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棄用華為都是美國的錯,後果嚴重

占豪

根據央視最新的報導,2021年11月,新加坡前外交官馬凱碩曾透露,一位英國企業的高管稱,英國為了調查華為設備到底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專門派了間諜到華為內部,對華為進行了全面檢查。

檢查結果顯示,華為的設備根本沒有任何安全威脅。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決定選擇繼續使用華為的設備。然而,幾個月後英國突然宣布棄用華為,原因是美國宣布要制裁英國,迫於美國壓力英國政府迅速「投降」。

英國為什麼投降?歸根結底是因為,英國的掌權精英認為,英國離不開美國,而美國堅持反華並且已經從2018年開始將中國列為首要戰略對手,英國只能跟隨。華為在英國的地位變化,從根本上說是美國敵視中國,然後又影響到英國的政治外交的結果。

因此,英國棄用華為,本質上是中英關係因為中美關係的變化而發生了變化,並最終波及到了華為。當然,華為之所以被波及到,從根本上說又是因為華為的技術太牛了!

美國因為兩方面對華為的技術特別忌憚:

一、華為帶領中國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一路狂奔,在5G領域已經超越美國。5G是新一代通信技術,將直接改變互聯網經濟的發展生態,不但對高科技領域的發展起到極大的帶動作用,還會直接改變社會商業生態、製造業生態等等,美國認為這是中國在高科技領域對美國的挑戰,美國維繫霸權的最後堡壘遭到挑戰。

二、華為技術完全脫離美國掌控,一旦5G全換華為設備,美國花了數十年時間在全球、尤其是在盟友那建立的監聽體系將徹底崩潰。華為的技術並非西方標準,而是另起爐灶建立起來的新體系,已經接近完全脫離美國技術和美國標準的掌控,這意味着美國沒有辦法插入到華為的技術體系搞監聽。那麼,一旦全球大規模更換了華為的5G設備,美國之前幾十年建立的監聽網絡可能會徹底失效,這是維繫美國霸權的暗網,美國無法承受。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才不惜下狠手威脅制裁英國盟友,要求英國反華,這就是英國要把華為踢出英國的大背景。

英國與中國的關係,在卡梅倫時期一度出現突破。2010年卡梅倫上任不久就帶着200多人的商務團訪華,那次訪問被稱作200年來最豪華的訪華陣容。

卡梅倫為啥帶那麼大訪問團?根本原因在於,英國希望在經貿、投資關係上與中國發展特殊關係。那個時候英國很清楚,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表現最搶眼,與中國在經貿投資領域建立更好合作就能把握未來機會。

中英合作在2015年開始出現新突破,中國最高領導人那一年的10月份成功訪問英國,中英聯合發表《中英關於構建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當時,中英關係被認為將開啟「黃金10年」。

中英關係的拐點出現在卡梅倫因「脫歐公投」而辭職。

歐債危機之後,英國不願意參與歐洲國家的救助,在這種情況下歐盟對英國非常不滿,緊逼英國繳納更多會費,並且要求英國放棄英鎊加入歐元區,這讓卡梅倫非常為難。繳納更多會費英國選民不答應,放棄英鎊更不可能,他當然不願意承擔這個政治責任。迫於政治壓力,卡梅倫想出了一招——脫歐公投。2013年1月23日,英國前首相卡梅倫首次提及脫歐公投。

對於脫歐公投這事,本來是卡梅倫金蟬脫殼的一個策略。卡梅倫想要的結果是:歐盟面對英國脫歐的壓力放棄對英國施壓,或者英國公投脫歐不通過,然後英國再去和歐盟妥協。無論是哪一種結果,他自己都不必承擔過多的政治責任。這本來是一個很聰明的主意。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變數,英國脫歐這事就是一個很奇怪的變數。一方面,這次歐盟面臨英國脫歐威脅完全不為所動,卡梅倫被趕鴨子上架搞公投,磨磨蹭蹭從2013年初拖了3年多到2016年6月不得不公投。

正常情況下,英國脫歐不會獲得公投通過,但當時三個原因改變了最終的結果:一是大部分英國人都不認為英國真的會脫歐,也不認為投票會通過,所以很多反對脫歐的人對投票積極性不高;二是脫歐投票那天恰好天氣很差,於是反對脫歐的很多人根本就沒去投票,他們都認為缺自己這張票不會影響結果;三是很多年輕人對脫歐的後果一無所知,就是覺得自己投票要和別人不一樣,既然大家都反對脫歐,那自己就投支持票好了,結果很多無知青年處於逆反心理投了支持脫歐的投票。

統計結果出來後,大部分英國人都傻眼了,脫歐公投竟然通過了!包括支持脫歐的人都傻眼了,卡梅倫更傻眼了。面對這樣的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卡梅倫第二天就宣布辭職了,幹不下去了,簍子捅大了,爛攤子你們來收拾吧!大半年後的2017年3月,英國女皇再次授權批准了「脫歐」法案,並授權文翠珊政府啟動脫歐程序。

文翠珊上台後,相較卡梅倫對華關係有所冷淡,她一直試圖在中美之間尋求一種平衡,也一直想在脫歐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對於英國脫歐的態度,歐盟從最初的反對到後來驅趕英國趕緊脫歐,再加上英國內部脫歐派和留歐派鬥爭激烈,文翠珊越來越難以平衡,最後被迫辭職。

卡梅倫歷任,中英黃金10年的成色已經大打折扣,文翠珊任上中英關係只能說過得去。2019年7月文翠珊也離職了,中英關係連平衡也難以維持了。2019年7月,曾經美國籍的鮑里斯·約翰遜成為了英國首相,這個傢伙非常親美,他上任即在香港暴亂問題上對中國大放厥詞,中英關係開始陡轉之下。

中英關係陡轉之下的關鍵因素就是鮑里斯·約翰遜的上台,他上台後不久美國即宣布要制裁英國,約翰遜政府很快就同意了美國的要求,把華為的設備趕出英國。在獲得滿足後,美國也撤下了對英國的制裁計劃。

這就是過去些年中英關係的演化和英國內政外交的關係,大家看完也就明白了為啥英國在幾經糾結後會容不下華為。

英國的這一選擇對英國來說是災難性的,鮑里斯·約翰遜政府將負歷史責任。為什麼說對英國來說是災難性後果呢?兩個原因:

一、鮑里斯·約翰遜幾乎關上了中英合作的大門。從2015年到2025年,本是中英的黃金10年,結果黃金10年剛過了半年不到,到了文翠珊時期這成色就不夠了,到了鮑里斯·約翰遜之後,基本就是塑料關係了。現在,中英很多合作因為兩國關係嚴重惡化已經無法有效推進了,這都是拜鮑里斯·約翰遜所賜。中英合作進展不順,英國錯過的是未來的發展機遇。以虛擬經濟為主體的英國,在缺少實體經濟支撐的情況下,一旦美國靠山不行了,英國的結局會更慘。

二、英國錯過了技術升級的戰略性機遇。全球真正擁有5G技術的只有華為,其他國家的5G技術要趕上華為現在的技術得幾年時間,美國甚至根本沒有5G技術,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做這樣的選擇意味着將失去發展5G的最佳時機。失去5G,也就失去了進入全球互聯網技術應用的第一梯隊。失去了互聯網,英國也就失去了未來。

這一切的錯,都是從美國開始,但最終承受嚴重後果的都是英國自己,以英國的效率,錯過了這次機遇,未來與中國在互聯網領域的差距將可能是一代的差距,各方面的效率都將有巨大差異。到那時,大家還如何有效對接?

英國犯下了戰略性錯誤,唯一糾錯的機會大概就是趕緊把鮑里斯·約翰遜趕下台,換個正常點的首相,然後用最快的速度調整戰略站位,趕緊在中美之間重新尋找平衡,或許時間還來得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