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逝世後,英國的最大危機來了

牛彈琴

英國真正的危機來了。

我總認為,當下的英國,至少有三重危機。

第一重,首相危機。

約翰遜是醜聞下台的,新上任的特拉斯,是保守黨黨內私相授受,但英國老百姓,大部分不看好。民調顯示,52%的英國人就認為,特拉斯將是一個糟糕甚至非常糟糕的首相。

第二重,民生危機。

通脹超過了10%,英國人的不滿情緒,據說已經達到了幾十年來的頂點,他們剛剛經歷了一個「不滿的夏天」,接下來還有「寒冷的冬天」,面臨「吃飯還是取暖」的艱難選擇。

第三重,皇室危機。

「倫敦橋塌了」,德高望重的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二世去世,享年96歲。查爾斯繼任成為英國國皇。但查爾斯再怎麼深的皇儲資歷,都無法和在位70年的女皇相比,這對英國和英聯邦來說,既是一次重大政治危機,更是一個巨大的精神危機。

這三重危機中,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首相是政治的關鍵,但女皇逝世的衝擊波,應該是當下英國最大的危機。

雖然女皇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但在位70年的經歷,早已讓她超越了一個象徵性的領導人。用英國新首相特拉斯的話說,她是現代英國的基石。

要知道,1952年,伊麗莎白二世登基時,英國首相還是丘吉爾;她去世前兩日,剛剛又任命了特拉斯。在位整整70年,見證了15位英國首相、14位美國總統,她不僅僅是世界上在位時間最長、年齡最高的國家元首,她確實是維繫整個英國和英聯邦團結的關鍵所在。

但現在女皇沒有了。女皇之後,英國不再是原來的英國,英聯邦也肯定不再是原來的英聯邦了。

以英聯邦的重要國家澳洲為例,今年女皇登基70週年慶典期間,澳洲總督戴維·赫爾利就說,澳民眾給予伊麗莎白二世很多「情感支持」,但女皇去世後,情況可能發生變化。「我認為現在人們都在關注女皇,但等她離開、去世後,繼任者出現,澳洲將對此展開新的討論。」

澳洲政府高級官員希索維特(Matt Thistlethwaite)則表示,是時候開始討論澳洲成為共和國了。

用他的話說,女皇確實是了不起的君主,是英聯邦的領袖,「但隨著她的統治走向黃昏,我認為澳洲人很自然地開始問自己,澳洲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們想要查理國皇嗎?還是我們足夠成熟、足夠獨立,可以任命自己人做國家元首?」

那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女皇離開後,新上任的查爾斯沒有女皇的那般號召力,更多的英聯邦國家將不再尊崇英國國皇為元首,而成為共和制國家。

事實上,在位70年間,女皇也經歷不少的危機,國內的戴安娜皇妃變故,是最大危機;國外,一個又一個英聯邦國家,拋棄女皇,成為共和國。

在她生命最後一年中,太平洋島國巴巴多斯脫離英聯邦,選出了自己的總統,不再尊奉女皇為元首;加勒比島國牙買加則透露,已啓動脫離英聯邦的程序,改為共和制國家。

女皇尚且無法阻擋這種趨勢,查爾斯時代,這種去英國化的步伐,肯定更會加快。

澳洲、新西蘭,然後不排除還有加拿大……雖然仍然是盎格魯-薩克遜系,但英國實力在下降,英國國皇不再是他們的國皇,這對未來的世界格局,也會產生微妙的影響。

對英國來說,更頭疼的,還是國內的團結和一統。

女皇生前最後的國事活動,就是在兩天前,她拄著拐杖,在蘇格蘭接受了約翰遜的辭呈,然後又任命特拉斯為英國新首相。

約翰遜是因醜聞下台的,特拉斯則是英國第三位女首相。從正面角度看,正如女皇生前自己所說的,她為皇室盡責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刻;但從負面角度看,畢竟96歲的老人了,英國政壇的這種紛擾,對她的健康來說,真是致命的……

女皇或許也有所預感,很意味深長的一點是,她的去世地點,不是英格蘭的白金漢宮、溫莎城堡,而是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城堡。

事實上,當年蘇格蘭獨立公投之所以失敗,女皇發揮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英國,又走到新的十字路口,蘇格蘭在鬧獨立,北愛爾蘭麻煩不斷,不排除威爾士也加以效仿。沒有了女皇這個慈祥的老奶奶,英國國內的分離傾向,肯定會進一步加劇。

記得當年脫歐時,很多英國人擔心,考慮到蘇格蘭不同意脫歐,那接下來,就可能是蘇格蘭獨立,然後就是北愛爾蘭變成愛爾蘭一部分……

這個昔日擁有全球最廣闊土地的日不落帝國,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一層層蛻皮,最終回到英倫三島,隨著女皇最終的離去,三島,未來很可能也是夢想了。

一個國家,強盛時四海歸心;但走向沒落,總是內部先分崩離析。

這或許也印證了中國的那句老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個世界,很多事情,不都是自己折騰出來的嗎?

1952年,25歲的伊麗莎白二世登基成為英國女皇時,英國首相還是丘吉爾,美國總統是杜魯門,蘇聯領導人是斯大林,70年間,她見證了太多的叱吒風雲,見證了英國的一步步蛻變,也見證了自己的逐漸老去……

這是自然規律,誰也阻擋不了。

時間,才是最無情的敵人;時間,會見證一切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