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國製造有一個困局,就是絕大部分工業品,一旦中國能自主生產,立馬就會被打成白菜價。
這個曾經被很多人津津熱道,但實際上並不是件好事——畢竟白菜價意味著中國生產企業丟失了利潤。如果是那些工藝簡單的打火機、玩具、皮鞋什麼的倒也罷了——反正這些玩意也沒什麼技術可言,從一開始就是靠廉價勞動力去堆。可有一些產品——比如通信設備,機械零件、電子產品什麼的,這些都是曾經有一定技術含量的,當中國不能生產時,價格都高入雲端;可一旦中國耗費大量資金人力,好不容易將它們攻克,可隨之而來的就是價格大跌,結果就是中國即便實現自主生產,也只能賣個白菜價,賺的依然是辛苦錢。
這當然讓國人很不爽。大家都希望擺脫這種中國製造的廉價命運——畢竟商品有了更多利潤,從業人員才有可能拿到更高工資;企業也才有更多的資金迭代升級,保持競爭力。
那麼,怎樣才能擺脫白菜價?幾乎所有的觀點,都將其指向了眼下紅紅火火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大家一致認為,只要掌握了核心技術,擺脫受制於人的窘境,我們的產品,就有了溢價的空間和可能。
但是,這裡可能要給大家澆一盆冷水——其實這一輪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即便成功,即便芯片這些高科技產品,中國實現了自主可控,也依然擺脫不了白菜價的命運。不信的話大家可以拭目以待,若干年後,即便中國掌握了高端芯片的製造技術,這些現在動輒賣一兩千的高端手機芯片,也立馬就會被殺到百元區間——甚至更低。
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中國的這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並不是人類文明意義上的創新;而只是中國自身角度上的突破。我們現在耗費巨大資源去攻關的,絕大部分其實是地球上已經存在的技術——只不過之前不歸中國人所掌握罷了。
追趕,而非超越。這就意味著,中國即便這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成功,也不會獲得大家夢寐以求的科技溢價。我們依然要跟西方,尤其是美國,在同一個技術層級下競爭。
而這種同級競爭,中國依然是有劣勢的。畢竟西方產品在相關領域已有多年積累,所以哪怕是達到同一技術水平,它們在一些細節層面,依然能維持對中國同行的優勢;至於品牌力,渠道控制力方面,基於西方同類產品的先發優勢乃至西方文明的整體優勢(全球人民心理上對西方的推崇和認可),他們依然能壓中國一頭。
當然,也只是壓一頭而已——畢竟大家技術上已經到了同一層級,差別已經不再那麼懸殊。按照邏輯來說,我們可以賣的稍微便宜點——反正這些產品溢價足夠高,稍微便宜點,我們依然能有不錯的單位利潤。
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如果只是稍微便宜點,雖然也有可能搶到一些西方同行吃下的殘羹冷炙,但這個量級必定十分有限,不足以彌補中企為研發而投入的時間精力金錢成本;更不足以滿足中企的胃口。
那怎麼辦?辦法之一,就是把價格直接一路下殺。足夠的差價,以彌補西方基於細節差距和歷史慣性而形成的傳統優勢,而且價格大幅下殺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可以擴大市場規模。當商品的價格大幅下跌,原先因為價格原因而被阻攔在市場之外的大量潛在消費力就被激活,這樣雖然單位利潤雖然大幅下降,但由於市場總量因為低價而大幅增長,所以對總利潤形成對衝——這樣中企依然可以得到不錯的回報。
當然,你大幅降價搶市場份額,外國產品見狀也會降價。但由於中國擁有全球最完備的工業體系、最大的產業集群,中國勞動力的性價比在全球也是首屈一指,所以依託本土製造優勢,中國產品在降價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產能擴張,不斷將各項成本繼續壓低攤薄——而這是外國同類產品很難做到的。所以即便大家都降價,中國產品依然能憑更低的價格,搶佔到足夠的市場份額。
只不過,這樣一來,中國製造的白菜價就不可避免。所謂的白菜價,說白了就是依託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綜合成本優勢,搶佔市場份額的結果。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電子產品,過去20年產品迭代了無數次,但全球市場價格幾乎就沒有上漲,甚至很多還有所下跌——這就是中國製造白菜價戰略的結果。
那麼,中國政府願意接受這種模式嗎?
這個有點複雜。如果要說喜歡的話,中國政府當然不喜歡——誰也不想自家的產品賣成白菜價。
不過雖然不喜歡,但也可以接受。之所以可接受,一方面是沒辦法——市場競爭決定了,白菜價就是中國製造搶佔全球市場的最大法寶,這個中國政府也改變不了;而另一方面,也是政府在算大帳:白菜價雖然使得生產研發企業的利潤天花板受限,但它不僅能讓企業生存,而且由於白菜價激活了市場消費潛力,市場總量擴大——像電腦、手機、液晶電視這些,雖然價格20年沒怎麼大變,但全球市場規模卻都擴大了10倍不止。
市場規模擴大,而且是白菜價帶動的市場規模擴大,意味著中國的相關產業體量也相應擴大。雖然由於白菜價,整條產業鏈的利潤率都很低,看上去從業者都賺不到太多錢;但政府的稅收都是按固定比例定的,所以政府其實是可以從規模擴張中賺到錢的。並且龐大的產業體系,還吸納了大量就業,並且帶動了龐大的第三產業,所以無論是從稅收、就業還是GDP,都會隨著規模擴張而大幅增加。
而且,賣白菜價的企業,也並不都是當苦力賺辛苦錢。雖然直接銷售產品的利潤有限,但它帶動的產業擴張,卻讓政府賺到了大錢。政府搞到錢後,既可以給財政供養人員發工資——保證行政服務效能,也可以搞基建——提升中國產業集群優勢;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給高科技企業各種形勢補貼——所以無論你是賣打火機的,還是搞科技產品的,其實都可以通過繼續生產,而享受到交稅給政府後帶來的回報;尤其是科技企業,如果你固步自封,小富即安,那也就罷了;但如果你持續研發,不斷致力於產業升級,那麼即便你直接從市場賺的利潤受限,但政府卻會通過各種補貼返還的形式,把你交稅的錢返還給你——甚至把從那些賣打火機、襪子的企業手上收的稅也補貼給你。
這就等於是把整個工業體系綁上了升級戰車。雖然從深圳華為到汕頭玩具作坊,中國製造統統都免不了靠價格戰生存,但只要你是尖端產業,而且不斷突破,政府就會把稅收那部分返還給你,讓你的實際利潤率上來——只不過,由於拿補貼的前提是你得繼續研發升級,那換句話說,你從政府那拿到的「利潤返還」,就只能投入到進一步研發當中——否則政府就不給你補貼,你就永遠只能當牛馬,自己賺個辛苦錢的同時,交稅補貼給那些致力於研發的企業。
這就是中國製造白菜價的邏輯所在。它既是市場競爭下被動的迫不得已,其實也暗藏著中國政府的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政府用稅收收走一部分毛利潤,再視情況補貼給搞研發的高科技企業。通過這種手段,最大限度的把利潤,投入到各類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中,倒逼企業為樂拿補貼再去搞研發;然後研發出來的成果再通過白菜價擴大市場規模,帶動中國經濟增長。而這一步步向前推進的過程中,中國製造的規模,以及檔次、技術含量,就這麼建立、發展了起來,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中國工業體系。
而未來一段時間,我們依然會循著這條路向前走。如果中國做出了芯片,芯片就會成白菜價;生物制藥取得突破,現在動輒幾十上百萬的特效藥,也會立馬變成幾萬、幾千甚至幾百。但這個過程,但只要政府的各種補貼操作得宜,這些項目有利於民生的同時,其實也並一定會限制企業的研發,甚至反而還有所促進——畢竟想要好處,就得給我繼續往上好好乾!
至於真正讓企業直接獲取高溢價,那得等到中國在越來越多的科技領域,真正實現全面反超,涉足西方——尤其是美國都未能涉及的無人區,實現人類文明意義上的創新,並成功將其商業化後,中國製造才能把實現金子白菜化後,依然賣金子價的夢想,中國企業的直接高利潤,也才會到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