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挨凍還有三大影響,歐洲被斷氣,會否引發新的危機?

六爺阿旦

歐洲人要給俄羅斯的天然氣限價,這個操作對於俄羅斯來說,屬於是傷害性不高,但侮辱性太大,所以歐洲那邊剛宣佈要限價,俄羅斯就直接給歐洲斷氣了 ,北溪一號的閥門隨後徹底關閉,現在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徹底不用限價了。

很多人覺得,歐洲的領導人看起來也都是政治精英,怎麼做事情像過家家一樣,一點也不正經?其實這個事情不能怪他們,你看安倍的下場,再聽聽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說的,他說他知道法國總統馬克龍的一些私密生活細節。

歐洲的領導人,心裡苦哇。

所以說在面對美國利益和歐洲利益的時候,要指望他們做出合乎歐洲利益的選擇,恐怕是不太可能的。歐洲本來就依賴俄羅斯得天然氣,這本是最便宜穩定的能源供應渠道,但是反過來歐洲要制裁俄羅斯,先推高了天然氣價格,現在又要進行限價。

這整個事情,你要是用正常人的邏輯去看,就顯得很混亂。現在歐洲人說即便沒有俄羅斯的天然氣,冬天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是不是真的是這樣呢?其實這遠遠還不是冬天取暖這麼點事,更大的影響,在其他方面,歐洲會付出更大的代價,甚至有可能引發新的危機。

歐洲斷氣缺口有多大

首先我們要大致測算下,歐洲現在沒有了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之後,到底有沒有供應的缺口,缺口到底有多大?搞清楚了這個問題,就可以對短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做個大致的估算了。

在今年以前,俄羅斯每年通過管道向歐洲輸送約15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以及140億至180億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俄羅斯總的供應量,大約佔到歐盟天然氣進口總量的45%。

而俄羅斯向歐洲出口的管道天然氣,其實主要是分了四條管道,從北到南,依次是最北邊走波羅的海直通德國的北溪一號,往下是經白俄羅斯到波蘭的亞馬爾管道,再往下是經烏克蘭通往歐洲的兄弟和聯盟管道,最南邊的是土耳其溪管道和藍流管道。

這裡面北溪一號管道,又是俄羅斯向歐盟送氣的主管道之一。在2021年,歐盟從俄羅斯進口1550億立方米天然氣中,僅北溪一號管道,就運送了592立方米,差不多佔了總量的三分之一還多,現在北溪一號已經徹底關閉了。

而經過波蘭的亞馬爾管道,早在今年3月份的時候,就已經被俄羅斯切斷了供應。而經過烏克蘭的管道,就更加是命運多舛。目前能保證正常的,可能就只有土耳其溪管道項目了。

而根據美國摩根斯坦利的數據顯示,在2020-2021天然氣年,俄羅斯通過「北溪-1」和亞馬爾管道,向歐洲地區供應了約3.04億立方米/日的天然氣。如果俄羅斯供氣量保持在當前水平不變,預計在2022天然氣年,俄羅斯的供應量將較上年同期下降約64%,而在「北溪-1」全面關閉的情況下,降幅將達到82%。

現在的情況就是北溪一號已經關閉了,俄羅斯輸送到歐洲的天然氣,主要是土耳其溪管道,向塞爾維亞,匈牙利這些國家供應。前幾天俄氣還和匈牙利簽了個增加供應的協議,將從9月1日起每天增加580萬立方米的天然氣供應。

但是歐洲最主要的工業和經濟重心,還是西歐國家,它們也是歐盟的主要領導者,可以說跟俄羅斯搞對抗,它們就是主力,所以天然氣的斷供,主要也是發生在它們和俄羅斯之間。既然它們不要俄羅斯的天然氣,自然就得想辦法從別的地方增加供應,才有可能保證冬天不凍死人。

這個重擔,美國自然責無旁貸就挑起來了,今年的天然氣價格暴漲,美國也是加班加點生產液化天然氣賣給歐洲,這錢實在太好賺了。美國一船LNG的成本大約6000萬美元,含淚賣給歐洲,是2.75億美元。這種冤大頭,誰不喜歡?

有數據顯示,美國向歐洲供應的液化天然氣量,從2021年1月的約4億立方米,到今年6月已經升至約42億立方米,而同一時期的俄羅斯管道輸送天然氣量,則從121億立方米大幅下降至約41億立方米。

這一升一降之間,都是歐洲割的肉。

除了增加液化天然氣採購以外,歐洲的整個供應缺口實在太大,能源供應結構一直是比較固定的,今年突然要調整,猛地一下很難轉移過來,歐洲要增加的部分,需要從別人的計劃裡面擠出來,擠不出來就要增產,一說到增產,這個事就說來話長了,歐洲等不起。

所以歐盟最後開會,做了兩個準備。

一個準備是節流,歐盟成員國搞了個協議,決定在2022年8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期間,所有成員國,將天然氣需求在過去5年平均消費量的基礎上減少15%。至於怎麼減,就各自想辦法了。有的建議少洗澡,有的建議多穿衣服,其實要我說,最好的辦法是多漲價。

還有一個準備是開源,多存點天然氣。歐盟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在今年11月1日前天然氣存儲量要達到總容量的80%。根據歐洲天然氣基礎設施的數據顯示,目前歐盟已存儲了過冬所需的80%的天然氣。

從這兩方面的準備看,今年冬天,歐洲人無非也就是多穿衣服少洗澡,怎麼著應該也能熬過去。而且歐洲用的是世界上最貴的天然氣,這種天然氣,只需要燒一點點,就能感受到來自美國的關懷,讓人心裡暖暖的。

而實際上,天然氣短缺的影響,很可能不在於民生取暖方面,畢竟季節意義上的冬天很短,哆哆嗦嗦也就過去了。而對經濟上的影響,可能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無論春夏秋冬,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三大長期影響

在說到天然氣供應減少的影響之前,我們要先搞清楚天然氣,作為一種基礎能源,除了冬天取暖之外,對於經濟,對工業生產會有什麼影響。

歐盟過去長期是世界上,除了中美以外的三大經濟體之一。眾所周知,美國在產業鏈上,有最高端的科技,佔據全球市場的網絡公司,而中國則有強大的製造業,那麼歐盟能在兩面夾擊之下,依然佔有一席之地,自然也有其核心的競爭優勢。

這裡面不管是美國,中國,還是歐洲,在保持自身核心競爭力方面,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技。除了不同的產業優勢之外,這裡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大家的能源供應鏈,都有自己的渠道。

像美國除了有石油美元這個核心的定價權之外,自身的石油和天然氣供應,基本上都可以實現自給自足,而且天然氣還大量出口。我們這兩方面都依賴大量進口,所以基本都是採用長期採購協議,來保持價格和供應的穩定。更為關鍵的是,我們的能源結構中,煤炭火力發電,一直是最主要的能源輸出方式,這給我們的電力供應,保障了價格的低廉穩定,也為我們的工業產品,提供了最基礎的競爭力。

而在整個歐盟內,最核心的工業生產中心,就是德國。德國的工業產品可以暢銷全球,其能源供應的保障,過去主要就是來自俄羅斯。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長期廉價並穩定的供應,是德國工業生產的核心保障之一。

德國每年約有55%的天然氣進口來自俄羅斯,其實現在俄羅斯對歐洲天然氣供應減少,最主要的就是減少了對德國的供應。而這種供應減少,帶來的是能源供應鏈的重組,短期內又解決不了,最後體現在供應鏈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價格暴漲。

瞭解了這個背景之後,我們就可以很輕鬆的知道,天然氣短缺造成的影響,除了短期的冬天取暖之外,真正影響到的,是經濟,是工業生產的競爭力。具體會體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產業鏈受損,通脹惡化和經濟衰退。

第一個長期影響是產業鏈受損。這個是最直接的,比如在德國,最直接的,天然氣有兩大用途,一個是用來發電,作為基礎能源。一個是作為化工產業的基礎原料。

德國約有13%的發電量是靠天然氣,天然氣漲價之後,電價自然也是暴漲,電力是基礎能源,是很多工廠的主要生產成本,今年可以就這麼扛過去,明年怎麼辦?要從世界上找到跟俄羅斯一樣穩定又便宜的能源供應,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德國工業的競爭力,長期下降是必然趨勢。

而在化工方面,化工行業是德國第三大工業部門。總部位於德國路德維希港的巴斯夫,擁有約200家工廠構成的全球最大化工綜合體,它們很多產品都是位於全球產業鏈的上游,而天然氣有40%是作為技術原料,60%是作為燃料。之前巴斯夫已經多次強調,一旦天然氣供應量低於最大需求的50%,它將不得不縮減或完全關閉其在德國路德維希港的基地。這對全球化共產業來說,幾乎是個定時炸彈。

第二個長期影響是通脹惡化。工業生產受到影響之後,所有的工業產品價格都會上漲,我們都知道工業品價格指數PPI,往往是通脹指數CPI的先導。而德國7月份的PPI,同比增長就達到了37.2%,創造了新的歷史紀錄。工業品價格上漲,後面會逐步傳導到終端消費品的價格上,歐洲的通脹,可能會超過所有人的想象,這比冬天挨凍,更讓人崩潰。

第三個長期影響是經濟衰退。歐洲從7月份開始,也已經進入了加息週期,後面通脹越高,緊縮幅度會越大,毫無疑問,這種由能源結構變化帶來的通脹,事實上是沒辦法通過加息控制下來的,但大幅加息,卻可以讓歐洲很快就陷入經濟衰退。

人們現在還只是關注冬天會不會凍著,但是到了春天才會發現,沒氣挨凍沒有啥,沒錢挨餓才是大問題,而且只要這麼鬧下去,這將是個長期性的問題。

會否引發新的危機?

上面我們說到了一件事,就是歐洲加息,不一定能控制住通脹,因為這種通脹,主要是能源結構大幅調整引起的,根子不在於金融政策上,所以這本質上屬於是美國製造問題,歐洲吃藥。

而歐洲後面面對的通脹形勢,要比美國更不樂觀,歐洲進入加息週期,本來就屬於盲目吃藥,而且歐洲跟美國還有個巨大的區別,美國作為全球的資本中心,美國只加了幾次息,全球的美元就往美國回流,美國加息是收緊流動性,但是全球回流的美元,又補充了足夠的流動性。

但是歐洲就不一樣了,美國加息,資本從歐洲流出,歐洲加息,卻不會有資本回流歐洲。所以歐洲加息緊縮,那就是真的實打實的緊縮,後面會不會引發流動性危機,造成資產價格崩盤?

這一點上,歐洲跟美國有很大的區別。

像俄羅斯的債券,主要的投資者就是歐洲的金融機構,如果美國咬死不放鬆制裁,那麼俄羅斯債券違約,就會直接引發歐洲金融機構爆雷。但是美國在7月放鬆了相關制裁,歐洲隨後於8月也放鬆制裁,允許俄羅斯債券在市場上進心交易,這樣就避免了爆雷。

但是像這樣的雷,還有很多,主動權都在美國手裡。比如歐洲的金融機構,在美國的金融市場有大量的投資,這些投資的金融產品,不管是評級還是定價,都是美國的金融機構做的。說不好聽點,這相當於引信就在美國手裡,隨時可以引爆。

歐洲的金融機構爆不爆雷,很大程度上,只不過是看美國的需要罷了。

最後

2008年9月15日,美國金融危機爆發,雷曼兄弟正式宣佈破產,就在宣佈破產的這一天,德國復興信貸銀行還向雷曼兄弟轉賬3億歐元現金。這麼大一筆錢,相當於給死去的雷曼兄弟隨禮了,全部打了水漂。這就是歐洲金融機構的專業水準。

現在歐洲面臨的困境,包括歐洲人自己在內,還在為抗議俄羅斯而頭腦發熱,殊不知這根本就不是冬天會不會挨凍的問題,而是整個歐洲的產業鏈,由於能源供應鏈打亂,在未來很多年之內,將會逐步失去競爭力,而不得不向外轉移的問題。

就在今年的7月19日,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作出最終投資決策,將全面推進其位於中國廣東省湛江市的一體化基地項目。這是巴斯夫全球最大的投資項目,到2030年,巴斯夫預計對該項目最高投資100億歐元。

聽我說,謝謝你。■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