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大橋的大爆炸,再次讓人意識到當前俄烏衝突的複雜性。
這場劇烈爆炸被一些人稱為俄烏衝突螺旋升級的標誌性事件。在烏方稱「克里米亞大橋事件只是一個開始」後,立即有俄媒「解讀」:這是烏方承認對克里米亞大橋的恐怖襲擊負責。
就在俄烏衝突繼續複雜演進的同時,另一場沒有硝煙的博弈也在激烈膠著之中。
「歐佩克+」(OPEC+)23國5日作出11月大幅減產的決定,立即招致美歐強烈批評和反擊。OPEC+稱這個決定是「非政治性的」,目的在於穩定石油市場,但美國立即就扣過來一頂帽子:
OPEC+是在幫助俄羅斯。
緊接著,華盛頓警告將對OPEC+實施嚴厲報復。有美媒說,總統拜登甚至「罕見」地考慮支持國會推進延宕多年的「反歐佩克法案」。
美方聲稱自己「有很多選項」。
只是連美國多家主流媒體都認為,任何一個潛在選項都面臨「事與願違」的窘境。
1
就在「歐佩克+」做出減產決定的短短幾分鐘內,白宮的警告聲明就來了,宣佈它將與美國國會「就其他工具和權力進行磋商」,以削弱OPEC+對能源價格的「控制」。
其他工具和權力是什麼?聲明沒有詳述。
但在CNN記者看來,這個貌似「模糊」的警告實際上「相當露骨」。它意味著,總統拜登或將考慮邁出戲劇性和風險性的一步:
支持美國國會推進「反石油生產和出口壟斷組織法案」。
這個法案名字有一點長,不如它的英文首字母縮寫來得直觀:NOPEC,翻譯過來就是「反歐佩克法案」。
圍繞這個法案,美國國會內部的辯論已經持續了20多年,但從未獲得通過。法案將允許美司法部起訴OPEC成員國「操縱價格」等,然後沒收相關國家在美資產以支付由此造成的損失。
正因法案的巨大潛在效力,美國歷屆總統通常拒絕就此明確表態。但在這次「OPEC+」決定11月開始將石油日產量減少200萬桶後,「白宮威脅將要加入國會的行列」。
美國國會參院多數黨領袖舒默則對白宮「遙相呼應」,聲稱正在考慮包括「反歐佩克法案」在內的所有立法工具。參院多數黨黨鞭迪克·德賓甚至呼籲,「年底之前就通過相關措施」。
顯然,白宮和國會山都把「反歐佩克法案」視為一個殺招。
但正如不少美國主流媒體所提醒的,這個報復手段威力大,但風險也大。
這個法案「就像一枚核彈」,曾在小布殊政府擔任能源顧問的麥克奈利這樣形容。它將導致美國與OPEC+關係的進一步惡化,而且根本無法按照拜登政府急切渴望的那樣抑制油價上漲。
2
除了「反歐佩克法案」,拜登政府還試圖營造自己「報復工具很多」的印象。拜登在接受採訪時說,美方「有很多選項」,只是目前還沒下定決心如何進行反擊和報復。
那麼,華盛頓到底還有哪些選項呢?紐約時報等美媒幫著梳理了一下:
繼續釋放石油戰略儲備,是目前最容易上手的一項。
事實上,美國政府之前宣佈的1.8億桶石油戰略儲備,還有1000萬桶將在11月份投放市場。這已經被白宮列為對「OPEC+」的反擊之一。
只是在此之後,還有儲備餘量可供釋放嗎?
很難。美媒報導說,目前美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已經處於1984年7月以來的最低水平。一旦發生戰事或嚴重自然災害,美國國內的石油就有可能出現短缺,這將壓縮拜登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騰挪空間。
就美國國內來講,拜登政府的選項還包括增加國內原油產量。
但這涉及到開放更多聯邦土地和水域以供鑽探,不僅會激起環保人士反彈,也與民主黨政府一直以來推動清潔能源發展的政策指向相悖。即便拜登政府「突然轉向」,也很難立即把「將信將疑」的美國化石能源企業動員起來。
更激進些的,美國還可壓縮甚至禁止原油出口。
但很顯然,不僅美國國內石油企業不會答應,還將讓需要美國原油的「歐洲和亞洲的盟友」受到波及。況且,那樣做雖然保障了美國國內供應,但無疑會繼續拉抬國際油價。
美國國內這些手段需要「艱難平衡」,可以從國外找出路嗎?
有美媒說,如果美國政府放寬對伊朗和委內瑞拉的制裁,每天可以釋放100多萬桶石油。
只是目前來看,此路不通。
恢復執行伊核協議的談判目前仍處於停滯階段,之前雖然傳出華盛頓與加拉加斯的和解傳聞,但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美方暫未改變對委制裁政策,雙方改善關係前景模糊。
分析來分析去,美媒Politico記者用一句話揭開了拜登政府的真正「底細」:
民主黨和白宮誓言要對OPEC+減產實施報復,但「那些選項中沒有任何一項看起來是特別有吸引力的」。
3
媒體普遍認為,拜登政府對這次OPEC+減產表現出了「難以抑制的憤怒」,是因為由此導致的油價上漲對內會打擊民主黨的中期選舉前景,對外可能削弱美歐對俄石油制裁的效果。
「很明顯,OPEC+的聲明,與俄羅斯站在一起。」
白宮立即就把OPEC+這個「基於經濟考量」的決定扣上了政治帽子。美國民主黨參議員墨菲更是直言,如今應該重新評估美國與沙特阿拉伯的長期聯盟。
美沙長達80年的盟友關係,可能早已動搖。
尤其是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拜登政府為了緩解高油價,頻頻向沙特示好,請求「緊急增產」。包括批准向沙特出售大量武器,並擱置之前的人權立場7月親赴中東等。
沙特方面的回應寥寥。
不僅因為美方的軍售承諾沒有兌現,而且在沙特疫情嚴重時,美國也沒有及時提供疫苗援助。再往前倒,白宮對沙特人權記錄的言論、華盛頓對胡塞武裝模稜兩可的態度以及美國可能重返伊朗核協議等等,都讓沙特耿耿於懷。
有美國學者看得明白:「OPEC+國家不打算為疲軟的全球經濟提供太多石油……這不是與西方的決裂,因為(雙方)關係早已破裂。在他們的困難時期,我們沒有提供太多幫助。」
華盛頓打的如意算盤是:你的安全利益和核心關切與我無關,但你得配合我的全球戰略。哪有這麼好的事。
長期以來,「石油換安全」被視為美國與中東國家,尤其是美沙關係的基石,但就目前而言,「石油換安全」或許已經過時。
美國認為,沙特在能源問題上變得「靠不住」,今年已經一再回絕美方石油增產的要求。
沙特對美國提供安全保障的信心也早已動搖。最典型一例是,2019年9月,沙特一處最重要的石油設施遇襲,美國不僅沒有作出軍事反應,時任總統特朗普還有意劃清界限:「這是對沙特的襲擊,不是對美國的襲擊」。
「美沙關係似乎達到幾十年來的最低點」,甚於1973年的石油禁運危機、「9·11」對雙邊關係的衝擊,以及2015年伊核達成後的雙邊關係惡化。
不過,美國依然需要沙特。沙特是全球石油市場最重要的調節者,也是全球範圍內美國武器的主要買家。而且,在反恐、遏制伊朗、保護以色列等問題上,華盛頓離不開利雅得的支持。
沙特當然也需要美國,它一時半會找不到可以替代美國的夥伴國家。
如此再來看拜登關於美方對沙特「有很多選項」、卻還沒下定決心的說法,這可能是對當前美沙關係真實狀態的寫照:沙特「不聽美國指揮」,美國卻難以下定決心真拿它開刀,畢竟華盛頓做不到與國際能源市場另兩大巨頭沙特和俄羅斯同時交惡。■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