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還在!

小虎刀

佩洛西確診新冠令整個華盛頓政治精英群體面臨被新冠「團滅」的風險

就在媒體爆料稱美國會眾議長佩洛西即將竄犯台灣的當天,佩洛西「陽」了。

她的亞洲之旅因此被推遲。

佩洛西訪台一旦成行,她作為華盛頓第三號政治人物,將給台海局勢帶來的驚天大雷似乎也暫時啞火。

但台海地區危險的引線真的就此被拆除了嗎?

佩洛西發言人似是而非的回應,美台雙方曖昧不清的表態,讓台海局勢上空籠罩的陰霾仍未消散,甚至更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感。

1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辦公室4月7日表示,現年82歲的佩洛西對新冠肺炎病毒檢測呈陽性,目前沒有症狀。她的發言人稱,佩洛西將推遲訪問亞洲計劃。

媒體爆料稱,佩洛西原定在4月10日訪問台灣,成為25年來首位訪台的美國眾議院議長。

在這個節骨眼上確診新冠,按照美國CDC當前的新冠隔離政策,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的人應該隔離五天,這意味著佩洛西至少需要隔離到下週一(11日)。

因此她本週日的訪台行程泡湯了。

但佩洛西的發言人留了個話口:推遲訪問亞洲計劃,而不是取消。

這不禁讓人琢磨,是不是等到五天之後,佩洛西屆時病好了,她還會繼續訪台計劃呢?

自從7日當天媒體爆出佩洛西訪台行程以來,美台官方都未正面回應這一問題。

而在佩洛西「陽」了之後,台媒稱台方已接獲其行程「將延後數日」的信息。

所以為什麼台方會接獲佩洛西的行程信息呢?

蔡英文、蕭美琴等人更是致以來自台灣的「真摯關心」,祝福其「早日康復」。

有台灣事務專家對補壹刀分析稱,佩洛西後續繼續推動訪台行程將是大概率事件,而且未來美方操弄出比佩洛西訪台更加升級動作的可能性都不能排除。

專家認為,美國升級打台灣牌的可操作空間有這麼幾個方向,一是派出比佩洛西層級更高的行政官員訪問台灣,或者有實質象徵意義的在職官員訪台,比如美國重要的軍方人物;二是台灣高層,行政序列的人員受邀訪美的動作也不能排除,比如過境美國或參訪美國,屆時美方接待方式、接待地點、接待層次、談話內容等層面上,美方都有可能突破此前規格;三是美台軍事關係實質性提升,不光是美對台軍售,美台會不會搞出常態化的軍事合作、軍事交流等等。

外交學院美國問題專家李海東也認為,佩洛西後續如果取消訪台,很可能會被國會尤其共和黨人士攻擊認為是屈服於大陸壓力,成為她本人在後續選舉中的丟分項。

但也有台灣問題專家指出,不能排除佩洛西昨天是釋放了一個空氣球,測試一下外界動向,經過這一次核酸檢測陽性,後續佩洛西的亞洲之行是否還會成行,或者是否還會前往台灣,概率已經比之前小了很多。

無論如何,佩洛西放出這個探測氣球試探中國底線,這本身就是一個危險動作,可以想見華盛頓未來在台灣問題上繼續往前拱火的動作不會因新冠病毒而畫上休止符。

今年3月,拜登總統在領導人通話中鄭重重申「四不一無意」承諾,明確表示不支持「台獨」。話音未落,華盛頓先是啓動對台軍售,隨即又傳出「三號人物」訪台的爆炸消息,在台海方向上的拱火行為明顯加速。

2

佩洛西確診新冠不是偶然,整個華盛頓政治精英群體現在都面臨被新冠「團滅」的風險。

根據媒體爆料,本來將隨佩洛西一道訪台的國會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米克斯也在6日宣佈自己確診新冠肺炎。

上週六,多位政府官員和國會議員參與了華盛頓年度烤架俱樂部和基金會晚宴,隨後接連傳出多位官員確診,包括司法部長加蘭、商務部長雷蒙多、國會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希夫,以及民主黨聯邦眾議員華金‧卡斯特羅。

而到了週二(5日),白宮舉行了慶祝前總統奧巴馬醫改12週年的活動,奧巴馬、拜登還有佩洛西等人都到了現場,幾乎沒有人戴口罩,而且他們之間彼此都有近距離接觸。

因此現在最受關注的就是拜登的狀況。就在佩洛西確診前,她與拜登曾有過「互相親吻對方側臉」的密切接觸。

但白宮7日堅稱,拜登最新的核酸檢測結果呈陰性,因此不需要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

記者提問說,我們都看到了佩洛西親吻了拜登臉頰,拜登怎麼不算密切接觸呢?

白宮則拿出CDC的指南說:密切接觸的定義是在一段時間內,6英尺距離內,進行15分鐘的接觸。

顯然兩人貼面禮的時間並沒有達到他們的標準。

因為根據統計,佩洛西在週三的活動中只待了14分鐘就離場了,而週二的活動中佩洛西雖然待了45分鐘,但她距離拜登有7英尺!

這真是太巧了。

可能病毒在傳播中也是嚴格遵循6英尺、15分鐘的標準界限來傳播的。

白宮同時還宣佈了8日計劃舉行的大型戶外慶祝活動會照常舉行,以紀念黑人女性大法官傑克遜提名被最高法院確認。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2020年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玫瑰園舉行的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儀式,最後導致特朗普和其他至少6名活動參加者確診感染,成為一起「超級傳播事件」。

白宮對此稱:現在跟那會情況也不一樣了,那會大家都還沒打疫苗。

也就是說,在圍繞拜登總統周圍已經出現了至少三起超級傳播事件的背景下,白宮還在籌備一起新的可能超級傳播事件。

頭鐵,咱就是說非常頭鐵。

很顯然,現在華盛頓的政策精英群體即使確診新冠,也因能得到更好的醫療條件和資源救治而痊癒,因此他們對病毒的恐懼已經不敏感了。

已經感染了兩次新冠病毒並痊癒了的白宮發言人普薩基就直言:即使拜登被認為與確診者有密切接觸,唯一的區別就是他將每天接受檢測並在室內戴口罩。

3

佩洛西宣佈新冠確診的時間點非常微妙。

7日上午,媒體突然爆料稱佩洛西的亞洲之行臨時取消了韓國的行程,她將前往台灣,下午中國外交部用「四個嚴重」強烈譴責佩洛西此舉是在公然踩踏「一個中國」紅線,稱「中方必將採取堅決有力措施,由此造成的一切後果必須完全由美方負責」。而幾個小時後,她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

很難說這當中是否有關聯,但很多網友嘲諷稱她這是「戰略陽性」。

當然,佩洛西宣佈竄訪台灣的時間點也非常微妙。

本來預定的4月10日看似是美國《台灣關係法》立法43週年,但就在今年1月25日,佩洛西公開宣佈將在2022年中期選舉競選連任。

從那以後佩洛西一直致力於「團結黨內」,以贏得今年11月的中期選舉。

而台灣議題,無疑是佩洛西認為能夠將民主黨「團結」起來的一個最大公約數。

在佩洛西宣佈競選連任的三天後,1月28日,她就在賴清德「過境」美國舊金山期間與他進行了視頻會面。

2月5日,美眾議院通過了佩洛西提出的「2022美國競爭法案」,長達2900頁的法案內容中有多項與台灣相關的條款,包括強化美台夥伴關係、強化美台雙邊經貿與科技合作、協助台灣發展不對稱防衛能力和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等。

另外,法案甚至還呼籲美國國務卿將駐美的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改名為「台灣駐美代表處」。

與此同時,佩洛西在美國國內從去年開始就一直因股票交易大賺一筆而飽受批評。這位淨資產超過1億美元、最富有的國會議員從去年開始就被媒體注意到其股市「戰績不俗」,2021年她的投資回報率超過巴菲特,高達56%。

雖然佩洛西本人並不炒股,但她的丈夫經常進行大量股票交易,外界質疑他的一些「精准操作」是靠佩洛西給的內幕消息。例如,他會在刺激經濟的消息公佈前買入特斯拉、迪士尼股票;在美國半導體公司宣佈融資的消息前買入英偉達;去年7月奈飛宣佈進軍遊戲領域股價飆升,而早在6月佩洛西丈夫就已經提前入手。

對此,佩洛西去年12月堅稱,立法者也應該能夠自由交易。而到了今年2月,在宣佈參選之後,她的態度發生了180度轉變,同意起草禁止國會議員買賣股票的提案。

顯然,在這個時間點上,佩洛西如果能借著台海問題搞出一個「大新聞」,不僅能轉移國內對她的批評壓力,還能再度凝聚黨內人心,在即將到來的中期選舉為民主黨擴大贏面,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佩洛西的算盤看似打得精明,實則是在把踩踏一中紅線的後果丟給拜登政府去處理,而她本人作為國會議員絲毫不用為行政部門的外交政策承擔責任。

7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同法國總統外事顧問博納通電話時,就此事表明中方嚴正立場。

王毅指出,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強調尊重一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但在台灣問題上卻公然踩踏「一個中國」紅線,這是赤裸裸的雙重標準。美國國會眾院議長作為一國政要,如明知故犯竄訪台灣,將是對中國主權的惡意挑釁,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干涉,將對外發出極其危險的政治信號。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將作出堅決反應,一切後果由美方承擔。

就在佩洛西將訪台消息出來的當天,台空軍公佈台西南域空情動態,當天共有2架次解放軍殲-11戰機、1架次運-9通信對抗機、1架次運-8遠程電子干擾機進入台灣西南空域。

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佩洛西的竄訪之旅成行,中方的動作這還只是一個開始。

2021年美國議員三次竄訪台灣,第一次是6月6日,有3名議員,停留三個小時。第二次是11月9日,有6名議員,停留2天;第三次是11月25日,有5名美國議員,停留2天。

對此,解放軍東部戰區均採取了相對應的軍事行動。2021年11月9日東部戰區組織兵力在台海方向進行聯合戰備警巡,進一步檢驗提升多軍兵種聯合作戰能力。11月26日,東部戰區組織海空兵力持續在台海方向戰備警巡,有關行動是應對當前台海局勢的必要舉措。

當時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施毅陸軍大校表示,台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我軍神聖使命。戰區部隊將時刻保持高度戒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隨時反擊任何外部勢力干涉和「台獨」分裂圖謀。

中方釋放的信號非常清晰,一旦美方在台灣問題上採取更激進的動作,中方的反制措施必將是及時、果斷、有力的。

對於想借著燒熱台海局勢、為自己短期選舉利益分一杯羹的佩洛西們而言,他們要做的應該是立即打消竄訪台灣的意圖。中國一定會為這樣的人準備好足夠分量的「後果」。

他們要看清楚,魯莽跨越台海局勢「紅線」者決不會成為英雄,他們將會成為破壞和平、承擔歷史責任的罪人。■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