊兩件事的影子,事實上我國要想對美國彎道超車,也基本避不開這些事情,遲早得做。我今天看了下新聞聯播,裡邊也正在聊這事,我抄了三段,大家感受下,其實說的就是咱們今天的話題,市場監管總局局長張工說了一段:
第一,加快健全市場准入、公平競爭審查、數字經濟競爭監管、預防和制止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等制度。
第二,加快構建簡約高效、公正透明、寬進嚴管的准入准營規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強化涉企收費規範治理和大宗商品價格監測監管。
第三,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持續提高審查質量和效率,深入推進專利轉化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大力培育專利密集型產業。
說白了,還是要保護知識產權,讓市場來孕育能打的小企業,讓小企業慢慢長成大企業,甚至公開說「預防和制止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這話已經很直白了,因為我國確實存在這種問題。為啥我隨便看了一期就在說這個呢?因為這段時間一直在聊這個。
所以我對未來還是很看好的,對於大國來說,關鍵是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改進,而我們一直有這個優良傳統。我一直覺得中國人的腦子沒問題,最大的問題一直都是缺乏公平的競爭環境,導致太多人遠走他鄉或者被埋沒,如果把這些問題解決了,未來可期。■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