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阿布賈7月6日消息,尼日利亞國家石油公司首席執行官基亞里6日證實,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秘書長、尼日利亞人巴爾金多5日去世,享年63歲。
巴爾金多去世時間是5日晚11時左右,據外媒消息稱,他在當天上午還參加了在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舉行的「能源峰會」(第21屆尼日利亞石油和天然氣會議開幕式),在會上發表了主旨演講,並與尼日利亞布哈里會談。
與他接觸的人都沒有覺得他的身體或情緒有任何異常,而且他也安排好了第二天的行程。
巴爾金多1959年4月出生於尼日利亞阿達馬瓦州,2016年開始擔任歐佩克秘書長一職至今,正常的話他將在8月份結束任期。
巴爾金多的意外離世引起了許多猜疑,最主要原因是死因不明。
到目前為止,尼日利亞方面沒有進一步說明,《華爾街日報》今天說他死於意外,並稱他改變了歐佩克秘書長的角色。
雖然正規媒體都在引述尼日利亞官方的消息,但網友們在推特上的「陰謀論」層出不窮,微博上也有許多猜測,有的說他是被CIA送走的,有的說他是自殺的……
不過,美國對國際組織負責人進行威脅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2001年,「國際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總幹事何塞.布斯塔尼(JoséBustani)堅持宣稱在伊拉克的實地勘察中沒有發現任何大殺器的相關證據。
美國助理國務卿博爾頓直接去布斯塔尼辦公室問候他全家,博爾頓還親切地提醒他,「我們知道你的孩子住在哪兒,我們知道你的兩個兒子都在紐約。」
2002年4月22日,布斯塔尼離職。
巴爾金多死因不發佈,一般來說有三個原因:
一、警方還在調查當中,無法斷定是哪種因素致死;
二、警方已經查明,但家屬不願意公開,尊重家屬決定;
三、有外部勢力介入,等劇本編好才能公開死因。
也就是說,他不大可能死於突發疾病、車禍,因為這些是可以公佈的。
巴爾金多並不算是政治人物,但歐佩克作為最大的產油國「壟斷聯盟」,在目前烏克蘭危機引發的能源問題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烏克蘭危機根源是美(歐)俄政治衝突。
因此,巴爾金多和歐佩克也具有了更深一層的政治色彩。
穆罕默德·薩努西·巴爾金多(Mohammad Sanusi Barkindo)在尼日利亞完成了大學學業,青年歲月在英國、美國度過,在牛津大學攻讀石油經濟學、在華盛頓大學攻讀MBA,是非洲的高級知識分子。
回國後,他曾擔任尼日利亞國家石油公司首席執行官,液化天然氣公司負責人、1991年以來一直擔任「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尼日利亞代表團團長、2006年任歐佩克代理秘書長、2016年8月1日被選為歐佩克秘書長。
作為秘書長,巴爾金多並不是石油政策的決策者,而是產油國之間的協調者(包括成員國與非成員國之間)。
巴爾金多在2017年就強調過自己的原則:根據市場需求(經濟規律)來決定行業政策,致力於創造一個穩定、可持續的石油市場、長期合作、穩定投資對確保未來能源供給的安全性的歐佩克。
巴爾金多反對政治因素過多介入石油行業,要盡量減少政治因素對石油產量的影響。
他認為中國是歐佩克最重要客戶之一,同時,「一帶一路」建設將給沿線國家和地區帶來能源需求新變化,歐佩克應與「一帶一路」積極合作。
但巴爾金多跟他的前任們一樣,難以擺脫美國對歐佩克的影響。「石油-美元-華爾街」體系決不允許這世界上存在著一個不受美國影響的「產油國聯盟」。
當美國需要油價上漲或下降時,白宮就會對歐佩克提出減產或增產的要求。這就必定會導致美國與歐佩克出現政治博弈。
一般來說,歐佩克主要國家沙特、伊拉克、科威特都會最終選擇與美國配合,但伊朗、委內瑞拉就不會順從美國。
這樣,巴爾金多就要不斷地為這些矛盾而奔走,尋找利益平衡點。
巴爾金多之所以被《華爾街日報》稱為「改變了歐佩克秘書長的角色」的人物,是因為他相當重視歐佩克自身的利益。
讓他頭痛的問題是伊朗和委內瑞拉與美國的矛盾,還有伊朗與沙特這對死敵的內部矛盾。巴爾金多在調解這些矛盾方面,確實是很努力的。
然而,去年底俄烏矛盾激化後,巴爾金多遇上了真正的麻煩,實際上這是美俄兩大國之間的矛盾,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
巴爾金多在軍事衝突爆發前十天,也就是2月14日,他在埃及開羅舉行的「石油會議」上表示,能源並沒有出現根本的短缺,油價升高原因是西方與俄羅斯的矛盾,「是地緣政治風險正在推高油價」。
他沒有直接點名美國,但這這話就是歐佩克集團的暗示:如果將來油價飈升,與歐佩克無關,歐佩克不會因此而改變生產計劃。
俄烏軍事衝突爆發後,由於西方以禁購石油的手段對俄羅斯進行制裁,導致歐洲出現嚴重能源短缺問題,油價飈升到120美元一桶左右。
但這並不是歐洲工業生產量加大而導致石油需求量大增,而純粹是人為的政治因素所造成。
當美國不斷要求歐佩克增產以彌補俄羅斯石油減產缺口時,巴爾金多不建議歐佩克響應美國,只是象徵性提高了產量。
拜登親自出面,也無法改變沙特等國的決定,沙特推給了歐佩克。
5月31日,歐佩克發表聲明:儘管美國和歐盟制裁俄羅斯,但歐佩克仍將堅持自己產油計劃。
美國決定雙管齊下,一方面對歐佩克組織施壓;一方面對沙特等產油大國直接進行政治施壓。
拜登原計劃在6月底訪問沙特,但沙特態度比較冷淡,將見面地點安排在了吉達,而不是首都利雅得。
吉達是沙特「麥加-麥地那」高速鐵路(麥麥高鐵)開通儀式的舉辦地,2018年沙特國王薩勒曼還親自出席了動工儀式。
中國企業為沙特打造了「沙漠奇跡」,土豪不在乎錢。
在兩座聖城之間修建一條高速鐵路,而且設備都是最先進的,沙特牛X大發了,不顯擺才怪,否則,豈不是錦衣夜行?
拜登要來,就在吉達會面,美國總統哦,全世界焦點,土豪順便顯擺一下,不是很合理嗎?
拜登推遲了行程,白宮新聞秘書讓-皮埃爾宣佈,拜登將於7月13日到16日對中東進行訪問,前往以色列、約旦和沙特。見面地點仍然是吉達,CNN對此頗有微詞。
拜登為什麼願意「屈尊」?因為是美國在求沙特,而不是沙特在求美國。
拜登能否當面「說服」沙特帶頭增產?本來希望是不大的。
如果沙特大幅度增產,配合美國降低油價。那麼,沙特此舉就等於打了俄羅斯一拳,同時,也破壞了歐佩克內部生產計劃。
美國要想迫使沙特增產的難度非常大,但就是這麼巧,在拜登出訪前,反對增產的歐佩克秘書長巴爾金多卻不明不白地死了。
3月9日,巴爾金多在美國的「劍橋能源會議」上重申:沒有組織或國家能夠彌補俄羅斯的石油份額,不能再將能源政治化。
5月4日,他公開反駁美國提出的沙特、阿聯酋有能力增產的說法。
5月6日,巴爾金多還訪問了委內瑞拉,呼籲美國解除制裁。
5月18日,他表示,美國對委內瑞拉的制裁嚴重侵犯了世界人民使用能源的權利,應當恢復委內瑞拉正常的生產和出口能力。
其實,他很多話都是在替沙特等國說的。
現在,一個大活人說沒就沒了。這些阿拉伯王公大臣哪個不熟悉巴爾金多,土豪們不打個寒顫才怪。
如果巴爾金多這條命能換來歐佩克大幅增產,對燈塔來說是非常划算的,而且接下來的新秘書長是科威特人海薩姆∙阿爾蓋斯,問他怕不怕?
如果歐佩克成為美國利益的障礙,那麼,這個組織或許會「死去」。
然而,問題並不在產油國集團本身,而在於「石油-美元-華爾街」體系能維持多久?
為了維護美元結算以及對能源生產的控制力,燈塔可以不擇手段。
巴爾金多的死,或許就是一個「死亡警告」,產油國接下來都要小心。
當然,也不能因此就冤枉美國,畢竟美國是一個「人權至上」的國家。■
老美一貫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