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輕人並不瞭解,曾經好萊塢有段強大到不可思議的黃金時代,那是一種全球通殺的恐怖。讓幾乎所有其他地區的電影人,幾乎瞬間一敗塗地。
很多年輕人也並不瞭解,他們心目中無敵的廣電,直到現在都對香港影視沒有審核權。只要香港電影不進內地影視,廣電壓根管不到香港。
香港電影斷崖式衰落,只有兩個原因1、當時的好萊塢像天頂星人一樣強。2、香港電影本身工業環境太弱。 同理,90年代日本、歐洲、台灣、前蘇聯地區等地電影一敗塗地的原因也是這個。除了神奇的印度,好萊塢全球通殺二十年!
看看90年代好萊塢那幫妖孽們,弄出來的片子吧。有讓霸王龍成為頂級人類傳說,也是電影技術革命的《侏羅紀公園》(1993),而且一下子出了三部曲;立抗恐龍,商業與道德雙豐收的《辛德勒名單》(1993);勵志雞湯與國家夢想、時代歷史情懷結合得幾乎完美無缺的《阿甘正傳》(1994);常期問鼎世界影史最佳影片寶座的《肖申克救贖》(1994);1995年,迪士尼動畫《獅子王》與史詩戰爭題材的《勇敢的心》雙劍合璧;1996年,一堆F22大戰外星人的《獨立日》與動作諜戰大片新模式《碟中諜》出爐;1997,《泰坦尼克號》讓中國的電影院天天像過年一樣熱鬧,在全球電影人的注目禮下,登上票房第一神位十一年;1998,知乎人愛問的熱門電影,存在主義的時代回響,《楚門的世界》又來了;1999,《黑客帝國》,2000後,好萊塢還弄出來《指環王》,科幻和玄幻齊發展。
那個年代的好萊塢,不是只有錢的好萊塢,而是要技術有技術,要創意有創意,要理想有理想,要演技有演技,要奇跡有奇跡的好萊塢!遠不是現在這個只有錢的,然後靠一堆爛片來維持場面的好萊塢能比的!
90年代,好萊塢用一部又一部神作連續出招,香港怎麼對衝?誰來對衝?在連續大招衝擊了二十年,其他地區電影人能活著就不錯了。
香港的電影工業,本身遠沒有好萊塢強大,在好萊塢沒有大舉玩全球化、進入香港市場之前,還能夠依託本港和台灣、東南亞等市場活得有滋有味。自己的票房自己人分,吃大餐住大房子。
但這種活著,這種幾個星期就弄出在一部電影的非常快節奏,省資金,不精心打磨技術和劇本,就靠幾個天才演員撐著的模式,在好萊塢的超級製作工廠面前,其實是不成熟的,圈地自萌。
當然香港電影人弄這個幾個星期就玩出電影的快模式,也和香港電影的基本盤還是太小,還養不活一個工業級別的電影生態鏈有關。如果好萊塢不搞全球化戰略,說不定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增長,他們有機會成為未來東方真正的電影重鎮。
不過,香港電影人缺了成為世界電影英雄的天時。
很多年輕人不瞭解,內地那麼大一個地方,十多億人口,直到2003年時,總市場票房才突破10億人民幣。太少了,對於任何一個想抗衡好萊塢的電影人來說,都太少了!好萊塢從一個《泰坦尼克號》上就全球吸金18億美元!
所以,當時能阻擋好萊塢的只有兩招!1、不給它到本地市場播出的機會,保護自己基本盤!2、好萊塢自己看不起東方市場,別來,自己選擇不全球化!
然而,海灣戰爭之後,全球化!去前蘇聯、去東方、去非洲、去所有能撈金的地方撈金,是當時美國的共識!
作為美國文化的旗幟!作為正處在文藝黃金時期的好萊塢,它跨越了太平洋,來了!
香港地區當時的權力話事人標榜自己的文化自由,所以沒有用政策檔,可能也不敢擋!不想擋!
可能是巧合,打響好萊塢全球化第一槍的,就是霸王龍到處吃小恐龍的《侏羅紀公園》!
然後,香港本地的電影票房就變成了這個樣子!
強龍不壓地頭蛇?那是強龍還不強!如果是霸王龍,什麼蛇都不行!
之後的1998年到2000,3年間再也沒有任何電影港片能闖進香港影史前十。這一方面可能是1997年香港爆發金融危機,另一方面香港電影的信心與士氣也在低落。期間最慘的莫過於1999年,曾經亞洲電影中心地之一,在香港本地,連日本電影《午夜凶鈴》都打不過了,簡直讓人不敢相信。
還是要敬佩一下香港電影人,在一片風雨面前,香港電影人弄出了《少林足球》《功夫》《無間道》等高質量影片,發起了香港電影人對香港電影工業未來的賭命衝擊。然而,集結四大影帝的《無間道》,雖然奪得年冠,但票房只5505萬,再隔年的《無間道Ⅱ》2491萬、年冠《無間道3》萎縮至三千萬。內地以及其他地區的票房也寥寥無幾。收益本、並不能覆蓋投資……
2003年,香港電影的從業人員已經從巔峰期的2萬人減少到不足5千人,產業人才不斷流失。沒錢,又沒人。
而現在,香港影史前十就是以下這個樣子,一個香港片都沒有了,好萊塢一統江湖。
那香港電影的另一個主要票房地,台灣怎麼樣了?和香港基本是一樣的歷史,一樣的過程,一樣的結果!好萊塢的全球化戰略,基本是不留市場縫隙的全球化!
打不過怎麼辦?要麼走,要麼轉行不幹了,要麼就加入它!好萊塢在其強勢期,對幾乎全球的電影人才都有虹吸效應!成龍、周潤發、李連傑等香港電影人紛紛試圖在好萊塢證明自己,然後又成為好萊塢進軍東方的重要力量!
哪那個國家或地區,最終抗衡住了好萊塢黃金時代的衝擊,等到了好萊塢當前、只有靠漫畫英雄打架來掙流量的沒落時光?
一,印度
印度人民神奇的熱愛著自己的傳統,就愛看突然載歌載舞的印度電影。也許好萊塢好面子,不肯跳,只願意搞全球通用的電影模式,所以不行!這就給了印度寶萊塢有時間發展自己力量,並憑借印度巨大的體量,長大成人,現在還沒事可以出門和好萊塢過幾招。
二,中國內地、韓國
這兩個地區執行了比較嚴格的進口電影配額制度!這項制度的來由之一是保護本地文藝工業發展,和工業領域,民族工業的保護政策一個邏輯。
說下我國的,可能有人並不知道這個政策和歷史。1999年,在中美就中國加入WTO談判時,也談過電影的。那些年中國電影市場盤子很小,不是好萊塢重點關注的對象,畢竟加起來都不到十億嘛。所以雙方很快就達成雙邊協議,每年進口電影配額加倍為20部,分賬比例是13%。然後,2001年底中國正式成為WTO成員。
當中國經濟發展、電影票房節節攀升後,好萊塢就又來問路談判啦,要求修改協議。2012年,經美國爭取,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達成了補充協議,中國政府同意每年增加14部特種(3D、IMAX)分賬電影的配額,總計34部,分賬比例提高到25%。
也就是每年可以有34部外國影片,在我國上映。注意是外國一共34部,不是好萊塢就34部。日本電影在我國播出,也算在總配額裡面!
另外根據2017年執行的《電影產業促進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影院每年排映國產片的時長不得低於放映電影總時長的三分之二。以防止某些電影院天天循環放那34部國外電影……
這項政策,給了中國弱小的電影工業一個保護的窗口,也為近兩年國產電影的票房,在我國壓過進口大片,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而韓國電影產業歷史上有著名的「光頭運動」。 1999年,為了抗議韓國加入WTO世貿組織,決定開放外國電影配額、減少國產片放映時間的政策,韓國影人發起大規模示威遊行,不少男性剃光頭,給韓國政府造成極大壓力,遂繼續堅持韓國每家電影院的每個放映廳一年必須放映滿146天的本國電影的政策。光頭運動成功之後,韓國導演士氣大振,成為韓國電影發展的一個契機……
所以,香港電影為什麼會在90年代斷崖式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90年代的好萊塢不可思議般強大,而且從93年開始推行不留市場死角的全球化政策!吃掉了香港電影本來的市場基本盤!
- 香港沒有良好執行有利於本地電影的產業保護政策!■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