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中期選舉越來越近,通脹的風聲反而變小了,因為拜登明白現在急也沒有用了,畢竟美國通脹問題並不上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國際戰略和內部鬥爭螺旋交織下的產物!
這裡首先需要搞明白一個問題,誰是穩定美國通脹的壓艙石?
所謂通脹,官方釋義是指國內物價普遍上漲,貨幣購買力大幅度降低,造成通脹的因素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市面上能夠買到的商品減了,根據供需關係中供小於求則價格上漲的經濟原理,產品價格會上漲。另一種是貨幣超發了,貨幣本身也可以看作是商品的一種,因此,當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數量超過上商品價值對應的需求數量時,根據供需關係中供大於求則價值下降的經濟原理,此時作為商品的貨幣價值就會下降。
以上分析比較宏觀,大家看得懂就看,看不懂也沒關係,接下來我會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話來解釋!
通貨膨脹說白了,就是跟老百姓日常生活起居和工作息息相關,能用得著的大部分商品,出現價格普遍上漲的情況。注意,像什麼珠寶首飾等奢侈品,或者豪車豪宅之類的高價值商品不在通脹範圍中,這些玩意90%的普通居民可能一輩子都用不上。
那什麼又是跟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呢?
其實老祖宗已經給我們說得再清楚不過了,不外乎是衣食住行,狹義上的衣食住行是指穿衣、吃飯、住房、行路。但廣義上的衣食住行,在原有的四個分門基礎上,還有更細化的別類。
住房:傳統意義上最多是房子、床鋪、被蓋和其他起居用品,而現代意義上的住房在這幾樣東西之外,基本上又有地板磚、洗浴套裝、廚具套裝、電視機、馬桶垃圾桶等等。
出行:以前主要是馬車和船,現在的交通充斥著多元化,飛機、汽車、
輪渡、火車、公交、電瓶車等等。其成本除了生產的錢,最多的便是驅動它們的能源費用,比如汽車需要汽油和柴油,飛機需要航空燃油,火車需要煤,電瓶車需要充電,而電能屬於二級能源,它是由煤炭、水力、天然氣、風、光等一級能源經工業化操作生成的。
穿衣:當代的穿衣並不止穿衣服那麼簡單,還包括周邊相關的剛需品,比如揣在衣褲兜裡的手機,背在身上的書包,以及放在包裡的化妝品等東西。
吃飯:現代人的吃飯有三個層面,首先是生產食品的階段,會涉及到化工機械燃油和食品製造業;其次是做食物的階段,得必須有天然氣生成的火和自來水廠供應的淡水;最後是吃的本身,產品類目日漸豐富了。
這些東西看上去又雜又碎,不方便釐清,但歸根結底就兩類:一類是中初級工業產品。普通人這一輩子,能用得著的商品,80%都是中初級工業品,大家不妨看看自己的身邊,椅子、桌子、手機、電腦、電視、櫃子,在消費者的終端層面皆是中級和初級的工業品。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高級工業品可能就兩種,手機里的芯片和顯示面板。
這又意味著什麼呢?
在對整體經濟起決定性作用的普通消費者群體當中,高級工業品的池子相對而言比較小,它的價格變動,對通脹影響不大。
另一類是生產工業品和家庭日常起居出行的原材料,如天然氣煤炭石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
從最直觀的邏輯講,原材料的暴漲一方面會推動工業品生產成本的暴漲,鐵礦石是鋼鐵的上游原材料,它漲價,鋼鐵也要漲價,而下游的建築業和家裝行業同樣會跟著漲。另一方面則會推動由原材料經工業化加工製成的二級能源價格暴漲,譬如由煤炭和天然氣製成的電。
而次級能源價格的上漲,也會推動商品價格的暴漲,要知道,能源消耗是構成商品生產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很多城市在工業企業投資時,分階段優惠電價甚至減免電價,是吸引企業落戶的關鍵手段。
所以,兩者最終反饋到民生領域的影響就是,普通消費者日常所需的絕大多數商品都漲價了,生活成本飆升,通貨膨脹正是這麼來的。換句話說,一國通脹率的高低取決於購買中初級工業品和原材料價格的高低!購買價格越低則通脹越低,反之,購買價格越高則通脹越高。
那中初級工業品和原材料價格的高低又取決於什麼呢?
當然取決於最大的供應商了!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初級工業品供應商,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綜合類原材料供應商。過去的四十年間,美國的通脹能長期維持在年均3%的低位,完全是建立在中俄大規模出口廉價中初級工業品和原材料的基礎上。
數據是不會騙人的。
下圖為美國歷年通脹率走勢圖,大家注意看,八十年代後,美國通脹率下跌的幾個關鍵節點皆與中俄有關聯。
第一次大幅下跌發生在1981年,從13.55%直接跌到3.21%。個中原由除了ICT革命和產業轉移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改革開放,擁有十億人口和2億廉價勞動力的經濟體開始從事三來一補的低端工業,拉低了包括美國在內的整個西方的通脹水平。
第二次大幅下跌發生在1986年,從3.55%跌到1.90%,這一年,蘇聯石油出口量從1985年的6億噸突然暴漲到23.43億噸,翻了接近4倍。
第三次大幅下跌發生在1992年,從5.4%跌到3.03%,事情大家應該都知道,蘇聯解體,美國金融資本以低價收割原蘇聯成員國價值豐厚的國有財產,大量財富在短時間內湧入美國,推動美元指數強勢反彈,與之對應的則是幣值持續走高,消費者購買力愈來愈強。
第四次大幅下跌發生在2002年,從3.38%跌到1.59%,此前一年中國費盡千辛萬苦加入WTO,商品出口的關稅成本暴跌。
第五次大幅下跌發生在2009年,從3.84%跌到-0.36%,這與中國積極救市大面積擴張工業產能,全面進軍中端製造業,拉低原本附加值較高的家電類生活必需品的原因密切相關。
第六次大幅下跌發生在2015年,從最高3.16%跌到0.12%,原因是美國拉上沙特跟俄羅斯打石油價格戰。
換句話說,來自中國的中初級工業品和俄羅斯的原材料,才是穩定美國通脹的左膀右臂!
而眼下的情況是什麼呢?
民主黨通過炮製烏克蘭戰爭,一腳把俄羅斯從西方的經濟體系中踢了出去;
共和黨則通過炮製經貿戰,又試圖把中國給踢出去。
儘管迄今為止並沒有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商品進入的美國市場的門檻和成本相對以前確實高了許多。
穩定通脹的兩只手全被砍斷的結果便是,在美元本就超發的情況下,市場上流通的生活必需品急劇減少,迫使貨幣交易量日益被動增多,商品總量和貨幣總量進一步失衡,購買力嚴重損失。反饋到民生層面的體系則是,普通消費者的生活成本支出越來越高,生活壓力越來越大。
所以,除非美國主動緩和對華對俄關係,並在重大問題上做出讓步,否則其國內的通脹是不可能有解的,問題是可能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但這一切未必不是美國願意見到的,至少共和黨就很喜聞樂見。
首先,通脹的坑是共和黨挖的:美聯儲是水庫,美元是水,無差別放水源起於特朗普政府,這期間從水庫放出來的水逐漸在美國市場上匯聚成堰塞湖,當民主黨上台時,堰塞湖周邊的大壩即生活必需品終於承受不住洪水的衝擊,徹底塌方了,導致洪水席捲美國經濟,淹沒了大部分居民的購買力。
憤怒的民眾有理由認為民主黨應該為此負責,於是拜登的支持率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跳水,而最大的受益者當然是共和黨了!簡言之,美國通脹越高,越有利於共和黨勝選。
其次,共和黨背後是產業資本:而長時間高居不下的通脹率,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於產業資本的。
高通脹下的貨幣價值下行,在短期內能暫時消化美國的高額債務,使美國政府可以輕裝上陣。
此為其一!
其二,長時間的高通脹後必然伴隨貨幣政策的緊縮,因為緊縮銀根是目前為止對付通脹見效最快的辦法。但緊縮銀根遇上全球經濟不景氣,有極大的概率會造成經濟衰退。
而在經濟衰退的背景下,人們通常會做兩件事:
一是節約用錢,大蕭條時代是現金為王的時代,提高儲蓄,手裡有錢,防備不時之需,是在凜冬生存下去的最大底氣,企業如此,個人亦是如此,這是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不會以國家的不同有所改變。二是降低求職門檻,經濟衰退的階段,失業率增加,就業壓力巨大,既然生活目標都是以活下去為主了,對工作崗位也自然不會挑三揀四。
這兩點最大的作用在於能為美國再工業化創造有利環境,儲蓄率增加可以為再工業化提供資金池子,求職門檻降低可以為再工業化需要的大量工作崗位提供充沛的勞動力。
其三,美國高通脹會造成全球需求萎縮,在客觀上促成中國產能過剩,在打擊中國經濟的同時,重新塑造美國製造的國際競爭力。
然而,塞翁失馬不代表會有福,來更大的禍也說不准。共和黨用毀掉美國經濟的方式以重塑美國工業競爭力,不一定能達到預料之中的效果,但一定會激化美國社會和黨派的矛盾。
誰都明白,美利堅的心頭之患不在中國,更不在俄羅斯,而是在白宮,在華盛頓,在華爾街!
但這心患實在太大了,成癌症了,不動手術會死,歷史上過度內鬥的國家沒有一個是好下場的;動了不見得能活,積重難返,或許一個不小心,還會加速見上帝的時間。
對外轉移矛盾,是唯一能夠緩解癌症擴散的辦法。
所以,下一步我們應該重點關注美國納粹化、軍國主義化的傾向,因為美國人自己很清楚,留給他們的時間,不多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