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的時間點在越來越近,耐心的等待就好。
台灣注定是一個新聞上的熱門詞彙,尤其是這幾天隨著佩洛西訪台,以及中國大陸划定區域進行軍事演訓,還有經濟上的制裁,對佩洛西本人和直系親屬的制裁等,可以說一直佔據著新聞的熱門頭條版面。
今天說下我個人的一些想法,我覺得判斷一切問題,最重要的是瞭解各方的基本情況和真實的實力,美國人的做事方式不就是「基於實力地位出發」麼。
因為人的選擇,都是根據實際的實力情況來出發的,就像買房子,你手裡有100萬,跟手裡有1000萬,做出的決策就完全不一樣。
所以實際上對於台灣問題,我反正最關注的還是各方的基本的實力對比和變化,畢竟只要中國大陸實力絕對領先了,那麼統一的時間是由中國大陸來決定的。
關於統一的時間點問題,我國《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規定了武力統一的三個情形:
「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如果仔細研讀這三條,
其實可以看出來,前兩條是「事件條款」,也就是說發生了這件事情,我就會動用武力,比如「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台灣搞核武器,外國軍隊進駐台灣,台灣搞獨立公投之類,都屬於事變。
此次佩洛西訪台是否符合以上的事件條款呢?性質確實嚴重,但也還沒有到「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的地步,畢竟佩洛西來訪之前,我國已經通過各種渠道瞭解美國內部對此事的意見是不統一的,美國政府,軍方其實都並不支持佩洛西的行為,而且佩洛西到今年11月任期就到了,來純粹就是為了搞事情。
而第三條是時間條款,也就是即使沒有前兩條的「造成分裂事實」和「發生分裂重大事變」發生,只要我判斷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那麼就可以動武。比如我認為準備工作完成了,要求開展統一談判,但是對岸無限期拖延或者拒絕,那就可以認定是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至於時間點是在我方掌控之中。
因此其實對於統一台灣的時間點,是非常明確的,除非台灣主動挑起了《反分裂國家法》中規定的兩個動武的事件條款,否則統一的時間點取決於我國對台統一的準備工作何時完成的判斷。
我國的準備工作,最核心的還是軍事和經濟:
其一是軍事鬥爭的準備
我國目前的軍事實力,對於台灣毫無疑問有很大優勢,但有沒有到對東亞的美軍+日本的後勤,基地,情報和體系(例如日本的反潛)支援具備很大優勢的程度?
我國目前在導彈,殲20,預警機,遠程火箭炮,軍事衛星和反衛星武器等方面對美國都形成了強大威懾力,但渡海作戰的主角還是海軍,而這恰恰是我國五大兵種(陸海空,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中和美國差距最大的。
就拿航母來說,我國雖然有了三艘航母,但是明確已經形成戰鬥力的只有遼寧艦。
現代兵器的使用非常複雜,需要大規模的人員協作,因此形成戰鬥力的時間很長,遼寧艦2012年9月正式服役入列,在六年後2018年5月31日我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才正式確認「初步形成體系作戰能力」,雖然沒有明確說是何時形成的,但是顯然時間是不短的。
山東艦是2017年4月下水,2019年12月服役入列,服役兩年半多了,現在是否形成戰鬥力還沒有官宣。
而我國的003號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2022年6月才下水,還要全部建造完成後才能服役,服役之後還需要進行適應性訓練才能形成戰鬥力,這個至少還需要三五年的時間。
不僅是航母數量少,並且相比美軍的航母戰鬥群,我國的航母戰鬥群還有一些課程要補,比如目前我國航母只有三代艦載機,更先進的四代機還沒有上艦。
航母上目前只有預警直升機,而性能更強的固定翼預警機還沒有實現從航母起飛形成戰鬥力,這就大大限制了預警範圍,預警機這個東西非常重要,是航母的眼睛,是進攻航母編隊首先要打掉的東西,試想一下一個人要是近視眼,幾十米外的人在哪裡都看不清,手中的槍怎麼發揮戰鬥力。
這些課補上並且形成戰鬥力都還需要時間。
我們的055大型驅逐艦是世界一流水平,但首艘艦南昌艦是在2020年1月舉行了海軍歸建入列儀式,到今天也就是兩年多的時間,下圖來自維基百科上網友的整理,可以看出現役的6艘055驅逐艦有5艘是2021-2022年服役的,從時間上看,這6艘裡面肯定有的還沒有形成戰鬥力。
類似的還有我國目前最先進的075型兩棲攻擊艦,這個可以看成是直升機航母,目前也只有兩艘服役。
我軍的傳統是「不打無把握之仗」,顯然我國對東亞美軍+日本後勤支援的軍事優勢越大,則把握越大,統一的成本越低。
當然幸運的是,儘管海軍和美國有差距,但是以殲20為代表的空軍和火箭軍,我國已經躋身世界一流水平,尤其是我國的彈道導彈技術,已經具備了精確命中大型水面艦艇的能力,對美軍航母形成了有效的威懾,這就讓我們已經具備了軍事上統一台灣的能力。
如果觸發了《反分裂國家法》的動武條款,我軍現在就已經有能力在美軍介入的情況下拿下台灣的,但是當前看軍事實力的話,再多些時間繼續補強海軍裝備,當然還有傳說中的新一代轟炸機,對我軍是更加有利的,總之是個成本問題,我們追求的是成本和風險足夠低的情況下解決台灣問題。
第二個點是經濟上的
這要考慮兩個問題,其一是武力統一帶來的可能的經濟制裁問題,即使西方最終未必會全面制裁中國,但是如果集體針對我國的高科技產業進行制裁(典型的是半導體),或者對出口我國的礦產和能源進行制裁等等,這些可能性還是存在的,畢竟我國可是能源進口大國,石油和天然氣都高度依賴進口。
所以半導體產業的國產化自立仍然非常關鍵,這是一條長時間的賽道,不會在短時間內結束,之所以說是長時間,因為僅僅通過全國產化的產業鏈做出來芯片是不夠的,還需要足夠先進,追上國際主流工藝水平,我們一直在說的28nm產業鏈國產化目前還沒有完成,即使未來幾年完成了,而最先進工藝已經是5nm,並且在向更先進的發展了。
未來幾年我們至少也得把28nm的產業鏈全國產化做完,這個生產設備,原材料的國產化不能說是極少的份額例如3%,5%,而是國產要能夠在市場上佔據較高的,有意義的份額才是真正的國產化,因為只有有了較高的份額,才說明是真的用起來了。
當然,我國製造業競爭力其實已經足夠強大,目前除了半導體等產業之外,我其實並不是很擔心西方制裁就能夠把我國製造業打垮,主要是中美貿易戰四年以來的表現,實在是比我預期的還要好。
在能源方面,繼續發展電動汽車產業,降低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同時加大進口多元化的力度,減少戰爭期間能源價格上漲對社會的衝擊,油價上漲這個東西其實老百姓挺敏感的,因為汽車這個東西,除了上班通勤外,還關係到自駕旅遊,運輸物流等等。
我國有上千萬的出租車司機,貨車司機,還有上億的各種開小店的創業者,平時送貨之類的成本都會受到油價的影響。
我覺得統一的另一個經濟因素可能更重要,那就是兩岸的發展水平差異對於統一後的台灣治理的影響。
統一後的終極目標是徹底的在思想上消滅台獨,否則台灣將成為永久的潛在風險點,在平時將會不斷讓中國大陸付出額外的治理成本,而當有一天中國衰落的時候,它不僅不會想站出來為國家出一份力,相反卻是會想再次分裂出去。
不要小看治理成本這個問題,我國現在每年都在為新疆,西藏,香港等地區的穩定付出成本,不管是資金上面的,還是外交資源上面的消耗都不小,像新疆每年轉移支付就有上千億人民幣,如果哪天中國經濟發生困難呢?
思想上一直存在問題,那就會成為一直的隱患,
香港人思想上的問題,認為中國大陸是落後的,香港和以前的宗主國英國是先進的,加上經濟上的不斷相對衰落,也導致了2012年反國民教育,2014年佔領中環,以及2019年黑暴事件的不斷發生,消耗了很多治理成本,香港警察疲於奔命,不少中資機構被打砸,一些大陸人被打,也消耗了我國不少外交資源,香港人的身體是回歸了,思想上還沒有回歸,所幸我國已經開始治理這方面的問題,但是注定是個長期的過程。
而且說實話,我覺得只要香港的發展水平始終高於內地,其實挺難在思想上說服香港人認同內地的制度,發展方向和生活方式的,這就會導致「不同」始終存在,希望內地一線城市和強二線城市的人均GDP盡快趕超香港。
如果說香港人不認同就不認同,反正體量小,又緊挨著大陸,不可能獨立,那麼台灣的體量比香港還要大得多,治理成本是更需要考慮的,而且如果思想上不能統一,那麼作為一個孤立的島嶼在中國衰落時又會有割據和分裂的風險。
台灣人均GDP相對中國大陸的衰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台灣終究會回到它應有的經濟歷史地位上去。
在統一之前,中國大陸相對台灣的發展水平相對越高,則統一時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的影響則越小,並且統一後對我們的治理工作越有利,人的本性都是慕強的,在實現更高發展水平的前提下,各項工作的開展要容易的多。
為什麼我國香港,台灣地區都普遍覺得自己的制度比中國大陸的優越?
這背後的現實基礎就是發展水平,而當你的發展水平被別人超越時,「制度自信」就會開始崩塌,畢竟沒有誰會拒絕變得更富有,過上更高生活水平的生活。
如果台灣在統一之後,其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相比於中國大陸繼續下降,則會產生思想上的問題,那就是對於台灣人來說,台灣的輝煌是在統一之前,至少在2021年,台灣的人均GDP還高於中國大陸所有的省市,包括北京和上海,而統一後卻被中國大陸各個省市不斷超過,這就會產生統一前後的對比。
這就會讓我們進入兩難的境地,如果我們任由客觀的規律發揮作用,那麼統一後台灣人均GDP相對於大陸各省市的優勢會不可避免的不斷喪失和下滑,如果對台灣搞經濟扶持試圖扭轉這種情況,一方面客觀規律其實很難扭轉,當年中國大陸送給香港自由行以及各種經濟優惠,也並不能阻止香港經濟總量佔全國的比例不斷下降,另一方面人均總體更低的中國大陸居然還要補貼扶持人均富裕的台灣,情感上難以說通。
我反正並不想看到統一後還要繼續惠台。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而2025-2030年間,中國大陸三大經濟圈(北京+天津,江蘇+浙江+上海,廣東)+福建省總共七個省市的人均GDP都將陸續趕上或者超過台灣的水平,這是一個很有挑戰性,但是卻是可以完成的任務。
其中廣東省的挑戰最大,因為其有1.26億人,2021年人均還不到台灣的50%,是三大經濟圈+福建的七省市中最低的,不過僅看珠三角的話(廣州,深圳,東莞,佛山,中山,珠海,惠州),2030年之前超過台灣問題不大。
總之,我國對於最終解決台灣問題,是有自己的邏輯在的,那就是其一是降低風險,要追求穩妥和萬無一失,因為民族復興是全局任務,它包括非常多的內容,台灣統一是支線任務,只是全局任務中的一部分。
不能因為統一台灣出現挫折而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最高任務,台灣統一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加冕禮,或者說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部分,沒有台灣的統一,那麼我們的復興就是不完整的,也就是是統一台灣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服務,而不是相反,台灣統一作為民族復興的一部分,是要服務於全局的,所以要降低風險,確保萬無一失。
其二是追求的是軍事和經濟付出的成本足夠低的情況下實現統一,軍事上的表現就是電磁彈射航母服役並形成戰鬥力,艦載四代機,新一代轟炸機,固定翼預警機上艦,055驅逐艦批量形成戰鬥力等。
經濟上的表現就是我國三大經濟圈的人均GDP趕上或者超過台灣的水平,半導體在28nm工藝節點實現國產化,電動汽車銷量大爆發等等。
而台灣統一的時間點,就在我們完成這些準備工作之後,在風險和成本足夠低之後就會到來,軍事上足夠強大之後,美國和日本就根本不敢介入了,而對台灣又有壓倒性優勢,
經濟上足夠強大之後,半導體之類的產業無法卡我們脖子,而製造業的強競爭力又會導致對方的制裁措施失效,2018年以來的中美貿易戰讓我們對中國製造產生了很大的信心。
而上面這些工作的完成時間並不會太遙遠,差不多就是5-10年之內,同時非常明顯的,5-10年內我國的經濟總量也肯定超過美國了,到時候我國的綜合實力對比會讓鐵桿台獨分子感到徹底的絕望。
總之,其實我國現在就已經具備統一台灣的能力,只是我國還在通過不斷的準備工作製造更佳的時機,這次在台島周邊的軍事演訓,以及跨越海峽中線的訓練,都能極大的增強我軍未來登陸作戰的實際能力,總之兩岸何時統一取決於物理實力的實際變化,而從本文的分析來看,這一天其實已經不會太遠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