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退出俄羅斯市場,卻意外讓俄本土飲料商迎來了春天……
5月17日,俄羅斯本土飲料生產商Ochakovo宣佈,推出「Cool Cola」,「Fancy」和「Street」這三款飲料。
大家應該能一眼看出,這三款飲料,無論是從顏色,包裝,還是飲料名稱,與可口可樂(Coca cola),芬達(Fanta),還有雪碧(Sprite)的相似度都極高。
並且與可口可樂一樣,這三款飲料也有大小瓶兩種規格,便攜款或實惠裝,任君選擇。
至於味道嘛,根據Ochakovo官網介紹,新汽水的味道與「經典的受喜愛軟飲料」沒有區別,比如Cool Cola就有著「可樂的標誌性味道」,新汽水能夠讓人「完美解渴,讓您精神煥發」。
好傢伙這說的也真是直白了。
目前,三款飲料已經擺上了俄各大超市的貨架上,據說銷量還不錯。
自可口可樂公司於3月宣佈暫停在俄業務以來,俄羅斯已經很少見可口可樂、芬達和雪碧的身影,就算部分商店仍有庫存,價格也已經暴漲了好幾倍。
這對被可口可樂摁在地上摩擦多年的俄羅斯本土飲料商來說,可是個趁機搶佔市場份額的大好時機。
Ochakovo不是唯一一家抓搶西方巨頭退出俄市場商機的公司。
今年4月,一家總部位於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飲料公司Slavda Group推出了一款名為「Grink Cola」的碳酸飲料。
俄切爾諾戈洛夫卡飲料公司也於4月宣佈,要推出一款叫Rucola的可樂,目測是Russia+ cola 的組合。
5月,在俄羅斯西北部,一家名為Syktyvkarpivo的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碳酸飲料品牌Komi Cola。
再加上前面介紹的Ochakovo推出的Cool cola,目前僅烏鴉獲知的最近面世的俄本土可樂品牌,就有四種了。
俄烏衝突後,在各方壓力之下,西方各大跨國企業接連退出俄羅斯市場。
戲劇性的是,並不盡如西方所願,這些品牌的撤離非但沒有重創俄羅斯市場,反而給俄本土品牌商創造了大量機遇,除了本土飲料商的崛起,其他品牌也逐漸被俄羅斯化,比如說麥當勞。
今年3月,麥當勞宣佈關閉其在俄羅斯的850家餐廳,緊接著在3月12日,一家名為Русское Поле-Логистик的公司,就提交申請註冊了一個名為「Дядя Ваня / Uncle Vanya」(萬尼亞舅舅)的商標。
萬尼亞舅舅的商標外形與麥當勞非常相似,最大的不同就是「m」倒下,再加一橫變成了「B」,經典的金拱門圖形和「紅+黃」配色與麥當勞之前的LOGO基本相同。
麥當勞叔叔變萬尼亞舅舅,搖身一變成本土快餐品牌,俄羅斯人不僅能在未來繼續享受和麥當勞同樣的食物和服務,本土快餐業也發展起來了。
對於撤離俄羅斯的這些跨國企業來說,即便日後西方決定解除對俄方的打壓,這些跨國企業失去的俄羅斯市場,也很難再奪回來了。
都說福禍相依,對於俄羅斯來說,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打壓和制裁,還真不一定都是壞事兒。
因為對於過去數十年始終對西方抱有「虐千遍,如初戀」態度的俄羅斯來說,小到本土企業的發展,大到本國多領域自強和突破,不得不說,要不是本輪西方制裁玩這麼大,還真未必能把它逼出如此的決心。
1
曾經的俄羅斯,對西方抱有極大的幻想。
蘇聯解體後,葉利欽領導下的俄羅斯聯邦主動向西方示好和靠攏,為了博「友邦」歡心,自1992年開始,從美國經濟高參那裡引進「休克療法」,進行了一場激進的經濟改革,希望借此跨入市場經濟軌道,躋身西方國家之列。
結果卻被西方忽悠瘸了,放開物價、商業和外貿自由化、大規模私有化……這一系列騷操作不但讓俄羅斯出現了嚴重的經濟混亂,而且導致了連續數年的嚴重的經濟衰退。
為什麼呢?
說是私有化,其實就是大量的國有資產轉到了少數寄生於權力的寡頭手裡,這些寡頭依託著俄羅斯豐富的自然資源,擁有了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的特權經營權。
而商業和外貿自由化,讓這些人靠著變賣國家資產,獲取了大量財富。特別是1999年之後,因為能源價格暴漲,能源寡頭們迎來春天,出口石油天然氣讓他們賺翻了。
發生在中東的兩場大規模戰爭直接拉高了 21 世紀第一個十年的油價,2003 年國際原油價格突破 30 美元/桶,此後一路飆升,一直漲到 2008 年的歷史最高峰——147.27 美元/桶。
作為石化能源大國,石油已探明儲量佔全球10%以上的俄羅斯再次搭上了油價狂飆的順風車,從 2001 至 2008 年,僅靠石油這一項能源創匯,就撐起了俄羅斯近 70% 的 GDP 增長。
再給大家算筆賬,就知道俄羅斯賣能源有多賺錢了。
俄羅斯的天然氣開採成本大約是0.13元每立方米(為方便計算,這裡統一以人民幣作為計算單位),2020年賣給歐洲的價格是30元每立方米,其暴利程度可見一斑。
俄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為 48 萬億立方米,位居世界首位,佔全球已知總儲量的 1/3。
就算打個對折,俄羅斯以 15元每立方米的價格全賣給歐盟,48 萬億立方米天然氣可以給俄創收 720 萬億元外匯,折合 110 萬億美元。
2020 年俄羅斯的 GDP 為 1.48 萬億美元。這麼算下來,俄羅斯單憑賣天然氣就夠吃個 70 年的。
更別提領土面積超過 1700 萬平方公里的俄羅斯,各種其他自然資源也是逆天豐富,什麼鐵礦、煤炭、黃金、稀有金屬等自然資源,儲量全都是全球TOP級的。
所以,俄羅斯還真是老天爺賞飯吃,就算啥也不幹光賣資源,也餓不死。
賣能源讓俄羅斯賺了很多錢,但前面又說俄羅斯的經濟嚴重衰退,這二者並不矛盾。
走上了私有化和商業、外貿自由化的道路,對俄羅斯來說,用賣石油天然氣的巨額財富進口消費品和機械設備,可比自己生產划算多了。
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造不如買」。
食品不足?用外匯買!
消費品不足?用外匯買!
工業設備不足?用外匯買!
這也導致俄羅斯對資源產生越來越嚴重的路徑依賴,製造業迅速萎靡,經濟大踏步「去工業化」。
俄羅斯在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國的同時,也成為了世界最大的穀物和食品進口國。
俄羅斯市場上充斥著來自國外的衣服鞋襪、牛奶雞蛋和汽車電器。
俄羅斯的火箭、軍艦、輪船、坦克中有大量來自烏克蘭的火箭發動機、燃氣輪機和其他關鍵零部件。
俄羅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就是從國外買買買,因此也被美國人嘲諷為「偽裝成國家的加油站」。
這個時候的俄羅斯,作為西方潛在的盟友,還並未察覺到即將到來的制裁危機和從西方湧來的狂風驟雨。
2
從2008年開始,烏克蘭開始加速發展北約和歐盟的關係,此時剛打完俄格戰爭的俄羅斯,和西方正式撕破臉皮。
次年,受金融危機衝擊,國際油價一度跌回到 33.2 美元/桶,創下了2004年以來新低。
這時,吃不到能源紅利、與西方關係惡化的俄羅斯突然發現,自己的國防工業、飛機、造船、航空航天工業、食品生產等,高度依賴西方和烏克蘭提供的關鍵配件,國家安全存在嚴重隱患。
因此,2009年,俄羅斯首次提出進口替代的政策規劃,要求國防軍工、食品生產實現自我保障。
進口替代,一般有兩種含義。
一種是指當一國貨幣大幅貶值,導致進口品變得昂貴時,國內消費者和投資者不得不減少進口,用本國生產的相似產品代替進口品,是一種被動措施。
另一種是指一國主動採取的某種產業政策或戰略。這種政策或戰略通過關稅或非關稅壁壘限制進口,鼓勵或補貼國內生產、國內採購,從而達到促進本國相應產業(一般是工業製造業)發展的目的。
雖然俄羅斯提出了進口替代政策規劃,但自2009年開始,俄羅斯和西方的關係有所緊張卻基本相安無事,俄羅斯的進口替代進展並不快。
2013年下半年,烏克蘭「顏色革命」突然加速,反俄情緒急劇上升,讓俄羅斯決策層深感不安,開始全面推動國防產品生產的自給自足。
自此,有了俄羅斯現代經濟史上第一份禁止和限制進口的進口替代文件——《關於禁止和限制在國防和安全訂貨中採購外國產品和服務的規定》。
還沒等俄羅斯進一步部署,2014年,制裁的暴風雨就真正來臨了。
由於克里米亞問題和東烏克蘭問題,美國和歐盟對俄實施了嚴厲制裁。從對會議安排和談判的限制,到針對特定個人有針對性的簽證禁令和資產凍結,到2014年7月到9月,制裁擴大到俄羅斯的金融,國防和能源部門,限制俄羅斯進入資本市場,限制俄羅斯獲得低息貸款,實施武器禁運,制裁那些購買俄羅斯武器的國家,禁止對俄出口新的採掘技術……
此時的俄羅斯才算是完全傻眼了,一直幻想成為西方潛在盟友的俄羅斯,此時不得不認清殘酷的現實。
2014年只是西方對俄戰略的一個轉折點,自2014年後,西方對俄制裁可以說是家常便飯,給出的制裁理由五花八門。
包括什麼在烏克蘭東部煽動暴力,支持敘利亞巴沙爾政權,干涉美國大選,對美國發動網絡攻擊,支持委內瑞拉政府,向朝鮮、伊朗和敘利亞出售商品,使用生化武器,侵犯人權,限制媒體自由等等等等。
不管有無實錘,只要心情不爽,上去就是一個制裁。
據俄媒統計,從2014年到俄烏衝突發生之前,俄羅斯有400多名個人、500多個實體被列入美歐制裁名單,涵蓋高官、商人、銀行、能源公司、軍工企業、媒體等各個領域。
這個時候,俄羅斯才算是真正被西方打醒了,幻想凡事靠西方,不獨立不自主,終究是沒有活路的。
3
在歐美發出制裁以後,俄羅斯外匯市場產生強烈波動,盧布大幅度貶值,通脹壓力增加,消費和投資低迷,進口量從2014年第三季度急劇下降,外帶上石油價格的下跌導致俄經濟出現很嚴重的問題,出口衰減了三分之一。
西方制裁下,俄羅斯付出的代價是慘痛的,但也不會坐以待斃。
普京上台以來,國內食品進口問題一直是他的心頭大患,歐美的制裁大棒卻給了俄羅斯食品工業一個意外的機遇。
俄羅斯曾經是歐洲水果和蔬菜的最大進口國,也是美國家禽的第二大進口國。但從2014年8月起,作為反制裁措施,俄羅斯對從歐盟、美國、澳洲、加拿大和挪威進口牛肉、豬肉、水果、禽類、奶酪和乳製品實施了限制。
就是這一紙食品禁令,讓歐美失去了總值高達90億美元的巨大的食品市場。
禁令之後,俄聯邦撥了2420億盧布用於食品工業的鐵路運輸,貸款補貼,區域補助,資本補償以及對於農民、奶農的針對性支持,公共採購的新法律大幅度傾向於俄羅斯的產品。
反制裁的陣痛是有的,但是政策效果也立竿見影。
2014年俄羅斯生產糧食增加至近9000萬噸。2016年,俄羅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穀物出口國,出口的穀物甚至超過了軍售,成為俄第二大出口商品,僅次於能源產品,達到了210億美元。
除了穀物,俄羅斯的糖和肉類也逐漸可以自給自足,豬肉和雞肉從進口變成了國產。
在歐美的制裁大棒下,俄羅斯在糧食安全領域硬生生地從一個農業進口國被逼成了一個農業出口國。
俄羅斯人的食品購買和飲食習慣,也從原先的進口食品轉到價格較低的國內產品,反制裁開始一年後,之前受到困擾的通脹問題大大下降,到2018年,食品價格上漲遠低於整體通脹。
由於農業變得有利可圖,與農業相關的機械,化肥等產業也紛紛復甦。
金融領域,俄羅斯也加速了擺脫西方的進程,尤其在支付領域為國家安全提供保障。
2014年7 月,俄羅斯國家銀行卡支付系統公司成立,由俄央行全權控股。俄羅斯還成立了本土支付系統——國家支付卡系統 (National Payment Card System,簡稱NSPK),以及該系統支持的俄本地Mir支付卡,替代西方主導的國際支付卡(Visa) 和萬事達卡(MasterCard)。
根據今年4月路透社基於Mir系統數據計算,目前俄羅斯已累積發行1.16億張Mir卡,成為了國內支付系統的中流砥柱。
今年2月俄烏衝突加劇後,多家俄羅斯銀行被切斷了與SWIFT之間的聯繫,Visa和Mastercard於3月也已經停止為俄羅斯海外賬戶提供服務。
但因為在支付領域早有佈局,在受到西方制裁後,俄國內支付系統仍在順利運行。
另外自2014年以來,俄羅斯為應對美歐的輪番制裁,拋美債、囤黃金、用其他貨幣結算、堅定地走在「去美元化」的道路上,讓美國難以「拿捏」。
據美國財政部發佈的數據,2021年11月,俄羅斯持有的美國國債已從2010年巔峰時期的1763億美元降至24.09億美元,達歷史最低水平。
而在互聯網領域,俄羅斯更是早已預計到美國有朝一日會利用互聯網金融霸權對俄進行網絡壓制。
早在2019年2月12日,俄羅斯就通過了「俄羅斯主權互聯網」法案,多次進行互聯網斷網測試並取得成功,在網絡完全領域開發了本國的大局域網Runet。
完全不懼西方斷網的俄羅斯,甚至會在美國對俄發動大規模網絡攻擊之前,自己先斷為敬,靠的就是自己構建的脫離全球互聯網的內部局域網的底氣。
自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以來,西方為懲罰俄羅斯進行的經濟制裁已持續多年,但俄羅斯不僅沒有放棄克里米亞,且在烏克蘭東部進一步強化了自己的影響力。
普京的統治不僅未被削弱,其支持率卻大幅攀升至歷史最高水平,俄羅斯經濟儘管在制裁初期陷入動蕩,但在經歷兩年危機後也開始企穩回升。
在西方施加的高壓下運轉的俄羅斯,開始擺脫過去依賴於西方的困境,讓其具備了越來越強的反制和抵御能力,倒逼自己走向進口替代和國產化的道路,並且在多個領域基本形成了內循環。
所以俄羅斯不怕美國制裁,並不是所謂「蝨子多了不癢」。因為對俄羅斯來說,制裁非但打不死它,反而推著它走出自強的路。
就拿西方對俄的這新一輪制裁來說。
2022年2月24號以來,西方針對俄羅斯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制裁,也讓俄羅斯在幾個星期之內成為了被制裁的世界冠軍。累計制裁數量已經超過1萬項,幾乎是第二名的伊朗的三倍。
但目前的結果是,俄羅斯確實受到了影響,但是更難受的是因為制裁俄羅斯而用不起電氣的歐洲人民。
對於俄羅斯人民來說,這樣的制裁他們早已習慣,更傷不到他們分毫。
而損失最為慘重的,是那些在蘇聯的廢墟上發家致富的俄羅斯寡頭富豪。
而這些變賣和轉移國家資產的寡頭們被制裁,意味著掣肘減少,推動新格局的產生,又何嘗不是在幫普京的忙?
伴隨俄烏局勢升級,面對西方新一輪的制裁,俄羅斯也早已做好準備。
針對企業陸續撤離俄羅斯、西方在多個領域對俄封禁這一趨勢,俄羅斯正準備把撤出俄市場的外國公司國有化,停止向不友好國家支付專利費,禁止200多項商品出境,以及在進口替代和國產化方面開始加速發力。
除了國家方面的加速佈局,民營企業也紛紛迎來春天,奪回曾被西方搶下的市場份額,各商業領域喜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就比如我們文章開頭所提到的俄羅斯國產汽水。
當年我們最偉大的教員,在那著名的《別了,司徒雷登》中,卻說有時候我們最凶惡的敵人、美帝國主義者才是「不拿薪水上義務課的好教員」。為啥?要是敵人不用血淋淋的現實給那時中國有些立場搖擺者、恐美症患者「上上課」,他們恐怕還要沉浸在幻想中好久呢。
看來這個道理,不僅在中國適用。
參考資料:
知乎:俄羅斯為什麼不怕美國為首的西方對俄羅斯進行的經濟制裁?
徐坡嶺:俄進口替代從被動防禦到主動作為
李建秋的世界:俄羅斯為什麼這麼不怕制裁?
上觀新聞:被西方制裁7年,俄羅斯是怎麼扛過來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