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重兵壓境,烏克蘭局勢緊張,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美國不斷提高威脅的調門,俄羅斯不斷宣稱從未打算入侵;但美軍增援不至,俄軍「流連忘返」。大家都在打牌,美國的牌不難理解:在不影響戰略重點轉向亞太的情況下,嚇退俄羅斯。美國已經下令8500美軍待命增援,這只是在做姿態;拜登宣稱要制裁普京,更是虛聲恫嚇。
但普京在打什麼牌呢?戰爭真的一觸即發嗎?
普京是個明白人,早就清楚重建蘇聯是不可能的,意識形態競爭更不是他的菜。普京明確要求:北約書面保證不會接納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從東歐撤出北約駐軍。誰都知道,這是北約沒法同意的,為什麼普京還堅持提出不可能兌現的要求?普京不是在要北約在別的方面做出讓步,而是要從根本上分裂北約。
北約是在冷戰高峰建立的,目的是歐洲的共同防禦,抵御可能的蘇聯進攻。具體來說,在東西德的分界線上實行前沿防禦。換句話說,西德作為緩衝區將吸收蘇軍進攻的大部分衝擊力,最終達到保護法國、荷蘭等盟國的目的。西德本身最終在反攻中收復,但要準備被打爛後再重建。
冷戰的成功使得北約的目的和成員國心態發生本質變化,前沿國家的期望從準備被打爛但在最終反攻中收復,轉為「在北約的保護下,我們的每一個罈罈罐罐、每一株花花草草都會完好如初」。
北約的原則是「一人為大家、大家為一人」。這裡有能者多勞,但也有各盡其力。從北約原則來說,各國的軍費開支達標(佔GDP的2%)是各盡其力的標誌。個別國家有具體困難,可以暫時寬限,但長期不達標,普遍不達標,這是有違北約宗旨的,但這種有違實際上常態化了。美國長期對北約歐洲盟國不滿,這是主要原因之一。
但歐洲國家對美國的不滿也在日漸增加。北約從集體防衛組織淪為美國的自乾五雇傭軍,這是有違北約「核心國家」利益的。北約是集體防衛組織,理論上所有成員國同等重要,但核心國家是德國和法國。德國和法國既是保衛重點,也是反攻基地。北約東擴把東歐國家納入保護圈,但在另一方面也向火堆走前了一大步,而不是留出緩衝區,避免被火燒著。
這和冷戰時代不一樣:西德與東德之間沒有緩衝區,只有前沿防禦。西德作為北約核心國家之一,本身也提供了歐洲盟軍中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並在經濟上承擔重擔。但東歐國家在軍事上弱小,對北約的軍事和經濟貢獻長期低於應有份額,一心搭便車,這也是烏克蘭和格魯吉亞的算盤。因此,德法對北約繼續東擴並不熱心,但出於「價值和道義」原因而不大好公開說。不受俄羅斯的軍事威脅本來就是他們的目的,但軍事威脅俄羅斯不是。
在烏克蘭的具體問題上,德國相當堅決,拒不參加任何實質性或者象徵性的軍事支援。這不僅是北約義務之外的原因,也有歷史原因。德國如果軍事援助前蘇聯成員的烏克蘭,容易被看成納粹援助烏克蘭民族主義反蘇武裝的歷史復活。德國不僅拒絕向烏克蘭提供軍事裝備,甚至不准許其他國家向烏克蘭轉交德國製造的軍事裝備,如愛沙尼亞要向烏克蘭轉交德國製造的D30炮彈,德國就拒絕了。這是蘇制122毫米榴彈炮彈,不清楚是前東德庫存留下的,還是在前東德留下的軍工廠裡新造的。
不過姿態一點不做還是不好的。德國國防部長克里斯汀·蘭姆布萊希特宣佈,將援助烏克蘭5000頂防彈頭盔。基輔市長維塔利·克利琴科憤怒地譴責:「德國還將援助什麼,枕頭?」其實真是說不定,也可能是床墊和床單。
法國一直主張歐洲戰略自主,最反對的就是歐洲成為美國的雇傭軍,烏克蘭危機是重新界定歐洲戰略利益的好機會。
英國脫歐不脫北,但在歐洲的影響大大削弱,實際上成為歐洲孤兒了。英國大力鼓譟介入烏克蘭事務,只能凸顯五眼和其他歐洲國家的差異。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非常被動。要凸顯領導力,尤其是不辜負東歐國家的期望,必須兌現軍事支援的承諾,把8500名美軍部署到東歐。實際上,能迅速部署的只是第82空降師之類的輕裝部隊,面對10萬俄軍,也只是象徵性的絆馬索,真正需要的是駐德美軍那樣的重裝部隊,但駐德美軍都空心化了,也今不如昔了。
最大的問題是:美軍一旦進駐,就脫不了身了。不是美軍不想脫身,而是東道國要抓住美軍、當作免費雇傭軍使用了。東歐國家沒錢,像日本、德國、韓國那樣要求東道國分擔駐軍負擔都不可能,東道國還指望著駐紮美軍拉動地方經濟呢。但美國實在沒有精力分兵了,戰略重點向亞太轉移也不容許這樣的分兵。
駐紮8500名美軍不是光這8500人的問題,還有整個支援體系,尤其是戰鬥支援,如空軍中隊、黑海(至少是東地中海)的航母編隊,美軍根本沒有足夠的資源。
東歐對西歐已經失去信心了,只對美國還有信心。但長期口惠而實不至,也將動搖東歐對美國的信心。事實上,東歐的信心已經開始動搖了,波蘭總統不顧歐美的「政治極端不正確」而出席北京冬奧開幕式,美國這只鴨可是感覺到春水的溫度的。
東歐要是對美國也失去信心,北約就分裂了,東歐板塊在經濟上可以繼續與西歐一體化,但在政治和軍事上,現實的選擇只有中立化,這其實是最符合俄羅斯利益的,也是符合西歐利益的,因為減負了。
美國向俄羅斯提交了「嚴肅的外交提議」,這就是俄羅斯所要求的書面保證。布林肯明確表示,這份文件基本上堅持了美國和北約盟國最近幾周的態度,即拒絕俄羅斯提出的北約調整部署、對烏克蘭關閉大門的要求,但提出了軍控談判、提高軍隊調動和軍事演習的透明度等建議。有意思的是,美國要求對具體內容保密,如果內容就是布林肯說的,看不出有什麼保密的必要。對於烏克蘭來說,這很難是符合期望的美國對烏克蘭的安全保證。美國已經拒絕了烏克蘭的「立刻制裁俄羅斯」的要求。對於俄羅斯來說,美國的提議根本沒有回應俄羅斯的關切,而且美國撕毀政府聯合公報是有前科的,這樣的書面保證到底有多少用也難說。對於所有其他國家來說,這樣保密的書面保證更是值得關注的信息。
在美歐之間製造分裂,在東西歐之間製造分裂,使得鐵板一塊的北約碎片化,這才是普京在打的牌。為此,戰爭非但不一觸即發,很可能長期引而不發,保持壓力,擴大裂隙。
在力學上,衝擊可以製造裂隙,穩定的壓力也可以製造裂隙。衝擊裂隙常常把物件表面也一起砸壞了,壓裂倒是可能幹淨利落、不動聲色地把物件一裂兩半,或者多個碎片,每個碎片還相對完整,而不是稀裡嘩啦的一地。
不管俄軍是不是打進烏克蘭,俄羅斯對於法德的安全其實沒有威脅,這一點俄羅斯清楚,法德也清楚。東歐國家成為前沿國家了,但這是他們自找的,本來不必自告奮勇充當前線的。這對波羅的海三國也是警告:別跳,跳得太高了,下一個就是你。對芬蘭和瑞典更是微妙的提醒:繼續保持中立吧,對大家都好。北約正在拉攏芬蘭和瑞典加入。
必須說,普京是個戰略高手,趁美國戰略重點轉移到亞太、本身實力空虛的空擋,在歐洲贏回一點緩衝區。中國在亞太這裡更是一點不放鬆,美國全力想壓住中國還壓不住,美國要是抽身「回到歐洲」,更不知道中國會蠶食美國多少勢力範圍。普京在歐洲的動作也將影響美國在亞太的決心。中俄的戰略合作不包含軍事聯盟,但這樣的一抽一拉才是真管用的。
中俄在一點上是共同的:要制住美國,關鍵在於不打。所以,基輔方面不發昏,台北方面不發昏,戰爭是打不起來的。但要是發昏,戰爭在昏頭的那一方還沒有來得及清醒的時候就結束了。放了血的腦袋最終是必須冷卻下來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