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者」見證了戰爭的新形式

晨楓老苑

烏克蘭戰爭在很多方面改寫了戰爭,無人機使用是其中的重要一條。

有意思的是,航空世界的第一梯隊缺席。美國除了一些手拋微型無人機和巡飛彈,主流的「捕食者」、「收割手」都沒有下場。中國除了民用的大疆,根本沒有下場。

第二梯隊的歐洲和以色列也沒有下場。俄羅斯已經說不清是第一梯隊還是第二梯隊,反正表現驚人地拉胯,米高揚、蘇霍伊、圖波列夫的棺材板早就壓不住了。

倒是土耳其、伊朗這樣的第三梯隊很活躍。土耳其的TB-2在戰爭初期大出風頭,現在輪到伊朗的「見證者-136」和「遷徙者-6」登場了。

據報導,伊朗「見證者-136」無人機在烏克蘭投入實戰了。伊朗和俄羅斯都否認,但烏克蘭方面有殘骸和目擊者報告證實。

「見證者-136」已經投入使用好幾年了。最初得到也門胡斯武裝使用,因為製造簡陋,被西方嘲笑。現在俄軍在烏克蘭也用上了,西方笑不出來了。

「見證者-136」是外形有點特別的無人機,無尾三角翼,連垂尾也沒有,很像以色列「哈比」,但要大一號。巡飛彈對機動性要求不高,徹底無尾降低阻力和雷達反射特徵,有利無害。翼尖有垂直安定面,採用推進螺旋槳,推進效率比拉進螺旋槳更高,頭部也騰出來,便於安裝傳感器和電子設備。重量200公斤,戰鬥部36公斤(一說50公斤)。

伊朗「見證者-136」
以色列「哈比」

「見證者-136」採用一台550cc的四缸二衝程發動機,可提供50馬力。二衝程結構簡單,功率密度高,但低轉速時油耗大。還有就是污染大,需要滑油混入燃油燃燒,在做功中同時潤滑。二衝程發動機的輕騎總是有一股濃重的藍煙,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早早被禁止了。

但用於無人機上,發動機基本上全時開足馬力,沒有低轉速的問題。藍煙也沒人在乎,尤其是自殺無人機。

發動機據說是從德國產品仿制的。好玩的是,阿里有賣的。

說起來,自殺無人機到底算無人機還是巡航導彈時有爭議的。一般定義下,無人機是可重復使用的,一次性使用的應該算入導彈。但一般導彈是用火箭或者噴氣發動機推進的,用螺旋槳推進的導彈似乎太不登大雅之堂,大概這是「見證者-136」這樣的「窮人的巡航導彈」被划拉到無人機的原因。

也有人把「見證者-136」划為巡飛彈,這也有點不妥。巡飛彈確實是一次性使用的無人機,但具有在目標區徘徊巡飛的能力,還具有數據鏈制導,在巡飛中向控制中心後傳圖像,在攻擊前由控制中心搜索、確認後再鎖定攻擊,不僅能打固定目標,也能打低速運動目標。「見證者-136」不費那麼多事,直接就是GPS加慣性導航,只打固定目標。既然是固定目標,也就沒有在目標區巡飛的必要了,到地方一頭扎下去就是了。

那就算巡飛導彈吧,比一般巡飛彈更大,比導彈有更強的巡飛能力。

但「見證者-136」這樣的廉價巡航導彈可能是改變戰爭的利器,最大的好處是:

1、 射程遠。伊朗聲稱能達到2500公里,一般認為誇張了,但1000-1500公里肯定是有的。

2、 成本低,一枚只有2萬美元。

3、 精確,在GPS制導下,十來米圓公算誤差是做得到的。

4、 隱身性好,本來就小,氣動外形還差不多相當於無尾飛翼,使用活塞式汽油機,雷達和紅外特徵都小。

這東西的技術門檻也低,胡斯武裝還有用三合板製造的「赤貧的巡航導彈」,只要有需要,「見證者-136」也沒有什麼不可以。

烏克蘭情報局宣稱,「見證者-136」對烏克蘭戰爭造不成多大影響,這是走夜路吹口哨。據來自戰場的報道,「見證者-136」像雨點一樣從天而降,俯衝的時候螺旋槳還發出尖厲的嘯叫,有點像二戰時的「斯圖卡」轟炸機。50公斤(一說36公斤)的戰鬥部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155毫米的炮彈也就這點。

俄軍在頓巴斯重炮轟擊密如暴雨,已經打得烏軍叫苦連天,那還是大部分炮彈直接去松土了。「見證者-136」的精度可是高多了,這雨點下來,說沒有影響,那是不可能的。這些天,基輔到利沃夫都遭殃了,二月底以後,烏克蘭的「大後方」還沒有遭過這樣的罪。烏克蘭30%的能源設施已經受到毀壞,基輔在要求居民節約用電。不能說這些都是「見證者-136」的戰果,但肯定是大頭。俄羅斯沒有那麼多「口徑」巡航導彈可以消耗了。

當然,窮人的巡航導彈畢竟是窮人的巡航導彈。制導依靠民標GPS,要是連民標GPS也指望不上,就只有精度更低的慣性導航了。這也決定了「見證者-136」只能打固定目標。

最大速度也只有185公里/小時,BBA在高速公路上努把力,就能把「見證者-136」甩下。這使得「見證者-136」相對容易遭到攔截,但凡有點像樣的野戰防空,都能把這東西打下來。防空導彈自然沒有問題,自行高炮更是手到擒來。要是組織得好,機槍、突擊步槍對空射擊,都能把過路的「見證者-136」打下來,在最後階段,這東西降低到100米高度,完全在輕武器射高之內。

戰鬥機打「見證者-136」更是輕鬆愉快。烏軍號稱擊落多少多少俄軍巡航導彈,如果是以「見證者-136」為主的話,這確實是可能的,儘管要扣掉烏軍習慣性的誇大部分。

隱身性好是真的,但隱身只是縮短髮現距離。這東西速度太慢了,等到發現了,還是有時間進行攔截。

問題是,「見證者-136」太便宜了,才2萬美元一枚。按照現代戰爭標準,蜂群發射也要不了幾個錢。一枚「戰斧」Block IV巡航導彈可就是200萬美元了。

用防空導彈攔截的話,一枚「毒刺」是4萬美元,算便宜的。但「見證者-136」用汽油機,紅外特徵小,「毒刺」攔截的效果不好;一枚AIM-120(用於美國提供給烏克蘭的NASAM防空導彈系統)就是110萬美元;一枚德國IRIS-T是43萬美元。

自行高炮的成本比同時代的主戰坦克還要高。德國「獵豹」雙35早就停產了,但要比照現代主戰坦克的話,「豹2A7+的單價高達1500萬美元。

戰鬥機的單價就不說了,升空巡邏的運作費用就是每小時15000美元起跳,這還什麼都沒乾,就是上天兜一圈。AIM-9X「響尾蛇「空空導彈是38萬美元一枚。估計烏軍飛行員是在用航炮打「見證者-136」。這樣速度慢、飛行路線呆頭呆腦的無人機逼近了用航炮打確實可行,還節約空空導彈。也估計是因為距離太近了,10月13日,一架米格-29在擊落一枚「見證者-136」後,撞上殘骸碎片,把自己也擊落了。

戰爭打的也是錢。用低得多的經濟代價拖垮對方是消耗戰的基本原則。「見證者-136」容易攔截的特點反而成為把對方打破產的有力武器。

但巡飛導彈要是給中國玩起來,就完全不一樣了。

發動機可換可不換,換成轉子發動機體積和重量更小,換成對置活塞二衝程柴油機更省油。2500公里射程不是夢。

起飛方式也可換可不換。「見證者-136」是用火箭助推從支架上起飛的,簡單成熟可靠。但換成坐地式電動起飛,也就是說,在地面時頭沖天、尾衝地。外置的電池包和電動機用爆炸螺栓固定在螺旋槳的槳轂上,電力驅動螺旋槳把自己推入空中。電池包和電動機在起飛後分離,順便把發動機啓動起來,然後用小降落傘回收,充電後下次再用。但上發動機繼續推進,進入巡航。這樣可大大降低發射成本,提高發射安全性,還降低發射場的發射特徵,避免被地方發現和鎖定。

還可以考慮空中發射。彈翼可折疊,殲-16出動時,可以帶上一堆,從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射。由於有殲-16的航程加成,空射型可以考慮降低射程,增加裝藥,只要保證500公里射程和目標區5-8小時巡飛就足夠了。

民標GPS換成軍標北斗,精度已經大大提高了。配上光電攝像頭和圖像識別制導,使用靈活性就極大提高了。手機級的攝像頭分辨率足夠,配上人工智能,識別車輛、人物、建築、裝備不是難事,用閃存裝上幾個GB的基準圖像就行。衛星座標加上圖像識別末端修正,不再單純依靠小數點後多少位的衛星導航座標數據,攻擊精度極大提高。

這也使得攻擊低速機動目標成為可能,巡飛導彈真的成為超級巡飛彈了。

巡飛導彈的速度依然很慢,最大速度還是在180-200公里/小時級,飛完1000公里需要5-6個小時,目標很可能動地方了。但除了長途跋涉的車隊,大部分戰場機動目標只是在小範圍內機動。即使機動指揮所,也不是動輒滿地亂跑的。按照常規,只要移動幾公里、不固定在同一個位置就不會挨打。機動指揮所、機動炮兵、機動防空導彈實際上也不宜遠距離亂跑,不能脫離被支援的前線部隊。

但巡飛導彈有在目標區徘徊巡飛的能力,原瞄准點周圍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範圍內都可搜索一個遍。在目標方位和目標性質信息一起裝定後,甚至直接上傳具體目標的圖像,軍標北斗加光電圖像識別制導就可以精確打擊在小範圍內機動的目標了。

真正時間敏感的高價值目標還有東風-17這樣的高超音速導彈嘛。

更重要的是配上數據鏈。巡飛導彈在巡航段用北斗導航就足夠,到目標區後,打開攝像頭,按照發射時或者中途上傳的裝定,自動捕獲若干個候選目標,並標出最可能的首選,都用數據鏈回傳給控制中心圈定確認,然後攻擊,比單純按照衛星座標攻擊要有效得多。

重要的是,數據鏈不是全時工作,只是按需的猝發工作,在最後攻擊前連一下。這對通信帶寬的壓力低得多,也不容易受到截獲、干擾。

還可以有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比如無預先裝定的目標,由巡飛導彈在目標區自由巡飛、捕獲目標,發現有足夠價值的目標後自動向控制中心上傳目標圖像並申請攻擊許可。沒有發現有價值目標時,可按照控制中心指令上傳已發現的一般性目標,由控制中心決斷,或者改變搜索地區後者目標性質,比如說,由搜索車輛改為搜索持槍人員。

也可以在巡飛途中自主發現更加有價值的目標時,比如發現一個大型車隊,或者一個炮群,及時上傳給控制中心,由控制中心決定繼續按原計劃打擊(比如看錯了,或者是已知目標,已經有其他彈藥前往打擊了),還是轉向攻擊新發現的突發目標。還可以不定時地按照控制中心的指令,在途中就近搜索,並報告是否有所發現,相機決定是否打擊。也就是說,「前往A點搜索攻擊,沒有敵人再前往B點搜索攻擊……」,爆破手成了搜索攻擊手了。

數據鏈使得巡飛導彈具有「人在迴路中」的能力,但又不是無時不刻「全時關注」的。數據鏈也是雙向的,既可以從控制中心上傳新目標指令,也可以從巡飛導彈下傳突然發現的新目標信息,比單純按照預先裝定的固定目標打擊要有用得多。巡飛導彈的巡飛能力用起來後,通過人工智能自主發現和識別目標、數據鏈和「按需撥通」的人在迴路中的指揮控制,將把察打一體上升到新的高度。

戰鬥部方面也要多樣化,爆破、殺傷、穿甲、燃燒都來點,還可以弄點新奇的,比如電磁攻擊、溫壓什麼的。還應該有反輻射制導,專打各種雷達、通信電台。

伊朗能做到2萬美元一枚,以中國的產能、成本控制、供應鏈,應該也能做到。手機級的光電攝像頭、閃存、數據處理、數據鏈要不了幾個錢,人工智能的成本可通過數量分攤。不知道伊朗需要進口多少零部件還是全國產,中國全國產肯定沒問題,而且可以有多個廠家競爭,有這個能力的廠家可不少。

這樣的巡飛導彈在台海戰爭的時候真是可以全時覆蓋了,沒有多少目標是可以對頭頂上5-6小時徘徊巡飛都不動聲色的。巡飛導彈不是只有一波的,真就鐵了心按兵不動也不怕,等仗打完了,也別動了。台軍要攔截就隨他們去,反正攔截不過來,早早把防空彈藥消耗完了更好。

如果台灣空軍用戰鬥機攔截,那更好。累死他們還是心慈手軟的。將部分巡飛導彈改裝,掛上微型空空導彈,反過來打敢於逼近的戰鬥機。微型空空導彈不是專門為巡飛導彈研制的,而是各國都在大力研究的戰鬥機反導利器,用導彈打導彈。因為來襲的空空導彈是追著戰鬥機而來的,微型空空導彈不必具有太大的速度、射程,守株待兔就行,但機動性必須超強。微型空空導彈的戰鬥部威力打戰鬥機可能不夠,但打傷也是好的。

肯定會有人說:帶衛星制導的遠火已經在跨海峽的射程上達到亞十米級精度,一聲令下,呼嘯而至,不需要巡飛導彈幾個小時才能飛抵,用遠火不香嗎?

遠火肯定是香的,但遠火也是昂貴的。美國用於「海馬斯」和MLRS火箭炮的帶GPS制導的227毫米火箭彈(GMLRS)是現在還在生產的唯一227毫米火箭彈,非制導的已經停產了。號稱在70公里射程上達到幾米的精度,但單價高達16.8萬美元,頂超過半打「見證者-136」了。中國遠火彈的成本沒有公佈過,坊間傳說非制導的就達70-80萬人民幣一枚,末敏彈就要110萬了。巡飛導彈便宜多了,還有留空巡飛的威懾作用,迫使對手持續隱蔽、不敢冒頭,這是遠火做不到的。

「見證者-136」還是較小的巡飛導彈,進一步放大,戰鬥部達到100-150公斤甚至更重,就可以打擊更加堅固的目標了。不過體積重量一大,巡飛導彈的優點就減少很多,這樣的堅固目標或許留給更加傳統的遠火、巡航導彈、制導炸彈更加合適

伊朗的「遷徙者-6」無人機

據說伊朗「遷徙者-6」無人機也投入了烏克蘭戰爭。這就是比較常規的中空長航時察打一體無人機。俄羅斯很需要,但就航空技術而言,很主流了,沒什麼可多說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