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進入亂紀元時代,中國怎麼辦?

貓哥的視界

轉眼,新冠疫情已經進入了第三個年頭。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微博上#無口罩時代圖鑒#、#疫情前後的生活差別有多大#、#我的青春在口罩和疫情里悄悄溜走了#之類的話題多了起來,評論區的人無不在訴說著這兩年來生活的改變,回憶著之前朝氣蓬勃、沒有口罩的快樂時光……

其實,這都是對疫情前「美好時代」的一種集體懷念,畢竟在那個時代裡,我們可以無所顧忌地想走就走,與任何想見的人見面,到全國各地、歐洲、東南亞、甚至非洲旅遊,可以在劇院裡大聲歡笑,可以在音樂節上吶喊,油價不像今天那麼高,供應鏈相對順暢,國際秩序總體來說也算穩定,沒有那麼多戰火。

但我們不願意承認卻不得不承認的是,那個時代,很可能回不去了。

因為世界經濟已經結束了恆紀元,進入了亂紀元。

1、恆紀元的運作與終結

什麼是恆紀元?

讀過大劉《三體》的人都知道,當行星被一顆恆星引力捕獲,圍繞其穩定運行,恆紀元就來臨了。恆紀元的出現意味著大地復甦,生命成長,文明發展。

而之前經濟社會的恆紀元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是蘇聯解體之後。

我們都知道列根靠星球大戰計劃忽悠垮了蘇聯,但美國的情況也沒好哪去,列根執政後期出現了「三高三低」——高債務赤字、高外貿逆差、高失業率,人均GDP增速下降、製造業生產下降、經濟競爭力下降。

不僅自己下台了還連累了接手的老布殊,雖然老布殊打贏了海灣戰爭,但難以挽回經濟頹勢,所以1992年年輕氣盛的克林頓大喊:「It’s the economy, stupid!」(「笨蛋,問題是經濟!」),一下子俘獲了大部分美國人的心,贏得了大選。

那個時候蘇聯剛剛解體,經歷了幾十年的冷戰,全世界都對戰爭極度厭倦,只想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各國都開始鉚足了勁發展經濟,在美國的主導下,恆紀元來臨了,典型表現就是全球化格局。

那這個恆紀元的全球化是如何運作的呢?

我們可以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雙鞋。

生活在馬來半島的貧民,每天的工作就是辛辛苦苦去種植園裡割橡膠,他們把橡膠收集起來,裝到一個一個大桶裡,然後裝船運往中國。

與此同時,來自埃及的優質長絨棉、沙特的石油、印度的化工顏料也被一起運到了中國。

在中國的工廠裡,工人們按照美國耐克公司提供的樣式、模具、工藝、專利,使用馬來半島的橡膠、埃及長絨棉、沙特石油的化工產品和印度顏料,把一雙雙鞋生產了出來,然後裝船運往美國,在某一個黑色星期五擺到貨架上,然後被一個白人小伙子買走。

這條產業鏈上的每一個人,都不覺得自己和全球化有什麼關係,他們只知道工作能賺到錢,養活自己,但這一雙鞋從原料到成品再到商品,就是一幅波瀾壯闊的全球化的畫卷。

從美國的頂層設計到華爾街的資金投入,從歐美的技術優勢到亞非的原料提供,從日韓的產業搭建到中國的生產製造,大家通過比較優勢完成了全球化分工,形成了一個雁陣結構。

馬來半島的貧民、埃及的棉農、沙特的油井、巴基斯坦的雇工、印度的化工廠工人賺到了錢,中國製造廠裡的工人得到了工資,地方政府得到了稅收和GDP,耐克公司得到了利潤,美國消費者得到了廉價的商品。看起來,全球化好像對全球都有利,但得利最大的,還是美國。

美國就像恆紀元中的太陽,所有的國家、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圍著他轉,每一個經濟環節,美國都能賺到錢,甚至賺的還是大頭,只把殘羹冷炙扔給了產業鏈上的可憐人。

實事求是地講,這種恆紀元的確帶來了繁榮,全球化進程提高了生產效率、加速了科技傳播、給了發展中國家更多的機會。

貨物的自由貿易、資金的便捷流動、各國比較優勢的互補,共同做好了世界經濟的「大蛋糕」,也促進了全球財富的增長。

1990年,全球GDP22.6萬億美元;2020年,全球GDP達到了84.5萬億美元的規模,世界經濟總量翻了幾番。互聯網技術、科技、股市的爆發帶來了新的消費狂熱與逐富心理,創造了無數造富神話,刺激了覆蓋全球的消費主義,又源源不斷帶來全球化福祉。

可是這種繁榮的背後呢?是美國窮奢極欲的掠奪。

馬來半島的種植園,有美國的投資,埃及的長絨棉,用的是美國孟山都棉種和美國化肥,沙特的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有美國的股份,印度的化工設備來自美國洛克菲勒,而中國的耐克工廠,也來自美國的產業轉移,甚至連最終運走的貨輪,可能也來自美國公司。

從本質上來說,這和一兩百年前的殖民地經濟沒有本質區別。比如原材料市場、產品市場還是那些國家,區別只是更加隱蔽了,把原來的直接掠奪,變成了金融掠奪,把以前自己幹的工業、農業,交給了欠發達國家,用附加值更高的高科技產業繼續保持吸血能力。

這樣一來,自己啥活也不用幹,就能躺著賺錢,還能轉移污染,享受藍天白雲和清潔空氣,不香麼?

更過分的是,美國這個太陽還通過操縱自己的「引力」,來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這個能夠被美國自己操縱的引力,就是美元。

還記得「亞洲四小龍」麼?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是亞洲人的辛勤勞動帶來的,但翻翻90年代的經濟指數你就會發現,這和當時美國的貨幣放水政策分不開,亞洲國家得到了充足的投資,經濟也就欣欣向榮起來。

但到了1997年,美國突然加息,減少了對亞洲的貨幣供應,亞洲大多數國家的企業和行業遭遇流通性不足,這時只要製造一場危機,就可以完成收割。

於是索羅斯出手了,帶著他的量子基金和全世界上百家的對衝基金,掀起了東南亞金融海嘯,嚇得全球投資人趕緊把資金從東南亞撤出來,放到美國去避險,而這時美聯儲也不失時機地吹響了加息的號角,湧入的資金直接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牛市。

等美國掙夠了錢,就拿著他們從金融危機賺到的錢回到亞洲,去抄底亞洲已經跌到地板價的優質資產。

這波操作流氓麼?流氓,但是美國是太陽,所有國家都要圍著美國轉,所以你只能順從美國。

就像恆紀元的太陽一樣,太陽增加引力,那行星就必須運行到遠日點,太陽減小引力,那行星就要運行到近日點,這樣全球主要國家經濟週期就被迫跟隨美元週期(引力)一起運動。

美元加息,其它國家加息,美元減息量化寬鬆,其它國家也被迫量化寬鬆。

你想逆太陽引力而動?不是不可以,只是代價非常高,要麼引力巨變引發地質災難和潮汐海嘯,要麼直接突破洛希極限被太陽引力撕碎,反映在經濟中就是金融市場暴漲暴跌,國家經濟受很大影響。

美國非常滿足於自己構建的這種全球化秩序,但忽視了自己這種雙重掠奪也潛藏著影響恆紀元穩定的危機,甚至導致亂紀元的隱患。

比如,美國資本家開始習慣於躺著掙錢,不願意再投資製造業,造成美國的去工業化和空心化。

雖然金融階層獲利,但工人階層卻失去了工作,這樣富人更富,窮人更窮,貧富差距變得更大。

比如,原料生產國在全球化中,出口廉價的原材料,進口昂貴的工業品,被美國用剪刀差剪羊毛,生活困苦。

比如,一些重污染工業的轉移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巨大環境災難。

比如,製造國的利潤受到專利剝削和技術剝削,僅僅能賺一點加工費,利潤大頭都被美國拿走。

這些不滿都造成了恆紀元的不穩定。

於是發達國家國內開始民粹盛行,排外,反全球化,比如美國特朗普的上台,法國勒龐的超高支持率。因為他們都是逆全球化的鼓吹者,鼓動本國優先,當民意影響到政局,就必然導致國家政策變化,人為地為全球化設置很多壁壘。

原料生產國開始生存困難,無數人憤怒為什麼自己辛苦工作卻換不回美好生活,這種憤怒積累到一定程度,折射到政治上就是動蕩和軍事衝突。

比如埃及和利比亞的政權倒台,比如胡塞武裝和沙特的軍事衝突,比如菲律賓層出不窮的游擊隊和反政府武裝。

而中國也不滿足於只當代工廠,只掙點辛苦錢,而是想爬到產業鏈頂端去賺錢。

當這些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只要一些小小的變量,就會導致亂紀元的到來。

2、世界經濟的亂紀元

什麼是亂紀元?《三體》中也給瞭解釋:三顆恆星組成了一個三體系統,相互拉扯行星,於是行星在季節乃至晝夜上出現不可預測的混沌,毫無規則可言。

而現實中的亂紀元是怎麼來的呢?兩大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中國崛起特別是體量接近美國後,必然會對美國引力產生拉扯,而美國凡事只想自己,為了利益最大化不在自己的軌道待著老是亂跑,出台各種不負責任的政策不可避免地產生外溢,造成亂紀元。

美國人這幾年出台了不少不負責任的政策,比如中美貿易戰造成了對全球產業鏈體系的干擾、人為設置貿易壁壘搞逆全球化、各種退群脫鈎營造自己小圈子等,都是造成亂紀元的原因。

當然,美國把鍋甩到了中國頭上,說中國的崛起干擾了世界秩序。

用《三體》來解釋,就相當於說中國的體量已經增長到干擾美國軌道運行的地步,所以美國「被迫」改變軌道(政策)。

要知道,中國和蘇聯可不同,當時西方資本進不去蘇聯,蘇聯的產能也到不了西方世界,而中國可是確確實實參與了全球分工的。

所以在中國加入WTO之前,美國從來沒找到一個完美配合美國全球化戰略的國家,人力成本低,社會穩定且地域廣闊,人口紅利大,可以建設無數代工廠,為美國低成本創造價值,美國還可以通過調整貨幣政策(引力),完美向中國輸出通脹,印點錢就可以換回廉價工業品,而且中國人辛辛苦苦掙的美元,要保值只能投資美債。

美國相當於一次投資,贏了兩次。

本來美國以為可以一直這樣下去,但中國不幹了。

以著名的全球化產品打火機為例,打火機本來和耐克鞋一樣,都是全球化的典型產品,來自馬來半島的橡膠墊圈、來自沙特的石油化工產品乙烯,來自印度的丁烷,在中國的工廠中進行打火機的生產,再裝上來自美國的壓電陶瓷,法國、瑞士的恆流閥,最終才形成了銷往世界的打火機。

別看打火機不太起眼,其中卻包含了20多個零件,50多個生產環節,還需考慮液體相變、氣體擴散、燃燒條件、打火強度、火焰控制等精密工藝,中國一開始是搞不定的。

可是沒想到,一個來自溫州的商人不僅僅突破了這些工藝,還搞定了壓電陶瓷和AS恆流閥,並直接把成本降到了0.3元人民幣,以壓倒性的價格優勢獲取了世界打火機市場的壟斷地位。

這顯然動了歐美的奶酪,於是對中國打火機開展了反傾銷調查,還規定1美元以下的低成本打火機必須安裝上兒童保護裝置的規定來針對中國,導致中國打火機失去70%的出口份額。

你看,這就是美國人的做法,只能佔便宜不能吃虧,自己推行的全球化只能對自己有利,只要吃了虧(或者僅僅是沒佔到便宜),就改變規則(軌道),讓自己成為最終的贏家。

打火機只是中國向高技術攻關的一個小小縮影,事實上,中國在盾構機、5G技術、高鐵技術、量子通信技術、無人機等領域都取得了突破,也成了世人口中的「發達國家粉碎機」,助力中國經濟得以飛速發展,甚至已經接近美國的體量,對美國也形成了引力拉扯。

這樣一來,就相當於天上出現了兩個中美太陽。

本來,中國是願意遵守全球化秩序的,也希望美國能夠接受中國的崛起。這一點,從早些年中國官方宣傳的「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就能看得出來。

中國希望中美攜手和平共處,一起在現有全球化架構下做生意掙錢,這樣兩個太陽就形成了一個穩定的雙星系統,能夠在穩定軌道運行,也能給世界帶來恆紀元。

但是一家獨大慣了的美國馬上炸了,你中國算什麼東西?憑什麼能和美國平起平坐?這種傲慢的態度,從美國先後在安克雷奇和天津,連續兩次宣稱「從實力的地位出發與中國會談」就能看的出來。

所以美國壓根就沒想給中國也成為了太陽的資格,於是科技封鎖和貿易戰接踵而至,但這種政策是與全球化背道而馳的,給本來就運行不穩定的恆紀元又踹了一腳。

比如恆紀元時代,華為只需要設計好新手機,整理好供應鏈,那麼剩下的只需要交給代工的企業完成就行了,需要什麼樣的外殼、屏幕、喇叭、芯片,只需要跟全球分工的那個工廠提交訂單就行,誰會自己費心研發自己的主板、內存、麥克風、充電器?

但美國卻宣佈,對華為制裁!你們不能再向華為提供芯片!這就打在了華為的七寸上,整個手機有幾千個零件,哪怕華為掌握了生產手機零件的九成以上,只要美國卡住一個最核心的芯片,華為就翻不了身。

這種做法很惡劣,相當於突然破壞了過去各個國家分工明確的生產模式,也破壞了過去維持了全球經濟運轉幾十年的格局。

類似的做法還有很多,比如美國推動各種「退群」,比如抱著冷戰思維讓全球化合作讓位於「小圈子」合作,比如與中國脫鈎等等。

這些亂七八糟的政策出來後,美國就開始不按原有軌道亂跑,不僅自己一團糟,還破壞了全球化秩序,把世界也帶的一團糟,世界從此告別了恆紀元的「美好時代」,進入了亂紀元。

進入亂紀元的第二個原因,是世界主要經濟體貨幣週期不一致了,再疊加疫情影響,導致世界經濟運行混亂。

2020年,世界發生了一件足以影響人類歷史的大事:新冠疫情。如黑天鵝般飛來的新冠疫情,更讓亂紀元在混亂的路上一去不回。

全球累計確診病例數

疫情帶來的最大問題是打擊了信心。信心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決定著經濟的發展方向。

疫情截至到目前為止仍舊沒有終結的跡象,特別是今年春季爆發了新一輪疫情,讓人們開始思考疫情導致的不確定性,普遍對世界經濟復蘇缺乏信心,投資放緩,消費主義退潮,很多人選擇把資金存起來或者乾脆囤積食物,以應對未來的可能變壞的局面。

最新的福布斯益普索消費者信心雙周追蹤調查顯示,消費者信心指數較疫情前水平下降了7個百分點。

可是投資和消費是世界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如果沒有投資如何會有生產?如果沒有消費,生產出的商品無人購買,如何刺激再生產?這可能比疫情導致的停工停產所造成的影響還要大。

疫情的影響除了打擊信心,還有人員和貨物的流動受限,畢竟全球化的特點是產品與服務多階段細分、多工序、多國生產、多國銷售,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資本品、生產服務化和服務外包等在全球範圍內多次跨境流動。

而新冠重點打擊的就是流動,比如新冠疫情主要影響人力密集的製造業,除了中國外,其他製造業大國如越南和印度,都遭受重創,工廠停工、社會停擺,為什麼?

就是因為要生產衣服,發現扣子沒有,要生產家電,發現注塑外殼的乙烯沒有,要生產汽車,發現車載芯片沒有,全球化生產無以為繼。

兩年來全球汽車產業因為芯片荒影響,累計減產量或達到1132.4萬輛,這還僅僅只是一個行業的表現。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國家開始敏感於產業鏈的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性,選擇了更大程度的自主,開始人為的改變市場條件和經濟規則,在全球化與經濟安全之間選擇後者,以應對未來更大的不確定性。

比如2021年半導體製造設備的全球銷售額比2020年增長44%,達到1026億美元,半導體原材料的銷售額也增長16%,均創出歷史新高。

原因很簡單,既然全球化靠不住了,那我就自己生產吧,貴點就貴點,起碼有得用,但這必然帶來全球化生產的退潮。

而美國在這個時候顯然沒有站出來恢復世界秩序,反而開始了史上最大規模貨幣放水,不但將基準利率調整為「0」,更祭出「無限量購買」美債的「絕地大殺器」。

這麼幹的目的是通過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釋放大量的流動性來防止經濟衰退,給市場提供較好的流動性。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美國整體經濟暫時得以穩定,資本市場表現非常強勁,道瓊斯指數從2020年到2021年的漲幅一度超過了40%,高科技產業、消費類產業業績表現相對良好。

美國人拿著用紙印出來的美元開始買買買,2021年中國進出口總值暴漲22%,創造了近10年來的新高,主要原因都是因為歐美國家的消費需求旺造成的。

但放水思路只注重了政治上的「利益」,卻忽視了經濟邏輯上的真實問題:財政刺激帶來的需求恢復遠大於供給恢復,當上游產品的價格壓力逐漸傳遞至下游,日用商品與工業消費品價格就必然上漲。

2022年1月份,美通貨膨脹率達到了歷史性的7.5%,為1982年以來的最快年度漲幅。這種通貨膨脹不可避免地外溢到了全世界,等同於美國自己「進補」,全世界「上火」。

從美國放水開始,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不斷暴漲。從2020年一口氣漲到2022年。在22種主要大宗商品中,有9種價格上漲超過50%,如咖啡上漲91%、棉花上漲58%、鋁上漲53%等。2022年1月底,顯示大宗商品價格綜合變動趨勢的CRB指數同比上漲46%,而這也是自1995年有可比數據以來,最大的同比漲幅。

歐洲最慘,俄烏戰爭的爆發,天然氣價格甚至翻了十倍,漲到了3000美元/千立方米!要知道,天然氣不僅僅是用來取暖的,還是製造化工產品的重要原材料。當天然氣成本漲到生產成本的80%到90%,絕大部分相關歐洲企業選擇了關門停產。

而現在美國看放水差不多了,又開始加息。這是美國收割世界的老操作了,先放水吹起全球泡沫,然後製造危機嚇跑資金,再來一個大加息縮表收割全球,把其他國家搞砸,到時候只要美國不是最爛的,憑借自己的政治、軍事實力外掛,美國會收益最大。

想讓美國少割點肉走,就只能跟著美國步調,所以按照以往的經驗,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週期都是同步的。

比如2008年美國量化寬松,中國也是量化寬鬆,歐盟也是量化寬鬆;2018年開始加息縮表,然後中國也是在去槓桿,也在收緊貨幣,世界都圍著美國轉。

可是這次美聯儲加息,歐盟卻沒跟,中國則選擇了量化寬鬆,央行進行了一次全面降准、兩次LPR調降,這就產生了不同的貨幣週期。

為啥會產生不同貨幣週期的情況?因為任何主權國家的政策,都只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措施,而不會根據別的國家的經濟變量制定自己的政策。

中國現在利率比較高,就算美國加息,和中國也存在利差,中國必須要降低一部分利率,留出貨幣空間去應對美聯儲的可能超預期加息。一旦等來疫情緩解,誰的國債能吸引到更多的全球資本,誰就能笑到最後,這是一種無形中的金融對抗,沒有硝煙,卻比真實的戰場更加慘烈。

美國、歐盟、中國這三家體量加起來等於人類GDP的60%還多,他們的貨幣週期(引力)不同步,就像《三體》中的三個太陽進入了不可測算的運動模式,也不可避免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亂紀元。

其一,世界經濟復甦艱難。

一季度中國GDP增長4.8%,美國則是1.1%,中國金融市場震蕩,股市暴跌。與此同時,美國歐盟通脹居高不下,部分美國人就賦閒在家不願上班,導致美國勞動力缺乏、用工成本直線上升,小時工資快速攀升,用工荒席捲美國,大量集裝箱船在港口堆積如山無法卸貨。

其二,全球化正式迎來退潮。

繼美國推動高科技產業鏈與中國脫鈎後,西方產業鏈與俄羅斯脫鈎,對俄實施一系列「非常規」「史詩級」制裁,其範圍與烈度遠超以往。

俄羅斯民眾拿著蘋果手機連買地鐵票都買不了了。這說明,美國以冷戰思維,徹底結束了那個全球大家庭、全球貿易大流通、商品大流通的高速運轉的時代。

其三,世界進入存量搏殺。

恆紀元時代,大家推動全球化,都是通過比較優勢做優勢產業,比拼的是管理、效率、人員素質、基礎設施配套,這種模式有助於推動全球經濟增長,做大蛋糕。

但進入亂紀元後,從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共贏共榮,變成赤裸裸的存量博弈,大家想的不是做大蛋糕,而是搶劫別人的蛋糕。

比如,歐洲有40%的天然氣依賴俄羅斯,美國LNG天然氣儲量豐富,卻因為成本高打不開歐洲市場,那麼美國就挑起俄烏戰爭,逼歐洲站隊制裁俄羅斯,緊接著就跟歐洲簽訂了增加150億立方米天然氣供應的訂單,爭搶俄羅斯天然氣在歐洲市場的份額。

比如,美國加息想讓資金回流美國,但資金並不聽我的話,所以美國就必須製造一場戰爭,逼資金回流美國避險。

俄烏戰爭不可避免地爆發了,結果就是歐洲資金瘋狂外逃,德國DAX指數和法國CAC指數盤中一度跌逾5%,而美股則借助這筆歐洲資金完成了全線逆轉,道指上漲0.28%、標普500上漲1.5%,納斯達克指數更是轉為上漲了3.34%。

在這場資金避險戰中,其實中國也有一定獲益,但「莫名其妙」地,中國兩大金融中心香港和上海先後發生嚴重疫情,大大影響了對歐盟外逃資金的吸納。

比如,東南亞也在趁著中國的疫情拼命爭搶中國的外企。就在前幾天,美國安森美Onsemi半導體公司官方宣佈,隨著上海加強封控措施,安森美將關閉位於上海的中國全球配送中心,而轉至新加坡和菲律賓。

根據資料顯示,有將近1700家日本企業在陸續撤離中國市場,此外還有大批韓國企業例如韓國超市品牌「E-Mart」在陸陸續續撤離中國。

更嚴重的是對中國高端人群的爭搶,比如新加坡看似擺出一副中立姿態,不在中美中站隊,其實一直在搶中國高端人群與資本。

上海疫情以來,湯臣一品豪宅業主忙著在群裡搶菜,百億身價的風投女王徐新在群裡求助麵包和牛奶,郎咸平的母親也因入院不及時而病逝。這種情況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經,有錢人尚且如此,普通人呢?

這也一定程度刺激了他們的移民意願,而俄烏戰爭中西方沒收俄羅斯富人的操作也嚇壞了這批人,生怕未來台海戰事後也被歐美搶劫。

於是新加坡不站隊恰好迎合了這批人的需求,最近新加坡移民火爆,新加坡金管局宣佈4月18日起,將投資移民門檻由300萬新幣(1500萬人民幣)直接提高到2000萬新幣(1億人民幣) ,較原先高出7倍!但仍攔不住這些人移民的意願。

只是他們不明白,新加坡根本沒有中立的資格,真到中美對決的那一天,他們的美夢就要打破了。

3、中國怎麼辦?

二戰初期,索羅斯的父親曾告誡自己的兒子:「現在是一個沒有秩序的社會,正常的思維已經不能適應這樣的環境,要想生存,就要學會另一種法則。」

這段話放在今天同樣適用,亂紀元到來,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如果仍按照恆紀元的思維去運行,已經不合時宜,必須找准新時期的歷史節奏。

而中國對抗全球亂紀元的思路,不是學西方搞存量博弈,去奪去搶,而是趕在「飛星」或者「三日凌空」到來之前,拼命打造一個「區域化」的恆紀元經濟圈,對抗大環境的亂紀元。

這一點,從這幾年中國的一系列經濟決策就能看得出來。

對內,2016年中國搞了「三去一補一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8年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2020年提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2022年又提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這些提法其實都和中國向內需導向型經濟體轉型國策一脈相承。

簡單來說,中國淘汰落後產能,實現產業升級,倒逼企業跳出舒適區,去做艱難的市場開發工作,去做原來捨不得投錢的研發工作,去想盡辦法補齊產業鏈中的缺口環節,提高產業鏈自主可控,把改革過程釋放的資金、勞動力、技術、土地等資源配置到市場真正需要的行業中,然後在「全國統一大市場」裡面實現「內循環」。

這樣一來,就算亂紀元的災難到來,全球化無以為繼的時候,我們一樣可以憑借內部的技術、內部的生產和內部的市場生存下去,而不會像出口導向型經濟國家那樣一有個風吹草動就要死要活。

某種意義上說,疫情反而加速了中國這個內循環戰略的實施,因為平時大家都忙著賺錢,你要搞內循環人家還笑你杞人憂天,但只有面臨危機了,才會倒逼企業去開發國內市場空白。

對外,中國也在拼命擴大朋友圈,從一帶一路倡議到RCEP經濟圈,從與俄羅斯背靠背到與所羅門群島安全合作,再到非洲的一系列投資,目的都是盡量把自己的小範圍恆紀元做大。

這麼做的原因也很簡單,中國的自然資源不足以支持內循環生產,市場也不足以支持內循環擴大,必須把更多的人拉進來,把中國的區域化恆紀元覆蓋到東盟、俄羅斯、中亞、五國、阿富汗乃至非洲。

那中國會得到什麼?是一個全球超過一半的人口,全球一半以上的貿易額,規模超過歐盟和北美自貿區的星辰大海!而中國就是這片星辰大海唯一的恆星!

把中國對內和對外兩方面策略聯繫起來看,就明白了中國的意圖:在這片星辰大海內加快經濟內循環與外循環,提高經濟效率,做大蛋糕。用官方表述就是:「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一旦這個區域恆紀元形成,就是中國未來發展的百年之基。

在這個小號恆紀元裡,大家要想活下去,就必須抱團取暖。而中國也絕不會像美國那樣吃相難看,反而會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情懷與原則,鼓勵所有國家、地區通過比較優勢,做優勢產業,減少貿易壁壘,最大限度解決供應鏈的有效流動問題。

比如各國也別收什麼關稅了,中國免稅進口俄羅斯的原油,生產成化纖,然後紡織成布料,再免稅出口給越南、馬來西亞,這些國家得到了便宜布料,成衣價格就大大下降,再免稅賣回俄羅斯,這個過程中將會產生重大經濟效益。

對於越南等RCEP國家來說,由於人力成本低,有利於承接中國低端產業轉移,就像當年中國靠WTO騰飛一樣發展經濟。

對於俄羅斯、中亞五國這樣的資源出口國,也能多賣資源賺錢。

對於中國,全球最齊全的產業鏈和不斷突破的科技應用就是最大優勢,在整個恆紀元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既然是中流砥柱,那人民幣就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如今美元、歐元、英鎊、日元已經主動與俄羅斯能源脫鈎,如果加上伊朗、委內瑞拉,相當於全球主要貨幣與25%全球能源脫鈎,放棄定價權,相反,中國人民幣才是唯一與全球所有能源接軌的貨幣。

美元的霸權是怎麼來的?不就是綁定了沙特石油麼?那在中國這個恆紀元裡,人民幣也完全可以綁定俄羅斯石油啊,甚至還可以綁定中國工業品,形成「石油-工業品-人民幣」,更具價值和購買力,從而真正成為這個恆紀元中的通用貨幣。

可以預見的是,另外兩個太陽也在鞏固其小規模恆紀元,比如美國正在加強對加拿大、南美以及日韓澳的控制,歐盟也在拼命鞏固自己的勢力範圍。雖然受俄烏戰爭影響很大,但其體量仍在,此刻正游離於美國和中國之間,想辦法渾水摸魚,生存下來。

一旦中國實現了產業升級、解決了卡脖子甚至攀登上了科技高地,就可以順勢完成對自己區域恆紀元的整合,那中國的恆紀元就會像滾雪球那樣越做越大,最後甚至吞掉亂紀元經濟圈,在全球範圍內重新恢復恆紀元。

當中國這顆太陽冉冉升起時,陽光,才會再次普照大地。■

相關閱讀:

1.《2020年將是全球政經格局的分水嶺》

2.《觸目驚心:俄烏戰爭背後的金融圍獵》

3.《如何認識2022年的經濟形勢?》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