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內訌來了!這將是最寒冷的冬天

史客郎

今天是個極其特別的日子,雖不見得是史無前例,至少極其罕見。

大家都知道,歐洲地方不小,國家很多。通常情況下,總會幾家歡樂幾家愁。

這就是今天的特別之處:所有歐洲國家的人都不高興。

為啥會這樣?

我一個一個來講。

先從俄羅斯講起,說實話,自從今年2月24日起,雖說中間有很多波折,對自家政府,俄羅斯人還是挺支持的。普京的支持率節節升高,前段時間看到個數字,說到了82%。

有人要說了:不還是有18%不滿意的嗎?

說來搞笑,其中14%是覺得他不夠狠,動作幅度不夠大,太保守。

這裡得個大家吃顆「定心丸」:對俄羅斯國內,大家不用太擔心會發生什麼太大變動。

經濟戰也搞得不錯,盧布還升值了,也渡過戰爭剛開始的艱難期。

但就在形勢一片大好之際,出事了。

從9月7日起,烏軍突然發起進攻,俄軍佔的土地,簡直是連片丟失啊!

中間還夾雜著巴拉克里亞、伊久姆這種「重鎮」。

英國BBC做的比較地圖

這事我昨天說過:這些所謂的「重鎮」,依照中國標準,都是鄉鎮級別的。

像巴拉克里亞,戰前人口3.2萬;伊久姆戰前人口多一點,也就5.9萬。

但如果放到大地圖上,就會發現效果有限(藍色部分,但稍有誇大)

但這是中國標準啊。

俄羅斯整個國家,地廣人稀,要是按中國標準,其實就兩個城市算大的:一個是莫斯科,人口1000多萬;還有一個是聖彼得堡,人口將近500萬。

其餘所謂的大城市,人口也不過百萬左右,數量還特少,只有幾個。

他們中絕大多數人,根本就沒法想像中國人對城市的定義。所以這種幾萬人規模城鎮的丟失,對他們來說,震動特別大。

所以這兩天,俄羅斯人特不開心。

俄羅斯人一不開心,那烏克蘭人就慘了。

他們本來是挺開心的。

從2月以來,一直被人摁著打,突然間能反攻了,還有那麼一點勢如破竹的感覺,4天最遠前進了80公里,頓時就飄了。

但很快他們就不開心了。

因為俄羅斯人丟了面子,自然會找補回來。

怎麼找補呢?

手法有點黑:炸電廠。

烏克蘭總共有十二個煤電廠,幾乎統統被「點名」了。

所以,烏克蘭不少人剛在自媒體上歡呼完畢,就聽到接二連三的爆炸聲,然後城市就陷入黑暗了。

火車是電氣化的。

停了。

地鐵是用電的。

也停了。

最狠的就是基輔公交車了,停了之後,因為中間短路,還引發了火災,乘客只能跑出來,無奈地看著起火的公交車。

因為沒電,也難在網上歡呼了。

順便說一下:為啥俄羅斯人炸電廠的效率會這麼高呢?

原因很簡單:現在烏克蘭的電廠,統統都是蘇聯時期蓋的,它獨立之後,整個國家就沒蓋過一座新電廠!

這些電廠的圖紙,俄羅斯人手頭就有啊。

現在據說修復了一批,但依照俄羅斯人的脾氣,你修完了,接下來它還得炸。

所以烏克蘭人才飄了兩三個小時,就發現自己今後恐怕得過斷電的日子了。

如果經常斷電、沒法及時得到充電,大家還能像以往一樣,快樂地玩手機嗎?

要知道,自從手機進入智能時代後,給人們帶來的歡樂,實在是太多了。比如說就有人統計發現:自從智能手機普及後,連印度人都不像之前那麼喜歡生孩子了。

炸電廠這手,挺黑的。

當年北約炸南聯盟,剛開始炸軍事目標,南聯盟還能苦苦支撐,後來美國人換了個手法,開始炸電廠,南聯盟就受不了了,半個月後就屈服了。

所以烏克蘭人肯定快樂不起來了。

烏克蘭電廠被炸,另一個國家殃及池魚,也斷電了:摩爾多瓦。

它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

這個國家其實挺慘的:按照人均GDP來算,它是全歐洲最窮的國家。

窮到什麼程度呢?

連印度都不如。

2021年印度人均GDP是2277美元,摩爾多瓦人均只有2000美元。

這個國家的主體民族,和羅馬尼亞人很接近。

剛開始,羅馬尼亞對它還動過心思,想和它搞個「統一」。像在2006年,當時的羅馬尼亞總統伯塞斯庫就說過這麼一句話:兩德統一後,羅馬尼亞就成了歐洲最後一個沒實現統一的國家啦!

他說的就是摩爾多瓦。

但後來羅馬尼亞人左思右想,還是克制住了衝動,沒敢下手。

為啥呢?

摩爾多瓦太窮了,這個包袱背不起。

本來就窮,天然氣早就斷了,現在連電也沒了,冬天快到了,這日子還怎麼過啊!

所以摩爾多瓦人肯定也不高興。

但沒事,羅馬尼亞人最近也不高興。

為什麼呢?

它作弊,被人發現了。

好吧,具體來說,發現它作弊的是歐盟委員會。

羅馬尼亞人怎麼作弊的呢?

看我前面講的事,就知道羅馬尼亞這國家也不富裕,否則的話,怎麼著也得想辦法,把摩爾多瓦給統一了呀。

前段時間,它在做發財夢。

什麼發財夢呢?

我們都知道,自從俄烏爆發戰爭後,國際能源價格就一路往上,什麼石油、天然氣,甚至煤炭的價格都上去了。

很多歐洲國家的老百姓,都很絕望,覺得這事難善了,就早早地開始囤過冬的木柴。

但木柴這東西不好囤啊,因為它意味著得砍樹。

現在很少有國家會鼓勵砍樹,歐洲更不喜歡,政策不允許,加上需求量大,所以價格就偏高。

我有個朋友,大約兩個多月前,他先下手為強,60歐元一立方,搞到了十幾立方,當時高興地說:今年冬天可以混過去了。

現在法國那邊,連120歐元一立方都搞不到。

羅馬尼亞人怎麼發財呢?

也是砍樹。

羅馬尼亞境內多山,山上有很多千年古樹,羅馬尼亞人就想趁著這大好機會,抓緊砍些千年古樹下來,發筆大財。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納悶了:歐洲連砍普通樹都不喜歡,你羅馬尼亞人去砍千年古樹,豈不是找死?

沒事。

羅馬尼亞人自有妙招:他們把這些千年古樹砍下來後,沒直接劈成木柴,投放到市場上去。

他們還會搞點加工。

怎麼加工呢?

就是把這些千年古樹,搞成細碎末,再做成「木頭顆粒」。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要說了:把千年古樹搞成「木頭顆粒」,豈不是要花很大的成本?

還是沒事,羅馬尼亞人這麼搞了後,還能拿到歐盟的補貼。

什麼補貼呢?

說來你可能不相信:生態環保補貼。

原來早年時,歐盟覺得有些木頭加工業,總會留下一些木渣之類的,太浪費,所以就搞了一條法令,說如果有人把這些東西加工成「木頭顆粒」,就給補貼。

結果就被羅馬尼亞人鑽了空子。

有個統計數據說:自從羅馬尼亞加入歐盟後,因為這個政策,這個國家三分之二的古樹被砍掉,做成了「木頭顆粒」。

前段時間,羅馬尼亞幹的這件事終於被歐盟給發現了,現在說準備取消這些補貼。

所以,羅馬尼亞人當然不開心了。

但羅馬尼亞人的不開心,遠遠比不上它附近的一個國家:捷克。

這事得怪波蘭人。

這段時間波蘭人那真是一個不得了啊,可謂是拳打東邊俄羅斯,腳踢西邊德意志,還外帶著肘擊可憐小捷克。

最近波蘭的「主攻對象」是德國和捷克。

它向捷克提出了領土要求。

這事出在1950年代,當時的捷克還和斯洛伐克是同一個國家,名字叫捷克斯洛伐克,它屬於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和當時的波蘭算同一陣營。

這塊地方叫切欣。

我們看歷史教科書,都知道當年英國和法國賣了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國簽了慕尼黑協定,然後德國把捷克斯洛伐克給吞了,其實當時搶捷克斯洛伐克地盤的,還有波蘭。它趁著大好機會,把捷克的切欣地區也搶了過去。

等於也參與了對捷克的瓜分。

慕尼黑協定後被瓜分的捷克斯洛伐克(除了切欣地區外,還得注意外喀爾巴阡這地方,現在這地方屬於烏克蘭,目前匈牙利人不吭聲,但它未必沒想法)

這事發生在1938年,當時波蘭光顧著搶別人領土,萬沒想到一年後,自己也會被人搶:1939年,希特拉德國對它發動了閃電戰,滅亡了波蘭。

後來就到了1958年,大家都是社會主義陣營,一面旗幟下,還說什麼呢?

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劃分了邊界。

近段時間,波蘭人覺得在當時劃界時,自己非常吃虧,所以向捷克提出:有塊地,面積大約是368.44公頃,差不多是3.6844平方公里,你得把它划給我。

這種改變邊界線的事,可是超級敏感啊!

對德國呢?

波蘭人也大大咧咧,這事我前段時間已經提過了。

先是波蘭太上皇卡欽斯基出面,說:德國!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侵略了我們,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損失,現在你要賠錢!

賠多少呢?

當時卡欽斯基給了個數字:6.2萬億茲羅提,折合成歐元大約是1.3萬億。

德國人一口就拒絕了,說這事已經在1950年代解決了。

但波蘭人肯定不依啊。

它的政府終於出面了:這兩天,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公開提出了要求,和「太上皇」卡欽斯基的要求一樣,都是要德國人賠給它1.3萬億歐元。

邊界早就划定,賠償協定也早就簽了,波蘭人為啥舊話重提?

中間的邏輯我背後也講過了:現在的波蘭政府,壓根就不承認社會主義時期的波蘭政府,它覺得當時是波蘭的亡國時期,所以它簽訂的一些協議,對它有利的當然能接受,對它不利的,當然得修改。

所以現在,波蘭人也是牛叉得一塌糊塗啊。

看來,「平獨鎮露大波波」這個本性,波蘭人是不會改的。

波蘭人這麼一搞,捷克人和德國人肯定也不會覺得高興嘛!

但還有讓它們更不高興的事。

這就是遍及全歐洲的事了。

眼看著冬天快要到了,整個歐洲都挺慌的,非常害怕這個冬天難熬啊。

所以這兩天,歐洲國家簡直是亂成一團,因為基本上每個國家的老百姓都上街了。

原因呢?

也很簡單:就是抗議政府跟著美國混,對俄羅斯制裁,造成不管是天然氣,還是電價飆升。

大家的日子難過了嘛!

最有創意的,是奧地利人,人家連棺材都抬上街了。

啥意思?

當然不是中國古代的「抬棺出征」,準備和俄羅斯人決一死戰,而是表示自己快活不下去了,這是告訴自家政府,如果再不想辦法,他們準備和自家政府決一死戰。

法國呢,人家黃馬甲是現成的。

最近黃馬甲又放話了,要是馬克龍再不改善一下法國的能源價格,那兄弟們恐怕又要出動了。

這還是小事,背後的事,更讓歐洲政客害怕。

因為近段時間的遊行,可是和以往大不相同啊:之前各國的極左和極右,可是水火不容的,那種喜歡和美國搞在一起的力量,這才有利用兩者之間的矛盾,控制整個社會的能力。

現在秋天才露個頭,冬天還沒到。

大家不妨等著看,今年冬天的歐洲,會非常好看。

但不是所有歐洲國家都能源短缺的,有個國家就是能源大國,今年賺了很多錢。

哪個國家呢?

挪威。

挪威這個國家,別看它人口不多,其實天然氣產量不小,輸出量也不小。

一年輸給歐洲的天然氣,超過1000億立方米!

俄羅斯輸給歐洲,也就是1550億立方米。

所以今年挪威這個國家,別看它不聲不響地,可是賺翻又賺翻了。

但挪威人最近也不高興了。

為什麼呢?

打秋風的來了。

最先挑頭的是哪個國家呢?

不用猜,大家都知道,肯定是波蘭。

波蘭人挺牛叉的,早在兩三個月前,波蘭人就叫了:挪威,你今年賺大錢了,還不拿出點來,跟大家分一分?

挪威人當時小心翼翼,說:賺錢是賺錢了,但我生產成本可也是大增啊。

意思就是:別想。

但歐盟那些國家,別看現在挺富裕,早年時大家都劫道那活啊,現在大家日子難過,看到一個日子好過的,當然那基因就「突突突」地冒出來了。

最近歐盟對它下手了。

前段時間,歐盟放話說要對俄羅斯的石油限定價格,但俄羅斯人反應很迅速,總之就是一個「人狠話不多」,直接給德國人斷氣。

美國也供應天然氣,但歐盟哪敢動美國人的主意?

中東是大戶,得罪不起。

歐盟左思右想,眼珠子一轉,看到了挪威,打起了薅挪威羊毛的主意。

雖說大家早年都是草寇出身,但現在都裝著文明人,做事當然得文明起來,所以歐盟就說了:準備給挪威的天然氣訂個上限。

怎麼訂呢?

看上去也挺文明的:歐盟提議,挪威和歐盟簽給長期的合同,價格嘛,當然是固定的,低的那種。

挪威人的祖先是維京人,大家的經歷彼此彼此,歐盟那幫國家肚子裡打什麼主意,它怎麼不知道?於是挪威政府最近就天天在講:挪威願意給歐洲供氣,挪威人的誠信你們絕對可以信任,但是呢,那種長期又低價的合同,還是免了吧!

但歐盟怎麼肯呢?

環顧全世界,那些有天然氣的,要麼得罪不起,要麼極其扎手,肉多還好下嘴的,就只剩挪威一家了。

接下來,挪威麻煩了。

嘴上喊兄弟,實際上在磨刀霍霍,英國人在社交網站上,都討論起要是挪威人不肯天然氣降價,他們就準備武力入侵挪威。

挪威人怎麼可能開心呢?

所以現在的歐洲,那真叫一個「山雨欲來風滿樓」,現在正處在各種矛盾、各種衝突集中爆發的前夜。

說不定什麼時候,大家原形畢露,不再裝紳士淑女,脫掉西裝領帶,就直接開幹起來了。

說到這裡,來個簡單的總結吧,大致來說有這麼三句話:

第一句話是:這個世界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很多之前匪夷所思的事,都會慢慢地冒出來。

比如說,之前誰會想到波蘭這國家,會跳出來,對捷克提出領土要求呢?再比如說,誰會想到,還是波蘭,會直接衝著德國人,要它付戰爭賠償呢?

當然還有影響更深遠的,比如說誰會想到,因為生活所迫,歐洲的極左和極右會聯合起來,要對那些看似站在中間,其實是站在美國一邊,把控歐洲政壇的政客們下手呢?

過去幾十年,美國通過各種途徑,慢慢地給歐洲洗腦,再掏空,但隨著各種艱難的來臨,歐洲人開始慢慢有自己的想法了。

冬天的寒冷,會讓人更清醒,也可能把人凍得更傻。

大難將至,它們覺悟了嗎?目前看來沒有,每家還都在算計別家。整個歐洲,看上去有個「盟」,其實彼此之間,就是一堆塑料姐妹花友情。

第二句話:其實隨著俄羅斯和烏克蘭戰爭對全球的影響,再加上今年的天氣異常,不少地方農作物產量受到影響。烏克蘭戰場究竟怎麼樣,它的重要性正在下降,經濟戰場的重要性,卻在不斷地提高。

前段時間,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有記者問他:現在能源價格這麼高,萬一企業破產怎麼辦呢?

德國副總理笑眯眯地說:沒事,在破產前,它們會先停產的。

採訪畫面一出,頓時被德國人罵成狗。

歐洲有個明白人,那就是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前段時間他說了這麼一句話:今年歐洲的冬天,將是個嚴冬;明年歐洲的冬天,將是極地。

現在新的戰場已經出現,那就是對全球製造業的最後爭奪。

失去製造業的地方,那當然只會是極地。

第三句話是:我之前早就說過,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戰爭,直接的受害者是烏克蘭,第二個、但其實也是最大的受害者,其實是歐洲。

現在形勢的發展充分證明:哪怕面臨生死關頭,哪怕明明知道前面是個巨大的坑,甚至哪怕明明知道美國已經張開了血盆大口,就要把它吞噬入內,歐洲還沒完全覺醒,至少目前它們還是願意跟美國混。

有這麼一句話:「好良言難勸該死鬼,大慈悲不渡自絕人。」

歐洲既然自己選了那條路,那誰也救不了它們。

反正它被美國吞噬後,美國得到的只是回血。美國和美國所能動用的整體力量反而會因為歐洲、日本、韓國以及蛙島的被吞噬,因此大大地削弱。

對美國這種傷自家小弟的做法,還能怎麼說呢?

當然只能給以熱烈的掌聲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