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俄羅斯談判三部曲本週在歐洲上演,牽動著全球的目光:俄羅斯會出兵烏克蘭嗎?美國會軍事介入嗎?美俄能達成外交妥協嗎?
其實這些問題從去年到今年,可以說雙方毫無進展。就在週一(10日),美俄在日內瓦舉行第三輪戰略安全對話前,俄羅斯總統普京和美國總統拜登也同樣在日內瓦進行過面對面會談,之後兩人還進行過一次視頻通話,一次電話,卻未能在烏克蘭問題上縮小分歧。
於是,俄羅斯乾脆給美國和歐洲遞上兩份安全保障協議,明確要求北約對俄羅斯的安全提供具有法律意義的保障。在磨嘰了好幾天之後,美國和北約終於在上週五正式拒絕了俄羅斯的核心訴求:撤出東歐的軍事部署和禁止烏克蘭加入北約。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7號臨時召開記者會,痛斥俄羅斯N宗罪,簡而言之就是,如今烏克蘭的局勢都是俄羅斯釀成的,為此布林肯還專門準備了一段氣勢磅礡的排比句。
The idea that Ukraine is the aggressor in this situation is absurd.
認為烏克蘭是侵略者的想法太荒謬了。
It’s Russia that invaded Ukraine nearly eight years ago.
八年前,入侵烏克蘭的是俄羅斯。
It’s Russia that is the military occupier of part of Ukraine, in Crimea.
軍事佔領克里米亞的也是俄羅斯。
It’s Russia that, to this day, is fueling a war in eastern Ukraine.
直到今天,在烏克蘭東部引發戰爭的還是俄羅斯。
It’s Russia that has failed to implement any of its Minsk commitments, indeed is actively violating many of them, and refuses to acknowledge it’s a party to the conflict.
是俄羅斯未能履行明斯克協議的承諾,實際上俄羅斯正在違反許多承諾,並拒絕承認他是衝突方。
It’s Russia that’s taken aim repeatedly at Ukraine’s democracy.
不斷針對烏克蘭民主的是俄羅斯。
And it’s Russia that’s sending troops to Ukraine’s border, once again.
再次向烏克蘭邊境派遣軍隊的是俄羅斯。
在日內瓦談判前一天,布林肯接受了多家美國主流媒體的周日早間新聞專訪,其中一個核心信息就是:並不預計本週與俄羅斯的談判會取得突破。
老大都發話了,被派去談判的常務副國務卿謝爾曼還有什麼發揮的空間呢?10號,在長達8個小時的會談結束後,謝爾曼立即召開了吹風會告訴記者:對話坦率直接,但是沒有突破。
謝爾曼說,美俄雙方都聽取了對方的關切,並提出了如何就各自安全利益,提高戰略穩定性採取對等行動。美國的初步想法包括討論調整導彈部署,就與已經失效的中導條約相關的歐洲導彈系統部署進行對話,雙方軍演的規模和範圍也在討論範圍之內。
但同時,美國並不接受俄羅斯早前提出的所謂安全保障提案,也絕不允許外界干預北約的成員國開放政策。如果談判失敗,捨曼指出美國將會對俄羅斯主要金融機構進行制裁,並針對某些行業進行出口管制,同時北約將會加強軍事部署,增加對烏克蘭的安全援助等等。
接下來美國與俄羅斯第二輪對話將會在北約的框架下舉行,第三輪對話在歐安組織框架下進行。第二輪對話開始前,美國國務院三號人物,副國務卿紐蘭11號召開記者會,再次引用了布林肯上面那段氣勢磅礡的排比句,然後警告俄羅斯,一旦採取軍事行動,將會付出代價,包括叫停北溪二號天然氣輸油管,不信你就試試。
對於美國的強勢,俄羅斯哪會吃美國這套。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里亞布科夫會後透露,俄羅斯在安全問題上採取了強硬立場,但是俄羅斯沒有向美國和北約發出最後通牒。俄羅斯向美國詳細介紹了俄國安全保障提議的邏輯和實質性部分,解釋了為什麼獲得北約不擴張的法律保證是絕對必要的法律性文件。俄羅斯也向美方強調,莫斯科沒有襲擊烏克蘭的計劃。
但談判的根本問題在於,俄羅斯認為美國根本不懂俄羅斯在烏克蘭的目標。那麼俄羅斯的目標究竟是什麼呢?
烏克蘭與俄羅斯何以至此?
烏克蘭的地理位置,東靠俄羅斯,南鄰黑海,北部則是白羅斯,西邊則是波蘭,以及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等小國,第聶伯河將烏克蘭分為東西兩半,西烏克蘭常年深受歐洲影響,歷史上以基輔羅斯人自居,講烏克蘭語,信仰天主教,並不認同俄羅斯的「蠻子」,而第聶伯河以東烏克蘭,歷史上數次被俄羅斯所統治,這裡居住的居民信仰東正教,並且講俄語。
在蘇聯時期:烏克蘭東部的頓涅茨克,盧甘斯克以及哈爾科夫三個地區,由於其富有煤與鐵等礦產資源,成為蘇聯重工業的命脈,蘇聯也在這裡投入了最多的國防預算與經費,逐漸形成了後來的「頓巴斯」工業基地,當時無論是冶金,化工與機械製造都是世界領先水準,即使是現在,老底子依然是烏克蘭的工業支柱。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東部重工業基地被繼承走,成為了俄羅斯的心病。2014年,烏克蘭又爆發了「親歐盟示威運動」,幾十萬青年走上街頭,和平示威迅速升級為警民衝突,首都基輔市一片混亂。俄羅斯借機出兵,收復克里米亞軍港後,迅速組織公投。
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成為烏克蘭人心中無法承受之痛。自此之後,「反俄羅斯」更是成為天然的政治正確。這也讓之後烏克蘭靠選票上台的領導人,都一頭倒向了西方與北約集團。
在北約逐步東擴之後,俄羅斯已經將底線畫的非常清楚:作為俄羅斯與北約的緩衝區,烏克蘭絕對不能加入北約,更不允許當年苦心經營的「頓巴斯」地區,收編為西方的地盤。
烏克蘭的底線,同樣是在頓巴斯地區。這裡當年作為蘇聯計劃經濟「配套」的老國企,即使在解體之後,依舊長期為俄羅斯提供各種工業品,原本老國企旱澇保收的好日子,被烏克蘭的親西方舉動搞的一天不如一天,再加上原本的民族認同感,烏東地區長期都有要獨立或併入俄羅斯的想法。
烏克蘭政權無法容忍自己的東部領土被俄羅斯逐漸「蠶食」,於是乎希望借助歐盟與美國的力量,來抵擋住俄羅斯。一方面,「民族主義」和反俄羅斯的口號天然有利於手上的選票。於是,就出現了「喜劇演員總統」澤連斯基幾次三番的找北約表忠心的故事。
三面「夾心餅乾」烏克蘭
烏克蘭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一心投誠北約,卻換來今天的這般慘境。
在北約的眼中,烏克蘭已然是一個無險可守,一馬平川的死地,北約各家來這裡的「駐場教官」也都心知肚明,所以去前方「出差」也都是趕緊拿錢比劃兩下就走人。
英國報紙更是損:如果槍聲響起,希望烏克蘭的軍隊能夠確保我們軍官的安全。還有更不帶掩飾的:丹麥前外長建議拜登,把烏克蘭賣給俄羅斯,從而換取俄羅斯與中國不結盟…
但一旦真的槍響起來,真正流的是誰的血,只有烏克蘭人心中清楚。美國人來這裡一方面是為了惡心俄羅斯,一方面是為了賺點錢。為烏克蘭出兵流血了,絕對不可能:去年夏天美國從阿富汗愴惶而逃,走前沒撤利索,被恐怖分子炸死了十幾位軍人,結果拜登被美國媒體放在火爐上烤了足足一個月。如今,烏克蘭不會真的天真到「美軍會與烏克蘭人民站在一起」?
北約這邊,一方面都是心懷鬼胎,各顧各的利益。另一方面忌憚俄羅斯的實力,根本不敢接納烏克蘭加入。於是乎,這場「妾有意但郎無情」的故事,讓烏克蘭尷尬的無法收場,只得動用國家武裝力量去鎮壓頓巴斯地區那些「鬧獨立」的親俄武裝勢力。
俄羅斯這邊,始終不真正出拳,擔心的是西方直接在經濟上的制裁。不過,這幾天哈薩克斯坦的動亂,恰逢其時的給了普京秀肌肉的機會。
普京借哈薩克斯坦秀肌肉
此前一直被西方媒體抹黑的俄羅斯集安組織,僅僅6天時間完成哈薩克的任務,掃平騷亂,恢復秩序。集安組織全名獨聯體集體安全組織,成立於蘇聯解體之後,由俄羅斯,白俄羅斯,亞美尼亞,吉爾吉斯斯坦等獨聯體國家所組建的軍事組織,
這次藍色貝雷帽的俄羅斯精銳快速反應部隊,用實戰來為俄羅斯部隊武裝正名。俄羅斯國防部「自豪」地公佈了視頻畫面:1月8日,維和部隊主力從莫斯科附近的契卡洛夫空軍基地和烏里揚諾夫斯克州機場,用運輸機前往哈薩克斯坦,而「虎」式裝甲車和軍用卡車則通過軍用運輸機伊爾-76完成運輸。
同一天晚上,數架軍機抵達哈薩克斯坦熱特肯機場和阿拉木圖機場。BMD-4M空降戰車、「虎」式裝甲車、BTR-82A輪式裝甲車、衛星通信站和無線電電子對抗綜合體等裝備及人員,短短幾分鐘內卸載完畢,維和人員向部署地點迅速行進。一系列操作顯示出較高的自動化與軍事化水平。
普京用實際行動告訴西方,如果俄羅斯的軍隊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集結到哈薩克斯坦,那麼這種快速反應能運用在局勢更為微妙的西部戰線,易如反掌。
反觀美國,在哈薩克斯坦和中亞的影響力充其量就是打打嘴仗。在軍事上,美國並沒有任何當地的部署和資源;經濟上,美國主要是支持民間民主機構。而歷史上,美國沒有一位在任總統訪問過哈薩克斯坦。因此在美國和俄羅斯之間,哈斯克斯坦都不用做選擇。
畢竟,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戰場上你打不下來的,談判桌上也休想得到。■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