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能源危機,中國佔了多大的便宜?

天涯補刀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今天的文章,我們必須要先給大家普及幾個常識。

第一,工業生產離不開電力,發電量越高,工業產值越大;

根據中國2020年的電力數據:

第一產業農業,用電859億千瓦時,佔總電力消耗的1.1%;

第二產業工業,用電5.12萬億千瓦時,佔68.2%;第三產業服務業,1.21萬億千瓦時,佔16.1%。另外,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1.09萬億千瓦時,佔14.6%。

工業是耗電巨獸,佔電力總消耗量的70%左右,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國家的耗電量能代表這個國家的工業能力:耗電量越大,工業越強大。

和其它國家比,沒出息,要比就和美帝比。

我們先來看看中美的發電量:

2022年8月,中國的發電量為824,800吉瓦時。

2022年6月,美國的發電量為379,680吉瓦時。

僅僅從發電量,我們至少能夠看到兩點:

1、中國的發電量曲線並沒有出現拐點,仍在快速增長;美國的發電量在2005年以後基本不增長了。

發電量仍在快速增長就說明經濟還在增長,發電量不增長就說明經濟不怎麼增長了。

2、中國的發電量是美國的兩倍,這就說明中國的工業產值至少是美國的2倍。

美國是發達國家,居民用電量佔比肯定是要比中國高的。

是不是這樣的呢?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20年中國工業增加值為5.77萬億美元,美國工業增加值是3.73萬億美元,中國是美國的1.5倍。

但是,大家注意,這個還是以美元計價的。

如果換算成「國際元」,那麼中國工業產業還要在這個基礎上乘以2,也就是說:如果中美是一個國家,把中國和美國當成是一個國家的兩個地區,採用統一的貨幣國際元計算,那麼中國的工業增加值將是美國的3倍。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2021年中國的GDP為27.3萬億國際元,美國的GDP為23萬億國際元,中國是美國的1.2倍。

發電量直接關係到工業的產值,而中國的發電量是美國的2倍,所以我們就可以大概的知道中國的工業產值也是美國的2倍以上——由於人民幣被低估,所以按照美元計價,中國的工業產值僅為美國的1.5倍。但是,如果統一成「國際元」,那麼中國的工業產值是美國的3倍。

第二,電價越高,發展工業需要的代價越大。

我們都知道,生產一件商品,它的成本是由眾多方面構成的,包括電費、原材料、人工……

那麼,電費佔一件商品的成本為多少呢?

這個數據是比較複雜的,不過我們可以大概計算下:

2021年,全國工業用電量55090億千瓦,工業用電平均電費按照1元/千瓦時計算,那麼工業電費就是5.5萬億人民幣;同年,中國工業產值45萬億人民幣。

5.5÷45×100%=12.2%。

也就是說,一件100元的商品,其中電費就佔12.2元。

當然了,這個是平均數,有些行業耗電量比較高,電費所佔比例要高些,有些要低些,但是12.2%這個數值還是相對比較靠譜的,也可以從其它方面得到驗證。

海通證券就做過一個研究:他們按照2018年統計局編制的投入產出表來估算各個行業成本和收入中電力成本的佔比,得出各行業的電力成本。

結果如下:

我們是普通老百姓,不需要記得那麼精確,我們大概知道電費佔企業生成成本的10%左右就行了。

大家想下,如果電費漲價一倍,你說企業會面臨什麼後果?

假設,中國和歐洲的企業生產一件一模一樣的商品,出售價格也是一樣的,現在歐洲的電費漲價了一倍,你說它們的商品還能競爭得過我們嗎?

俄烏戰爭爆發以後,歐洲停止從俄羅斯進口廉價天然氣,導致電價暴漲。

為什麼禁止天然氣會導致歐美電價暴漲呢?

這就要從很久之前說起了。

歐洲,尤其是西歐一些國家都是發達國家,那些國家的老百姓不愁吃、不愁喝的,所以「聖母」就特別多,而政客為了選票就迎合那些聖母,於是就搞出一個所謂的「巴黎協議」。

「巴黎協議」的核心就是:廣泛使用清潔能源,減少「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護地球。

哪些算清潔能源呢?

核電、水電、太陽能、天然氣等都屬於清潔能源。相反,石油、煤炭等發電污染比較嚴重。所以,歐洲的一些國家紛紛關閉那些化石能源。

我們以德國為例:

2011年,日本發生大地震,引發嚴重的洩漏,全世界都膽戰心驚的,一時間對核電的安全產生嚴重的懷疑……

這時,德國出了一個狠招。

當時,德國總理默克爾為了迎合老百姓,發表了一個演講,這樣說道:「福島核災已經證明,核能的風險不是人類可以控制的,能認清這一點的人,都必須完全廢核,德國已經決定,關閉境內8座核電站,並且在2022年,將關閉所有核電站,德國2022年,實現全面廢核!」

日本核污染讓德國人非常擔心,於是默克爾打算廢掉核電站。但是,一下子關掉那麼多核電站,巨大的電力缺口如何彌補?

反正,那時德國老百姓擔心核電,我就先關了核電討好老百姓再說,至於龐大的電力缺口,就先用煤炭發電好了,反正德國的萊茵地區擁有全歐洲最大的煤炭儲量……

就這樣,德國開始大量重啓煤炭發電,重啓了10座火力發電,德國一下子成為歐洲碳排量最高的國家,全歐洲污染最嚴重的煤電廠中德國佔了6座……

你說會發生什麼結果?

那些環保人士就天天抗議,老百姓也受不了。

怎麼辦?

於是,在2018年的時候,默克爾成立一個「淘汰煤炭」委員會,經過研究以後,宣佈:德國將在2038年關閉所有的煤電廠。

好了,核電不讓用了,煤電也不讓用了,德國龐大的電力需求怎麼辦?

或許有人會說,不是還有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嗎?

無論是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都屬於間歇性能源:沒風的時候不能發電,冬季枯水期也不能發電、陰天也不能發電;相反,風季、雨季等,電力過剩……

按照正常道理,這個時候就需要建設儲能設備和高壓電網了:電力富裕的時候,把電力儲存起來或盡量把電力運輸到更遠的地區……

德國的風電主要分布在靠近北部的海上,想要把那些風電運輸到德國全境就需要建設高壓電網連接南部和北部。

但是,德國一些老百姓異常反智,他們認為高壓電線的輻射會讓人生病甚至罹癌,於是不斷向德國政府提出抗議……

德國那些國家高度講究所謂的「民主」,幾個人反對就可能導致一件天大的事情擱淺……

就這樣,聯通德國南北的高壓電網已經討論了10年以上,至今也不能動工興建。

怎麼辦?

德國想出了一個辦法:既然德國民眾不讓架設高壓電網,那麼我們就把電網架到波蘭、捷克,然後再運輸到德國的南部不就行了?

但是,問題來了:在某些光照足、風力大的時刻,德國的過剩風電會瞬間越過邊界湧入鄰國波蘭、捷克的變電站,給這兩個國家的電網穩定運行帶來了威脅。

這導致這兩個國家非常不滿。

捷克國家電網發言人就曾表示,捷克電網正在成為「德國政治決定的附帶犧牲者」,因為德國從未與鄰國對於過剩的可再生能源造成的影響進行討論和磋商。

但即使這樣,風電佔德國的發電量也僅佔20%左右,依舊難以彌補核電、煤電的缺口。

於是,默克爾就想到了天然氣發電。

天然氣雖然也是化石能源,但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比其它化石燃料少,它可以減少近100%的二氧化硫和粉塵排放、60%的二氧化碳排放和50%的氮氧化物排放。

哪裡來的天然氣?

北溪1號管線提供的天然氣量已經不夠使用,於是便有了北溪2號。

現在的問題是什麼?

俄烏戰爭發生以後,德國的老百姓又開始反俄,要求政府停止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

一個德國網友在《我們是不是最白痴的國家?》這篇文中寫道:「我們關閉了所有的核電站, 關閉了燃煤發電廠,不再投資可再生能源,建造天然氣發電廠,建設北溪2號,然後關閉它,停止進口俄羅斯天然氣…..」

現在好了,前幾天,兩條管線都被美國給炸了,就算想重新啓動,也沒有辦法了。

停止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德國的電力就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缺口,要麼減少發電量,要麼增加從其它國家進口天然氣……

世界天然氣市場本來是達到一個平衡的,現在突然禁了俄羅斯的天然氣,價格自然立刻暴漲了……

沒有辦法,德國只能從美國等國家高價進口天然氣來發電,這樣一來,就導致了電費的暴漲……

大家看看德國電價的走勢:正常情況下,德國電價就是40歐元/兆瓦時,但是現在動輒就是10倍的暴漲!

不僅僅是德國,什麼法國、意大利等國都和德國是一個德性。

前面我們給大家分析過,電費在商品中的成本佔10%左右,現在電費漲10倍,你說企業還能活下去嗎?

在高額電價的衝擊下,很多歐洲企業都堅持不下去了。

電價飆升導致歐洲耗電量最大的金屬行業掀起了減產浪潮:9月6日,歐洲最大的鋁冶煉廠敦刻爾克鋁業公司表示,將減產22%,應對不斷飆升的能源價格。

那麼,在這場能源危機中,中國佔了哪些便宜呢?

大家都知道,2016年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威脅對中國發起貿易戰。那時,中國真是不想打的,於是就和美國簽訂了價值2500億美元的大單,一半左右涉及能源。

在能源合同中就包括中國從美國大量進口天然氣。

由於中美之間的矛盾比較深,變數非常大,美國企業害怕中國企業違約,於是在合同中設置了巨額的違約金。

俄烏戰爭爆發以後,中國直接將從美國購買的天然氣賣給了歐洲,每船賺幾億,估計能賺上百億美元。

其實,這個只是小錢!

對於中國來說,這場危機背後最大的好處是錢都無法衡量的——大量歐洲企業開始向中國轉移。

商務部19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8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927.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4%,其中歐盟總體對華投資更是增長123.7%,充分顯示出中國市場強大的吸引力。

歐洲企業不斷向中國轉移。

比如,在德國總理舒爾茨、德國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明確表示反對的情況下,德國巴斯夫集團投資中國100億歐元,在中國廣東湛江建設一座世界級化工一體化基地。這是巴斯夫集團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筆對外投資——2022年9月6日,一體化基地項目已全面建設啓動,首套裝置投產。

歐洲空客投資60億人民幣在成都建設飛機循環利用項目;

德國默克集團投資7億人民幣在無錫擴建生產基地,投資10億新建半導體基地;

另外,奧迪、寶馬和奔馳相繼宣佈在長春、瀋陽和北京工廠的項目落地或者投產,進一步引發了外界對德國製造業逃離本土的關注。

……

這些企業,都是高端製造業。

最關鍵的是:原本一些歐洲製造業還抱有一些幻想,指望政府能重啓兩條管線。但是,現在兩條天然氣管線都被炸了,徹底斷了它們的希望。

可以預料的是,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歐洲高端製造業來中國投資。

這些高端製造業來到中國,不僅僅會給中國繳納大量稅收、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最關鍵是它們能促進中國的產業升級。

一旦中國打破歐美在高端製造業上壟斷,那麼全世界還有誰是我們的對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