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共和黨贏得中期選舉,美對華政策會改變嗎?

風留痕

距離美國中期選舉還有2天時間。目前的民調顯示共和黨很有可能至少贏得眾院選舉。共和黨如控制國會,對拜登的內政外交政策肯定會形成強烈的掣肘。那麼,共和黨一旦贏得選舉,美國的對華政策會有重大改變嗎?

這一次中期選舉的選戰似乎異常激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國的政治和社會處於嚴重的撕裂階段。而美國的衰退危機的不確定性,以及國際局勢的緊張複雜多變,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從當年特朗普競選勝利當上美國總統開始,就被視為是美國政治民主和社會嚴重撕裂的標誌。共和民主兩黨的鬥爭就一直異常激烈。

而在拜登贏得大選之後,美國這種撕裂現象就更加嚴重。由於特朗普不承認敗選,或者說認為是拜偷走了大選的勝利,則進一步增加了美國的撕裂。甚至於爆發了至今沒有完全定案的「攻克國會山」事件。

即使是2年快過去了,特朗普依然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這使得共和民主兩黨的鬥爭只能越來越激烈。社會撕裂也越來越嚴重。

如果這一次大選共和黨獲勝,不僅意味著支持特朗普觀點的人數在增加,也意味著對拜登執政成績的不滿。共和黨就更有理由掣肘拜登。

對於民主共和兩黨來說,重要的不是贏得這一次的中期選舉,而是為了2年後總統大選的勢在必得。因此,不管誰獲勝,未來這2年兩黨的鬥爭將更加激烈。

也正因為如此,如果共和黨控制了美國國會,就只能是增強對拜登的掣肘。對拜登的外交戰略肯定會形成強烈的衝擊。

那麼,如果共和黨贏得了眾院,拜登會對目前的內政外交政策進行重大的調整嗎?

如果民主黨輸了中期選舉,就表明瞭目前拜登的內政外交政策沒有得到選民的認可。為了2年後的總統大選,拜登和民主黨勢必要進行反思和調整。從這一點來說,對華政策應當有所改變。至於是「變好變壞」那就兩說了。

目前對於美國來說,面臨的重大問題有四。一是俄烏衝突的介入。二是中美關係的走向。三是美歐關係的修復;或者說新霸權聯盟的建立。四是如何擺脫衰退危機。而經濟衰退和高通脹危機則是美國選民們最關注的焦點;也是影響選情的最重要的因素。

正因為經濟衰退和通脹危機是美國選民最關注的焦點,所以中期選舉後,拜登首要重點就應當是在此。

儘管解決美國自身的危機是內政問題,但美國的內政向來是通過對外戰略來體現和推動。因此,拜登始終還是繞不開俄烏衝突的介入、中美關係的走向以及修復或整合盟友關係這三個外交戰略重點。如果這三個問題不做出改變,內政問題就無法得到解決。

目前,從共和黨傳出來的消息是如果贏得中期選舉,將推動改變目前的對俄烏衝突的政策。也就是欲弱化對烏克蘭的支持。

如果在俄烏衝突正在進入重大拐點的關鍵時刻減弱對烏克蘭的支持力度,則很可能出現一面倒的局面。只要美國在俄烏衝突的強硬立場有一絲絲鬆動。歐盟北約的立場就會迅速改變。美國再想堅持強硬立場就很難了。

儘管是拜登直接拱火了俄烏衝突,但他最初的戰略是欲建立「可預測的穩定的美俄關係」。也就是先穩住俄羅斯,以集中精力與中國展開激烈的大國「競爭」。只是陰差陽錯把自己陷入了俄烏衝突的牽制之中。與中國的競爭自然就無法集中力量展開。

因此,中期選舉後,如果共和黨堅持弱化對烏的支持力度,拜登也很可能是借坡下驢。以迅速擺脫俄烏衝突的牽制和消耗。自然也就可能集中精力針對中國。

而對於共和黨來說,儘管與民主黨的分歧矛盾明顯,但在對華政策方面兩黨卻有相當的共識。原因就是中國才是最有意願也越來越有能力挑戰美國霸權秩序的國家。說白了中國才是美國霸權最大的「對手」。

儘管兩黨撕裂嚴重,但美國隨時需要樹立一個主要「對手」的戰略,已經成為了習慣性戰略思維。也就是說,如果弱化了與俄的對抗,也就勢必轉移鬥爭大方向與中國展開更加激烈的「競爭」。

也就是說,中期選舉後對華的政策改變,則很可能是變得更加強硬。中美關係很可能更加惡化。

但是,這也未必是絕對的。把主要的精力轉移到中國身上,不僅取決於俄羅斯的牽制,與中國對抗的代價以及歐盟的立場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儘管遏華戰略是美國的兩黨共識,儘管拜登把中國定為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可也正是因為中國是實力最強勁的對手,美國要付出的代價也將更巨大。拜登肯定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要不然也不會一直強調的是競爭而非對抗。

目前制約美國與華對抗衝動的因素主要也是四點。

一是俄烏衝突的牽制。就算是能夠擺脫俄的牽製作用,其它三點也足以制約美國的衝動。

二是在對華政策方面美歐還有分歧矛盾。或者說美歐在戰略上沒有達到高度的統一。也就是至今也無法真正建立起反華聯盟。要對抗只能是美國與中國單打獨鬥。而單打獨鬥則不符合美國人的性格特點。

特朗普貿易戰嚴重傷害了美歐關係。而拜登花了近2年時間也並沒能修復。甚至於目前雙方的分歧矛盾還在不斷擴大。

法國向來是西方的「另類」國家,向來與美國在戰略上保持一定的距離。特別是在對華戰略問題上。而新近馬克龍更是直言絕不做美國的附庸,更是強調歐洲戰略上的獨立自主性。

而德國總理蒴爾茨最新的表態則是德國絕不與中國脫鈎,也強調歐盟也沒有國家願意對華脫鈎。在訪華之時還公開的強調要建立多極世界格局。儘管中德關係還存在分歧矛盾,但美德之間的分歧矛盾也是明顯的存在。

其實,目前的歐盟國家,大多數還是想在中美關係問題上腳踏兩只船。政治上或安全上傾向於美國,經濟問題上則傾向對華合作。畢竟目前中國才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美國是很難說服歐洲國家跟隨美國打壓中國。而蒴爾茨來華簽署的合作大單,肯定會令人眼紅。相信歐洲國家與中國的合作會有一個小高潮。

重要的還不是在對華戰略問題上的合作與否,而是美國一直想把歐洲當成棋子來使用。特朗普對歐洲發動貿易戰,嚴重的傷害了雙方關係。

而拜登一直拒絕與歐洲談貿易協定,表明瞭先政治後經濟。只有承認了美國的霸主地位,才能與歐洲談經濟合作問題。拜登日前推出的「通脹削減法案」,實際上就是對歐洲發起的新貿易戰。而瘋狂的加息政策,不但損害了世界利益,同樣也在收割歐洲的韭菜。

為此引發了歐洲的強烈不滿。美國一直想犧牲歐洲的利益成全自己的霸業,這是世所共知。這也是美歐關係難以修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美國自身的衰退危機的不確定性。經濟問題和通脹才是美國選民關注的頭號大事。與中國這個世界經濟的火車頭脫鈎也好,對抗也罷,又或者說繼續打貿易戰。先不說能否打壓得了中國經濟,美國的衰退則肯定加劇。這就不符合美國選民的意願。這是拜登不得不考慮的事情。

四是非西方國家與中國的合作在不斷強化。拜登的「印太經濟框架」沒有得到印太國家的積極回應。

中國與東盟的合作在加強加深。一帶一路建設得到了快速的推進。RCEP和成果正在顯現。西亞或者說中東正在通過不同方式增強對華合作和與東亞的合作。而美國與中東國家的關係卻正在疏遠。東西亞正在進入整合合作期。亞洲的地緣政治正在迅速的發生重大的改變。

中國內循環經濟圈運行良好,外循環經濟圈正在建立。中國既是製造大國,也是最大的市場,更在推動建立最大的合作平台。一句話,中國正在為世界創造化解危機和推動發展的重大機遇。

如果美國一直推動與華脫鈎,甚至於推動中美關係的繼續惡化。一方面美國將失去進入搶佔中國市場的先機;另一方面則很有可能自動幫助中國建立一套把美國排除在外、中國主導的一個秩序體系。這顯然與美國永久性獨霸世界戰略嚴重不符。

以上就決定了就算是兩黨有共識,制約與華對抗衝動的因素依然存在。目前就看美國人是否能夠理性看待中美關係了。

總之,這一次中期選舉正值美國撕裂時代,一旦共和黨獲勝,未來對拜登執政會形成強大的掣肘作用。一方面會加劇美國的撕裂,另一方面也會逼使拜登在對華戰略上有所改變。至於是強硬還是緩和關係,這就很難說了。即有支持拜登走強硬路線的理由,也有制約拜登引暴對抗衝動的因素。我們曾經分析過,美國已經進入了戰略混亂期或戰略模糊階段。對華政策是左右都為難。■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