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說俄羅斯敗不起 

虛聲

兩個多月前,俄羅斯剛進攻烏克蘭那會兒,表面上氣勢如虹;由於我不看好俄羅斯全面進攻烏克蘭,被不少人懟得很慘,說我看衰俄羅斯。這裡再說一遍,我並不是看衰俄羅斯,而是看衰俄羅斯全面進攻烏克蘭。

我的看法一直都是,俄羅斯沒必要大張旗鼓地去搞聲勢浩大的進攻;一邊支持東烏(正如過去八年所做的那樣)、一邊和英法搞好關係,才是最有利的選擇。

我之所以不看好俄羅斯去搞烏克蘭,有兩個原因:

其一,不想俄羅斯打急眼了掀桌子,搞翻現有國際秩序。因為這個秩序目前對中國還是有利的。一旦俄羅斯敗了,中國承受的戰略壓力更大。

其二,擔心俄羅斯失敗。因為俄羅斯敗不起。

今天解釋下俄羅斯為什麼敗不起。先看幾個失敗案例。

01、克里米亞案例

時間回到19世紀中期,經歷鴉片戰爭失敗的大清帝國,內部開始矛盾叢生。洪秀全及其他的戰友們,開始在南方傳教,並且選擇在帝國領導人換屆(道光換咸豐)時發動起義。大清帝國的國運由此而改變。

與此同時歐亞大陸的中西部,沙俄帝國也面臨一場改變國運的戰爭。

1853年,沙俄還處於歐洲憲兵的夢境中。

這個夢,源自於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帶領沙俄帝國抗住了拿破侖入侵後,並反攻到歐洲腹地。那時的沙俄帝國,國運達到巔峰。

亞歷山大一世沒有子嗣,他死後的沙皇大位傳給了三弟(1825年),也就是尼古拉一世。

誰也沒想到這位盛世繼承皇位的尼古拉一世會鬱鬱而終(有人說是自殺)。原因就在於那場1853年爆發的克里米亞戰爭。

尼古拉一世之所以要發動克里米亞戰爭,原因很簡單:

一是為了轉移內部矛盾(當時沙俄搞工業化的同時,還殘留著農奴制,階級矛盾較大);

二是為了挑軟柿子捏。此前俄土戰爭打了8輪,沙俄戰績:

1敗(第3輪小敗);

1平(第1輪);

6勝(第2輪、4輪小勝,其他均大勝)。

克里米亞戰爭算是第九輪俄土戰爭。其最終目的是要肢解奧斯曼帝國,奪回東正教祖庭所在的伊斯坦布爾;控制土耳其海峽,打通黑海到地中海的出海口。

如果只有奧斯曼帝國,沙俄明顯不會放在眼裡。之前的歷史中,是英、法、俄聯手收拾奧斯曼帝國,希臘就是在英法俄三國支持下獨立的。

但英法一看,沙俄這是要幹掉奧斯曼、獨霸東方,胃口太大,無法容忍;於是調轉槍口,支持奧斯曼帝國發動克里米亞戰爭,在1856年送給沙俄一場慘敗。

失敗給沙俄造成幾個後果:

後果1、大批軍人傷亡,尤其是黑海艦隊和帝國陸軍精銳損失慘重。

後果2、最高領導沙皇尼古拉一世鬱鬱而終,有人說是自殺。這個情況就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失敗的咸豐皇帝類似。

後果3、丟掉大片領土:俄羅斯除了在黑海沿岸丟了不少土地之外,還被迫把阿拉斯加以及其低廉的價格賣給美利堅。

後果3、帝國根基動搖,大批革命黨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比如革命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成為眾多青年的偶像。

比如主張暴力革命的民意黨開始登上歷史舞台。他們主張刺殺沙皇和帝國政府要員,並於1881年刺殺了亞歷山大二世(割走大清帝國領土最多的那位)。列寧的哥哥就是民意黨一員,並付出了生命。

02、日俄戰爭案例

打贏克里米亞戰爭之後,英法聯軍調轉槍頭向東,對大清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亞歷山大二世趁大清帝國戰敗之際,從大清搞走了大量土地,算是給威信喪盡的皇室續了命。雖然亞歷山大二世被刺殺了,但繼任者亞歷山大三世繼續推動其政策。

由於沙俄內政繼續惡化,革命情緒持續高漲。亞歷山大三世也差點遇刺,最後鬱鬱而終。1894年,甲午戰爭那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繼位。

尼古拉二世看到沙俄帝國風雨飄搖,決定通過戰爭化解危機。由於西方搞不動了,便想從東方入手,和日本爭奪遠東。與此同時,日本也在推行野心勃勃的大陸計劃。

日俄戰爭爆發!

尼古拉二世和尼古拉一世一樣,以為挑到一個軟柿子,其實又碰上了硬骨頭。

1904的日本有三大優勢:

優勢1、通過幾十年的明治維新,內功已經練得爐火純青。

優勢2、打贏甲午戰爭,獲取大筆戰爭紅利。

優勢3、英國的大力支持,讓日本如虎添翼。

與之對應的是沙俄,雖然和日本隔海相望,但人口資源都集中在歐洲;新開通的遠東鐵路運載能力有限;思想上驕傲自大,看不起東方人。

所以戰爭是這樣發展的:

1904年2月8日,日本海軍未經宣戰突然襲擊俄羅斯駐紮在中國旅順口的艦隊,日俄戰爭爆發。

無能的清政府以日俄兩國「均系友邦」為由,宣佈局外中立。由於清政府實在太爛,後來把原本學醫的魯迅硬生生地逼得棄醫從文。

俄軍由於補給困難以及指揮無能,屢遭失敗。日軍先後佔領中國大連、旅順、奉天(瀋陽);把俄軍揍得稀裡嘩啦。

1905年5月,東鄉平八郎指揮日本海軍在對馬海峽擊潰俄第二太平洋艦隊。俄羅斯戰敗。當然後果也很嚴重。

戰敗的後果之一,朝鮮半島、中國東北和部分外東北成了日本勢力範圍。

戰敗的後果之二,內部革命爆發。列寧帶著同志們把沙俄帝國鬧得搖搖欲墜。

1905年4月,列寧在倫敦主持召開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代表大會,制定了黨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路線。7月,列寧對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工農聯盟、工農民主專政、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等重大問題作了深刻論述。

沙俄帝國,逐漸走向解體的邊緣。

03、兩次巨變

另外兩次教訓分別是沙俄解體和蘇聯解體。

面對風雨飄搖的沙俄,沙皇尼古拉二世又想到通過戰爭解決問題,於是和英法兩國抱團組成協約國,與德國、奧匈帝國主導的同盟國對峙。

沙俄的歷史就是一部領土擴張史。只要能擴張土地,大部分問題都能解決。尼古拉二世希望和英法抱團瓜分東歐,把所有斯拉夫人都納入帝國範圍。

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最終是協約國戰勝了同盟國。但是沙俄帝國沒有撐到勝利的那天。

1917年,世界大戰結束之前,十月革命一聲炮響,沙俄帝國轟然倒塌,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被處決。如果沙俄帝國再多撐一年到贏得一戰,就可以從奧匈帝國、德國與土耳其那裡拿到大片領土,國內危機也會大幅緩解。然而歷史沒有給沙俄那一年的時間。

新生的蘇聯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但是八十多年後,蘇聯也解體了。

關於蘇聯解體的原因,主流輿論是這麼認為的:

1、主要原因是內爆,蘇聯選擇自我解體,冷戰由此結束。

2、外部誘因:侵略阿富汗失敗導致財政崩潰。本質來說,也是外戰失敗(沒達到戰略目標)。

蘇聯雖然是自我解體,但也丟失了大片領土。

繼承蘇聯衣鉢的俄羅斯在最終沒能融入西方之後,開始重新變得富有攻擊性。

從格魯吉亞到敘利亞,再到如今的烏克蘭,都是俄羅斯展露獠牙的標誌。

以上是沙俄帝國國運下降到蘇聯解體一百多年的歷史變遷,這段歷史看似複雜,其實總結起來只有三個字,敗不起。

04、因果反思

不論是沙俄還是蘇聯,一旦在戰場失敗,就會面臨兩個慘重代價。

慘重代價1,國家領導人的政治前途沒了。

慘重代價2,對於整個國家來說:

輕則,丟失領土和財富。

重則,體制更迭,政權丟失。

現在的俄羅斯表面上和沙俄與蘇聯都不同,但基礎還是東斯拉夫人。東斯拉夫人組成的沙俄帝國與蘇聯敗不起,俄羅斯同樣敗不起。

這輪烏克蘭戰爭,俄羅斯如果失敗,有兩個顯而易見的後果。

其一,普京的個人威信大受打擊,甚至可能不再參加接下來的總統大選。

其二,克里米亞甚至都保不住。俄羅斯在黑海方向會損失關鍵出海口,是不可承受之重。

所以現在俄羅斯統治階層的表態出奇一致:

從普京到梅德韋傑夫這些政壇大佬到紹伊古、馬克西莫夫這些普京的左膀右臂,都說一定要達到戰略目的。

俄羅斯國會的那些在野黨大佬,理論上應該站在當局對立面,但他們表現出的觀點往往更為激進。

因為他們有類似的思維,就是俄羅斯敗不起。一旦失敗,俄羅斯勢必大洗牌。對普京、執政黨與反對黨來說,都沒有好處。

俄羅斯統治階層之所以如此,根源主要有兩個:

根源1,俄羅斯人個性較彪。

根源2、東斯拉夫人的民族性較脆。

這種民族性格,造成俄軍在戰場上一往無前,因為後退會很慘。

所以俄羅斯任何時代的統治者,在戰場上都敗不起,會一直打到打不動為止。以俄羅斯為例,目前經歷過葉利欽、普京與梅德韋傑夫三位總統。

普京的威望明顯高於葉利欽和梅德韋傑夫。

按道理說,葉利欽是俄羅斯的締造者。但是葉利欽的威望不高,因為他不僅沒有打贏任何戰爭,而且還在第一次車臣戰爭中讓俄軍顏面盡失。

梅德韋傑夫任期內,在利比亞戰爭中的軟弱,導致他注定無法得到俄軍的全力支持。

普京的威望,是從車臣戰爭、格魯吉亞戰爭、敘利亞戰爭中積累起來的。如果烏克蘭戰爭勝利,普京的威望會達到巔峰。如果失敗,普京也將成為俄羅斯的過去式。

所以擺在普京面前有很多路,唯獨沒有退路。因為撤退意味著失敗,而俄羅斯沒有任何領導人能承擔失敗的後果。■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