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一周,沉寂已久的俄烏戰場,發生了幾個月以來最大的形勢突變。
烏克蘭軍隊在北部哈爾科夫地區組織反攻,一周內從俄軍手上奪回一千多平米領土。
俄軍已經佔領半年以上的巴拉克列亞、伊久姆、庫皮揚斯克和紅利曼等軍事重鎮,都在幾天內被烏克蘭軍隊「收復」。
烏克蘭軍方和西方媒體在全世界不斷誇大這一周的「反攻戰果」,彷彿這是俄烏戰爭的「逆轉時刻」。
俄軍戰略部門則回應,俄軍是「完成戰略收縮,以便軍隊休整後,更好的投入新的戰役。」
在烏克蘭背部投入心腹重兵的車臣領導人卡德羅夫顯然不接受俄軍方的解釋。他在社交平台發佈12
分鐘的視頻,斥責俄軍國防部的戰略專家。
卡德羅夫因為對普京的「崇拜式尊敬」,被稱為普京的迷弟。但這次卡德羅夫顯然真的怒了。
他直接發話:「如果俄軍不在未來一兩天調整戰略,他將親自去找普京談談!」
讓普京的迷弟如此動怒,那麼俄軍在哈爾科夫地區到底是收縮轉移?還是全線潰敗?
烏克蘭的「九月返攻」,會成為俄烏戰爭的「分水嶺」麼?
壹、俄軍要正視「戰術失敗」!
過去一周,國際輿論場關於俄烏戰爭的新聞依舊很龐雜,充斥著許多「對立的觀點難分真假」。
站在親烏克蘭立場的西方媒體,報導了烏克蘭軍隊在哈爾科夫地區推進速度極其迅猛,一周時間佔領了多個俄烏戰爭中非常重要的「軍事重鎮」。
親俄羅斯的媒體,則重點報導了俄軍戰略撤退中的有效反擊,俄軍居然發現在撤退中與「反攻」的烏克蘭軍隊作戰,比過去的猛攻有更高的效率。
用中國古代兵法來說,戰略撤退,變成「誘敵深入」。
烏軍也沒有否認在「反攻」中幾乎付出了與俄羅斯軍人「五換一」的戰損比。
俄羅斯和烏克蘭互相的「攻心戰」信息這麼雜,我們如何判斷哈爾科夫地區的真實戰況呢?
首先從戰場實際來看,這個雙方都是無法「反駁」的,那就是烏克蘭軍隊重多了一批軍事重鎮,一周收復「失地」2000多平方公里。
同時烏克蘭軍隊在組織的「反攻」是武器火力劣勢下的「平原攻堅戰」,因此付出的傷亡確實很巨大。
戰場現實在雙方的報導中都是一致的,差別就在於「導致這戰場事實」的原因是烏軍反擊「士氣太高昂」?還是俄軍故意戰略轉移?
我的觀點是俄軍的信息戰輿論戰部門,需要加強能力。
俄軍在哈爾科夫的潰敗,完全可以挺起胸膛,承讓一次兵員和情報緊縮背景下的戰術失敗。
可是「只能贏不能輸」的俄軍,硬是用了「主動戰略轉移」的藉口。
主動戰略轉移這一招俄軍不是沒有用過,關鍵就在於這個「主動」一定要提前宣佈。
比如俄軍在三四月份改變「戰略戰術」,將全線作戰的俄軍從基輔地區撤軍。
額均提前發佈了戰略轉移的信息,因此後續烏克蘭軍隊雖然吹噓「收復了多少國土」,全世界也是一笑置之。
這次哈爾科夫地區也是如此,如今俄軍在烏克蘭境內作戰部隊只有十萬出頭,東線南線防守壓力都很大,那麼北部哈爾科夫地區戰略「收縮和轉移」,符合俄軍階段性戰略。
可如果俄軍是「先一步宣佈收縮」,那麼烏克蘭後續的反擊佔領,獎沒有任何「士氣」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
如今是俄烏雙方激戰,俄軍撤退後發佈的「主動戰略收縮」觀點,當然貽笑大方了。
有些朋友覺得,戰場之上就應該「虛則實之」,俄軍的撤退戰略當然不應該先一步公告給敵軍。
但是這次軍事行動顯然不一樣,因為俄軍宣傳的是「撤退中誘敵深入,給烏軍造成很大損傷」。
既然有「撤退中的誘敵深入戰略」,那不就更應該提前「公佈戰略收縮」,然後引烏克蘭軍隊來「奪取失地」,從而擴大誘敵深入的戰果麼?
綜合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俄羅斯軍隊過去一周在哈爾科夫地區遭遇的就是「戰術失敗」。
事後公佈的「戰略收縮」只是找補的藉口,這也是為什麼普京迷弟卡德羅夫這麼憤怒的原因!
貳、俄羅斯需要更強的「戰爭動能」!
明白了俄羅斯在哈爾科夫地區的「戰術失敗」,大家不禁要問為什麼被壓著打了半年多的烏克蘭突然有這麼強的戰力?
俄羅斯上半年攻佔哈爾科夫,打通俄羅斯本土與烏克蘭東南部後援線的戰役非常艱苦,為什麼艱難獲得的戰略重鎮,如此容易就失去了?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至少是當下,在這個九月,烏克蘭「打大仗,打勝仗」的慾望遠比俄羅斯強烈。
如今在歐盟國家內部,政客唱高調支持烏克蘭的氛圍並沒有變。
但是歐盟實際上的烏克蘭援助,特別是許諾的先進軍事援助,已經停止幾個月了。
最近的烏克蘭,得到的最大軍援,是美國拜登老爺子的70億美元。可是澤連斯基也看到拜登老爺子在接下來11月的中期選舉中岌岌可危。
一旦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失去對國會的控制權,拜登政府將無法順利的進行後續烏克蘭軍事援助。
所以烏克蘭當局必須在美國中期選舉前,用戰場勝利和旺盛的鬥志,讓美國看到「繼續援助,消耗俄羅斯的價值」。
同樣的,烏克蘭也必須向已經「停止援助」的歐洲,展現自己的戰力,證明自己有贏的機會,讓歐洲金主「趕緊打錢」,還能在反擊戰中搏一搏。
與烏克蘭的「生死存亡一戰」的氛圍相比,俄羅斯顯然對烏克蘭這場反攻缺乏尊重。
過去的幾個月,特別是俄羅斯打下馬里烏波爾,剿滅亞速營之後,接下來的戰爭都是拉鋸戰和消耗戰。
過去幾個月,我們發現俄羅斯最精彩的戰場不在烏克蘭,而是在能源市場,在貨幣市場。
很顯然,過去幾個月,俄羅斯用盧布結算令,以及北溪一號斷供,與中印等國能源出口本幣結算等手段,強化了經濟自主性以及能源對歐洲的收割能力。
普京與俄羅斯政府思考的是如何在冬天到來後,應對歐洲的「妥協」和利益交換。
正因為俄羅斯國內從政府到軍方,都把冬天看成「決定勝負的時刻」,因此內心都是「九月十月維持現狀」,十一月入冬後大乾一場的心態。
俄烏戰場用我們經常在學習中用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詞特別恰當。
俄羅斯軍隊這兩個月只想「穩一手」,烏克蘭軍隊確實想發動證明自身存在必要的「存亡之戰」。
這樣的兩股力量對撞,一股不計犧牲的取得實際戰果,另一股「收縮撤退」,輕敵下的戰術失敗再正常不過。
叄、今年冬天才是決定烏克蘭命運的時刻
原本過去一周的俄烏戰場,俄軍放出一句「主動撤退」,在國際上對戰果就會存在爭議。
可是普京迷弟,卡德羅夫在全球公開的12分鐘視頻,很顯然揭開了虛假的面具。
卡德羅夫的原話是:「要讓普京知道,戰場前線的真相!」。
很顯然,這是前線車臣軍隊將領,與後方國防部戰略人員的軍事戰略「公開衝突」。
這種「將帥失和」的現象不應該發生在一場戰爭中的絕對優勢一方。
沒錯,至少截止目前,俄烏軍事衝突直接參戰的雙方,俄強烏弱的實力對比沒有任何改變。
烏克蘭軍隊在距離俄羅斯邊境較近的哈爾科夫地區的小勝,只要俄軍修整完,重新進入戰場,就能快速奪回。
這場「戰術失敗」最大的影響,反而是類似卡德羅夫這樣的車臣軍閥,對中央軍出現了極大地不信任。
這種聯軍作戰中,地方軍閥與中央軍的不信任,最終導致「強大聯軍」的攻擊方最終在「強弱懸殊」的戰爭中落敗的例子,古今中外,都不少見。
過去半年,烏克蘭雖然將西方支持吹上天,將自身抵抗意志吹上天,但是俄烏戰爭中一直沒有呈現古今中外歷史上那些「以弱勝強」戰役的特性或者元素。
但是今天,車臣武裝顯露的對俄羅斯國防部的極大不信任,要求限時改變戰略的強硬態度,暴露了「地方軍與中央軍」的矛盾。
當然,卡德羅夫如今的威望,很大來自於他普京迷弟身份的加成。他對普京的忠誠還在,因此普京協調車臣武裝與中央軍矛盾的能力就在。
最近一周被西方吹噓的哈爾科夫反擊戰,只能算是烏軍「存亡之間」取得戰術勝利。
俄烏戰爭的走向,最關鍵的還是接下來的冬天。普京過去幾個月戰場的沈默,就是為了佈局歐洲冬天能源危機這張牌。
如果這個冬天,用歐洲能源危機,普京獲得歐盟在烏克蘭戰爭中的「轉向」或者「某種默許」,那才是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
當然,如果歐洲冬天能源危機這場牌,歐洲最終選擇「凍死事小,失節事大」!那麼普京準備了半年的這一擊重拳,就彷彿轟在棉花上。
到那個時候,俄羅斯就只剩下「不計成本狂轟濫炸」打大仗這一條路了!
俄烏戰爭,接下來是打政治賬還是打大仗,就看這個冬天誰更能熬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