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個老哥,最近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天選之人」。
只不過和別人相比,他這個「天選之人」來得有點過於倒霉:發生在他身上的「天選」事件,是同時感染了新冠和猴痘。
目前最引人注目的兩大流行病全都集齊,這事兒放誰身上都過於離譜,老哥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自己到現在都不敢相信能有這「運氣」。
老哥名叫 Mitcho Thompson,他在採訪中說,自己是在 6 月底確診了新冠,這之後不久,他注意到自己背部、腿部、手臂和脖子出現紅色病變。
一開始他沒怎麼在意,根本沒往猴痘那方面想。
但天天各種報道看多了,他發現,自己的症狀好像和報道里的猴痘一模一樣。
去醫院看了之後,醫生確定他確實是感染了猴痘,而且之前的新冠還沒有痊癒,相當於兩種病毒都在他體內肆虐。
染上兩種傳染病的滋味並不好受,Thompson 的身體特別虛弱。
猴痘和新冠都會造成發燒、咳嗽、呼吸短促等症狀,猴痘會發展成遍布全身的皮疹,而新冠的惡化會對肺部造成影響。
在兩種病毒一刻不停的攻擊下,他在家裡躺了好幾個周,渾身難受,一刻不停的呼吸困難和寒戰,讓起床喝水都變成一件大難事。
「醫生說同時染上兩種病毒,從理論上是完全可能的,但這事兒真的在我身上發生,屬實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壞運氣。」
報導中沒有提到他的感染來源以及後續治療措施,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Thompson 恢復得還算不錯,在視頻採訪中已經沒那麼虛弱了。
網友們也覺得這事兒過於離奇,不過考慮到新冠的肆虐程度,在這之上再疊加一種傳染病的概率,好像也沒有特別低。
「這事兒說到底也只是時間問題,早晚會發生,再往後我們就得應對『新冠痘』了」
「這種事情以後可能會越來越正常化。」
「倒也不是這老哥運氣太爛,只是某些很爛的決策導致了現狀罷了。」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同時,猴痘疫情更像是埋在這之下的「劇情暗線」,雖然傳播速度不及新冠,但卻一直以穩定的速度慢慢上升。
世界衛生組織日前宣佈,全球猴痘確診已經突破 1.4 萬例,遍布 65 個國家和地區,正在考慮是否將其列入「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相對新冠,猴痘的傳播效率更慢一些,而且大多數猴痘病例不會惡化,通常可以自行治癒。
但這並不意味著猴痘沒有危險,在非洲地區,已經出現過 5 名感染者死亡的例子。
具體到美國,5 月以來,美國已確診數百例猴痘病例,成為僅次於西班牙的第二大感染國。
猴痘雖然不是性傳播疾病,但英國最新研究顯示,就目前的情況看,絕大多數的感染案例都發生於男男性行為。
就在最近,美國還首次確診了 2 例兒童猴痘病例,引發了人們對猴痘傳播向更廣泛人群的擔憂。
在兩名確診兒童當中,一名是來自加州的幼兒,另一名是非美國居民,在華盛頓被確診。
從確診途徑上看,兩人可能都是家庭感染,都曾經與「和男性發生過性行為的男性家屬」有過親密接觸。
相對一般成年人,兒童、孕婦等感染猴痘更加危險,引發重症的風險也更高,如果猴痘進一步向這部分人群擴散,可能對醫療系統造成一定的衝擊。
福奇等防疫專家表示,應該要更嚴肅地對待猴痘疫情。
因為沒有進行有效的、系統性的篩查統計,現在觀察到的猴痘疫情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他呼籲進行更有力的篩檢測試。
美國目前對猴痘的檢測標準相對比較嚴格,如果感染者沒有出現常見的皮疹症狀、沒有過男男性行為,很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疾病。
這樣做的後果是,猴痘一旦沒有被及時發現,很可能延誤治療時間,病毒也容易傳染給更多人。
也有論調認為,目前可能已經錯過控制猴痘病毒的最佳時機。
前 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提到,就算還沒有完全錯過遏制猴痘疫情的機會,肯定也已經開始失去良機。
他的擔憂情有可原:除了少數幾州之外,全美大部分地區都出現了猴痘確診病例,病例最多的包含紐約州、加州、佛州等。
以紐約為例,截至週四,全市約有 778 人被感染,至於還有沒有未被檢測出的「漏網之魚」,那就不得而知了。
在猴痘迅速傳播的同時,人類對猴痘的研究也在火速進行,期望能在它擴散得更廣泛之前,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
《自然》雜誌7月發表的研究發現,猴痘病毒的變異速度已經超出預期,科學家認為在猴痘向全球傳播過程中,很可能會變得更加適應人體。
英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8月發表了一項針對猴痘傳播途徑的研究。
在研究了 16 個國家確診的 528 例猴痘病例後,研究者們發現,這其中有 95% 的病例,是經由性行為傳播。
雖然猴痘並不是性傳播疾病,可以經由任何形式的密切接觸感染,但在性行為中,「密切接觸」給了猴痘更多的可乘之機。
同時,不少病例出現生殖器病變等類似性傳播的症狀,在此之前,這些從未被當做是猴痘典型症狀。
和新冠類似,猴痘也在不斷變異之中逃脫人類的圍堵,和人類的研究、預防進度賽跑。
如果當前情況沒有任何改善,猴痘繼續肆無忌憚地在全世界範圍內傳播,「同時感染猴痘和新冠」,可能真的會變成很常見的事。
和開頭的美國老哥一樣,越來越多的人,會成為運氣壞到極點的「天選之人」。
我們也只能希望,事情永遠不會走到這一步吧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