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對於初生的新中國最幸運的一件事是,1950年5月海南島戰役取得全面勝利,海南島全島獲得解放;最不幸的一件事是,海南島解放後僅僅1個月,朝鮮半島爆發戰爭,美國集中大量兵力到遠東來,順便就阻止了中國的解放台灣島行動。
所以,民間一直有一種猜想,如果1950年沒有爆發朝鮮作戰,新中國和解放軍一定會跨過台灣海峽解放台灣省!
這種說法真的對嗎?歷史知事今天就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朝鮮戰爭爆發於1950年6月25日,當時新中國第一時間就發表了公開言論,希望朝鮮的事情朝鮮人管,亞洲的事情亞洲人管。
但是,在1950年6月27日,也就是說朝鮮半島爆發僅僅兩天,美國第七艦隊就已經入駐台灣海峽,阻止解放軍解放台灣。
這兩件事幾乎是同時發生的,這說明,美軍入侵台灣海峽,不是心血來潮,也不是朝鮮半島爆發戰事忽然就靈機一動決定到台灣去了。而且,美國入侵台灣海峽,干涉台海事務,和志願軍入朝作戰,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說到這,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告訴大家,美國從一開始就打算干涉中國的統一大業,第七艦隊入侵台灣海峽,這只是成本最小受益最大的一種方案!
我們甚至可以說,美國一開始就打算分裂中國,只不過,最後的局勢決定了,他們不得不以台灣海峽作為分裂中國的界線!
美國從什麼時候開始打算分裂中國的?我認為從1945年抗戰勝利就開始了。
在美國看來,1945年的中國,和1931年前的中國沒什麼兩樣。如果國民黨當家作主,大概率會延續1931年以前的國際局勢,那就是,美國為首的海權國家控制東南沿海和漢地十八省,蘇聯則控制新疆、甘肅、寧夏、內蒙、東北等地,最多再把勢力擴展到華北平原。
這個勢力範圍的劃分,實際上就是美國和蘇聯共同簽訂的《雅爾塔協定》。
雅爾塔協定,從本質來說是美蘇兩國重新瓜分清末以來中國勢力範圍的一個方案而已。1924年以來,蘇聯先後支持了中國境內的馮玉祥、盛世才等軍閥,在華北西北和東北有相當的影響力,美國在二戰後沒有打算和蘇聯直接動手,所以,對中國的「三北」沒有很大野心。
但是,三北以外的中國,美國是勢在必得的。
基於這種考慮,美國在二戰後期,實際上已經把長城以南的中國默認為自己的殖民地了。所以,羅斯福一度提出要把琉球群島和越南劃歸中國。
實際上,在蔣介石支持下,美國也確實獲得了對國統區的絕對控制權。國統區大部分的外匯和稅收,都變成了進口小汽車等美國貨,幾乎所有的國統區收入,都流向了美國。美國還逼迫蔣介石簽訂了一系列賣國程度遠超過二十一條的不平等條約,把國統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各項權利出賣殆盡。
即便是為了維護美國在華的權益,也一定是要支持蔣介石的。
不過,蔣介石不這樣看,蔣介石認為,不需要美國大力支持,也能搞定共產黨,1946年內戰全面爆發時,蔣介石提出了「五個月解決中共問題」的目標。
結果很打臉,蔣介石用短短兩年時間就兵敗如山倒,1948年年底,歐洲柏林危機期間,中國爆發了三大戰役,長江以北大局已定。當美國騰出手來解決中國問題時,發現已經力不從心了。
介於蔣介石大部分嫡系已經灰飛煙滅,美國選擇支持精銳尚在的桂系軍閥李宗仁和白崇禧上位。李宗仁白崇禧一上台就組織了北京談判,企圖划江而治,結果三個月的談判最終以失敗告終,就連談判代表也滯留北京,決心加入新中國。
李宗仁白崇禧的「划江而治」設想,不能說背後沒有美國的策劃。
1945年的「划長城而治」,到1949年的「划長江而治」,美國從未放棄過在中國扶持親美派。
甚至,美國都沒打算讓中國變成一個統一國家。
畢竟,1947年的印巴分治珠玉在前,美國也盼望學習師傅英國,來一個分而治之,從而攫取最大利益。
但是,國民黨還是讓他們失望了。1949年4月,隨著渡江戰役的發起,國民黨一場像樣的仗都沒打過,到這一年年底,隨著西昌戰役的結束,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勢力基本被一掃而空。
1949年1月蔣介石發表元旦文告,到1949年12月28日西昌戰役爆發,國民黨的內訌沒有停止過,國民黨把美國主子的「划江而治」方案徹底毀了。而毀掉這一方案的,恰恰是「很有戰略眼光」的蔣介石。
蔣介石安頓自己的親信湯恩伯構建好長江防線,在上海打一場「斯大林格勒戰役」,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把大部分的金銀和外匯搬運到台灣去。
也就是說,蔣介石用了一年時間把全國搜刮的金銀運到台灣去,從那時起,蔣介石就已經知道,自己的退路在台灣。
台灣之所以能成為退路,是因為拿住台灣,對美國主子有用!
蔣介石做了兩件事:陳誠主持台灣,搬運大量金銀到台灣。
做完這兩件事,新中國想要解放台灣,就已經成了地獄級任務了。
蔣介石最終能夠固守台灣,主要原因有四個:
1,軍事上金門戰役對解放軍震懾很大,作戰方案一改再改。
金門戰役發生在10月24日,與志願軍入朝作戰正好差了一年零一天。這是第三野戰軍第一次發動渡海作戰,也是第三野戰軍自南麻臨朐失利以來最大的一次損失。
金門戰役中,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第一梯隊9000多人登島作戰,已登陸就佔據了灘頭陣地,俘虜敵人上千人,島上國軍惶惶不可終日。但是,國軍在胡璉指揮下發動反擊,猛打猛衝的解放軍戰士,竟然丟掉灘頭陣地一味往前衝,結果灘頭陣地丟失,後續部隊上不來,只能眼睜睜看著9000多人全軍覆沒。
金門戰役後,第三野戰軍全體開始了一場大檢討大反思大學習,形成了很多的反思材料,最終最1950年5月的海南島戰役有很大的幫助意義。也正是因為金門戰役的失敗,讓第三野戰軍對解放台灣的作戰計劃一再修改,中央軍委對解放台灣計劃也是慎之又慎!
11月3日,第21軍發動定海戰役,解放舟山群島,毛主席在作戰計劃中批示,「舟山群島共有敵軍5萬人,並有頑強的戰鬥力,你們以兩個半軍進行攻擊是否足夠?鑒於金門島及最近定海附近某島(指登步島——筆者注)作戰的失利,你們必須嚴重注視對定海作戰的兵力、部署、準備情況及攻擊時機等項問題 。如果準備未周,寧可推遲時間。」
舟山群島已經很近很小了,毛主席一再提示慎重,這對於第三野戰軍解放台灣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壓力。
1950年3月,粟裕更細緻籌劃台灣戰役,專門詢問了新任海軍司令員肖勁光。經過兩位大將的商討,粟裕設想以50萬兵力渡海作戰,分為兩次運送。方案提交中央,受到了認可。
5月17日,第三野戰軍發出通知,成立了以粟裕為總指揮的前線指揮部,以3個兵團、12個軍,共50萬人的兵力,投入對台作戰的準備。
但是,不久後蔣介石忽然放棄舟山群島,12萬台灣軍隊逃到了台灣島,再加上海南島撤退下來的數萬殘兵,台灣島總兵力一下子就擴大到了40萬。不僅如此,蔣介石還招募了原侵華日軍5000多人到台灣,進一步增強了台灣方面的海空實力。
為了盡可能避免金門戰役的失敗,粟裕向毛主席直言不諱提出:「攻台作戰如無絕對把握,不僅不應輕易發起攻擊,而且寧願再推遲一段時間。」最終到6月23日,粟裕再次建議中央,將原計劃的12個軍增加到16個軍以上。
可是,就是在台灣戰役作戰計劃不斷改進的過程中,第七艦隊來了,發動台灣戰役的最佳時機,已經錯過了。
2,海空軍建設非一朝一夕,登陸作戰沒有海南島戰役那樣簡單。
台灣海峽長約400公里,面積約9萬平方公里。南寬北窄,南口寬約400公里,北口寬約200公里,北部最窄處為130公里。數百公里的尺度下,沒有海軍的強大保障,不可能發起登陸作戰,即便是發起作戰,也極有可能像當初金門戰役那樣遭遇慘敗。
與之相對應的是廣東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瓊州海峽僅次於台灣海峽和渤海海峽,是我國第三大海峽,東西長約80公里,南北最大寬度為39.5公里,最窄19.4公里,平均寬度29.5公里。瓊州海峽20多公里的距離,讓韓先楚率領18700名指戰員僅僅坐了300多只帆船就能渡海作戰。第二梯隊則是在第四十三軍副軍長龍書金帶領下,6968名指戰員乘坐81艘帆船進行登陸作戰。這種用偽劣的木帆船與國民黨的軍艦進行海上作戰,並且取得勝利,創造瞭解放軍軍史上的奇跡,但成功不可複製。
台灣海峽寬度是瓊州海峽的10倍,這意味著以海南島作戰的經驗實際上沒有什麼用,如果200多公里的航程還以木帆船對抗軍艦,這等於是拿解放軍指戰員的生命開玩笑。所以,沒有海空軍支持,登陸作戰基本不可能。
在粟裕將軍1950年3月制訂的攻台作戰計劃中,需要有50萬兵力用於渡海作戰,分作兩次運送,這樣大的兵力數量下,同時再加上大量的補給和槍支彈藥,總共需要多少船隻軍艦呢?粟裕曾做過精確計算。攻台作戰以 5 0萬人計,所有人員及車馬、武器、糧彈等一切裝備,重約13.54萬噸,以每人在船上佔0.6平方米計,約需船隻載重量76萬噸,需噸位千噸以上的船隻575艘。第一梯隊如以6萬人(突擊隊)計,另還需登陸艇2000只。粟裕很清楚,這樣大量的船隻在短期內是難以解決的。
76萬噸的海上運輸能力,當時中國還真不具備。所以,必須尋求外部援助。
再看空軍保障能力,也是基本為零。1949年11月,為了配合進攻台灣作戰,中央軍委就決定成立在6個月內再組建兩個殲擊機團和一個轟炸機團。
在朝鮮戰爭爆發前,中國並沒有從蘇聯或任何一個外部力量面前獲得足夠多的海空軍裝備人員支持。在新中國一窮二白沒有資金沒有技術,工業技術產能基本為零的狀態下,是不可能在短期內建立起一支足以與台灣海空軍對抗並且運送50萬兵力到台灣的海空軍力量的。
3,台灣黨組織被一網打盡,沒有內應很難實現跨海作戰。
因為海空軍實力的不足,解放台灣的一貫戰略是從內部瓦解敵軍、裡應外合,盡可能在不大動干戈的情況下實現台灣政治上的解決。
為了完成解放台灣的任務,中央成立了以粟裕為首的解放台灣工作委員會。中共中央華東局還應中共中央的要求,上報瞭解放台灣後的台灣省黨政領導班子成員:舒同為中共台灣省委第一書記,劉格平為省委書記。為了培養台灣幹部,華北軍政大學還專門建立了一個「台灣大隊」。
中央一再重視對台工作,在國民黨「遷都台灣」後,也有很多高層的重量級官員棄暗投明,打算為解放軍做內應。比較有名的就是被毛主席稱為「密使一號」的紅色特工吳石。吳石在淮海戰役期間就為黨工作,立下很大功勞。後來他輾轉台灣,出任「國防部」參謀次長,位高權重。吳石也知道危險所在,他對朋友說「我為人民做的事太少了,既然還有機會,個人風險算得了什麼?」 「組織上給我的聯絡代號是『密使一號』。為了避免蔣介石嫌疑,除了大兒子韶成、大女兒蘭成留在大陸外,夫人王璧奎和兩個未成年的兒女都隨我一同去台。」
然而,就在解放台灣的關鍵時刻,台灣黨組織出了叛徒,整個組織被國民黨連根拔起。台工委委員陳澤民被捕叛變,供出了蔡孝乾。1950年1月29日,蔡孝乾也被捕叛變。最終,1950年6月10日,吳石、陳寶倉、聶羲、朱楓被台灣當局「特別軍事法庭」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沒有內應,想要渡海作戰是最難的。1949年4月的渡江戰役,江陰江面上的軍艦起義就起到了重要作用,直接打開了登陸缺口;再看海南島戰役,瓊崖支隊在漫長海岸線上接應登陸部隊,起到了關鍵作用。而在台灣,這些條件完全都不具備!
而中共台灣省委在1950年遭遇毀滅性打擊,意味著在台灣進行裡應外合、內部瓦解的方式基本宣告失敗了。
4,蘇聯不支持大陸,美國支持台灣,事不可為。
1945年二戰勝利,實際上把整個世界都納入在雅爾塔體系之內,中國作為弱國窮國更是如此。上世紀下半葉的一切國際政治經濟活動,沒有美蘇兩個大國參與,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四五十年代的東南亞、南亞解放運動,其實是美蘇不滿英法荷等老牌殖民主義者獨佔這片地區的結果,與其說是英法等國無力控制海外殖民地而放棄,不如說是美國和蘇聯已經不允許他們再保留面積龐大人口眾多的海外領地了。
所以,作為弱國的新中國,想要解放台灣,完成統一大業,就必須爭取美國或者蘇聯的支持。
美國當然不可能,美國在解放戰爭中始終站在國民黨反動派這一邊,解放台灣作為解放戰爭的延續,美國自然也是不同意的。當然,並不是美國不願意支持新中國,而是新中國絕不可能答應美國的侵略要求,以出賣主權和領土完整獲取帝國主義支持。新中國的「另起爐灶」「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等外交原則,讓侵略成性的美國放棄了中國市場,轉而對新中國進行封鎖孤立和圍堵的政策,而台灣島,則是美國封鎖圍堵中國的最前線。
解放台灣,能獲得蘇聯支持嗎?毛主席1949年12月首次出國訪問,到達蘇聯時,就向斯大林拋出了這個問題。毛主席直接而迫切地向斯大林提出:「國民黨的支持者在台灣建立了一個海空軍基地,海軍和空軍的缺乏,使人民解放軍佔領這個島嶼更加困難。考慮到這種情況,我們的一些將領一直在提議,請蘇聯援助,比如可以派志願飛行人員或秘密軍事特遣隊協助奪取台灣。」
斯大林是如何回復的呢?他說:「這樣的援助不是沒有可能的,本來是應當考慮這樣做的,問題是不能給美國一個干涉的理由。如果是 指揮人員或軍事教員,我們隨時都可以派給你們,但其他的形式還需要考慮。」
也就是說,當著毛主席的面,斯大林婉拒了海空軍支持解放台灣的計劃。
當斯大林拒絕的話說出來時,解放台灣的計劃等於是基本破產了。
此時美國有沒有表示支持台灣呢?1950年1月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代表美國政府發表了一個冠冕堂皇的《關於台灣問題的聲明》,表示不干涉中國內政,確認聯合國大會於1949年12月8日通過的決議中所重申的對中國的原則。
甚至,美國還專門為此聲明,「誰破壞中國領土完整,誰就是美國的敵人」,並且宣佈美國的安全線不包括台灣,也不包括南朝鮮。美國不會為庇護這些地方而採取直接的軍事行動。
美國不打算支持台灣,但並不拒絕暗中給予幫助。蔣介石敗退台灣,幾乎帶走了大陸所有的金銀和外匯儲備,據估計大約有300萬兩黃金和2億美元外匯。在美國的軍火商看來,台灣面臨大陸的軍事進攻,又擁有大規模的黃金和外匯,是最理想的軍火出售地。所以,在台灣積極備戰拒絕統一的過程中,美國軍火商從未停止向台灣出售軍火,不管是裝甲車坦克還是艦艇岸炮,台灣始終都能從美國獲得源源不斷的軍火補給和戰略物資補充。
總而言之,以新中國當初的實力,想要武力解放台灣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但是,解放戰爭中,解放軍以130萬小米加步槍打敗了國民黨430萬飛機加大炮,不也很難嗎?最終不是還是獲得了偉大成功嗎?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裝備、補給都遠不如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最後不是還獲得了偉大勝利嗎?
困難固然存在,但是老一輩革命家軍事家、老一輩解放軍戰士的勇氣、決心、毅力,也許能夠跨越海峽取得偉大成功。
只可惜,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相對於台灣和東南沿海,新中國更看重工業產值佔70%以上的東北,如果東北不安全,新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恐怕會變得遙遙無期。
家有三件事,先緊重要的辦!當時新中國有三個方向的任務需要對付。除瞭解放台灣的消滅國民黨反動派殘部,還要剿滅西南地區存在數百年的土匪解放西藏,還要抗美援朝保障東北工業基地的安全。
這三件事,如果非要排序的話,一定是抗美援朝第一,解放大西南第二,而解放台灣就被排在了第三。
尤其是,解放台灣直接面對美國第七艦隊,難度超大、解放軍經驗也不足,更容易被擱置下來。
1950年到1953年,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打出了一場兩線戰爭,一面在東北調兵遣將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掰腕子,一面在西南地區進行剿匪作戰,還順利完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任務。這在全世界來說,都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但是,台灣沒有解放,始終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遺憾。
解放台灣工作被擱置,其實在朝鮮戰爭爆發初期就已經發生了。1950年7月13日,朝鮮戰爭爆發僅僅十幾天,毛主席就任命原攻台作戰前敵總指揮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從那時起,解放台灣就開始擱置了。
8月8日,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向毛主席和中央軍委建議,解放台灣的時間推遲到1952年,該建議獲得批准。
9月29日,毛主席指示新聞總署,「以後請注意,只說打台灣和西藏,不說任何時間。」
11月初,毛主席和中央軍委解除了第十兵團進攻金門的任務,解除了第九兵團攻擊台灣的任務。隨後,第九兵團秘密北上,次年參加了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打出了慘烈的長津湖戰役。
新中國實力有限,必須集中優勢兵力對付主要敵人,這是毛主席長期軍事指揮生涯的重要經驗。主力北上抗美援朝,解放台灣的計劃只能暫時擱置了。
對此,毛主席曾表示深深的懺悔,也許,在毛主席看來,解放台灣的計劃,應該更早執行。
據曾擔任過中聯部副部長的王力說,毛澤東曾跟他談過解放台灣這一歷史問題:「這是我黨七大後所犯的第一個大的歷史錯誤。當時,蔣介石在台灣立足未穩,美國人也從台灣撤走了第七艦隊,本來是解放台灣的最好時機,但是我們喪失了時機。我們只看到胡宗南在西南還有大軍,於是二野分兵去了西南,三野又要守備大城市和掃清殘敵,所以沒有把二野三野集中起來解放台灣,而是以劣勢兵力在金門打了敗仗。這樣蔣介石在台灣的棋下活了。」
在毛主席看來,如果解放戰爭中,二野三野能夠集中起來先打台灣再揮兵西進解放華南和西南,也許祖國統一大業更容易完成了。
可是,即便是偉人,也不可能預見到1950年會爆發朝鮮戰爭,也不可能預見到解放戰爭的時間窗口這樣短暫。毛主席作為世界上歷史上最偉大的戰略家,也實在難以想到到海上包抄敵人。解放大西南的過程中,毛主席也只是在海岸線上包抄敵人,數百公里範圍內殲敵於內地,斷絕敵人的海上逃亡之路。
沒有朝鮮戰爭的爆發,或者說攻台作戰早於朝鮮戰爭爆發,以解放軍的決心和勇氣,一定能夠解放台灣!
只是,歷史不能假設,沒走過的路,未必就是鮮花盛開的。
我是歷史知事,感謝您的關注點贊評論轉發支持。
參考文獻:
孟昭庚《新中國成立前後毛澤東是如何謀劃武力解放台灣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