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之前寫過烏克蘭的事,但是有幾個問題一直沒弄明白:
1、為啥烏克蘭不恪守中立,像芬蘭那樣;
2、烏克蘭為啥銷毀了自己全部的核武器;
3、為啥烏克蘭很早就要加入北約,俄國今年突然發飆了;
我這兩天仔細看了一堆論文,把這些問題又捋了一遍,給大家分享出來,順便說點我的觀點。內容方面我盡量客觀不帶情緒,只講事實,到底支持哪邊,大家看完自己判斷吧。
「二戰」結束後,全世界按照勢力範圍劃分了好幾個小圈子,蘇聯搞了「經互會」,老歐洲就搞了歐洲煤鋼同盟,那時候的煤鋼和現在的芯片重要性差不多,所以毛主席那些年最關心的事裡就有鋼鐵產量,那個著名口號「超英趕美」,全稱是「鋼鐵產量15年內趕上英國,20年內超過美國」,說的也是鋼產量。
後來這個煤鋼同盟慢慢演變成了「歐盟」,聯盟內部搞自由市場,取消了絕大部分商品關稅,整體發展的很快,歐洲儘管被打了個稀巴爛,不過慢慢緩了過來,畢竟人死了不少,但知識都在,有了美國的發展資金,就跟一個破產老闆似的很快就重新發家。
那時候德國還不行,戰敗國,武裝力量也很小,所以歐洲抗大樑的是法國。法國成立這些聯盟初衷,就是既想對抗蘇聯,也要對抗美國,當然了,蘇聯是主要矛盾。
所以現在歐盟其實一直跟美國不太對付,美國也在重點防歐盟和日本,畢竟如果有什麼貨幣能挑戰美元,主要還是歐元。人民幣將來應該可以,現在規模還太小,國際結算在3%左右,而且有外匯管制,暫時不太行。不過從這段時間的情況來看,人民幣的避險功能明顯增加,未來可期。
「冷戰」結束後,蘇聯的小夥伴並不是直接散了,而是重新成立了一個鬆散的聯盟,叫「獨聯體」。
跟「蘇聯」不一樣,在蘇聯內部,加盟國得放棄大部分權利,得聽蘇共中央的,這個新成立的獨聯體恰好相反,跑到了另一個極端,對聯盟內部的兄弟們基本沒啥制約,烏克蘭就在這個獨聯體裡邊。
這時候就有一個大家熟知的事,烏克蘭把核彈給銷毀了。
那烏克蘭人是腦子被驢踢了嗎?非要銷毀核彈?難道他們不知道有了核彈就有議價權?
其實踢沒踢另說,他們當時也是有個決策過程的,我查清楚了,給大家彙報下,大家看完自己評價吧。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分了176枚戰略導彈和1500個核彈頭,比中國的核武力量強的多,全世界排名第三。
烏克蘭當時心裡是有小九九的,大家可能不知道,核武器的維護費用非常非常高,比如有些核彈是三四十年前生產的,到1991年已經進入了「技術上極端危險狀態(TED)」,隨時可能變成另一個切爾諾貝利,問題是拆除這些核彈非常費錢,烏克蘭當時非常缺錢。
此外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得防止被人偷了。
還能偷核彈?
對,以色列、狗大戶、恐怖分子什麼的,都想偷,而且他們都願意花大價錢搞這玩意,甚至可以通過賄賂相關人員來操作。所以就得重兵把守,而且得用層層規則設計防止有人監守自盜,甚至美國那樣的國家會定期把核彈拉來拉去,費用超級高。
而且已經發生過了,1993年10月20日,當烏克蘭工作人員更換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第三號機組的核燃料時,發現少了123克核燃料;1996年8月,俄聯邦安全會議秘書的列別德曾透露,俄羅斯的一些手提箱核武器被人運到了國外,到現在也沒找到。美國那邊潛艇沉了之後核彈也被人打撈走了。
儘管當時烏克蘭內部的民族主義者們想留下一部分核武器,覺得手裡有總比沒強。
但是烏克蘭政府覺得,反正這玩意也用不上,因為核彈的發射密碼在俄羅斯手裡。核彈是蘇聯的嘛,蘇聯完蛋後被俄羅斯繼承了。烏克蘭人掌控不了核彈,卻要維護保養,費錢卻用不上,不如換點實惠。
而且美俄在烏克蘭「廢核」問題上是高度一致的,美國主要是擔心烏克蘭把核彈弄丟了,俄羅斯當然不能允許自己家門口擺著1500個核彈頭,儘管自己現在手裡拿著核密碼,萬一將來烏克蘭人自己搞定了怎麼辦。
所以美俄聯合對烏克蘭施壓,各種威逼利誘,美國一會兒說是要給錢,一會兒說是將來給經濟援助。俄羅斯則表示不廢核就經濟上制裁它,當時烏克蘭依賴俄國很厲害,如果被制裁,本來就很窮的經濟更是雪上加霜。
當時烏克蘭正好窮的不行,惹不起俄羅斯,美國又開出來了豐厚的價錢,前後說是要給烏克蘭補償7億美元,後來又給了兩億,總共九億。其他各國也都出了點錢,包括日本,大家擔心烏克蘭留著核彈哪天弄丟了,再過一段時間出現在自己國家,總共加起來差不多有10億。而且一堆大國簽字保障烏克蘭棄核後,不會被核彈攻擊。
當時烏克蘭正面臨經濟危機,急需錢。烏克蘭經歷過慘痛的教訓,蘇聯時期為了工業化,餓死了烏克蘭幾百萬人,所以後來烏克蘭上層壓倒性地決議要保經濟而不是核彈。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納悶,烏克蘭偷偷留下幾個不就行了?當然不行,俄羅斯人對烏克蘭核彈的瞭解程度遠超烏克蘭自己,全程俄國監督、美國拆,如果不全拆了,美國就不給錢。
當時俄國也在拆核彈,他們也飽受核彈維護的困擾。
麻省理工的物理學家托馬斯內夫給出了個主意,讓美國把蘇聯的核彈頭買來發電。在過去的20年,被稱為「兆噸換兆瓦」的計劃將2萬枚俄羅斯核彈頭轉化為電能。
關於烏克蘭廢核,還有一個原因,當時蘇聯的衛星國都加入了北約,烏克蘭準備將來也加入,但是加入北約有一堆條件,其中第二個條件就是不能擁核,他們覺得遲早得廢,不如現在拿錢廢核。
就這樣,在幾乎所有國家的威逼利誘下,烏克蘭政府最後拿錢廢核,成了無核國家。俄羅斯後來高興地聲稱,讓烏克蘭棄核,是「美俄外交的共同勝利」。
至於這麼做有沒有道理,這個評價很主觀了,大家自己看吧,民生重要還是核彈重要,這在不同的人那裡感受很不同,只能是自己評判了。
咱們繼續前文,烏克蘭加入俄羅斯主導的獨聯體之後,這個聯盟內部也是矛盾不斷,很快11個加盟國,跑的剩下5個了,烏克蘭作為其中一員,對組織也是心灰意冷。
尤其2008年經濟危機後,烏克蘭經濟遭到重創,更讓他不爽的是,曾經跟自己差不多的小夥伴波蘭自從傍上德國的大腿後,風生水起。
德國一直都把波蘭當成自己的印度,過剩產能去波蘭消化,低端產能一部分搬到了波蘭,一部分搬到了中國,人口不足也從波蘭搞移民。其實後來日本有段時間非常提攜中國,很多人喜歡說日本以前給貸款的事,那時候日本就是想把中國發展成波蘭那樣,所以也有個蜜月期。後來咱們實在是太大了,很快超過日本了,雙方慢慢冷淡了。
而傍上了德國大腿的波蘭,經濟一直非常穩步增長,下圖是烏克蘭危機前波蘭和烏克蘭的人均GDP,可以看出來,蘇聯解體的時候差不多,後來差距越來越大。現在波蘭人均GDP已經達到了1.5萬美元,中國差不多是一萬美元,烏克蘭只剩下2000多了:
再加上蘇聯解體後,大量烏克蘭老百姓大量去歐盟上班,羨慕那邊的富裕環境,所以民間對歐盟的觀感越來越好。
此外2014年俄羅斯《公報》報導,歐盟已經取代了俄羅斯,成為烏克蘭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一點一點的,錢決定腦袋,烏克蘭國策開始傾斜,以前是全身心跟著俄羅斯混,但是經濟一直不太好,危機一個接一個,俄羅斯自顧不暇,更顧不上它。所以烏克蘭開始想學習波蘭,搞「去俄羅斯化」,進而倒向歐盟。
當時發達國家的產能都在向落後地區轉移嘛,中國發展也很快,烏克蘭越來越急,想承接歐盟的落後產能。當時急著加入歐盟,準備歐盟和獨聯體它都佔著,兩邊吃。
這事惹怒了俄國。
當時烏克蘭上層還是親俄的,俄羅斯怒了之後,烏克蘭總統於是叫停了《聯繫國協定》。
本國很多老百姓本來已經準備好了去歐盟過好日子(能不能過上另說,但是當時烏克蘭老百姓覺得能過上),一聽協議被終止,沒法加入歐盟,立刻怒了,那段時間每天上街鬧,西方一看是個機會,於是出錢出力繼續搞,烏克蘭危機爆發,後來烏克蘭的「親俄」總統也跑了,烏克蘭親西方政府上台。
其實烏克蘭後來的悲劇,源頭都在這裡,甚至外部問題,原因也在內部,這就是孔子說的「禍起蕭牆之內」。也看出來為啥烏克蘭沒法像芬蘭一樣搞中立,一是太窮,二是太民粹。
加入歐盟這事其實不著急,完全可以慢慢來,畢竟歐盟又不是北約,加入經濟聯盟,俄羅斯不至於揍它,畢竟俄羅斯周圍的基本都加入了歐盟。只是他們國內那些「親西方派」人為了自己的私利,煽動老百姓上街,一下子失控了,國家也給撕裂了。
親西方政府上台後,開始「去俄羅斯化」,天天宣揚俄羅斯對烏克蘭做過的惡,烏克蘭大飢荒、切爾諾貝利什麼的,這兩天大家熟知的「烏東」和克里米亞居民大部分都是俄國人,怒了,俄羅斯順勢出兵,於是克里米亞公投走了。
西方希望這事盡快解決,於是大家一起做保,把克里米亞給俄國,烏克蘭吃了個啞巴虧,不過胳膊擰不過大腿,也就同意了。
烏東沒走成,打了七年,一直到現在,烏克蘭堅持覺得烏東是他們自己的固有領土,絕不會放棄。
從那以後,烏克蘭徹底倒向了西方,從上層到民眾,跟波蘭一模一樣,極度仇視俄國。
2015年,親西方政府和美國搞了個「無畏守護者-2015」聯合軍演,把俄羅斯給嚇壞了。
其實我上文講過,波羅的海三國都是北約成員國,愛沙尼亞邊境離聖彼得堡132公里。拉脫維亞邊境離莫斯科500公里,跟烏克蘭到莫斯科的距離差不多。他們一直刻意不去招惹俄國,所以幾十年相安無事。
說到這裡問題來了,大家可能有疑問,普京一直在說烏克蘭加入北約的事,為啥咱們一直在聊烏克蘭和歐盟?
主要是吧,2014年的克里米亞事件是因為歐盟引起的,隨後問題焦點才變成了北約。
烏克蘭從那以後基本上變成了一個「逢俄必反」的國家,而且由於大部隊在烏東作戰,他們急需要得到西方的支持,所以刻意倒向西方。
而北約有個協議,如果成員國遭到進攻,北約得出兵出錢幫它,演員出身的總統覺得這樣挺好,如果加入北約,那就和波蘭一樣,俄國今後不敢打自己了,於是堅決要求加入北約。
有意思的是,其實蘇聯解體後,蘇聯的衛星國基本都加入了北約,除了烏克蘭和白俄,烏克蘭並不是不想加入,而是一直想加入,從1991年就開始謀求加入。不僅烏克蘭想加入,俄羅斯自己都三次想加入北約。
但是加入北約是有條件的,需要滿足一堆條件,比如民主化、棄核、還有國防部長由文職官員擔任等等。有點像中國加入WTO,得開放市場降關稅什麼的。
北約之前給過烏克蘭含糊的承諾,說滿足了這些條件,就讓他們加入,演員總統覺得這事得盡快,2019年2月7日,烏克蘭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把烏克蘭加入歐盟和北約作為國家基本方針寫入憲法,意思是今後要把這事當成國策辦起來。這把俄羅斯給惹急了,不過也沒那麼急,不然2019年就動手了。
主要是美國也在拜登上台後不斷地招惹俄國,2021年4月22日,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通過《烏克蘭安全夥伴關係法案》,加強與烏克蘭在軍事防務領域的合作,宣佈對烏克蘭的年度軍事援助從2.5億美元增至3億美元。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導致普京下決心揍烏克蘭,現在「烏東」那兩個州已經鏖戰了7年,眼瞅要被烏克蘭徹底拿下了,如果烏東戰爭結束,烏克蘭基本上滿足了加入北約的條件(加入北約的要求是不能處於戰爭狀態),可能真就要成功加入北約了。
所以普京有點著急。
這次出兵的用意感覺還是很明顯,逼著烏克蘭政府簽字畫押把那兩個州徹底讓出來,並且答應永不加入北約。而且要求北約答應俄羅斯再不東擴,這裡主要暗示的是瑞典和芬蘭他倆,看上圖就知道,俄羅斯周圍沒加入北約的已經不多了。
這也就演變成了我們這幾天看到的事,俄羅斯突然對烏克蘭發動進攻。
說到這裡,感覺這事的前因後果已經交代的差不多了。
至於俄烏的談判,我是不太看好,當然了,我掌握的信息也有限,只能是靠自己知道的來判斷。
現在普京要烏克蘭不加入北約,烏克蘭有可能同意,北約也有可能同意,因為這事本來也八字沒一撇。
但是要求烏克蘭放棄東部兩個州,這相當於日本逼著蔣委員長承認日本佔領區域就是日本國土,把東北給日本。蔣委員長就算每次戰役損失幾十萬人,還是得打下去,如果不打,不但千古罵名,成了賣國賊汪精衛,而且合法性也沒了,大家也不聽自己的了。
可能有人說,那兩個州公投了,是不是跟東北不一樣了?要知道,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公投都不合法,美國最大的一次戰爭就是因為南方州要跑路,中國台灣也是中國最麻煩的事。
那個演員現在也面臨這樣的困局,硬抗有點虛,但是簽字割讓東部兩個州,老百姓能把他給吃了。
現在烏克蘭的民主主義情緒高漲,在加上歐美在背後打氣,幾乎不可能接受割地,所以我覺得這事一時半會完不了。
一開始覺得烏克蘭可能被迅速拿下了,而從這兩天戰果來看,好像烏克蘭又能了,可能是西方先進裝備上來了,劇情有點向阿富汗戰爭靠攏,或者蘇芬戰爭。今天看到說是烏克蘭的無人機襲擊了俄羅斯的防空系統,防空系統被空襲,這事目測不是烏克蘭的能力能搞定。下圖就是阿富汗人用毒刺導彈擊落蘇聯直升機,當時總共給了三百多枚,擊落三百多架飛機,可見這玩意效果多猛。
俄國打的也束手束腳,盡量避開平民,估計是擔心那種類似「死於戰火的小女孩」的圖片在全世界霸屏,講真,自從有了孩子,那種畫面我也不能看了,看了就崩潰,普京顯然也知道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這種套路西方玩的很溜,大家看過《紙牌屋》沒,裡邊有個劇情,教師公會不滿意木下議員的政策罷工了,木下通宵坐在辦公室等著小孩不上學出點啥事,後來終於等到一個小孩死於槍擊,趕緊跳出來反擊說是教師公會不好好上課,導致小孩出了事,煽動公眾給教師公會施壓。
現在西方估計也在等這事,普京預判了他們的預判,不過現在的效果就是戰爭進度極其緩慢。
這事側面也應證了一件事,普京並沒有很多人理解的那樣要徹底跟西方決裂,所以才給自己的軍隊設置了重重限制,明顯是想以戰促和。而且可能一開始以為這次會像2014年開入克里米亞一樣,兵不血刃,不過顯然低估了一件事,烏東打了七年,烏克蘭人早變了,民族意識被打出來了。
我估計第一天發動進攻的時候整個西方和烏克蘭已經懵逼了,這兩天已經淡定了下來,時間拖得越久,對俄國越不利。烏克蘭那個總統作為一個演員,管理國家不咋樣,這幾天在社交媒體上終於幹上了老本行,儼然把自己搞成了一個英雄人物,西方已經把他看做是當初在列日要塞抵抗德國入侵的比利時國王阿貝爾。
咱們的網上爭論很厲害,不過整個推特和FB都在一邊倒給烏克蘭打氣(不打氣的賬戶很多被銷掉了),烏克蘭如果宣佈認慫估計也拉不下臉。
我個人而言,我能理解烏克蘭為啥那樣做。
畢竟「918」之後東北沒了,我國也是抗日風潮形成了壓倒性態勢,紅軍長征,口號也是要「北上抗日」。
烏克蘭在克里米亞之後,一直就在秣兵歷馬,克里米亞收不回來了(因為西方國家做保給了俄國),但是烏東不能丟,像極了我國當時全社會達成共識東北不能丟。
我也能理解為啥俄國要揍烏克蘭,之前韓國部署薩德,我國也非常不高興。而且後來他們還是部署了,估計很多人都有心揍他們,只是我們要以大局為重,不大可能出兵進攻。
而且美國現在咄咄逼人,正在重演蒙古滅金的戰例,我們如果不幫著點俄國,今後就要獨自面對蒙古鐵蹄,我國也變南宋了。於情於理都不能坐視不理。多說一句,印度也在暗搓搓替俄國說話,他倆的關係比我們跟俄國的關係都鐵,我之前寫文章說過。
反正吧,還是那句話,我能理解他倆,但是對他倆都沒法產生共情,他們現在發生的,之前都曾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
如果必須要支持誰,那就堅決支持我們自己國家。■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