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印度都在幻想著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全球製造中心,甚至不時叫嚷著要超越中國,作者認為印度難以成為下一個中國,原因如下。
1、 歷史背景因素
各位思考一個問題,亞洲國家這麼多,為什麼不是印度越南等國,偏偏是中日韓實現了工業化?
且說印度,它於1947年建國,比新中國還早2年,並且當時印度的底子比中國厚,一直以來的外部環境也比中國好得多,可為何條件比中國好得多的印度,後來被中國甩得連尾燈都看不見了?
這裡,除了中國內部因素如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等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外部因素——當時的「三戰」環境。
二戰打完後,全球進行著兩極對抗,全世界充滿著濃濃的「三戰」氣氛,認為三戰打起來是早晚的事。
三戰的主要戰場就是歐洲與亞洲,對抗雙方為了贏得戰爭,都需要對對抗前線進行幫扶。歐洲火線就是東西歐,所以歐洲發展起來了,而亞洲前線正是中國與日本,美國順帶還捎上了韓國。
歐洲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只說亞洲。在上述背景下,日韓得到了扶持,中國也受到了幫扶,這就是昔日蘇聯會幫我們搞工業建設的原因,它之所以會幫中國,並不是因為蘇聯老大哥多麼無私,而是它在打造戰爭前線,索性將工業生產直接搬到中國以支援戰爭,這在客觀上幫助中國奠定了工業化底子。
這就是亞洲這麼多國家,不是印度、也不是越南或其它國家,而是中日韓率先實現了工業化的原因之一,因為這裡是當時的戰爭前線,而它們不是。
中日韓也抓住歷史機遇,大大發展了自身工業。到如今,這三國是世界造船前三強,飛機坦克什麼的都能搞。韓國的芯片、電子、軍事工業搞得都不錯,日本是世界製造強國,中國更是擁有全球最完整工業製造門類、是全球製造中心,這其實與上述歷史背景是有相當關係的。
時間來到今天,中印間的差距很明顯。
航母,印度也能造,但它基本上是萬國零件組合品。「維克蘭特號」下了5次水才成功,到目前還只是一個空殼子,艦載機沒有,據說連裡面的雷達這些「內臟」都還在待定。相比之下,中國的003航母,不但純國產,而且連用上了連美國都沒完全搞定的電磁彈射。
還有戰機坦克,光輝阿瓊更是成為了笑話,不但是萬國零件組裝品,並且在搞了幾十年、各自花了幾百億美元後,淪為了廢品,較之中國的J20、99式這些東西,相差的不止十萬八千里。
還有,印度連步槍、子彈這些東西都造不好,中國作為全球製造中心,幾乎沒有它不能造的。
舉這些例子,不是為了嘲諷印度,也不是來彰顯自身,而是想說中印兩國的工業底子相差的確實不是一星半點,這直接決定了未來工業化道路能夠走多遠。
根基不牢,要想蓋起萬丈高樓,挺難的。
2、生產力解放因素
各位可曾想過另一個問題,為什麼全球工業會首先向中國轉移?
如果僅僅是人多,非洲人口最多,印度、東南亞也不少,為什麼全球工業會首先向中國,而不是上述這些地區轉移?
這其實就涉及到資本屬性,逐利是資本的天性,但它首先要求地區政體穩定,也就是資本會優先向政體穩定的地區轉移,這就是上述問題的答案。
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印度、東南亞這些地區政體是相當不穩定的,非洲到如今都還是如此,長久以來,只有中國的政體是最穩定的,這就是資本與工業會率先轉移到中國的原因所在。
除此外,印度還有一個天然缺陷,它沒有進行徹底的社會改革,也就無法徹底釋放出生產力。比如它沒有進行土地改革、種姓制度依然存在於社會各角落、婦女沒有得到解放……這些因素都嚴重制約了印度的生產力。
就好比我們昔日在前進的路上不斷遭到過西方的嘲諷與唱衰,時至如今,我們自不必對印度上演相同言行。
對於印度,作者一直的看法是,鑒於它的體量(人口數量與國土面積),它能發展起來應該不是問題,問題只在於它能走到什麼程度、能走多遠。由於其底子與天然缺陷,要想成為下一個中國、甚至取代與超越中國,很難!更甚者,一旦印度解決不好問題,其龐大的人口不但不是勞動力優勢,反而有可能成為沈重的負擔與災難的根源!■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