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地區的疫情到達了新的峰值,單日新增接近九萬例,最近一周的新增數量已經超過了美國一周的新增數,而死亡人數也創下了新高,大量的學校已經停課。老實說,這個數字還是讓我有點驚訝的,雖然台灣地區的新冠爆發這件事情沒什麼奇怪的,但是考慮到台灣地區的檢測力度並不大,這個數據只能說明情況比想像之中還嚴重一些。
關於台灣這波疫情的起源,因為台灣地區當局都沒有進行系統的調查,所以也不好確定,不過台灣部分媒體認為,這源於二月開始,台灣地區縮短了入境檢疫的時間。這個說法是有可能的,但是也不完全準確,考慮到奧密克戎的病毒動力學性質,病毒的潛伏期明顯縮短,縮短隔離時間是合理的選擇,而且考慮到奧密克戎的傳染性,隔離點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問題在於相關的兜底政策,入境檢疫不可能保證百分百的防禦,所以一旦出現漏洞,快速補齊才是關鍵,而台灣地區的核酸篩查規模一直十分有限,即使到了現在,也有部分抗原檢測陽性才能查核酸的政策,這種情況,想要在早期就發現漏洞,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至於疫情初期,從三月中下旬開始,奧密克戎就在台灣地區出現了社區流行的痕跡,如果在這個時候進行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理論上是有可能控制住疫情的,當時的上海也是如此。不過很遺憾的是,這個階段並沒有看到台灣衛生機構有太多的動作,基本上只是舊例的照本宣科。
不知道是他們並沒有意識到威脅的嚴重性,還是覺得和新冠共存也無妨。反正從結果來看,到了四月上旬的時候,台灣地區就已經出現了較為廣泛的社區流行,這是大規模流行的前兆。
其實有趣的是,四月份的時候,台灣有媒體建議學上海防疫,當時陳時中還說「想不通學上海什麼」,結果現在一看,陳時中實際上搞得還遠不如上海。
遺憾的是,在四月上旬的時候,台灣地區宣佈,因為隔離點的容量有限,所以要進行普遍的居家隔離。當時筆者看到這裡的時候,就知道台灣的全面新冠流行基本上已經是定局了,剩下唯一值得關注的就是,台灣當局會用校正回歸把死亡數量降低多少。雖然理論上有人會認為,居家隔離是可以降低醫療系統負擔的選擇,但是新冠的實際情況已經無數次否認了這一點。
武漢疫情早期,居家隔離導致了社區傳播,而之後的毒株,相比原版毒株有著更強的傳播性,居家隔離只會造成更明顯的傳播。雖然輕症患者居家看似可以降低負擔,但是繼發的傳播只會增加更多的醫療負擔。而很多住宅的環境,實際上也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從傳染病學的角度來考慮,一個合適的隔離環境,需要對於排氣,排水和垃圾轉運有明顯的特定設計。而大多數住宅是不滿足這個條件的,部分老舊的住宅,甚至公用廚房和衛生間這種基礎設備,這是不滿足基本的隔離條件的。就算是在資源與空間都十分豐富的北美,也不是每個家庭都會選擇獨棟住宅的。
而同時,隔離陪護人員大多數都是普通人,並沒有經過訓練使用防護設備,這會導致明顯的家庭再感染,這會顯著放大感染數量。新冠和流感的區別就在這裡了,流感患者的居家隔離,只要簡單的防護,家裡的陪護人員的感染率是很低的(筆者在09年流感流行的時候親身感受過),但是新冠不是,就算都佩戴口罩,依然也會有較高的感染率。而陪護人員能否遵守傳染病管理的相關規定,也是一個十分值得考慮的問題。或許有人會覺得,奧密克戎症狀不嚴重,所以應該居家隔離,但是傳染病學的事實,顯然是不支持這點的。
於是,在台灣宣佈開展居家隔離之後,疫情的數據開始突飛猛進,以相當標準的指數級增長告訴了我們新冠的破壞力,這還是經過校正回歸的數據,實際的情況只會更加糟糕。而我們熟悉的陳時中先生則表示,台灣地區可能會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口感染新冠,要我說,這個說法實在是過於樂觀了,按照美國奧密克戎流行這波的數據來看,如果對奧密克戎放任自流,百分之五十的感染率都是十分樂觀的估計了,總感染很可能會接近百分之七十,這對於台灣來說,就是超過千萬人口的感染。當然,我相信台灣地區是不會承認這一點的。
而台灣地區的情況還有一個挑戰,那就是疫苗接種率不算很高,雖然現在的疫苗對於防禦新冠傳播的效果著實尷尬,但是對於降低症狀的嚴重性,還是非常有用的。台灣地區獲得疫苗的渠道,到了2022年總體來說還算是充足的,但是因為之前高端疫苗的風波,和台灣採購疫苗時候的種種微妙事件,導致台灣地區對於疫苗接種的積極性,並不是很高,這也給台灣醫療系統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雖然很早就採取了各種措施對醫療資源進行分流,但是台灣地區的醫療系統依然處於過載的狀態。至於台灣當局的衛生機構,則是變本加厲,把原來就寬松的過了頭的居家隔離規定,再次縮短,而陳時中先生,更是在英文媒體上面發表文章,對台灣的抗疫成就進行吹噓。
對於台灣地區究竟因為疫情死了多少人,台灣地區自己報道的目前是每天幾十人。由於台灣疫情數據一直以來的不透明,也讓人難以確定。不過從互聯網上面傳播的消息,台灣各個城市火葬場的超負荷運行來看,情況不容樂觀,部分火葬場的運行量,是平時是三倍以上。
我們可以借由香港的數據進行評估,這波疫情可能會導致一萬五千到三萬台灣人的死亡,不過,如果之前台灣地區出現過舊毒株的流行的話,那麼因為預留的免疫力,和最高危的人群已經被篩選過一波,這一波流行的死亡人數就會「樂觀一些」。畢竟,之前台灣地區的疫情流行,有很多黑箱的地方,至今依然不被瞭解。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台灣地區的疫情在目前的高位持續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因為感染率足夠高,而逐漸下降,隨後進入漫長的中位流行階段。隨著免疫力的下降,大概在秋季的時候,奧密克戎的疫情會出現明顯的反彈,隨後的毒株會如何發展,就難以預計了。不過不管怎麼樣,我相信台灣地區一定會宣佈勝利的。
從奧密克戎出現開始,有一種幻想普遍存在,那就是奧密克戎的存在可以讓人類和新冠共存了,但是香港,上海和台灣的例子足夠告訴我們,新冠並沒有那麼無害,實際上,在沒有「應死盡死」的地區,奧密克戎的流行依然是極具破壞性的,千分之一的總人口損失,在現代社會是非常驚悚的事情,但是很多人對此倒是越來越無所謂了。而台灣地區的死亡報導之中,兒童和年輕人的死亡比想像之中多了不少,這顯然證明,奧密克戎距離無害,還有極大的距離。
至於奧密克戎毒力的降低,這個是確實存在的,但是我們評估的對象,是相對於德爾塔,要知道,德爾塔的毒力比起原版毒株是高出不少的,現在奧密克戎下降之後,並沒有比原版毒株無害多少,現在看起來的「無害」,只不過是疫苗和殘酷的自然篩選之後的結果。(有意思的是,現在網上也有人開始鼓吹「德爾塔」也不如原版新冠)
即使是相對樂觀的美國媒體,也認為美國和奧密克戎共存,每年可能會導致30萬到50萬的死亡,即使是年輕人,也會面臨明顯的死亡風險的升高。而實際上,從德爾塔到奧密克戎的更替時間來看,新版本病毒的大流行時間已經越來越近了。而新變種的毒力會朝著什麼方向演化,是沒有人能預測的。
是否無害這一點判斷並不困難,但是偏偏很多人,甚至是有著豐富專業知識的人,願意去相信這個事情。即使殘酷的現實和數據擺在這些人面前,他們也不會吸取什麼教訓。
這件事情並不奇怪,從一開始,有人願意幻想什麼「美援」,接下來是相信群體免疫,後來是相信疫苗,再後來是相信口服藥,接著是相信奧密克戎是天然疫苗。所有的這些事情,背後的邏輯都是差不多的,相信某種東西,可以很快的解決掉疫情,回到之前的生活之中。
當然,新冠疫情的肆虐,對於大家的精神和生活都造成了不小的壓力,所以有一些美好的願望是人之常情,但是想法和現實是兩回事情,人類的能力遠沒有到可以無視自然界基本規律的程度。即使某些技術,確實可以終結新冠大流行,也不可能簡單到隨便一用就萬事大吉的程度。即使未來毒力降低和技術進步,讓人類能與新冠共存了,這個過程也會是一個複雜而痛苦的流程。
比如說,在2020年3月的時候,就有科學家認為新冠會反反覆覆,但是幾乎沒有科學家為此制定一套系統的方案,似乎只是在等待人類對此而習慣。假使新冠的毒力真的流感化了,考慮到強大的傳染性,我們依然需要一整套的複雜方案,才能保證共存,而不是躺在地上挨打,這套方案的制定和運行難度,絕不會比現在的清零政策簡單多少。
再比如說,新冠後遺症的問題,早在2020年就有人關注了,但是這方面的研究卻十分尷尬,大多數停留在新冠會有哪些後遺症上面。連對於疫苗是否會降低後遺症的概率,也存在著十分明顯的爭議,至於如何處理新冠後遺症,研究就更少了,筆者甚至在美國醫療機構的建議裡邊看到用冥想來對抗新冠後遺症(不過冥想在美國也部分屬於醫療手段),這是一種自我欺騙的態度,幻想著問題會突然不存在,但是現實恐怕從來都不是如此。
而有一部分人,對於這種「美好的願望」到了一種盲信的程度,這不得不說是現代社會的一個有趣的現象。現代社會的生產力發展,讓一部分人得以遠離自然界的殘酷規律,於是他們之中的部分人,產生了這樣的一種幻覺,那就是事情應該是他們所想的那個樣子,人類應該有能力按照他們的想法改造自然界,實際上,人類對於自然界的改造,依然遵循著自然界的規律。
當生產力的帷幕被自然界的大風吹開了一個角,露出後面直接的景觀的時候,這些人拒絕接受現實,試圖說服自己這是幻覺,想像著一切都已經回到了美好的昨天。
遺憾的是,新冠的存在,顯然還要持續相當的時間,和自然界規律之間的博弈,更是人類社會的永恆話題,幻想並不能解決我們需要去面對的問題。當然,從樂觀的角度來說,新冠也遠非不可戰勝,隨著人們對於新冠認識的進步,我們會找到更多對付新冠的辦法,讓生活相對的更少被影響,不過這樣的過程,需要多少時間,是個不好確定的問題。
起碼,希望在那之前,從香港,到上海,到目前台灣的困境,能讓我們吸取足夠的經驗和教訓。■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