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凶狠的政客回歸了

虛聲

地球村的江湖中,政客一般意味著圓滑。但凡事都有例外,以色列的政客就以凶狠著稱。內塔尼亞胡,又是凶狠的以色列政客群體中的佼佼者。

11月1日,以色列舉行大選,這是四年來史無前例的第五次選舉,中間派總理拉皮德與前總理內塔尼亞胡展開激烈角逐。

民調顯示,內塔尼亞胡的政黨「利庫德集團」及其極右翼政黨錫安主義(又稱猶太復國主義)贏得勝利。

凶狠的內塔尼亞胡,又回來了。

以色列雖然不大,但黨派林立。當然以色列政黨也很袖珍,最大的工黨也就30多萬黨員;最小的政黨只有一個黨員,美其名曰一人黨。因此以色列政局並不穩定,經常搞選舉。

就在那樣一個政治局勢不穩定的環境中,內塔尼亞胡成為以色列歷史上任期最長的總理,長時間處於權力中央。大家看下他的簡歷:

1993年,內塔尼亞胡當選為利庫德集團主席。

1996年,內塔尼亞胡首次當選為第27屆以色列總理。

1999年辭去利庫德集團領導人職務,到了2005年底再任利庫德集團黨魁。

2009年,再次出任以色列政府總理,2013年獲得連任,2019年獲得連任,一直乾到2021年。一口氣幹了12年。

結果剛下野一年多,便又第三次上台(從時間週期看,他有點類似安倍晉三。如果安倍不遇刺,有很大概率三次出山)。他之所以能在以色列政壇屹立不倒,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凶狠。這個世界上凶狠的人很多,但能持之以恆凶狠的人不多。

能支持一個人持之以恆凶狠的因素,無非是仇恨與夢想,內塔尼亞胡也不例外。

01、夢想與仇恨

二戰之前的兩千年時間,猶太人到處流浪,他們的最大夢想便是復國。

二戰之後,在域外大國的幫助下,他們實現了復國夢想,建立了以色列。從那以後,很多猶太人的夢想就是為以色列壯大而戰。

時間回到1976年7月4日凌晨,在烏干達(東非小國,號稱高原水鄉)首都坎帕拉南部的恩德培國際機場,一場救援行動震驚了世界。

事情源於一周前的1976年6月27日,一架法國噴氣客機載客258名,從以色列飛往法國;中途在雅典停留期間,被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中的極端派劫持到恩德培機場。

劫機者釋放了非以色列藉乘客,扣留了105名猶太人作為人質,要求以色列釋放53名恐怖分子。

7月4日,以色列特種部隊奔襲4千公里,將劫匪全部殲滅,救出103名人質。恩德培行動,堪稱世界營救史上的典範。

參與恩德培行動的以色列特種部隊中,僅有1名軍人犧牲,他叫喬納森·內塔尼亞胡,也就是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的親哥。

內塔尼亞胡一家,是典型的猶太精英家庭,遵循最傳統的猶太價值觀。

本雅明和喬納森從小就關係很好,兩人的成長軌跡和所受教育類似。

本雅明擔任總理之後,對哈馬斯非常強硬,每次出手都異常凶橫。在其私人感情裡面,有沒有為哥哥復仇的情緒,不得而知。

現在以色列人的死對頭主要是阿拉伯人和伊朗人。因為阿拉伯人歷史上曾經讓猶太人滅國;而伊朗人則是現實中的威脅,尤其是考慮到伊朗可能擁核,讓以色列寢食難安。

捋一捋21世紀伊朗核科學家遇襲的案例:

2020年,伊朗首席核科學家法赫里扎德遇刺,曾經轟動一時。實際上那並不是伊朗核科學家第一次遭遇襲殺。

2012年1月11日,伊朗首都德黑蘭發生爆炸,2名核科學家死亡。

2011年11月,伊朗某一導彈基地發生大爆炸,17名核武器和導彈技術人員當場殞命。

2010年11月29日,沙希德·貝赫什提大學2名核物理學家遇襲身亡。

2010年1月12日,德黑蘭大學核物理學教授阿里·穆罕默迪遇襲身亡。

2009年6月,核專家沙赫拉姆–阿米里在沙特失蹤。

2007年1月,伊朗著名核物理學家阿爾德希爾·哈桑普爾死於毒氣。

那些伊朗核科學家遇刺的案例中,基本都有以色列的身影。除了2007年死去的阿爾德希爾·哈桑普爾之外,其餘全部死於內塔尼亞胡執政期間。要說這是巧合,鬼都不信。

內塔尼亞胡對伊朗的強硬凶狠,幾乎已經用盡了直接發動戰爭之外的所有手段。如此凶狠的政客能長時間屹立不倒,意味著他有強大的支持者。

內塔尼亞胡的靠山就是利庫德集團,中東最為凶狠強硬的政黨。

02、最硬的政黨

利庫德集團聽起來像個大企業,其另一個稱呼叫自由聯盟,聽起來像是一個學派。其實它既不是企業也不是學派,而是名副其實的政黨,且是以強硬著稱的右翼政黨。

以色列建國之後也搞三權分立體制,聽起來和美國類似。只不過總統享有崇高的特權和道義的力量,只是一個象徵;行政大權歸總理。準確來說,以色列這套體制更類似印度。

當然以色列和印度同年(1947年)建國,也不存在誰抄襲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於,以色列和印度一樣,政黨林立,出現過幾百個政黨。

雖然以色列政黨和印度一樣奇葩,而且經常搞選舉;但政治生態非常穩,主要就是左派的工黨(前身是工人黨)和右派的利庫德左右互搏。

雖然工黨和利庫德號稱左右兩派,其實都很激進。

區別在於,左派的工黨(那時叫工人黨)是旅歐猶太人建立的,並且主導了以色列建國。黨魁本·古里安堪稱以色列國父。

工人黨時代的以色列,政治訴求是在中東立足,並且和阿拉伯人共存。

為此本·古里安不惜解散猶太人右翼的很多激進組織。

但是通過前3次中東戰爭之後,以色列發現在美國的支持下,自己足以稱霸中東,而且還可以佔領很多地盤,便悄然改變了策略。

對狹小的以色列來說,任何一寸土地資源都異常寶貴。

隨著本·古里安的老去,早期主導以色列建國的旅歐猶太精英退出歷史舞台,工人黨骨幹本土化不可避免。

1968年是一個關鍵的年頭,以色列工人黨改名工黨。隨後上任的以色列鐵娘子梅厄夫人極為強硬,發動第四次中東戰爭,擴張了以色列領土。

和早期工人黨相比,工黨雖然還是左翼政黨,但少了一份寬容;其政治目標變成不反對建立一個擁有有限主權(例如不能擁有軍隊、不能與任何國家軍事結盟、以色列空軍享有領空使用權)的巴勒斯坦國。

——相當於要把巴勒斯坦變成自己的附庸。巴勒斯坦人當然無法接受。

包容性更強的左翼工黨尚且如此,右翼的利庫德就不用說了,政治訴求中根本就沒有巴勒斯坦人的位置,和哈馬斯的政治訴求中沒有以色列人的位置一樣。

如果利庫德和哈馬斯資源、武器、綜合實力類似的話,雙方估計能打得一個人都不剩。

利庫德集團的思想源自於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中的修正派領袖雅博廷斯基。此君倡導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來實現復國,是一種極端民族主義流派。

雅博廷斯基與追隨者們創建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中最激進的一些組織,比如貝塔爾、伊爾貢,還有毫不忌諱自稱恐怖組織的「萊希」。

這些組織曾經被本·古里安無情打壓。但隨著左翼日漸右傾,右邊的利庫德得勢是必然。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阿里埃勒·沙龍。

前四次中東戰爭,沙龍在左翼政府中歷任步兵團連長、戈蘭旅指揮官、傘兵旅旅長、北部軍區司令、裝甲師師長和南部軍區司令等職,依靠軍功一步一個腳印往上爬。

但是退役之後,完全被左翼培養出來的沙龍卻加入利庫德,最終以右翼大佬的身份成為以色列總理。

右派的特點就是激進強硬(不要理解為保守)。但如今,強硬成了其痛點。

很多時候,強硬如果沒有限度,就會演變成為了強硬而強硬。比方說敘利亞戰場,內塔尼亞胡已經很強硬了,但仍然被批判為失敗。

以色列曾與俄羅斯達成一致,只要不危及巴沙爾政權,俄羅斯默許以色列對敘利亞發動空襲。在以色列發動對敘利亞的空襲時,俄羅斯甚至沒有為自己的盟友提供最起碼的防空預警。

簡單來說,以色列雖然政黨很多、經常選舉,但政治生態非常穩定的根源就在於,所有政黨其實都差不多,都追求對敵人強硬,選來選去,就是為了把最強硬的政客選出來。

這不,烏克蘭戰爭爆發之後,伊朗和俄羅斯走近之後,以色列又把對伊朗極其強硬的內塔尼亞胡給選出來了。

03、三種可能性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內塔尼亞胡這次出山會有哪些舉動呢?下面描述一下可能出現的三種選擇:

第一種選擇,純粹示強。

這個選擇該如何理解呢?就是現在伊朗在中東比較強勢。拜登上台之後,想和伊朗核談判,但是一直不順利。原因很簡單,伊朗既不相信拜登,也不想徹底棄核。

美國和以色列在中東同氣連枝。現在拜登的支持率逐漸下滑,如果沒有烏克蘭戰爭,基本要輸掉中期選舉。內塔尼亞胡這個時候出來,相當於警告伊朗,談就好好談,不要耍花樣。

老實說這就類似於恐嚇了,但伊朗肯定不吃這套。特朗普最後一年,美國和以色列對伊朗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比如直接襲殺蘇萊曼尼),也沒能讓伊朗服軟。

與之相對的是,伊朗也升起了血色復仇旗,相當於間接展示自己的決心。

第二種選擇,軍事威脅伊朗。

在兩年之前,美國和以色列對伊朗的軍事威脅是切實存在的。那時美國的軍事基地基本對伊朗形成包圍之勢,可以進行出其不意的攻擊。

但是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之後,伊朗周邊的軍事壓力大幅減弱,美國基本放棄了對伊朗軍事佔領的策略。

現在內塔尼亞胡出山,並不能從軍事戰略層面給伊朗更大的威脅。

第三種選擇,襲擊伊朗核設施。

上文提到,在內塔尼亞胡第二次執政期間,伊朗核科學家接二連三遭遇不測。實際上在那段時間內,伊朗的核設施也經常遭遇襲擊。比如2020年夏天,伊朗位於納坦茲地區的一處絕密設施,在6天內連續發生3次爆炸,損失頗為嚴重。

現在伊朗總統萊西又是哈梅內伊的忠實學生,伊朗強硬派中的強硬派,和內塔尼亞胡基本算是針尖對麥芒。看伊朗的態勢,基本上不可能棄核。

對伊朗來說,擁核意味著自身戰略上更加安全,同時對美國和以色列形成威懾。

對以色列來說,伊朗擁核意味著對自身巨大的地緣威脅。內塔尼亞胡很可能會不顧一切地襲擊伊朗核設施。之前薩達姆時代,伊拉克也比較接近擁核。伊拉克擁核,對以色列也是致命的威脅。但關鍵時刻,伊拉克核設施遭到以色列空襲,造成不可逆的損失。

之前有空襲伊拉克核設施的成功經驗,以色列會不會對伊朗也來這一手?應該說概率還是存在的。按照以色列的性格,再加上美國在背後的支持,絕對乾得出這種事。即便沒有明目張膽的恐襲,伊朗核設施與核科技人員,也很可能進入一個新的危險週期。■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