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戰爭——美國強化對華封鎖,中國如何突圍?

雲石

最近,美國明顯加強了半導體芯片產業的部署——拜登簽署《芯片與科學法案》,並積極組建美日韓台四方芯片聯盟,意圖重振美國本土芯片製造的同時,強化對華半導體封鎖。而最新的8月13日,美國商務部發佈最終規定,對EDA軟件、超寬禁帶半導體材料等思想技術實施新的出口管制——這一系列動作,無一不昭示著美國決議將半導體製造收回囊中,以及限制中國半導體技術發展的強大決心!

當然,決心是一回事,能不能落到實地又是另一回事。現實中,美國想要得償所願,也面臨一系列困難:比如美國建廠,成本明顯比東亞要高——據估算,美國在10年內建造和維護一家芯片廠的成本要比韓國、台灣和新加坡高30%,比中國大陸高50%,美國本土技術人才缺口也很嚴重;又比如韓台對此內心極為抵觸——畢竟芯片產業對這一國一省來說是經濟的核心支柱,一旦遷走對這兩地簡直是滅頂之災。

不過,這些都是技術性問題。成本高可以補貼,人才稀缺可以培養和外招——反正都是可以用錢解決的事兒。至於韓台抵觸,一則二者本來就是美系馬仔,連三星和台積電背後都有龐大美資背景;二者在逆全球化成為潮流,中美歐三個主要市場皆力推自主可控的大背景下,韓台這兩個外向型經濟體,本身維持芯片產業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所以,雖然美國的回流規劃,一開始時會有困難,也會面臨各種明裡暗裡的抵制和阻擾,但只要持續下去,還是會層層推進的——最多就是時間快慢的問題。

這對中國來說當然是很危險了。

當然,我們自己也在血拼半導體,但大家都知道,這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且這個升級的過程,也伴隨著美國的芯片制裁和封鎖——這更加大了我們突破的難度。如果最後真讓美國在我們突破之前,把芯片製造回流的事兒搞成,那我們的產業升級就很有可能失敗,中國的拉美化也就不可避免。

那怎麼辦?

一方面當然要我們努力,但另一方面,其實也需要反向掣肘美國,滯緩其回流的速度、阻礙其封鎖中國的進程。

這個可能很多人不理解——美國想怎麼做,都是美國自己決定的,它非要封鎖制裁,我們能怎麼辦?難不成我們還能跟它打一仗?

打仗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打仗之外,我們也並不是沒有辦法。實際上,決定中美半導體競爭成敗的關鍵,除了芯片本身,還有一個核心——就是產業鏈。

芯片這個東西,並不是最終的消費品,它必須要安裝搭載在各類設備中才能有作用。所以它的客戶不是C端的大眾消費者,而是B端的各類智能化設備生產企業。

就芯片本身而言,我們確實技術落後,一時半會兒也趕不上來,所以只能被美國拿捏。但在產業鏈方面,形勢就反了過來——美國早就製造業空心化,中國則佔據全球工業生產半壁江山,而且在具備一定技術含量的機械化、智能化設備方面,中國產業鏈的佔比更高。

這就是中國的底氣——你一旦把中國全禁了,那中國半導體產業確實要癱瘓大半,可全球半導體產業也會因為供應鏈斷裂,而幾近停擺。

這個代價,是美國自己也承受不起的。美國想徹底搞死中國半導體,斷絕中國產業升級之路,那除了芯片封鎖,還必須把相關產業鏈遷出中國——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兩敗俱傷。

而產業鏈轉移,談何容易?從奧巴馬提出亞太再平衡算起,美國將產業鏈遷出中國的構想已經推進了近十年,但到現在為止,也就遷了部分襯衫鞋帽,最多加個智能設備終端組裝——而這些東西也只能遷往東南亞南亞,中上游原材料還得從中國供應,離精密科技終端設備的製造還差十萬八千里!

這是美國很惱火的地方,這也是三星、台積電明裡暗裡不願意響應,甚至抵觸美國芯片回流號召的原因之一——雖然三星、台積電背後都是美資,但美資也是要賺錢的。現在整個電子信息產業鏈都在中國,你遷個芯片廠回去,就算有補貼能降低部分成本,建好後生產出來的芯片不還得賣回中國市場?可你一旦追隨了美國的對華制裁,且不說成本和效率受影響,光這個政治因素,就決定了中國的終端客戶會對你產生恐懼——現在中國也在血拼半導體,一旦它內部取得突破,立馬就會將你拋棄。而失去了中國的客戶廠商,全球又沒有其他的產業鏈可以充足替代,這對這些芯片製造商來說就意味著市場消失!

美國有技術,中國有市場——雖然終端消費者不都是中國人;但生產終端設備,需要芯片的大多是中國廠商!只要中國產業集群依然控制著全球終端設備供應的大半壁江山,美國就只能投鼠忌器!

當然,這並不代表美國就會放棄封鎖。一下子鎖死中國不行,但美國可以切香腸。禁先進制程,禁工業軟件,禁高端核心材料,限制中國芯片向上突破能力的同時,削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綜合競爭優勢,用政治手段,推動相關產業鏈移出中國。

而相應的,中國需要的是,利用產業集群階段性不可替代的整體性優勢,給自己爭取時間;用產業集群綜合性優勢帶來的收益,反哺核心部件——也就是半導體研發,以求在集群整體性優勢喪失前,在半導體方面取得突破。

一個壟斷了核心零部件,一個坐擁整個產業集群,中美半導體競爭,雙方各執一頭,彼此羈絆的同時又互相杯葛,進而形成這種鬥而不破,互相一點點切香腸的局面——如果中國跑的快,半導體研發突破的速度,快於產業集群整體優勢的衰頹,那中國就會跑在前面,最終就是卡脖子解決的同時,產業集群因為自主可控而更加安全、更加強大,美系同業則會因為市場份額被國產替代而要麼衰退乃至反水;而如果反之,那就不僅是中國半導體突破失敗的問題了,美國挾核心技術,會一步步推動相關產業外流,最終瓦解我們的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產業要是被瓦解了,中國工業也就徹底失去了希望,只能重回血汗工廠。

這就是中美芯片博弈的邏輯,其關鍵就是時間,而時間的爭取,一半靠我們的研發努力,另一半也取決於產業集群整體優勢的厚度。

而研發進程和整體集群優勢,也會形成一個綜合因素,作為各方觀望和站隊的風向標。現在韓國的三星、台灣的台積電還在抗拒。但我們前面也說了,隨著芯片自主成為中美歐的一致戰略,這倆貨的未來戰略轉圜空間是越來越窄的。它們遲早要做出抉擇,是把工廠遷會美國,還是留在東亞本土傍中國大腿。而決定它們走向的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中美在這一論又一輪切香腸過程中的戰略態勢和發展前景。如果我們步子慢,那它們就會逐漸認定中國不是美國對手,產業遷美的進程也就會加快——這不僅意味著經濟戰略上的損失,政治方面,韓台也會越發緊密的捆綁在美國戰車上,淪為其反華炮灰;

而我們如果步子快於美國,那三星和台積電即便受美國要挾赴美,也肯定是敷衍了事,主要產業還是會扎根東亞,以求不得罪中國,最後在中國主導的電子信息產業中依然有飯吃——這也同樣不僅是經濟上的事,鑒於芯片產業之於韓台的關鍵性地位,隨著它們從依附於美系主導的經濟秩序,切換到中國主導的經濟體系中。那無論是兩岸和平統一,還是韓國反水,概率都大大增加,未來中國主導的東亞新秩序,也將事半功倍!

總而言之,半導體行業努力突破的同時,利用好我們的產業集群整體優勢——這二者,都將成為我們接下來對美科技博弈的關鍵。前者是終極核心,後者,則是為這個終極核心的實現,創造良好的條件。前者受限於客觀規律,或許自由操作空間沒那麼強;但後者,我們應該還是可以折騰折騰的。

那麼,怎麼個折騰法?或許,一場中國能夠相對幸免的滯脹,是個不錯的路子。全球比爛的大環境下,只要我們能夠做到最不難,我們就可以笑到最後,挾市場,而擴大優勢,笑傲群雄。

果真如此,一場遠超2008,直逼1929的全球經濟危機,就更加不可避免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