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珠海航展上,中國直接展示了此前國際市場從來沒出現過的配置,整建制對外出口合成旅。只要客戶下單,一整個合成旅的裝備就能漂洋過海抵達,兵員直接「拎包入住」,一個合成旅能夠在短時間內配齊所有裝備!
如果要出口一個中型旅大概多少錢呢?
有一門學問叫做「軍事經濟學」,要不是當過部隊團以上主官/後勤主管/相關專業人士,幾乎都沒有這個意識,不知道這是個專業領域。
稍微有一點會計學常識都知道,賬不能瞎算,會計賬目裡面是要分各種細則的,這個細則的賬目不能算到那個上面去,否則就是糊塗賬。像一家公司,固定資產折舊是固定資產折舊,你不能算進人力資源成本裡面去,搞錯了就會把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搞混,你這種會計就會被公司所有人捆在門口的樹上打。
公司還好辦,部隊會計要這麼算糊塗賬,那打起來就很可怕了。
旅團級基層部隊的賬套,全世界所有國家的軍隊都至少應該包含有以下類目:
1、裝備採購費
1.1 裝備平台採購費:購買大型武器裝備平台如坦克、裝甲車、飛機、大炮、槍支、工程機械等;
1.2 武器彈藥採購費:購買武器裝備平台使用的彈藥,如炮彈、導彈、子彈等;
1.3 裝備器材採購費:購買作戰訓練用的器材如防彈衣、頭盔、光纜、電纜、設計作戰訓練的服務等;
2、維持性經費
2.1 工資、津貼、福利待遇;
2.2 伙食費:人員和軍用動物的糧秣;
2.3 固定資產折舊:營房、辦公設備等的消耗;
2.4 裝備維護費:用於武器裝備的維護保養、修理;
3、專項經費
3.1 事業性經費:用於軍隊內部公共事業開支,如各種娛樂活動、醫療、軍屬福利待遇;
3.2 專項行動經費:用於專項行動的經費,如作戰、救災、非戰爭軍事行動的經費開支;
3.3 訓練經費:用於軍事訓練的組織、戰備行動的組織、訓練設施的修建和保養。
有些人把維持性經費中的人力資源成本算到裝備採購費裡面去,是糊塗賬。
這些經費項目中,武器平台採購費和武器彈藥採購費比較特殊,是國防部/裝備發展計劃部門開支的,是不會下發到基層旅團的,但是賬目要下到基層旅團。為什麼呢?
跟總公司/全資子公司或者項目公司的賬目管理是一個道理,總工資投資購買的固定資產,拿給全資子公司或者項目公司用,這個賬目就可以採用「總公司開支、列子公司固定資產,在子公司賬目中體現固定資產折舊」這種方式。這樣方便總公司和子公司對賬,在軍隊中就是方便國防部/裝備管理部門跟基層旅團對賬,基層旅團主官要是把發下來的坦克大炮拉出去賣了咋辦?對不對?
裝備器材採購費也比較特殊,一部分是國防部/裝備發展計劃部門集中統一採購後下發的,另一部分則是基層旅團自己採購,甚至不一定就是軍內採購,也有可能面向社會採購。比如說光纜、電纜這些耗材,明明用於作戰,也可以由基層旅團自己去民用市場上採購,不一定要等著上級下發。
其它經費基本上都是下發到基層旅團,讓基層旅團自己決定開支。
專項行動經費是不列入年度預算性軍費開支的,因此所有國家都不會體現在年度軍費中去。
這些所有的經費都要在年初編制預算,年末編制決算,決算除以預算乘以100%,就是「預算執行率」,用來衡量一支部隊一年乾了多少活兒。檢查這些列入決算的項目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有沒有貓膩,就叫「審計」。一個類目的經費是不能列入另一個類目去報銷的,這也是審計的一部分,比如說明明是用來購買裝備器材的費用,你拿去買羊肉串吃了,這也是不合法的。
美軍駐阿富汗部隊爆出來的「幾百萬買幾頭羊」的破事兒,實際上就是跨類目執行預算的漏洞導致的腐敗。跑去審計的會計師被「安排死亡」,是基層部隊公然犯罪掩蓋腐敗嗎?不是的,他們沒那麼大的膽子,真正決定下手的人是留下這個漏洞的人。
這個人肯定是個高級經濟師,身居高位,能夠決定美軍的財務制度與覈算方法,包括預算、決算的編制審核,這麼一個人。是他主持編制的美軍軍事會計賬套與管理辦法,留下了經費跨科目、類目流動的後門,導致有可能以完全不合理的價格報銷經費。
熟悉會計學的人都知道,這種操作上的漏洞很多,有些是無意中導致的,有些則是故意設計的。無心之失一般走不了多大的賬,屬於是「涓涓細流」級別的經費流失;故意設計的漏洞那就不一樣了,完全可以掏空部隊經費。美軍在阿富汗消耗大量軍費就是出自於故意設置的會計漏洞,我估計主要下手的地方就是這個「專項行動經費」,這是出了名的糊塗賬,各種錢都可以在裡面報銷,打出去的炮彈可以報銷,吃掉的羊肉串也能在這個裡面報銷。
我軍的專項行動經費往往是審計的重點,要反復來好幾撥審計人員。我在部隊的時候一次專項行動,要去海拔很高的山上,主持購買過一批用於專項行動中保障官兵隨時喝上熱水的大號保溫杯,採購的時候某寶價格是74元一個包郵,我圖個方便也沒有講價直接下單買了100個,好死不死專項行動結束以後商家在某寶平台的賣價降價了,66元一個,這回就跳進黃河也說不清了。
來了好幾撥審計人員都拿這個說事兒,總共800塊錢的差價,來來回回罵了我好幾頓,直到最後我想盡了辦法找到了當時某寶網站上的網頁快照才算完。這事兒簡直氣得我頭疼,後來再也不幹這事兒了,拜託,74塊錢一個的大號不鏽鋼保溫杯,你去拉薩的批發市場你根本就買不到好不好!
至於美軍麼,這回是採購人員贏了……
具體到一個合成旅打包出口這個事情,涉及到的經費只有三個科目:
1)裝備採購費:裝備平台採購費;
2)裝備採購費:武器彈藥採購費;
3)維持性經費:裝備維護費
這事兒就不涉及到其它經費,其它經費就算你不買中國的合成旅也是一樣要花的,你就算完全用國產裝備,你還不是一樣要開工資、修營房、開伙食、買器材、搞公共事業、搞訓練。
把這些經費混在一起說事兒,其實不是蠢,是單純的壞。
「打包出口」這種事情絕對不是中國第一次乾,而是有史以來就有的事情,民國的時候就有所謂的「美械師」、「德械師」,新中國也一樣有過全套蘇聯進口裝備的部隊。實際上「成建制打包出口」才是全世界武器裝備出口的常態,單件單件的購買,只存在於有一定工業基礎、能夠自產部分裝備、有自己武器發展計劃的國家,這種國家是非常少的。
一件事情,美國能幹、德國能幹、老毛子也能幹,就你中國人不行。
我這麼一說,熟悉的味道是不是來了?一股濃濃的化不開的90年代古早派公知的味道,是不是撲面而來?
怎麼,美國人能夠出口一整套陸軍裝備,德國人能夠出口一整套陸軍裝備,蘇聯人能夠出口一整套陸軍裝備,中國人是比別人少一個胳膊還是少一個腦袋?民國的時候就能整套整套買美械、德械,現在地球上居然沒有國家買得起了?
所以說,不是蠢,是壞。是想盡辦法證明「中國人就是不行」而已,哪怕是不顧會計學常識,搞糊塗賬,把會計科目混著算,也必須要算出「中國人就是不行」來。
中國也開始出口整套陸軍合成旅裝備了,而已,這事兒從一戰以前列強們就在幹了,大清就買過。如今我國實現了武器裝備完全自產,尤其是陸軍裝備在全世界也獨具特色、享有聲譽,也積累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外銷經驗,搞一搞成建制裝備打包出口有什麼問題?
剛才我們說了,實際上大部分國家外購武器裝備就是成套成體系成建制的買,在海軍、空軍中很常見,甚至有些國家的海空軍就是成套打包買回來的,比如大清北洋水師、現在大部分小國海軍。有些國家的戰略力量都能打包成建制買回家,美滋滋,比如說某駱駝國……
怎麼,到了陸軍,成建制買一個合成旅很稀罕?
這特麼才哪到哪……
你的意思是地球上只有超級大國才配有「合成旅」這玩意兒嗎?別的國家陸軍連一個旅的兵力都養不起了?不至於的,聽我來給你算賬:
維持性經費中的伙食費、工資津貼等,屬實是軍費開支中的極小部分,而且一般會與裝備採購經費掛鈎成比例,你不大可能拿著21世紀的武器裝備,吃著豬一樣的伙食,你又不是李承晚殘部僕從軍對不對?這個比例大致上會維持在1:20這個數量級,上下有一點波動也不會太多。比如說一個合成旅的維持性經費開支如果是10億/年,其武器裝備總價值(固定資產)大概就會在200億左右。
我們都知道,武器裝備是有壽命的,也是要更新換代的,那麼每年實際上你就會「消耗」一部分武器裝備,類似於公司會計中的「固定資產折舊」。你的廠房、機器設備,每年都要用舊,損失一部分價值,這個就叫「固定資產折舊」。比如說你的機器設計壽命是10年,價值1000萬,每年的固定資產折舊就是100萬元。這部分是要計入成本的,跟原材料採購、人力資源成本、銷售開支一起計入成本。
現代陸軍武器裝備壽命週期一般在10-15年,除非是窮得揭不開鍋,否則都要更替掉很大一部分。因此軍隊的「固定資產折舊」,在合成旅級別差不多一年是13.3到20億元。
為什麼計算這個呢?我們要與另一個數據印證:年度人(軍人)均軍費。
有一個數據是體現軍隊實戰能力的重要參數:每年每個軍人平攤的軍費。比如我軍2021財年總軍費是2127億美元,軍隊員額是270萬(解放軍200萬,武警70萬),每一名軍人平攤的軍費是7.9萬美元/年。
因為美軍在全世界軍費開支中佔50%以上的絕對多數,因此不管美元匯率如何波動,計算「戰鬥力」始終對標的是美軍,你可以把「美軍戰鬥力」作為一個恆定對標物。在「雙層波動」之後,美軍、美元形成恆定數值,就抵消了匯率的影響。
這個方法在宏觀軍事經濟學是個常用的計算方式,一個常識,避免了匯率換算帶來的麻煩,很簡單:
一個國家軍事能力是在增長還是衰退,就看它人均每年軍費是在5萬美元以上還是以下。
高於5萬美元,戰鬥力增長;
低於5萬美元,戰鬥力萎縮。
我軍人均每年軍費7.9萬美元,屬於世界軍隊中戰鬥力增長較快的國家;俄羅斯人均每年軍費3.1萬美元,軍力在萎縮,所以在烏克蘭打得很難看。
我們假設一支剛好維持軍事實力不增不減的軍隊,它的人均年軍費開支就應該是5萬美元。7000人的一個合成旅,年度軍費總額是3.5億美元,按照正常的預算比例,武器裝備折舊費應該在2億美元/年左右。打仗或者非戰爭軍事行動中花的錢不包含在這個裡面,比如說打仗的時候買的武器彈藥,那是要單列的,這樣我們就能估計購買一整套中式合成旅的開支上限是多少:
假設一套中式合成旅裝備的壽命週期是15年,則武器裝備平台採購費、武器彈藥採購費,總計應該是30億美元,按照當前匯率是210億人民幣左右。達到這個水平,部隊戰鬥力維持動態平衡,既「對標美軍戰鬥力,部隊的戰鬥力不增不減」。
珠海航展上的中式合成旅,都說了是「豐儉由人」,你要好的有好的,你要一般的有一般的,按照維持戰鬥力不增不減的數字算,可以購買210億人民幣的武器裝備用上15年:
1、3個合成營:每營3個步兵連、1個支援炮兵連,1個保障連、1套營指揮系統。步兵連每套武器裝備含彈藥4億人民幣,支援炮兵連6億,保障連4億,營指揮系統2億,合計24億/營,總計72億。
2、1個保障營:營屬工化連、通信連、汽車連、指揮所保障連各一個,每連裝備採購費6億,總計24億元。
3、1個裝甲營:營屬機械化步兵連3個、坦克連1個,每連裝備採購費12億元,總計48億元。
4、1個防空營:營屬區域防空連1個,戰場防空連2個,每連裝備採購費12億元,總計36億元。
5、1個炮兵團:團屬壓制火炮營3個,每營武器裝備採購費18億元,總計54億元。
這樣一支合成旅的裝備採購費用總共是234億元,差不多維持戰鬥力略微有一些增長。
這個配置能到什麼程度?
以旅屬炮兵團的壓制火炮營為例,18億元!一排3個炮班,一個班一門炮,這個營將擁有27門身管/火箭炮,平攤下來一門炮足有6700萬元的經費用。
我們總是以為火箭炮特別是遠程火箭炮都是「一輛保時捷在天上飛」,實際沒那麼誇張,遠火系統中,射程100公里以上帶精確制導的超遠程火箭炮彈才是最貴的,也不過150萬元人民幣一枚的樣子,70公里及以下的火箭彈其實不算貴,十多萬就能把事兒辦了,無制導的火箭彈甚至更便宜。炮車加一輛彈藥裝填車,總共不到1000萬元的價格,平攤的炮兵指揮系統再給它算上500萬元,這都還能剩下5000萬元用於專門買炮彈!5000萬元,打10發超遠程、100發中程帶制導、1000發近程無制導,足夠把炮車打到報廢兩次!
這是個很奢侈的配置了。
再看裝甲營,12億一個連隊!連配屬坦克排1個,4輛坦克;機步排2個,4輛坦克8輛裝甲車,總共8輛坦克8輛裝甲車,按照出口的VT4坦克800萬一輛裸車,裝甲車300萬一輛,這才1個億都沒花掉!
配置還能往上加,使勁的加,一輛坦克配10個基數的彈藥把炮管打報廢;上奢華傳感器套裝,爆反裝甲掛一身,上主動防禦,上炮射導彈,上無人機,上一切你能想到的奢侈配置,12億都夠懸能花完。
看到沒?為什麼說中國武器「物美價廉量大管飽」?
中式合成旅裡面不包含「交保護費」這一部分,美式的是要含保護費在內的,這就是一大坨。有些不需要給美國交保護費的,當然願意採購中式。另外就是中國武器裝備的全產業鏈優勢,甚至比美軍軍工產業鏈還要齊全,成本優勢非常明顯。
中國軍費開支佔世界軍費開支14%以上,僅次於美國的50%居於第二位,中式武器裝備實際上已經擺脫了「5萬美元規律」,具有了一定的自身優勢。這個優勢體現在出口軍貿市場上,直接體現為很高的性價比:花本來只能維持戰鬥力不增不減的錢,就能獲得戰鬥力極大提升。
就是說,你拿去買全套美式裝備,僅僅能夠維持戰鬥力相對於美軍不增不減;
拿去買中式合成旅,直接戰鬥力飆升,這不香嗎?■
Be the first to comment