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蘭卡破產怪中國?中國:老弟,羊毛沒有你這麼薅的

夏蟲不可語冰

▲憤怒的人群衝進總統府

前幾天,一個美國人,一個韓國人,一個日本人和一個斯里蘭卡人恰巧坐在了一起。

四個人開始聊天,日本人先說:「你們知道嗎?我們的前首相上周在街上被人用自制槍給殺了。」

美國人很震驚:「什麼?槍還要自制?」

韓國人:「什麼?前首相居然沒有在監獄裡?」

斯里蘭卡人:「什麼,你們居然還有首相?」

202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的陰霾還未散去,下半年伊始,先有日本前首相遇刺身亡,隨後南亞島國斯里蘭卡又發生劇變。

提起斯里蘭卡,大家可能不太熟悉,這是一個位於南印度洋上的島國,因形狀酷似一滴眼淚,也被稱為「印度洋之淚」。不過,這次印度洋之淚,卻真的流出了眼淚。

在斯里蘭卡國家破產的問題上,某些別有用心的西方媒體借機炒作,說「斯里蘭卡因無法償還高額中國貸款而使該國經濟走向崩潰邊緣」的說法。

真是人在家中做,鍋從天上來,這波操作屬實刷新了軍武菌的三觀,這斯里蘭卡破產也能賴到中國身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先搞清楚斯里蘭卡為什麼會破產。

由於複雜的歷史遺留問題,斯里蘭卡在2009年才結束了長達26年內戰。內戰讓斯里蘭卡背上了大量的外債,作為一個不發達的農業國,斯里蘭卡長期以來主要依靠茶葉、橡膠、椰子等商品的出口來維持外匯收入,其中紡織業更是創造外匯的主要來源。

▲受歷史文化影響,斯里蘭卡是一個信奉佛教的國家

但是隨著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製造業水平的快速提升,斯里蘭卡的紡織業也受到了衝擊,在被印度和越南分走了不少訂單之後,連茶葉生意也被三哥搶走了不少。訂單少了錢也跟著少,再加上其主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必需品都必須依賴國外進口,使得斯里蘭卡的經濟就像溫室裡的小草,經不起任何的風吹雨打。

可惜屋漏偏逢連夜雨,2019年的恐怖襲擊和2020年的新冠疫情,直接給了斯里蘭卡旅遊業當頭一棒。自2010年以來,斯里蘭卡的旅遊業常年保持著15%以上的增速,最巔峰的2018年,旅遊業收入一度達到了四十三億美元之多。

而整個20年只有51萬遊客,還不如18年的四分之一。2022年,原本支柱產業的旅遊業佔GDP已不足0.8%。別看旅遊業每年只能帶來幾十億美元的收益,但是對於斯里蘭卡來說卻是賺外匯還外債的重要產業,如今的蕭條使得斯里蘭卡的外匯收入持續下降。

▲美麗的景色有著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

外匯儲備如同一塊多米諾骨牌,一旦倒下帶來的便是一系列的連鎖反應。2019年國際三大信用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國際信用評級公司對斯里蘭卡的外債償還能力進行了評級,結果是n—negative—消極的,代表著斯里蘭卡的償債能力較弱,一旦出現經濟、政治或其他外部問題,那麼很有可能就會違約。

另外,還有一個詞叫償債比率,就是國家債務比上出口收入,償債比率高說明出口的錢越少欠的錢多,也就是還債的能力也就越差,一般國家的償債比率都不超過25%,咱們中國在2020年是9.2%,而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數據,斯里蘭卡的償債比率直接40%打底,90%封頂。換作是你,會把錢借給沒有償還能力的人嗎?

▲斯里蘭卡的償債比率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斯里蘭卡從此告別那種週期長、利率低的貸款,無奈之下只能選擇週期短、利率高的商業貸款,簡稱校園…不,是高利貸。

利滾利利滾利,不還就潑油漆,幾年下來斯里蘭卡剩下的,只有永遠都還不完的外債。根據斯里蘭卡官方公佈的數據,2019—2022年和2025—2027年都是斯里蘭卡外債償還的高峰期,其中2019—2022年里斯里蘭卡要償還的債務本息高達151.39億美元之多。

有天災也有人禍

就在2019年,斯里蘭卡總統拉賈帕克薩放棄美國國籍回國參加競選,並承諾只要自己當選就馬上實施減稅政策,讓大家能不交就不交,能少交就少交。

對於老百姓來說,能少交錢當然很開心,於是拉賈帕克薩以52%的得票率高票當選。老哥也是說到做到,上台之後一通降稅,幅度高達50%,有三分之一的人都不交稅了。

▲斯里蘭卡總統拉賈帕克薩

我們都知道稅收是國家重要的財政來源。總統老哥大手一揮,政府財政可就倒了大霉,收入直接下滑,稅收收入僅佔GDP的8.4%,這個數字是從1948年獨立以來從沒見的。

就連經濟學家都跳出來提醒他,咱們還有一屁股債的時候,總統表現出了一個成熟政治家應有的自信,他對外宣稱「減稅是在下大棋」,並且表示大家不必擔心外債,現在國家最需要做的就是「增加國內債務的比例」,用人話說的意思就是印鈔票。

但凡上過高中的政治課的人都知道,過度印刷鈔票會造成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結果可想而知,從2019年12月開始一直到2021年8月,斯里蘭卡的貨幣供應量增加了42%。這還不算什麼,今年4月6號,斯里蘭卡僅用了一天就印了1190.8盧比,後面的單位是億。

目前斯里蘭卡的通貨膨脹率為113%,排名世界第二。什麼,你問我第一名是誰,津巴布韋歡迎您。

▲斯里蘭卡貨幣盧比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1年4月,為了讓全國老百姓吃上健康的食物,總統老大哥又大手一揮,在全國推廣有機農業,頒布改革農業種植的政策,禁止在農業種植過程中使用化肥和農藥。

不知道總統是真的相信「化肥和農藥就是毒藥」還是因為外匯緊張拿不出錢,反正這項政策帶來的唯一後果就是斯里蘭卡的農業成本上漲了十倍而生產率大幅下降,許多農民紛紛放棄種地,農產品減產了將近一半,糧食危機蔓延全國。

一位斯里蘭卡的官員說:「我經歷過經濟危機,安全危機,但是在斯里蘭卡的歷史上,我還沒經歷過糧食危機」。

不過,事情到這裡還沒有結束。今年年初的印度洋地區氣候異常,造成了長期的大旱,直接導致斯里蘭卡原本勉強維持自給的水稻和蔬菜嚴重減產,不得不花外匯大量進口國外食品;同樣要命的是,斯里蘭卡原本40%的電力供應靠著水電,結果乾旱又讓水電發電量降到了原始社會,電力不足使得農業和工業生產陷入癱瘓。

▲乾旱的土地和無助的農民

而從去年年底到現在,緊張的國際形勢成了壓死駱駝到最後一根稻草,俄烏戰爭以來,國際能源價格一路走高不說,俄羅斯又是斯里蘭卡茶葉出口的第二大市場,另外,在旅遊方面,俄烏斯里蘭卡的金主爸爸,現在爸爸們不來了,對於需要進口,又兜里沒錢且又一屁股外債的斯里蘭卡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而今年,面對高達70億的外債,斯里蘭卡那僅有的19億美元明顯是杯水車薪,事到如今還能怎麼辦?唯一的辦法就是擺爛,推遲全部510億的外債。要錢沒有要命也不給。

債台高築自然是斯里蘭卡破產的主要原因,但是斯里蘭卡的債務組成十分複雜,其中有36%來自國際資本市場,其次是亞洲開發銀行(ADB)的13%,日本的10%,中國的10%,之後是世界銀行的9%,和印度的2%。

由此可見,中國既不是最大的債主國,也不是逼得最緊的債主國,破產怪中國?

別潑髒水,薅羊毛也要有個度

中國一直以來都本著友好外交的原則,對於一些有困難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也是能幫就幫,絕不含糊。

但是「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一直以來總有些「別有用心」的國家,把我們的熱情好客當成「人傻錢多」。這麼多年以來,斯里蘭卡政府在中國、印度和西方之間反復橫跳,試圖通過牆頭草的行為從中獲利。在實行有機農業化的過程中,為了迎合西方的口味,總統也不管自己國內的是什麼農業水平,強行禁用化肥農藥,甚至還不惜抹黑中國肥料。

斯里蘭卡政府曾經向青島訂購了一批有機化肥,但是等到運貨的船到了又變卦不想要了,為了找理由退貨,就一口咬定咱們的化肥裡有「歐文式菌」。這黑鍋咱可不能背,咱們的肥料那是絕對經得起檢查的,隨便拿到哪裡那都沒得說,這一波違約外加潑髒水的行為傷害了中斯人民的友誼,連中國駐斯里蘭卡大使都親自下場,說要把斯里蘭卡人民銀行拉入黑名單,最後經過官方的談判,斯里蘭卡只付了70%的貨款。

▲中國駐斯里蘭卡大使發推譴責

除此之外,中國確實在斯里蘭卡投資了不少的基礎設施建設,不過這些設施不會自動變成製造業,想要發展還需要斯里蘭卡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結果斯里蘭卡國內的政黨卻無底線迎合西方宣傳,不但不給予支持,反而攻擊中國的投資是「出賣斯里蘭卡利益」。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近二十年來,斯國政府總是嘴上說著親華,吸引我們的資金去斯里蘭卡投資,一旦國際形勢稍微變動,就馬上跟中國撇清關係,搖身一變成為站在西方立場攻擊中國的馬前卒。

但是即使這樣,當斯里蘭卡陷入國家破產的危機後,中國還是盡釋前嫌,慷慨解囊。

今年三月,斯里蘭卡宣佈由於沒有紙和墨水,所有學校停課,考試無限期推遲;由於發電廠沒油,全國的路燈也隨之關閉;首都科倫坡更是要求非必要不上班,到了6月末,斯里蘭卡更是停止了一切私家車的燃油供應,因為缺少燃油,老百姓不得不過上「封城」的生活。

一位住在斯里蘭卡的華人這樣說道:「從今年的三月份開始,每天停電10-13個小時,到現在的七月份每天3-4個小時的停電,沒有油,大家都無法出行。今早十點鐘左右,我去當地的一個加油站,根本都看不到排隊的盡頭在哪裡,估計排了幾公里也排了好幾天了」。沒有油,沒有煤氣,許多人只能撿樹枝燒火做飯。

▲街上的斯里蘭卡老百姓

物價大漲,也讓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幾個月以前,4卷一包的衛生紙價格是590斯里蘭卡盧比,約合10元人民幣,現在已經漲到約合人民幣20多元。首都科倫坡一名高級警察每月工資是10萬盧比,折合人民幣3000塊,如今雖然還是每個月10萬盧比,但是購買力已經不到2000塊了。

面對此情此景,中國又向斯里蘭卡提供了5億美元的貸款同時外加5億人民幣的人道主義援助,這是斯里蘭卡爆發危機以來接受到的最大的一筆無償援助,此外中國還承諾提供給斯里蘭卡一萬噸大米的糧食援助以及各種藥品、衣物等物資支援。■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