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密集的炮火覆蓋時,普通士兵究竟有多恐懼,又怎樣才能生存?

鏖戰時刻

俄烏戰爭打到現在,俄軍已經沒有開戰時的大縱深作戰的氣象,變成了曾國藩的「結硬寨,打呆仗」。這個時候就看到炮兵大發神威了,俄軍把冷戰後封存的很多重炮拉了出來。

很多人就覺得俄軍太low了,竟然還用這麼落後的東西。大概是被美國大片影響了,只覺得隱形飛機投智能彈藥才是高技術戰爭,其他的全是上個世紀事情。其實炮兵已經誕生幾百年了,應該是中世紀以後的。但要在戰場上說什麼武器最有效,炮兵說第二,航空兵絕對不敢說第一。(本文只討論面殺傷武器)

火炮威力的由來

槍炮本是一家,都是採用化學能轉化為動能推動彈丸發射的基本原理,只是以口徑進行區分,口徑大於20mm的為炮。但就是這一點區別,造成了威力的迥然不同,說簡單一點就是身大力不虧。肯定越大的東西越可以往裡面填東西,一開始的炮彈都是實心的,打出去平飛一段後很快就蹦蹦跳跳著把路上的一切蕩平。

這樣殺傷範圍不是很大,於是鏈彈、葡萄彈之類的可以擴大殺傷範圍的彈種很快就出現了,一直到可以在炮彈中填充炸藥的高爆彈問世,擴大炮彈的殺傷範圍的努力告一段落。高爆彈的誕生也意味著炮彈殺傷效率的一個高峰。在炮彈引信上面可以做到在需要的高度、時間或者破壞堅固物體程度上的控制。

5.5寸榴彈炮

炮火覆蓋

火炮最巔峰時刻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時它是戰場上的統治者,進入塹壕戰階段後幾乎每一場大會戰都是火炮開始大合唱,有時候能夠持續十幾天,消耗幾百萬發炮彈,不把地表打成月球表面都不會停手。整個歐洲戰區的地圖經常因為這個原因而更改,雙方軍人為了存活只有更深的挖掘塹壕,建造更加堅固的隱蔽部,努力減少在火炮覆蓋時在地表的各種活動。

所謂炮火覆蓋是指針對某一區域的目標發射密集的炮彈,然後步兵要跟隨炮火徐進,最後奪取敵方陣地。這種戰術既可以削弱防守方的實力,緊接著上來的步兵就可以掃蕩戰壕徹底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達到佔領該地區的目的。

步兵最恐懼的就是這個狀況了,光挨打還不了手,實在是難受。而且這時炮彈的威力已經到了高爆彈的最大值了,造成的傷害與現在沒有區別了。炮彈的傷害不僅僅只是爆炸威力和破片的傷害,口徑越大其他的附加傷害也越大。

爆炸時的衝擊波可以造成人的內傷,而且從外觀上一下子看不出來容易延誤救治時機;同時火焰帶來的高溫氣體會讓正在張口呼吸的人員肺部嚴重灼傷;巨大的震動帶來周圍不穩固物體的移動,造成砸傷和碰撞傷等附加傷害。

一旦遭到炮擊,普通士兵只有臥倒躲避,而且雙臂和腳必須支撐起來使身體不接觸地面,雙手捂住耳朵深吸一口氣,嘴要張開並避開可能的火焰方向。這時如果有能力分辨出來襲炮彈彈種,還要特別擔心有沒有榴霰彈。榴霰彈在空中炸開,彈片之下沒有死角,就是臥倒也沒用只能在隱蔽物遮掩才行。

戰場上應用最多、最普遍的就是步兵之友——迫擊炮了。迫擊炮一般看著人畜無害的,個子小,口徑小,爆炸威力也不大,看著感覺像是泰迪。其實它才是對步兵威脅最大的面殺傷武器。

因為它方便攜帶,不用攜行車輛隨時可以保持在最前沿。迫擊炮的射擊彈道是曲射,也就是說只要你被發現了,哪怕是躲在戰壕裡,只要炮手射擊技術過硬一樣很快就會把炮彈送到你的頭上。現在有小型無人機可以長時間在空中偵察,士兵被發現的幾率比以前放大了無數倍。

這些已經夠讓人頭疼的,但二戰時期蘇聯又研發出來火箭炮,這更是面殺傷武器的一個大拿。幾十枚火箭彈在很短的時間呼嘯著向一個區域飛去,在那個區域的人員是無處可躲,殺傷區域比身管火炮大了很多。炮彈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和熱浪可以融化掉覆蓋區域一些熔點不高的金屬,如果沒有正好躲在隱蔽部之類的堅固工事內就更是死路一條。

俄國旋風-G火箭炮

遭到炮火覆蓋時,不要以為簡單臥倒就可以逃過一劫。形象的情況就是如果能夠看到155mm高爆彈飛了過來,而且正好在50-60米的殺傷半徑裡,除非躲在經過加強的高標號鋼筋混凝土工事裡,否則就祈禱下輩子做個好人吧。即使就是躲在工事裡也有可能挨上一枚半穿甲戰鬥部,打進工事爆炸那就更沒有殺傷死角了。

有人說在坦克裡就安全了,其實高爆彈爆炸後的彈片很可能打穿坦克的油路,緊接著的高溫和火焰會把燃油點燃,坦克會燒成一個大火炬。新聞報導裡的很多炮擊後燃燒的坦克就是這樣造成的。

現在又有了溫壓彈這種更加殘酷的彈種,不但能夠有上面種種殺傷能力,還可以消耗空氣,這樣就是躲在工事裡也不安全了。只要在戰場上被發現,很難有什麼方法保證絕對安全。

華川阻擊戰

炮火覆蓋的可怕,文字描述不及實際狀況的萬分之一,只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才能理解與體會。而在炮火覆蓋中一樣有英雄人物,他們比炮彈更加的堅強。

筆者單位有個老領導,非常和善,整天樂呵呵的,和我們這些年輕人在食堂吃完午飯後一起聊天。時間長了,才知道老爺子是1947年孟良崮戰役前參的軍,一直打到福建後來又被選拔出來準備進北京擔任衛戍任務。就在這時朝鮮戰爭爆發,老爺子寫血書堅決要求回老部隊參戰,最終成行。

老爺子到朝鮮時正好趕上第五次戰役的後撤階段。他所在的部隊剛撤到華川地區,就遭到了美軍的炮火覆蓋。一架美軍炮兵觀察機一直繞著它們轉圈子,他們知道情況不妙趕緊隱蔽。老爺子說他們最恨這種觀察機,就像蚊子一樣圍著你轉,一會炮彈就會落下來,而且會把炮火引導的越來越准,可手裡的武器拿它又沒辦法,那種等著挨炮的感覺太糟糕了。

美軍開始炮擊後,他聽到一種在國內戰場從沒有聽到過的聲音,他形容就像重載卡車滿載貨物衝過來一樣。爆炸的彈坑都比以前見過的大得多,殺傷半徑裡找不到完整的物體,所有的碎片都是黑色的火熱的,後來才知道這是203mm榴彈。因為需要觀察情況他的位置比較暴露,炮擊後他出現奇怪的症狀。走路搖搖晃晃像打醉拳一樣,坐的時間一長就摔下來,平時感覺就是天旋地轉。

美軍堆積如山的炮彈殼

華川是志願軍在東線的主要後勤基地,不但儲存有大量物資還有等待後送的大批傷員。這時美軍在范弗里特的指揮下已經突破了周圍志願軍的陣地,向華川撲過來。一旦在這裡形成包圍圈會把志願軍九兵團和朝鮮人民軍2、3、5軍團加上大量的炮兵、後勤部隊、醫院傷員和大量非戰鬥人員一口吞下。這樣志願軍的損失將會遠遠超過180師的水平,甚至可以說必將會造成東線的總崩潰,而美軍在志願軍入朝後取得戰爭勝利的唯一一次機會就在這裡。

當時老爺子所在部隊接到的命令是後撤休整,只要再走一天就到達目的地。就這樣在沒有接到任何命令的,無法與上級取得聯繫的情況下,憑借長期的戰鬥經驗與對戰場形勢的判斷以巨大的責任感和自我犧牲精神毅然決然地停了下來。不顧部隊分散、糧彈不足、極度疲憊、沒有工事、沒有支援、沒有友鄰可以說在沒有任何有利條件的情況下堅決的轉身迎戰,一邊收攏部隊一邊搶佔公路旁的高地準備阻擊敵人。

這才是真正的轉進——轉身迎著敵人前進!壯哉,20軍58師!

老爺子儘管難受的要命,仍然拽著戰友的背包帶上了陣地,開始緊急構築工事。工事還沒有構築好,美軍先遣隊就已經趕到。老爺子他們身上平均身上只有不到一百發子彈和四顆手榴彈,就依靠這點彈藥把美軍擋在山下。很快炮火覆蓋就過來了,只能趴在地上期盼著炮擊快點結束。

經常的恐懼已經讓人麻木,只要沒有犧牲一聲哨響就立刻跑向陣地,堅決完成上級部署的任務。到戰鬥後期老爺子在彈坑壁上都趴不住,只有躺著才能好受一點。即使這樣,老爺子仍然堅持不下火線,趴在地上給戰友裝彈、擰開手榴彈蓋幹所有力所能及的工作。從此以後,他的下半輩子就受神經官能症的折磨直到去世,最後下陣地時是被擔架抬下來的,花了幾個月才慢慢恢復過來。被炮火覆蓋的恐懼此後一直圍繞著他,以致經常在睡夢中驚醒。

糧彈缺乏死戰不退的志願軍

這場戰鬥,就是和鐵原阻擊戰齊名的華川阻擊戰,志司在第二天才下達命令所有趕到的部隊自動展開打阻擊。當彭德懷得知58師的自行行動後感慨萬千,後繼部隊終於可以平安後撤。「12軍、27軍都是我們掩護撤下來的」,「從我們這裡最起碼撤下十萬人」說這些的時候老爺子的興奮與自豪溢於言表。

這場戰鬥最大的意義是,美軍覺得自己即將到達勝利的終點線時,被中國軍人一腳踢回了起點。美軍戰史的記載也是從5月27日上午的雄心萬丈,下午當頭一棒,28日就已經是垂頭喪氣、滿滿的挫折感。■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