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俄烏衝突中俄方幾乎投入了自身陸軍的90%,因為俄方的義務兵按照法律限制,是不能境外參加作戰的,因此作為主要戰鬥力量的就是所謂「營級戰鬥群」,也就是俗稱的BGT。實際上這種編制是俄方第一輪「軍改」的成果,而且在近幾年的對外軍事行動中,比如敘利亞等地區都有不錯的表現,而且也適合俄軍幾十萬人這種中等陸軍規,因此成為了俄軍的裝甲主力。不過這次的衝突中,明顯發現「營級戰鬥群」BGT似乎不行了,穿插有力而攻堅不足,靈活有餘而缺乏後勁,那麼一向靈光的「營級戰鬥群」為何就不行了呢?
還是先說結論吧,目前BGT至少有三個問題。
一是人數太少,二是合成指揮人員能力不夠,三是友軍協同不力。
要說清楚這三個問題,還是要先從「營級戰鬥群」的編制和戰術說起。
俄羅斯的「營級戰鬥群」GBT人數從900到1200人不等,至少保羅1個坦克連、3個機械化步兵連,另外視實力不同,還包含若干榴彈炮、火箭炮組成的火力連,以及防空連。GBT的常規戰術就是先用無人機偵察,找到目標後火力連洗地,然後坦克和機步連的裝甲車突襲掃蕩,標準的三板斧,沒有什麼過於神奇的地方,但也算扎實可靠的戰術。
以上戰術在中低烈度的衝突中是很有用的,因此在敘利亞和近幾年俄方參與的海外軍事行動中,表現都不錯,特點是靈活容易部署,最多1200人的團隊也方便後勤補給,可以隨時分散到一大片地區內進行進攻或防守。但是放到烏克蘭這種地域廣闊的平原地區,進行高強度作戰,「營級戰鬥群」就有點不是很適合了,事實也說明瞭確實如此,打馬里烏波爾靠的也是車臣的精銳部隊,以及俄方首個恢復蘇聯重裝師編制組成的150摩步師,GBT在這種高強度攻防戰中不太經得起消耗。
以上GBT的編制和戰術,和GBT這次所暴露的問題是有直接聯繫的。
第一點是人數問題。一個「營級戰鬥群」人多的也就1200人,人少大概只有8-900人,雖然說現在戰爭不絕對取決於人數多少,主要是依靠技術裝備,但是人太少就會導致一些關鍵戰術指令無法執行。大家可以回憶一下之前我們說的俄軍戰術,無人機偵查,火力洗地,然後步坦協同衝鋒,因此合成營內就有大量的炮兵支援火力,具體有多少呢?至少三分之一的是各種火力打擊兵種,大約要佔掉400人左右,而為了保護脆弱的火力連不會被偷襲,又需要同樣部署同樣人數的防禦部隊,這又消耗了三分之一。實際可以用於步坦協同充分的只有大約400人,有時候甚至不夠一個滿編連隊。
這個數量的突擊力量在敘利亞打打民兵武裝還可以,面對擁有一定反坦克能力的部隊來說就難了。如果對方前期部署有完整的防禦陣地和塹壕以及反坦克工事,那麼連級裝甲力量根本衝不動。
另外人數不夠,也導致「營級戰鬥群」是純粹的戰鬥部隊,相當於把合成旅的聯勤部隊、防化部隊、通訊部隊等等都抽出來了,這樣在維持通訊和後勤補給線上也會有問題,這個後面還會說。
第二點是指揮問題。雖然「營級戰鬥群」GBT是營級編制,但其戰術卻要使用無人機、多種重火力、步坦協同突擊等,可謂是樣樣佔全,功能確實多,但是指揮壓力也大。要協調以上合成作戰,一個營長顯然水平不夠,指揮的雖然是「營級戰鬥群」,但實際是做了合成旅的事情。這也導致需要更高級的指揮官才能完成戰術部署,高級指揮官就需要靠前指揮,這相當於要給每個合成營派一個旅級指揮人才,但他們手中的力量卻只有1200人,是不是顯得很奇怪。
第三點是友軍協同指揮的問題。畢竟在一個較大的攻擊正面上,俄方肯定不會是只有一個「營級戰鬥群」GBT在作戰,畢竟就1200人,能突破的防線寬度是有限的,那麼這就涉及到多個GBT之間的協同問題。剛才提到了,指揮一個GBT營長自己都搞不定,那麼多個GBT之間的協調問題也更難了。主要是通訊能力問題,之前有看到俄方的野戰通訊設備確實問題較大,甚至有艦艇將「獵戶座」移動衛星通訊設備直接架設到艦橋上。畢竟沒有足夠的經濟做後盾,所謂俄方「軍改」,在軟實力上還是很欠缺的。
當然,有軍迷朋友說,一個GBT不夠,我可以臨時將多個GBT臨時拆分混編形成更大的「旅級戰鬥群」行不行呢?畢竟美軍在二戰時,不就經常搞特混艦隊。事實上拆分這種GBT是相當危險的,因為小編制部隊常常就是那麼幾百人在配合,可能大集群配合經驗菲少,兩個拆散的坦克連和機步連之間可能毫無默契。一旦拆散指揮起來非常麻煩,甚至會出現在高強度作戰中被打散後很難收攏的情況。而且指揮單個GBT都要求那麼高,拆散後混編誰來指揮呢?
不過「營級戰鬥群」本身沒有錯,主要還是用錯了地方。畢竟沒有「營級戰鬥群」GBT,那麼俄羅斯現在可能還是若干實戰能力更差的架子師,可能在敘利亞戰場都要吃癟。不過「營級戰鬥群」的缺點,其實俄方應該也認識到了,不然主導俄方軍改的紹伊古,為什麼在大量建設GBT的同時,還要恢復蘇聯時期的重型師呢?這可不是精分,這是俄方也知道「營級戰鬥群」大不了打仗,硬仗,搞搞地區衝突還可以,硬碰硬還是得重型師上。
但時間不等人,俄方目前的第150摩步師是目前唯一恢復重型師編制的部隊,而且還在實驗推廣階段,沒有辦法普及。這其中除了重型師的組織經驗和戰術問題,重要的還是缺裝備缺人,沒錢購置大量新裝備,阿瑪塔和庫爾干人數量都只夠紅場閱兵,更何況總共幾十萬的職業士兵,去哪裡找大量的有經驗的軍官?所以這次還得是GBT打頭陣,硬著頭皮也要上。
總體來說,這次俄方的GBT多少暴露出了其現有實力,確實戰鬥水平是要比對方高,但是高多少就不好說了。而相信在這次衝突過後,俄方一定會更加大力地投入到重型師的建設之中,「營級戰鬥群」雖然好用,但缺點也很明顯,當然這些提前都是俄方有用足夠的經濟實力為後盾,不然加強軍事力量都是空中樓閣。而當下只能說,俄方集中所有力量後,看是否能夠將頓涅茨克和克里米亞形成陸地連接,如果這最基本的戰略目的都無法達成,那麼必然對俄軍事力量的在全球的威信是巨大的打擊,同時也讓歐美看清了俄軍的虛實,在今後的博弈中會更加輕視俄羅斯。■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